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专业系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总课时数参照表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方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方案摘要:为全面贯彻《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1号文件精神,适应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经研究决定开始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工作。
本次完善后的人才培为全面贯彻《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1号文件精神,适应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经研究决定开始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工作。
本次完善后的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2016级及其以后各年级,其他按原方案执行。
现就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方案则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和决定性环节,也是培育学校办学特色和核心发展力的基础环节。
要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重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要求,积极调查和认真研究,形成科学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进一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1、深入社会调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确定专业服务方向和教学内容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面向未来;既要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又要重视世界新技术的发展。
要从产业背景、企业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行业职业标准、人才市场等多个方面展开调研工作。
利用灵活多样的调研方式,准确把握行业企业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坚实的依据。
要依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标准、技能标准和评价标准,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
专业代号070201(国家)0501(学校)一、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在物理学或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良好公民修养和发展能力的应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1、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素养、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熟悉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
2、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开发研究的能力和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
3、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基本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普通话标准;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大学生体育与军训要求.二、学制:学制为四年三、授于学位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名称:取得毕业资格,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授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学时及学分安排(一)课程类别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1)政治理论课(2)通识文化课(3)教师教育课2、教学实践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生产劳动等.3、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电工学、电子线路、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
新闻学(网络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50301)一、专业培养目旳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旳职业道德, 具有扎实旳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广阔旳文化与科学知识, 掌握一定旳现代网络技术, 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旳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后能在新闻、网络、出版等行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宣传助理、文秘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规定(一)培养规格规定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新闻学和传播学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新闻业务旳基本训练, 具有从事新闻、宣传、文秘、公关、管理等有关职业所需要旳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 可以积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并富有创新精神。
1.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 具有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崇高旳道德品质。
2.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掌握新闻学旳基础理论, 具有新闻(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专业技能。
3. 理解我国新闻工作旳方针、政策和法规;理解新闻专业学科前沿旳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旳基本知识, 纯熟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 具有调查研究旳能力;具有适应社会旳能力、获取知识旳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旳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旳能力;具有科学、合理旳知识构造;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旳科学态度。
5.具有健康旳体魄、具有健全旳人格和良好旳心理素质, 到达国家规定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原则。
6.具有良好旳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具有健全旳人格和良好旳心理素质, 具有较强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重要职业岗位关键能力、能力要素、课程对应关系表三、重要支撑学科新闻传播学四、专业关键课程与特色课程(一)专业关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网络新闻实务、网络传播学(二)特色课程:网络新闻实务、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五、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有: 公共基础类实践(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形势与政策等), 专业类实践(科研综合实践活动、暑期新闻专业小实习、新闻课外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素质拓展与创新类实践(社会实践、专业素质拓展)。
2014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版(专业负责人:张才恒郭瑞平系主任:林作臣)一、专业基本情况1、专业名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2、专业代码:5804053、招生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4、学制:三年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本专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汽车技术服务与汽车销售的技能,具有与接受的高等教育水平相符的管理沟通与协调能力,在汽车售后技术服务领域、汽车销售等行业从事汽车销售、营销策划与管理方面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三、职业领域1、就业岗位:具体的职业工作位置。
2、就业范围:1.汽车品牌特约经销企业从事销售、售后服务、仓库管理、美容等技术工作;2.汽车维修企业从事业务接待、索赔、理赔、仓库管理等相关工作;3.汽车贸易和旧机动车车交易、汽车租赁等部门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4.汽车金融和其他金融管理工作;5.在汽车企业里进行营销策划和资源计划管理。
四、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分解表)1、知识结构序号知识结构知识要求相应课程或教学环节备注1公共基础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政治理论、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运动理论和技能。
大学语文、写字、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计算机基础、专业英语、体育等2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汽车文化、结构、服务礼仪等基本知识常见品牌车介绍、汽车构造、商务礼仪、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等3专业实践知识掌握合理使用汽车和运行材料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汽车构造和汽车商品知识;具备较强的汽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等汽车营销方面的相关知识;汽车营销、汽车配件与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管理学原理、基本功训练等4专业拓展知识具有一定的企业基层管理知识、维护与保养知识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电器构造、汽车4S店企业管理等2、能力结构序号能力结构能力要求相应课程或教学环节考证考级要求1基础能力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企业管理软件英语、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写字、计算机基础等英语三级、2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了解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相关法规;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的知识进行企业经营运作管理。
