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T的能量比法地震波初至拾取系统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476.68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深度学习的微震识别和到时拾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地质、地球物理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其中,微震监测技术是用于研究地下岩层中地震活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微震识别和到时拾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为地下岩层地震活动的监测提供更为高效、精准的技术支持。
二、微震监测技术概述微震监测是通过在地下岩层中布置传感器,捕捉并记录由岩层中地震活动产生的微小震动信号,进而分析岩层的地震活动特性。
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矿井安全、油田开发等地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深度学习在微震识别中的应用传统的微震识别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解译和经验判断,效率低下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而深度学习技术能够通过学习大量数据,自动提取特征,实现自动识别和分类。
因此,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微震识别,可以有效提高识别效率和准确性。
四、基于深度学习的微震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一)系统设计本系统采用深度学习框架,设计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识别四个主要部分。
首先,对原始微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归一化等操作;然后,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提取特征;接着,利用大量标记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最后,实现微震信号的自动识别。
(二)特征提取与模型训练特征提取是深度学习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等手段,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特征。
模型训练则需要大量的标记数据,通过不断优化模型的参数,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迁移学习等技术,加快模型训练速度,提高识别准确率。
五、到时拾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到时拾取是微震监测中的关键环节,用于确定地震事件的到达时间。
本系统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到时拾取算法,通过训练模型学习地震信号的传播规律和到时特征,实现自动到时拾取。
(一)算法设计到时拾取算法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捕捉地震信号的时序特征,实现到时拾取。
算法包括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和到时拾取三个步骤。
基于能量比法和相关性的初至波走时自动拾取方法
叶小龙;王仲刚;黄晓寒;袁野
【期刊名称】《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年(卷),期】2016(037)003
【摘要】利用冲击弹性波对钢管混凝土进行无损检测时,弹性波在构件中的传播波速是判别缺陷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它对快速准确测量弹性波在钢管混凝土内部的走时尤为重要。
基于能量比法和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弹性波信号初至波走时自动拾取方法,采用Matlab编程实现初至波的拾取,解决了初至波走时难以自动拾取问题。
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拾取初至波走时,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将其应用到弹性波波速估计中,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总页数】5页(P158-162)
【作者】叶小龙;王仲刚;黄晓寒;袁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土木工程系,重庆4013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15.28
【相关文献】
1.基于边缘检测的初至波自动拾取方法
2.一种实现初至波自动拾取的方法
3.基于能量比法和相关性的初至波走时自动拾取方法
4.用小波变换与能量比方法联合拾取初至波
5.用变换时窗统计能量比法拾取地震初至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变换时窗统计能量比法拾取地震初至波张伟;王海;李洪臣;王彦春;段云卿【摘要】基于地震道时窗属性特征,对地震波初至拾取能量比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比较了固定、滑动和变换时窗能量比法的原理及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固定和滑动时窗能量比法的处理效果较差,在拾取过程中对某些特殊点的处理上存在较大的误差;而采用变换时窗长度统计法后,初至曲线的同向轴变得更加光滑,拾取异常点的情况大为减少,从而有效地提高拾取精度.【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09(033)002【总页数】3页(P178-180)【关键词】能量比;拾取;地震初至波;变换时窗【作者】张伟;王海;李洪臣;王彦春;段云卿【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辽河油田特种油开发公司,辽宁,盘锦,124010;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的难度逐渐增大,勘探重点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然而西部地区地表地形复杂,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剧烈,使得静校正工作变得更为重要和困难。
在静校正的计算中,初至波的拾取是表层速度、层厚以及延迟时计算的基础。
初至时间拾取的准确与否,决定着静校正工作的质量和精度,对后续处理工作有重要的影响[1-2]。
因此如何找到一个既快速又准确的拾取方法,不仅对提高拾取效率,而且对改善地震剖面的时间分辨率,都是十分有益的。
笔者基于地震道时窗属性特征及能量比在地震记录初至拾取中的方法理论[3-6],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变换时窗统计能量比法,给出了此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实例,并与固定时窗和滑动时窗能量比法相比较,为进一步研究地震初至波拾取方法和提高拾取精度提供了理论参考。
2010年2月第45卷 第1期 3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海滨18号楼305室,361005本文于2009年3月19日收到,修改稿于同年6月7日收到。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0774065)资助。
