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3环境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7
读练测10周第7周周1 读时文“网红”科学家诠释中国“工匠精神”张传超韩春雨,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网红”科学家。
(5月22日光明网)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韩春雨何许人也?韩春雨,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因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向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发起了挑战,并于5月2日,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这篇研究成果。
一个不知名大学的不起眼的副教授十年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除了身边的亲人、同事、学生,没人在意他的存在,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从“泛泛之辈”变成了“诺贝尔级”科学家,不但轰动了中国的科学界,更是轰动了中国的舆论界,“十年未发文章的副教授”刷爆了今日头条、新闻首页和朋友圈,一时间韩春雨成了天下人尽知的“网红”。
这个“网红”上位不靠颜值,而靠能力和坚守。
在帅哥美女投机恶搞的“网红”让我们逐渐审美疲劳的时候,这个靠“诺贝尔级”科研成果“上位”的“网红”让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我们为韩春雨的科研成果欢呼喝彩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他为今日的成就所付出的“默默无闻”的十年。
韩春雨从2006年开始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对于这十年,韩春雨是这样形容的——“一成不变的泡在实验室里的安静生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更是如此。
“一成不变”的坚守,甘于忍耐“泡在实验室十年”的寂寞,面对一次次失败不言放弃的毅力加上“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科学家的良知才成就了今日的“诺贝尔级”“网红”。
在韩春雨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工匠精神”。
在我们惊叹德国工业产品的精密,艳羡德国人一以贯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时候,韩春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工匠精神”。
从容独立,踏实务实。
两次跟风的失败,让韩春雨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必须要做原创,这是对科学家身份的认同,也是中国科学家的自信。
第03课大堰河·知识概览·【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诗人。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
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
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担水的贾大山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的身材,浓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
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力气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
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
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
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
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
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
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
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
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
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
考点11 散文词句内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三月惊蛰春始开雨辰①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②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
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
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③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④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
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
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
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⑤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
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
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
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
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
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
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⑥向来靠天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
第4课时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的——环境题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特点的概括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种命题角度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
题型一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
考题有的侧重于考查具体方法,有的侧重于考查描写角度,更多的则是综合性考查。
(一)环境描写的分类1.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
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它有大有小,大的有城市、地域等,小的有居所、家庭等。
它有硬有软,“硬”指的是看得见的如建筑、器物等,“软”指的是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院落的布置和室内的陈设,属于“硬”的社会环境;人物间的关系,属于“软”的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霜雪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的风雪,属于自然环境。
(二)环境描写的常用手法描写技巧①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③烘托、映衬、象征等;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描写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绘形绘声绘色)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仍保留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主要题型,选文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将会缩短,大致为1 300字。
2.在考查上,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和“领悟”。
3.探究性试题会得到强化,而且会侧重于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审美求真等的探讨,关注考生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
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微型小说的特点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第03课老人与海·知识概览·【作者简介】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
父亲嗜好渔猎和各种运动,母亲喜欢音乐和绘画。
海明威的性格、爱好深受父母的影响。
192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问世,使海明威成了欧美文坛上的新秀。
这部作品表现了第一次大战后西方青年一代迷惘、颓唐的精神状态。
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于是他们沉醉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中,消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
女作家斯泰因读了此书后,称海明威为“迷惘的一代”。
从此,他便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29年,海明威发表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使他跃入名作家之列,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战思想的作品。
它通过一个美国青年亨利与英籍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欺骗性和残酷性,从客观上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是摧毁青年一代的社会根源。
