第十七课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2.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3.体会红军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困苦、敢于牺牲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自主学史——梳理核心知识体系二、合作探史(历史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1.仔细阅读课本81页,并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史实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原因: 红军第 次反“围剿”失败 ,党中央被迫转移。
开始: 年 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 革命根据地。
故事(事件):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胜利: 年 月 会师 意义: ①粉碎了 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转折: 年 月召开的 会议。
2.结合遵义会议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结合史料探究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1: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材料2: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材料3: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
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三、学以用史——巩固新知1.(2020·贵州黔南)8.电视节目《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对右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第17课《动物笑谈》导学案【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动物趣事。
2.寻找笑点,品读语言,学习文章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
3.感受劳伦兹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1.继续练习默读。
2.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动物趣事,寻找笑点,品读语言,学习文章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哺.乳()嗔.怪()怪诞.不经()羞怯.()麝.香()大相径.庭()驯.养()写照.()雏凫..()..()煞.白()原委.()匍匐禁锢.()虐.待()鹦鹉..()滑翔.()鹳.()神采奕.奕()余晖.()嚎.声()柠檬..()..()俯.冲()咒.骂()蹒跚蹿.上()收敛.()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对人表示不满。
()②索取,求取。
()③监禁。
文中指被关在笼子里。
()④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⑤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⑥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⑦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⑧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3.默读全文。
二、探究案★任务一:整体感知,梳情节发现趣事1.请在8分钟内默读全文,感知文章大意,梳理故事情节,边读边思考:(1)课文以“动物笑谈”为题目,你觉得文中“笑”的是谁?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来,并把你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2)文中有哪些“逗笑”的趣事呢? 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点、勾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趣事一:。
趣事二:。
趣事三:。
趣事四:。
★任务二:深入探究,聚焦笑点析情感2.为了研究不同动物的行为,作者对动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找出一些富有喜感的描写语句,圈点、勾画、摘录下来,进行赏析。
赏析角度:用词、情感、态度、语言特点。
方法提示:勾画原文词、句,找出用词特点及其效果,分析对象外在特点、内在特性,体会情感、态度、语言特点。
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行()虞候()嗔怪()尴尬()()厮()朴刀()恁地()怨怅()兀的()怄()喏喏连声()芥菜()剜口割舌()忒()舀酒()罗唣()面面厮觑()聒噪()晁盖()三阮()庵()2、词语解释晓事:寻思:忍气吞声:喃喃呐呐:分说:絮絮聒聒:热不可当:出没:勾当:死心塌地: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杨志拿着藤条,()打去。
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
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4、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2)、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
《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二、探究展示1、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6、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怎样的,请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明确:明确:明确:10、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请你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明确:三、练习反馈通读全文后,想一想一智用。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
17猫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梳理三只猫的来历、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等信息,理解“我”对三只猫的情感。
2.理解“我”何以对不甚喜欢的第三只猫的死更加难过。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逗.()缕.()消耗.()怂恿..()怅.然()蜷.伏()虐.待()畏罪潜.逃()2.分别简述三只猫的故事。
要求:每只猫的故事至少运用第1题中的两个词语。
3.填写表格,概括特点。
郑振铎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请默读课文,找到相关信息,摘录原文或概括,填写下表,对三只猫进行比较。
内容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课堂探究1.通过填写表格,你分别看到了三只怎样的猫?请用下面句式说说你的感受,并指出理由。
第一只猫:我看到了一只的猫。
你看,。
第二只猫:我看到了一只的猫。
你看,。
第三只猫:我看到了一只的猫。
你看,。
2.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各起什么作用?3.你能从哪些句子读出“我”对三只猫的情感?请分别摘录一句写出你读出的情感。
4.请运用句式,说说你从“我”虐猫事件中受到的启发。
句式:对于,我想说:。
素养提升请用400字以上的文字记述一件事,并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作为你记述的结尾。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便……,冤枉……。
想到……,益使我感到我的……、我的……,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dòu lǚhào sǒnɡyǒnɡchàng quán nüèqián2.略。
内容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从隔壁要来的从舅舅家要来的流浪猫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不好看。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明末农民起义(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背景:(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
②皇室内部(),纷争不休。
③大臣们(),争权夺利。
④各级官员(),盘剥百姓。
⑤()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加上()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异常尖锐。
2.概况: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口号,于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1644年4月,攻占北京,()自杀,明朝灭亡。
(二)探究思考:1.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2.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2.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明朝灭亡后,山海关明军将领()降清,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并最终走向失败,清军由此入主中原。