・软件开发与应用・基于Q T 的能量比法地震波初至拾取系统设计张元鹏3 梁 晨 吴文佳(厦门大学通信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05)张元鹏,梁晨,吴文佳.基于Q T 的能量比法地震波初至拾取系统设计.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5(1):156~159摘要 利用能量比法拾取地震波初至的基本思路为:在初至到来之前地震波的振幅很小,而在初至到来之后,其振幅增加到很大,因此在初至附近的两时窗内的能量比值会很大,只要找到地震道上能量比的最大值点,此点对应的时间即为初至时间。
本文在Linux 工作环境下,以Q T 为开发平台,利用能量比法实现了SEG 2Y 格式地震文件的读取,并以共炮点、共接收点和共炮检距的方式对初至时间进行交互式自动采集与检验校正,提高了初至拾取的效率和精度。
关键词 Q T 共炮点 共接收点 共炮检距 能量比法 数据格式1 引言地震波初至拾取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前提,初至拾取的准确性直接决定静校正量、VSP 解释以及层析成像等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在实际生产中,主要由人工方式逐炮完成初至拾取。
这种单一的共炮点拾取方式速度慢,数据精度低,无法避免人为误差,对操作系统的可移植性差。
如果利用能量比法同时进行共炮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三种方式的自动拾取,并且对拾取结果在三种不同的拾取域中进行交互检验、校正,可以提高拾取效率,并能及时发现、校正拾取误差,提高拾取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静校正量的计算、VSP 解释以及层析成像等后续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基础。
目前,地震数据初至拾取软件基本上为国外产品,且运行平台也多为价格昂贵的Unix 工作站。
随着高性能、低价格的集群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开发基于Linux 系统、便于在多种操作平台上移动的地震数据初至拾取软件已迫在眉睫[1]。
基于时窗能量比和AIC的两步法微震初至自动拾取
张唤兰;朱光明;王云宏
【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
【年(卷),期】2013(037)002
【摘要】传统的微地震数据震源定位算法依赖于波至时间的拾取.由于微地震数据量较大且信噪比较低,手动拾取纵波和横波的波至时间很耗时,且引入的人为误差不易控制.笔者在分析已有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一种较快捷、准确的两步法微地震初至自动拾取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时窗能量比法识别微震事件并大致确定波至时间,然后使用局部AIC精确拾取波至时间.与常规时窗能量比法相比,该方法减弱了时窗大小对拾取精度的影响;与常规的AIC法相比,由于只在局部使用AIC,避免了在低信噪比情况下AIC会出现多个局部极小从而难以准确拾取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拾取效率.最后通过野外实际微地震数据进行了测试,分析了该方法的性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总页数】5页(P269-273)
【作者】张唤兰;朱光明;王云宏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054;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安710054;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西安71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基于STA/LTA和分形维算法的微震事件初至自动拾取方法 [J], 段建华
2.基于空变时窗约束的地震初至波自动拾取 [J], 董蕊静;李虎
3.基于时窗能量比与互信息量的微地震初至拾取方法 [J], 秦晅;宋维琪
4.用变换时窗统计能量比法拾取地震初至波 [J], 张伟;王海;李洪臣;王彦春;段云卿
5.双约束变换时窗统计能量比地震波初至拾取方法 [J], 时伟; 林春华; 王维红; 高云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对比和研究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是指从地震信号中识别和提取初至波(地震波第一次到达记录仪器的时间)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地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震事件的各种特征。
本文将介绍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应用情况及未来展望。
传统的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主要基于人工操作,通过观察地震记录图的波形变化来识别初至波。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方法被提出。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小波变换、基于信号处理滤波器和基于机器学习等技术。
小波变换是一种将信号分解成不同频率组成的方法,通过调整小波基和分解层数,可以将信号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
基于信号处理滤波器的方法则是通过设计特定的滤波器,将地震信号中的初至波进行提取。
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则是通过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让它自动学习和识别地震记录中的初至波。
传统方法和最新技术各有优缺点。
传统方法虽然容易理解和操作,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最新技术虽然可以提高提取效率,但需要特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知识,且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训练。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初至拾取技术可以快速识别地震事件,为政府和公众争取到宝贵的预警时间。
另外,初至拾取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学研究,包括地震震源机制、地震波传播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初至拾取方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地震事件通常伴随着大量的噪声干扰,这些干扰可能会影响初至波的识别和提取。
另一方面,地震事件的复杂性也给初至拾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不同类型的地震事件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也将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这种方法将会朝着更加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利用能量比法拾取地震初至的一种改进方法
左国平;王彦春;隋荣亮
【期刊名称】《石油物探》
【年(卷),期】2004(043)004
【摘要】介绍了能量比法拾取地震道初至的一种改进方法,即利用时窗滚动来计算能量比值,并从比值特征中判断初至.在以前的计算中是把要计算的地震道划分成许多个时窗,然后逐个求能量比值.由于各道初至的到达有先有后,如果静态地划分时窗,有可能初至到达前后时窗的能量比值并不是最大的,也就是说这时的拾取结果是错误的.但是通过时窗滚动可以多次计算初至前后时窗内的能量比值,经比较得出最佳比值.改进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拾取地震道的初至,并且可以提高拾取的精度和稳定性.