亨利是又一个“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作品描写了他志愿参战──厌战──反战的思想变化过程,真实感人,但又流露出人类无法逃避这场灾难的悲观情绪。
作品中电文式的对话,情景交融的环境气氛渲染,已显露出海明威风格的特色。
此后,海明威又写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其中以《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为最佳。
前者以文笔的洗练、结构的紧凑而著称;后者是一篇典范的意识流小说,通过作家哈里清醒时和昏迷中两股意识的交叉流动,表现了他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反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改变了他对生活的“迷惘”状态,始终活跃在反法西斯斗争的战场上,既是一名有正义感的记者,又是一个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
1945年海明威回国后,长期隐居在古巴哈瓦那郊区。
他又恢复了30年代的冒险生活,经常到深海去捕大鱼,到非洲去猎猛兽。
在旅游时,接连两次飞机失事,他虽死里逃生,但身上又增加了许多伤痕。
他在创作上曾一度出现衰竭现象,但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挽回了他的声誉,并获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专题七|图文(表文)转换图文(表文)转换一般要求从图表中筛选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所需结论。
表面上看好像只考查“看图说话”,实则综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
而随着“读图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实对读图(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也适时调整思路,继以往在语用题考查之后,2017年又创新性地将其作为非连续性新闻文本的构成材料,融入到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这更契合图表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
因前面已在“非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中讲解了图表信息的获取问题,故本处仅从语用题题型角度进行研究。
一、考查类型二、答题步骤纵观近几年高考考查图文(表文)转换的题目,其考查形式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数据分析类和图画解读类,每大类又可分为几个题型。
具体情况图示如下:表格类[例1] 近年,下表是其中一项调查内容及结果。
阅读该表,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选项比例票数价格33.5% 1 177品牌 2.02%72质量43.81% 1 560服务7.5%267补贴数额20.38%726能耗 3.32%118(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2)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请你给政府部门提两条建议。
答:[解题步骤] 第一步,输入信息。
在家电下乡活动中,最受关注的是质量,其次为价格、补贴数额。
第二步,加工信息。
看表读数据,我们会发现,在本次家电下乡调研活动中,人们已不再看重品牌,而是更看重产品的质量、价格和补贴数额等,由此可知人们的消费观在变化,经济意识增强,因此,政府应该根据人们的关注点制定相应的跟进措施。
第三步,输出信息。
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根据要求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 (1)在家电下乡活动中,民众最关心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政府补贴数额。
(2)建议:①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把产品质量关,不能让惠民政策成为坑民之举。
②政府部门制定补贴政策细则,补贴方法、补贴数量要具体、透明。
[解题技法]解答表格类题目的技巧1.整体认读表格内容从整体上认读表格是准确解答表格类题的前提。
第三课小说环境描写●复习目标1. 了解小说环境描写分类及作用2. 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小说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一景三考——特点、技巧和作用。
●设计思想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教学资源《小说环境描写》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一、把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
它的主要作用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二、把握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三、一景三考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
“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1.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
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2.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3.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简言之,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在中间,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
在结尾,往往是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实战演练(200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魔盒(英)大卫·洛契弗特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
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
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
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
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
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有删节)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解析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我们应该注意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例如文中“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该结合景物的特点,从整体的氛围、人物的心理及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
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后文第二、三段写自己离家后的感受——沮丧、伤心,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忧伤的氛围,渲染了自己孤独烦闷的心情。
题型总结1.审题(1)审清所给文字的类别: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或者兼而有之,它决定了答题的基本走向。
(2)审清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的写景文字找足找全。
(3)审清问法:问的是景物特点还是景物作用。
尤其区别好“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答题方向。
2.答题(1)既要认真阅读所给文字,更要依据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回答不同的作用。
①如果所给景物文字出现在开头,那么其作用主要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感情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另外还有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的作用。
②如果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③如果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④如果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所给的景物描写文字一般是集中的、具体的,对于那些散见的景物描写在答题前一定要找足找全,不得遗漏。
如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4题探究题“自然景物叙写”包括了“雪”与“腊梅林”两项,如只找出了有关“雪”的文字进行探究,则最多也只能得一半分。
(3)掌握答题模式。
①环境(景物)的特点常见的答题模式:a.描写了……景象,b.渲染了……气氛,c.呈现出……格调。
②环境描写的手法常见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
③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的答题模式:a.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b.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c.引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环境描写题答题很容易模式化、套路化,因而最易答得笼统、空泛。
这时,特别强调答题要与文本“这一个”特定内容的分析结合起来。
仅仅写“渲染氛围,烘托心情”之类的套话万万不可。
●课堂反馈(2013·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着余华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在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见一群人要杀一头老牛,于是在众人的哄笑中把它买了回来。
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就定下来叫它福贵。
(编者改编)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