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7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第一章:送别诗的概念与特点1.1 送别诗的定义1.2 送别诗的起源与发展1.3 送别诗的题材与形式1.4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第二章:唐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家与作品2.1 唐代送别诗的背景与文化氛围2.2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2.3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鉴赏2.4 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鉴赏第三章:宋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家与作品3.1 宋代送别诗的背景与文化氛围3.2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鉴赏3.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鉴赏3.4 李清照《如梦令》的鉴赏第四章:明清送别诗的代表作家与作品4.1 明清送别诗的背景与文化氛围4.2 文征明《送别》的鉴赏4.3 纳兰性德《长相思·一重山》的鉴赏4.4 袁宏道《与朱元思书》的鉴赏第五章:现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家与作品5.1 现代送别诗的背景与文化氛围5.2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鉴赏5.3 戴望舒《雨巷》的鉴赏5.4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鉴赏第六章:送别诗的修辞手法与意象运用6.1 送别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6.2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6.3 修辞手法与意象的结合运用6.4 鉴赏实例分析第七章:送别诗的主题与思想内涵7.1 送别诗常见的主题类型7.2 送别诗中的友情、亲情、爱情等情感表达7.3 送别诗中的生死观、人生哲理等思考7.4 鉴赏实例分析第八章:送别诗的创作方法与技巧8.1 送别诗的创作原则与方法8.2 送别诗中的起承转合结构8.3 送别诗中的抒情、描写、议论等手法8.4 创作实例与点评第九章:送别诗的翻译与解读9.1 送别诗的翻译原则与方法9.2 送别诗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处理9.3 送别诗的现代解读与价值9.4 翻译与解读实例分析第十章:送别诗的教学实践与评价10.1 送别诗的教学目标与方法10.2 送别诗的教学设计示例10.3 送别诗的教学评价与反思10.4 教学实践案例与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送别诗的定义与特点解析:送别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是教学中的重点。
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和欣赏送别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送别主题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帮助学生培养对于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2. 选取经典的送别诗进行鉴赏。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于送别主题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2. 提问启发:提问学生是否有过送别的经历,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主体:1. 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a. 解释送别诗的概念和起源。
b. 引导学生注意送别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 鉴赏经典的送别诗:a. 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b.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a.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一首送别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b. 学生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4. 学生创作送别诗:a. 提供一些送别主题的启示,如离别、告别等。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c. 学生互相交流和欣赏彼此的作品。
总结: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和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送别诗对于人们的情感和思考有何影响。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送别诗的创作和鉴赏。
2. 组织学生参观诗歌展览或文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创作:评估学生创作的送别诗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理解:通过学生对于经典送别诗的分析和解释,评估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1. 经典送别诗的选集。
2. 诗歌分析工具和学生创作指导材料。
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送别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掌握《送别诗》的基本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送别诗》的课文材料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送别诗》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讲解诗歌背景:1. 介绍《送别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分析诗歌结构:1. 分析《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2. 解读《送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意象和象征意义:1.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何种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情感和主题。
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1. 分组讨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有关情感、人物或场景的素材,进行创作练习。
课堂总结:1. 总结《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强调学生在高考中如何运用《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送别诗》并撰写读后感。
2. 布置学生根据《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辅助策略: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类似主题或风格的诗歌作品。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送别诗鉴赏简阳市三岔中学吴翠英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教学重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教学设想:从分析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背诵学过的送别诗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边背边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诗人志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鉴赏方法:这些诗在写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们能说出来吗?析例:(一)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析: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材分析:赠友送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对情感的把握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一、知识目标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二、能力目标:⑴体会送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送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⑴体会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送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一.导入新课“多情自古伤离别”。