【总页数】3页(P345-347)
【作者】左国平;王彦春;隋荣亮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基于QT的能量比法地震波初至拾取系统设计 [J], 张元鹏;梁晨;吴文佳
2.利用分形维拾取地震波初至的一种改进算法 [J], 韩小俊;施泽进;李亚林
3.模糊嵌套多级中值滤波联合能量比法初至时间自动拾取在明业煤矿三维地震处理中的应用 [J], 孙喆;江微娜
4.用变换时窗统计能量比法拾取地震初至波 [J], 张伟;王海;李洪臣;王彦春;段云卿
5.双约束变换时窗统计能量比地震波初至拾取方法 [J], 时伟; 林春华; 王维红; 高云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利名称:基于能量包络的地震波初至拾取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梁硕博,刘小民,蒋波,裴云龙,齐晴
申请号:CN201710576613.3
申请日:20170714
公开号:CN109254323A
公开日:
2019012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能量包络的地震波初至拾取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首次初至拾取,获得首次拾取的地震波初至;去除首次拾取的地震波初至中的异常值,并缩小首次拾取的地震波初至的范围,将缩小后的范围作为二次初至拾取时窗;基于原始地震资料计算振幅能量包络的地震道数据;在二次初至拾取时窗内,对振幅能量包络的地震道数据进行二次初至拾取,获得最终的地震波初至。
振幅能量包络的地震道数据的抗干扰能力增强,易于进行初至识别,能够提高地震波初至拾取的效率和准确率。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地址: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基于QT的能量比法地震波初至拾取系统设计
张元鹏;梁晨;吴文佳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2010(045)001
【摘要】利用能量比法拾取地震波初至的基本思路为:在初至到来之前地震波的振幅很小,而在初至到来之后,其振幅增加到很大,因此在初至附近的两时窗内的能量比值会很大,只要找到地震道上能量比的最大值点,此点对应的.时间即为初至时间.本文在Linux工作环境下,以QT为开发平台,利用能量比法实现了SEHG-Y格式地震文件的读取,并以共炮点、共接收点和共炮检距的方式对初至时间进行交互式自动采集与检验校正,提高了初至拾取的效率和精度.
【总页数】4页(P156-159)
【作者】张元鹏;梁晨;吴文佳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通信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通信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通信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时窗能量比与互信息量的微地震初至拾取方法 [J], 秦晅;宋维琪
2.基于分形盒维算法的天然地震波初至拾取方法研究 [J], 张琪;王有学;熊彬;蒋婵君;王心宇;曾成
3.双约束变换时窗统计能量比地震波初至拾取方法 [J], 时伟; 林春华; 王维红; 高云路
4.基于长短时均值比法、偏振法和AIC法三种微地震初至拾取方法的对比 [J], 李洪丽;张晗
5.基于QT软件与模块化设计法的五轴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设计 [J], 赵小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2月第45卷 第1期 3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海滨18号楼305室,361005本文于2009年3月19日收到,修改稿于同年6月7日收到。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0774065)资助。
・软件开发与应用・基于Q T 的能量比法地震波初至拾取系统设计张元鹏3 梁 晨 吴文佳(厦门大学通信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05)张元鹏,梁晨,吴文佳.基于Q T 的能量比法地震波初至拾取系统设计.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5(1):156~159摘要 利用能量比法拾取地震波初至的基本思路为:在初至到来之前地震波的振幅很小,而在初至到来之后,其振幅增加到很大,因此在初至附近的两时窗内的能量比值会很大,只要找到地震道上能量比的最大值点,此点对应的时间即为初至时间。
本文在Linux 工作环境下,以Q T 为开发平台,利用能量比法实现了SEG 2Y 格式地震文件的读取,并以共炮点、共接收点和共炮检距的方式对初至时间进行交互式自动采集与检验校正,提高了初至拾取的效率和精度。
关键词 Q T 共炮点 共接收点 共炮检距 能量比法 数据格式1 引言地震波初至拾取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前提,初至拾取的准确性直接决定静校正量、VSP 解释以及层析成像等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在实际生产中,主要由人工方式逐炮完成初至拾取。