(二)合作交流:1.清朝是由那个少数民族建立的?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三.课堂小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课知识网络结构:概况:李自成起义——明灭亡明朝的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金皇太极改国号“清”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图片识记:巩固检测:1.曾经连续20 多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是( )A.朱元璋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2.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A.张楚政权B.大齐政权C.大西政权D.大顺政权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5.清军人关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郾城大捷C.山海关之战D.台州九捷6.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斗争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C.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D.均田免赋7.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康熙帝8.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9.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孤独之旅》导学案导学案:《孤独之旅》【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导学过程】一、课文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10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发生在哪里?(2)登场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3)梁警官和陆仔最后悲惨的结局是什么?(4)你认为故事的主要意义是什么?二、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5分钟)1.课文的整体结构如何?2.识别主要事件和情节。
3.选取一段描写,分析语言特点。
三、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5分钟)1.作者为什么选择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主题思想?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四、拓展阅读:以《孤独之旅》为题,以三段为一组,写出一篇感想短文。
(25分钟)1.第一段:简单概括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第二段:表达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第三段: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孤独。
【导学案解析】一、课文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10分钟)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故事梗概,为后续分析和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二、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5分钟)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技巧的分析能力。
三、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5分钟)这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对作者意图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以及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拓展阅读:以《孤独之旅》为题,以三段为一组,写出一篇感想短文。
(25分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并与个人生活和经历相结合,学生可以表达出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和在面对孤独时的想法和做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信道和波束概念理解
标题,理解信道和波束概念。
在无线通信领域,信道和波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理解这
两个概念对于优化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信道和
波束的概念进行解释和理解。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信道。
在无线通信中,信道是指信号传输
的介质,它可以是空气、水、电缆或者光纤等。
信道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
在无线通信中,信道是指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
所经历的各种传输环境的总称。
信道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通信系统的
性能,包括传输速率、可靠性和覆盖范围等。
接下来是波束的概念。
波束是指通过对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进
行控制,将信号聚焦在特定的方向上,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和
可靠性。
通过波束成形技术,可以将信号能量集中在接收机所在的
方向,从而减少干扰和提高信号质量。
波束成形技术在5G和6G通
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覆盖
范围。
理解信道和波束的概念对于设计和优化无线通信系统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管理信道,以及利用波束成形技术,可以提高通
信系统的性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信道和波束的概念,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通信系统中。
《昆明的雨》导学案任务一:读阅读提示:借助阅读提示找解读文本的密码。
(归纳三点)汪老只是想念雨吗?还想念什么?(请用小诗的形式说说,请看老师示例)任务二:寻词摘句,串联成小诗《我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雨季湿润的空气想念倒挂着的深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金黄色的花(请你细读文本来接诗,抓出景、事、物、人及其特点)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想念昆明的雨。
思考:作者所想念的,都是当时的景、物、人(琐细事物),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这些跟雨有联系吗?写出理由。
任务三:汪老写昆明雨季这些独具特色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情呢?(批注)探究:1.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篱笆的用途让你读到什么信息?)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空气柔和其实是“”柔和。
)3.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
(为什么特别交代房东这个信息?)4.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6盼【教学目标】“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板书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引导:同学们,“盼”怎么理解?谁能用“盼”组词?你有没有特别盼望做什么事情?(学生交流)2.交流资料,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铁凝,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主要有小说《玫瑰门》《青草垛》《哦,香雪》等。
本文选自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出版于1980年11月。
书中共有12篇短篇小说,有几篇儿童小说,《盼》就是其中一篇。
3.过渡: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呢?铁凝是怎样写“盼”的心理的?【设计意图】谈话激趣,理解题目,初步感受“盼”带给人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流利,不懂的生字词可以画标记,并思考“我”心心念念、盼望着什么。
(2)交流想法:读完课文,说说“我”特别盼望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盼穿新雨衣)(3)认读生字。
引导:看下面的字词,说说自己是否会认、会读、会理解。
【课件出示】嘟囔痱子瞟一眼玛瑙腥味焖米饭窸窸窣窣①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②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斗篷情况袖子瓦蓝衣柜预报喧闹遮盖讲座酱油逗引嘴唇楼梯缩手疯狂叫嚷蹦跳③指名认读,互助正音。
