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设疑
- 格式:pdf
- 大小:108.01 KB
- 文档页数:1
设疑启思释疑助学
顾亚南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06()12
【摘要】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
【总页数】2页(P18-19)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发展;设疑;助学;学生学习方式;课程实施;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作者】顾亚南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设疑诱思——探索研究——分析释疑——整理发展”——结合中和反应的教学谈谈对探究式教学的浅见 [J], 蔡江
2.善于设疑、启思、释疑、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J], 黄先全
3.疑思阵阵,收获多多——巧为语文教学"设疑"、"导疑"、"释疑" [J], 刘铜发
4.高中物理设疑启思的策略初探 [J], 杨鹏
5.设疑—激思—释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睢大员;王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焦生物核心素养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以“遗传”部分的教学为例摘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以“科学思维”素养水平为依据,运用三种数学或物理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2——“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科学思维”,划分为四个素养水平,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1]。
在课堂教学中,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着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成为生物科教师努力探索的课题。
现以“遗传”部分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运用归纳与概括,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思维”素养水平三指出,能够从不同的生命现象中,基于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出生物学规律。
归纳的要点主要是对繁杂的内容加以梳理,理清顺序抓住要点。
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概括出生物学规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案例1:探究人教版“基因在染色体上”探究的前提是质疑。
质疑是对学习材料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开始。
教师设疑:孟德尔分离定律中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什么关系?学习小组讨论:重温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通过讨论发现这两者存在着一种平行关系。
学习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之后,学生质疑:这一假说有没有科学性?用什么可以证明假说呢?接下来跟随生物学家摩尔根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
最后,分析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减数分裂、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可以毫无疑问地归纳总结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理有据。
教师因势利导,由学生概括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问题不断,充斥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斗争,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质疑来引发学生思维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设疑,才能使课堂气氛跌岩起伏。
有疑才能产生认知需要,才能产生积极思维。
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质疑来引发学生思维。
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问题合理,在以问题为切入口、突破处、发散点,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及探究等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最终达成对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生物设计问题思维新课程提倡学生参入学习的过程,即既要重视知识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重视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重视思维的活动,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都是妄言。
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
教师的课堂提问如果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
而要达到上述效果就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理解设问成具体问题,学生产生兴趣而引发的主动学习,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感到有趣的现象设疑,能激发学生自觉思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提问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快速进入最佳状态,收到较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如何才能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呢?一、设置问题的“四性”1.准确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例如,在讲述“鲫鱼”一节时,我先指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七门动物,然后提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这七门动物身体里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因此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的观点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直观教具和多种教学手段。
对于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的过程,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或是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教具等,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将极大地的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求知欲望,主动探究知识。
3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置好的情景,恰当设疑(1)利用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景。
在提问前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材料作为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身体的感触与体验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置问题情景。
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和新的知识发生矛盾。
此时,学生会惊讶万分,形成强烈的期待感,急于探究,寻求矛盾的症结,给予解决。
(2)巧用诗词、成语、俗语,提高兴趣。
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
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
⾼中⽣物教学案例分析 对教学案例进⾏分析可以提⾼⾼中⽣物的教学⽔准。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物教学案例分析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物教学案例分析:1.主题 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促使学⽣进⾏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中⽣物教学案例分析:2.教学⽅式 任务驱动式、引导探究式。
⾼中⽣物教学案例分析:3.教与学过程 3.1教学环节⼀:情景创设,引⼊课题。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关注染⾊体与基因的关系) 师设疑:孟德尔所说的基因控制着⽣物的性状,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通过配⼦传给⼦代,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和⾃由组合规律。
基因在哪⾥呢? ⼤家注意:体细胞中的同源染⾊体也是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时,成对的染⾊体分开进⼊不同的配⼦,那么基因与染⾊体有什么关系吗? 3.2教学环节⼆:运⽤类⽐推理⽅法引导学⽣发现事实,提出假说,布置任务:完成学案上的尝试分析基因与染⾊体的关系。
①⼀个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可产⽣⼏种类型的配⼦? ②⼀个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体(1与2、3与4)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产⽣多少种类型的性⽣殖细胞(配⼦)? ③填表 学⽣完成上述任务并评价后,师导引:能否⽤⼀句话描述基因与染⾊体的关系? 学⽣:基因和染⾊体⾏为相似。
师:如果你就是科学家,怎样解释基因与染⾊体之间具有相似或者说具有平⾏关系这个事实? 学⽣讨论后达成共识:基因在染⾊体上。
师述:上述过程是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对⽐,得出假说。
这种⽅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类⽐推理。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蝗⾍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也发现了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常相似,于是运⽤类⽐推理提出假说:基因在染⾊体上。
学⽣得知⾃⼰具有科学家的思维,⾮常兴奋。
(学⽣通过⾃⼰参与的活动,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3教学环节三:运⽤引导探究式教学⽅式,引导学⽣分析基因位于染⾊体上的实验证据,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设疑探析摘要:探究来自问题,问题来自质疑。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设疑探析”教学模式给生物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疑探析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以解决心中之疑。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疑,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疑的原则1.科学与新颖生物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设疑时,首先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考虑问题提出来是否经得起科学的检验。
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还要力争开阔、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意外之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可知与探索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做出正确解释,所谓“跳一跳,够得到”,不可太难,否则,不但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停滞,导致“启而不发”的现象产生;也不可太易,否则,会使学生思维肤浅、机械,从而影响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设疑的模式将几个连续性问题按由易到难的次序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最终找到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如,在设计“生长素的发展”时,可设计以下问题:(1)完整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说明了什么?(2)对鞘尖遮光,胚芽鞘直立生长,对鞘尖下面部分遮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了什么?由题目去寻找多种解答,通过解答问题,最后达到思维的收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知识。
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意义”时,提出“为什么万物生长靠太阳?”就比“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更能发掘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利用所学生物进化原理,充分展开想象,在思维的空间翱翔。
三、对答疑学生的选择有的教师一味让学生集体答疑,或只让一些基础好、反应快的学生答疑,使另一些学生长期受冷落,这样做是不科学的,答疑应遵循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对答疑学生的选择应是全方位、灵活多变的。
“设疑教学”课堂模式解析
朱严建;倪燕飞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所谓设疑教学课堂模式,就是创设一种疑问活动情境,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质疑、解疑,从而自己"发现"并领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导,围绕"疑"字开展学与教,以提高课堂教学效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教学程序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朱严建;倪燕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马涧中心小学 321100;浙江省兰溪市马涧中心小学321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巧设疑问情境激活学生潜能--校本“102510”课堂模式下如何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2.论翻转课堂模式下《中药学》的教学结构解析
3.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空间解析几何教学为例
4.设疑助探,激活课堂——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过程解析
5.设疑助探激活课堂——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过程解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