这种单一的共炮点拾取方式速度慢,数据精度低,无法避免人为误差,对操作系统的可移植性差。
如果利用能量比法同时进行共炮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三种方式的自动拾取,并且对拾取结果在三种不同的拾取域中进行交互检验、校正,可以提高拾取效率,并能及时发现、校正拾取误差,提高拾取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静校正量的计算、VSP 解释以及层析成像等后续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基础。
目前,地震数据初至拾取软件基本上为国外产品,且运行平台也多为价格昂贵的Unix 工作站。
随着高性能、低价格的集群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开发基于Linux 系统、便于在多种操作平台上移动的地震数据初至拾取软件已迫在眉睫[1]。
本文在Linux 工作环境下,以Q T 为开发平台,利用能量比法实现了SEG 2Y 格式地震文件的读取,并以共炮点、共接收点和共炮检距的方式对初至时间进行交互式自动采集与检验校正,提高了初至拾取的精度。
2 基本原理Q T 是挪威T rolltech 公司推出的一个跨平台的C ++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框架,Q T 基于信号和插槽的通信技术,只需要少量的代码就能够将用户事件和程序事件连接起来,避免了使用复杂的回调函数创建用户交互,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程序的灵活性。
Q T 可以同时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方便了软件在不同操作系统间的移植。
系统在整体显示风格上选取了QStyleFactory 类中的CDE 风格,所有可视化部件都基于QWidget 类而实现,它是所有用户界面对象的基类,继承自QObject 类(所有能够处理signal/slot 和事件的Q T 对象的基类),接收鼠标、键盘和其他从窗口系统发送来的事件,并把它自身画在屏幕上。
同时配合了Q T abDialog 标签窗口类,即所谓的选项卡对话框,使得应用程序更整洁,也更便于使用。
在每一种显示方式中,为了使拾取工作快速完成,本文利用能量比法实现自动拾取功能。
在地震记录上初至时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点,在它之前的地震有效信号为零,在地震记录上只存在噪声,而在它之后记录到的是非常重要的地震信号。
在初至前、后时窗内的地震信号能量特征有非常大的差异,这就是利用能量比方法判断初至时间的物理基础[2]。
具体思 第45卷 第1期张元鹏等:基于Q T 的能量比法地震波初至拾取系统设计157 路为:在地震道上,首先按照特定的时窗长度划分单元,时窗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然后对每个单元内的样点求能量和;最后将后一单元的能量和与前一单元的能量和的比值开平方,便得到了前、后时窗(即单元)内的能量比值,即A =∑T 2t =T 0x 2(t )∑T 0t =T 1x 2(t )12式中:x (t )为地震记录振幅值;T 1为时窗起点;T 0为时窗中点;T 2为时窗终点[3]。
由于在初至到来之前地震波的振幅很小,而在初至到来之后,其振幅增加到很大,因此在初至附近的两时窗内的能量比值会很大。
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找到地震道上能量比的最大值点,此点对应的时间即为初至时间[3](图1)。
图1 能量比法示意图3 设计思路与方法3.1 BigEndian 数据体的读取SEG 2Y 数据格式是勘探地球物理协会(SEG )制定的文件格式保存标准,现今地震资料数据体的保存大部分采用这种标准数据格式。
标准的SEG 2Y 数据格式包含以下三个部分(图2):①3200字节E BC 2DIC 卡,其中由40个卡组成(每行80个字符,共40行),用来描述磁带内容[4];②400个字节的二进制数据,以16位或32位二进制数记录整个SEG 2Y 数据文件的基本情况,如采样点数、采样率、数据存放类型等重要信息;③实际的地震道数据信息,其中每一道包含240个字节道头信息,用以记录该地震道的采样率、采样点数、文件号、道号、道类型等有关信息。
道头信息对于地震数据处理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人员通过它可以对原始数据有总体性的认识,并根据查看的道头信息判断加载的数据正确与否,从而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之后是该道的采样数据,数据长度由采样点数与数据的存储类型确定[4]。
SEG 2Y 格式数据文件中的每个数据由四个字节构成,数据类型由I BM Form GA 2226821定义。
所有数据采用高字节在前、低字节在后的方式保存,即BigEndian ;而微机中的数据则是采用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的方式进行处理,即LittleEndian [5]。
因此要在微机中实现对SEG 2Y 格式的数据进行读取,首先要将工作站上的SEG 2Y 数据格式转换成微机能识别的SEG 2Y 数据格式,也就是在读取过程中进行高、低位字节的转换。