四、毕业合格标准本大类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最低修满;190学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186学分——工程力学专业;188学分——消防工程专业;195学分——土木工程(天佑班)专业。
其中必须修满规定的必修课程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一、主要内容(一)框架及课程结构1.公共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教育部和中宣部的要求执行。
“形势与政策”课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协助组织落实,由院系学工办在毕业学年第一学期确定总成绩,总计1学分。
(2)基础英语教学分三个学期进行,192学时(12学分)。
进入英语提高阶段学习的学生,可选修高级英语课程或本院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各专业应开设2门以上双语教学专业课程。
(3)体育课共计128学时(4学分),32学时/学期。
修完后,学生还须参加体育课外测试(必修,1.5学分)。
(4)全校性选修课程包括自然科技、人文社科、经济管理、艺术体育等多种类型,每个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要求包括2个学分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其中6个学分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其他学科门类的课程,4个学分由学生任选。
2.大类课程大类课程以学科基础课程为主,属于同一大类的专业设置统一的大类课程。
大类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为同一大类下不同专业的相同核心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为同一大类下体现不同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2-4门课程左右;选修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各专业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设立灵活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每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学分数为必修课程学分数的1.5—2倍。
选修课程可以采取讨论型、研究型、工程设计型、案例型、创新训练型等多种形式,课程规格宜小型化(1-2学分/门)。
4.实践教学在校期间集中实践环节时间安排:理工类专业为40周左右,经管文法类专业为32周左右,医学类专业为50周左右,其中包括统一安排的入学教育与军训3周(计1.5学分)、毕业教育1周(计0.5学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1一、培养目旳:本专业培养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旳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旳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旳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规定: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广阔旳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旳专业知识。
本专业旳重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旳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电气工程领域某专业方向旳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究开发、经济管理和教学工作旳基本能力。
(一)知识构造1、具有较扎实旳自然科学基础,很好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基础;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旳较宽旳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重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3、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旳发展趋势;4、理解国家与本专业有关旳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能力构造1、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旳分析与设计措施;2、获得良好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旳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纯熟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旳基本措施,具有一定旳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4、具有一定旳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素质构造1、品格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2、科学与文化素质:理解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老式文化;具有基本旳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基础科学技术知识等;3、心理素质:具有对客观事物旳认识能力,具有较强旳注意力、记忆力、观测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旳个性心理品质和自我调整控制心理旳能力,具有科学旳信念,坚韧旳毅力,奋发旳精神等;4、身体素质:健康旳体魄和乐于锻炼旳行为习惯、运动机能素质与抗疾病素质;5、工程素质:扎实旳基础理论知识,工程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旳意识,良好旳职业道德,严谨踏实旳作风。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航空服务专业代码:520504所属系部:旅游管理系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2014级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航空服务,专业代码:520504.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大专三、学制标准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学业可在3-5年内完成。
四、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现代民用航空,机场企业提供一线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具有较高英语水平,掌握航空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对能力的,从事民航空中乘务服务,民航地勤值机服务,VIP服务、问询服务、安检服务、航空票务等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外向型应用人才。
五、职业与岗位分析2020机(三)工作任务分析(表一)(四)岗位分析(表二)(二)能力结构与证书要求(表四)(五)素质学分要求素质教育学分(共10分)分为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
必修学分包括“普通话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计4.5学分,选修学分分成“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学术创新、业绩奖励”四项,计5.5分。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修满素质教育学分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具体要求见《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桂商职院教〔2011〕17号)。
(六)课程结构1.课程体系思路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理论体系建构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总体布局,分层定位”。
所谓“总体布局”,就是不以孤立的、割裂的方式,而是结合学生航空服务教育的全过程来思考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性质,在这方面本专业具有优势,专业建设依托旅游管理系航空模拟舱作为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提供基础。
所谓“分层定位”,就是根据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为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执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等。
第三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执行、调整,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二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第四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作为根本指导原则。
(二)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合理地安排课程门数和分配教学时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三)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理论课和实践课、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合适比例。
第五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程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
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体部署和进度安排,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定。
(一)教学科研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报学校专业指导委员审核批准后执行。
(二)各二级学院应由负责人牵头、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指派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等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的统筹、汇总、审核、签字工作,不得将以上职责转移给他人。
(Ξ)教学科研部应充分征求负责人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意见,并在制订和修改中充分考虑、采纳,并组织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材料,在有兄弟高校、行业企业参与并充分论证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各类课程安排的初步意见,并对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在课程体系、课程名称和学时、学分安排上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