教师寄语: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在孤独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孤独之旅》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使用人:【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理解文意,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激情导入】:描写孤独的诗句【展学】(1分钟)(要求:课前积累关于孤独的诗句,小组推出成员来说。
)【素养生成】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预习检测【自学】(5分钟)(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后,同桌互对答案。
)1、《孤独之旅》作者是 ,选自《》,本文主人公是。
2、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磨难.()肥硕.( ) 折.()断咔嚓..()仓皇逃窜.()拨.()着chún cuì()xīnào()qūchú()chān zá()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厚实:(2)歇斯底里:学习任务二、跳读课文,梳理情节【独学】(3分钟)开端():家道中落,。
发展():芦苇滩上,。
高潮():,坚强长大。
结局():,惊喜成熟。
【要求:完后1分钟思考,1分钟同桌讨论,填写上方括号内】学习任务三、探究人物形象1、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
【自学+对学】(4分钟)【要求:跳读课文,在原文中标注出来,简单填表;同桌互对,准备展示】2、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合学】(3分钟)【要求:小组结合原文分析,组员先分析,组长做最终总结,组织语言,流畅表达自己观点】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独学后展学】(2分钟)【要求:一分钟思考组织语言,准备展学】学习任务四、探究环境描写作用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合学】(4分钟)【方法指导: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7 课时
第17课:科学技术成就(一)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主备人:曹巧典使用人:曹巧典备课组长:曹巧典
【使用说明】请同学们先用蓝色或者黑色笔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组内交流后用红色笔将出错点、疑问、反思标出或写出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及作用
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及推广
过程与方法:通过纪录片、新闻、书中的插图自学、合作、讨论、老师讲解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建国60多年来科技成就硕果累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学习难点】建国后科学技术成就发展的原因
【学法指导】通过课本中的插图获取历史信息;指导学生制作本课的大事年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90页至 93页内容完成下列外交事业的发展表格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合作探究:】
建国后科学技术成就发展的原因?(从政府、科技工作者等方面进行总结)
三、【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四、【质疑探究】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共同解决
五、【自悟自得】通过本节复习,我有不少收获同大家分享,可以是学习方法、知识获得、情感的升华哪一方面都可以
六、【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一)、选择题
1.1970年4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人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A.长征一号B.东方红1号C.神舟一号D.嫦娥一号
2.新中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A .建立了新的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B .主持设计武汉长江大桥
C .成功地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D .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实验
3.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 ) A .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B .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 C .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D .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
4.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 ) A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B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 .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
5.身居海外,但抛弃了名誉、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回国后为祖国科技发展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 ( ) ①陈景润②钱学森③袁隆平④华罗庚
A .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1966年中国卫星设计院成立,周恩来提出,我国制造的这颗卫星,既要看得见又要听得到。
1970年4月24日,这颗重达172 82公斤的卫星终于成功升空,几分钟后,全世界的人们就接收到了从卫星上发送的清晰洪亮的乐曲
A 《东方红》 B.《茉莉花》 c 《黄河大合唱》 D 《义勇军进行曲》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意义主要有 ( ) ①使我国杂交水稻居于世界先进水平②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③证明了科学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④使我国西北地区成为水稻高产稳产基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中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③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④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9.中国在卫星通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 ) ①中国用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讯卫星②成功地发射了“一箭三星”③多次成功地发射返回式卫星④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外国发射卫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的农民为什么这样说?
(三)编写本课的大事年表
(四)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右图二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所升起的“蘑菇云”。
请回答:
(1)中国在何时何地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2)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何重要意义? 图一 图二
(3)中国在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将实行怎样的核政策? (4)图一是谁?被誉为什么?两幅图有关系吗?
★中考链接
1、(2010年福州)2009年,袁隆平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理由是 ( ) A 、研制“两弹一星” B 、揭开制碱奥秘 C 、修建京张铁路D 、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2010广东)标志着我国打破西方国家核垄断的国防科技成就是 ( ) A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B 、核导弹的成功试验
C 、氢弹的成功爆炸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 3、(2010年芜湖)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却依然研制出原子弹,其主要原因是( ) A 、为新的世界大战做准备 B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核其威胁,维护世界和平 C 、向国外反华势力炫耀我国的军事实力D 、打击美国的对台政策 巩固小结(顺口溜记忆法)
“两弹元勋”邓稼先,成功进行核试验; 一九六六十月间, “地地导弹”可实战; 一千九百又七零, “长征”运载“东方红”; “一箭三星”送上天,太空遨游也实现; “杂交水稻”袁隆平,“东方魔稻”世界惊; 喜看“高峡出平湖”, 更使国强和民富。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