由于SEG 2Y 文件一般都很大,因此数据转换工作消耗的时间非常大,为了加快SEG 2Y 数据体的转换速度,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本系统采用C 语言中的位操作方式,通过位移的方式对每一个所需要的数据体进行高、低位互换,从而实现数据的快速转换。
具体实现代码为(对每一个四字节的数进行高、低位互换)data =((data &0xFF000000)µ24)|((data &0x00FF0000)µ8)|((data &0x0000FF00)ν8)|((data &0x000000FF )ν24)此处将一个32位4字节数进行高、低位互换,将四个字节的第一个字节向右平移24位,第二个字节向右平移8位,第三个字节向左平移8位,最后一个字节向左平移24位,从而达到数据高、低位互换的目的。
图2 SEG 2Y 文件格式说明3.2 大文件读取速度问题SEG 2Y 格式的文件容量通常都比较大,有些甚至可以达到1G 以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要不断地按各种规则读取相关道的数据,读取速度成了制约系统运行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本系统为了提高读取速度,实现三种拾取模式的快速切换,在首次载入文件时,分析每一道的道头信息,定义T race HeadInfo 数据表,保存每一道道头信息(240个字节)中的道序号、炮点坐标、接收点坐标等相关信息,并对炮点与接收点进行ID 编码,在之后的文件读取过程中,每次都 158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 要根据T race HeadInfo数据表的信息精确定位所需要数据在文件中的位置,避免了每次读取数据时重复性的数据查找工作。
T race HeadInfo数据表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T raceH eadI nfo数据表说明道序号第1字节炮点ID待定接收点ID待定炮检距第10字节炮点X坐标第19字节炮点Y坐标第20字节炮点高程第12字节接收点X坐标第21字节接收点Y坐标第22字节接收点高程第11字节对炮点ID与接收点ID采取顺序编码的方式,以X Y Z的顺序从小到大分别标定ID,从而将炮点ID、接收点ID与道序号进行关联,在需要读取某炮、某道的数据时,通过炮点ID与接收点ID确定该道的道序号,从而计算出该道在文件中的具体位置,以提高系统对数据的处理速度。
在获取各坐标点的数值时,要根据比例因子的正、负号来决定当前数值的缩放因子。
其中炮检距、炮点高程、接收点高程的缩放因子为第69~70字节,炮点与接收点的X Y坐标缩放因子为第71~72字节。
3.3 共炮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三种方式的切换T race HeadInfo数据表建成之后,用户可以指定一种显示方式,系统根据显示方式及相关参数检索T race HeadInfo数据表,确定符合情况的每一道位于文件中的精确位置,并从文件中读入该道的采样数据。
对数据进行单道归一化、道内振幅平衡、道间振幅平衡等相关处理,再将处理之后的结果传递给显示模块,从而得到初至拾取结果的可视化图形。
在传统的地震资料初至拾取工作中,基于共炮点道集进行初至时间的拾取,这种拾取方式的最大缺点是需要频繁地移动共炮点道集,逐道检查初至拾取的情况,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可能存在的误差也很难发现。
本文将基于共炮点拾取的初至时间分别导入到共接收点道集和共炮检距道集中显示。
在共接收点曲线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由于各个炮点与接收点距离不同而产生的比较光滑的曲线,对于曲线上出现的异常点,可以利用波谷/波峰比,结合参考拾取样点,进行平滑滤波修订,从而防止了共炮点道集拾取时可能出现的人为拾取误差。
共炮检距曲线是由炮检距相等的所有炮点与接收点组成的,从形态上看,是一条接近于直线的曲线,能很清晰地反映出初至偏大或者偏小的点,对于这些异常点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门槛值、拾取时窗等),并利用当前点周围若干个点的初至时间进行平滑滤波,以达到对共炮点道集拾取时间误差的批量修订。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数据的具体特点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拾取方式。
本文首先使用共炮检距的方式对地震数据进行能量比法自动拾取;再将拾取结果导出生成拾取文件;然后再分别以共炮点与共接收点的方式导入该拾取文件,并对每一个拾取数据进行校正;最后对校正后的数据再次导入共炮检距显示模式中,查看修订后的结果,并最终生成拾取文件。
3.4 基于Q T的数据资料可视化显示在获得所需要的数据之后,使用Q T中的QPainter类、QPixmap类、QCanvas类和QCanvas2 View类,对数据体进行绘制。
Q T中QPainter类是一个底层的画图类,可以为绝大部分绘制图形用户界面程序提供高度优化的函数,并负责Q T在Widget中的各类绘画,可以绘制从简单的直线到饼图、弦这类复杂形状,因此选用QPainter类来勾画各道地震记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