千百年来,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于是故土之思、亲人之念、挚友相别无不牵动了人们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走近诗人的心,感受送别之情——鉴赏“送别诗”。
二.探究研讨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赠××”∕“××地送××”)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一)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2、送别诗常用意象:⑴空间意象:长亭、谢亭、劳劳亭、古道、灞陵桥(亭),南浦、渡口、曲江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1.1 送别诗的定义解释送别诗的概念,即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离别之人的情感和祝福。
1.2 送别诗的背景介绍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包括古代的离别场景和诗人对友人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送别诗的类型与特点2.1 送别诗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送别诗,如离别亲人、离别恋人、离别朋友等。
2.2 送别诗的特点分析送别诗的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等。
第三章:古典送别诗的代表作品3.1《登鹳雀楼》王之涣解析这首古典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解析这首古典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现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品4.1《再别康桥》徐志摩解析这首现代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4.2《别了,哥哥》闻一多解析这首现代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送别诗的鉴赏方法5.1 了解诗歌背景研究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5.2 分析诗歌情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5.3 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中的意境和美感,体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六章:送别诗的情感表达6.1 友情的表达分析送别诗中表达友情的诗句,如感谢、祝福等情感。
6.2 亲情的表达分析送别诗中表达亲情的诗句,如思念、牵挂等情感。
6.3 爱情的表达分析送别诗中表达爱情的诗句,如浪漫、悲伤等情感。
第七章:送别诗的意象与修辞7.1 自然意象介绍送别诗中常用的自然意象,如江、河、山、月等,并分析其寓意。
7.2 修辞手法分析送别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解释其效果。
第八章:送别诗的韵律与节奏8.1 诗歌的韵律解释送别诗中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并分析其美感。
8.2 诗歌的节奏分析送别诗中的节奏感,如诗节的抑扬顿挫、句子的长短等,并解释其效果。
第九章:送别诗的文化意义9.1 送别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送别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送别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送别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兴旺,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详细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说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抚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么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那么重在抒发离愁别恨。
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鉴赏例如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假设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 上阕前两句用的手法,三四句用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
下阕借惜春表达了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⑵这是一首送别诗。
“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比喻设问或双关惜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
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练习: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风光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第一章:送别诗的概念与特点1.1 送别诗的定义1.2 送别诗的起源与发展1.3 送别诗的题材与形式1.4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与审美特点第二章:古典送别诗的代表作品解析2.1 《别董大》(唐代,高适)2.2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2.3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2.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第三章:近现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品解析3.1 《己亥杂诗·其五》(近现代,龚自珍)3.2 《别康桥》(近现代,徐志摩)3.3 《再别康桥》(近现代,徐志摩)3.4 《七步诗》(近现代,席慕蓉)第四章:送别诗的创作技巧与方法4.1 送别诗的构思与立意4.2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与寄托4.3 送别诗的修辞手法与用词4.4 送别诗的韵律与节奏第五章:送别诗的鉴赏与评价5.1 送别诗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5.2 送别诗的情感体验与共鸣5.3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5.4 送别诗的批评与研究方法第六章:送别诗中的自然意象与象征6.1 自然意象在送别诗中的作用6.2 常见送别诗自然意象解析6.3 象征手法在送别诗中的应用6.4 送别诗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的关系第七章:送别诗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描绘7.1 送别诗中人物形象的作用7.2 送别诗中常见人物形象分析7.3 性格描绘在送别诗中的表现7.4 送别诗中人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第八章:送别诗中的地域描写与情感8.1 地域描写在送别诗中的意义8.2 送别诗中地域描写的特色8.3 地域描写与情感的相互映照8.4 地域描写在送别诗中的创造性运用第九章:送别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9.1 送别诗在现代社会的价值9.2 现代送别诗的新特点与趋势9.3 现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品解析9.4 送别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第十章:送别诗的综合实践与鉴赏活动10.1 送别诗的朗读与背诵10.2 送别诗的书写与创作10.3 送别诗的角色扮演与情感体验10.4 送别诗的比较鉴赏与小组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送别诗的概念与特点送别诗的定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送别诗的文学范畴,需要通过具体作品例证来明确其概念。
人教版高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高三语文教研组【教学目标】1.总结归纳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特点、表达技巧、情感类型;2.培养自主鉴赏送别怀人诗的能力,掌握规范答题方法;3.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意旨之美,珍惜与亲朋好友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典例分析总结归纳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特点、表达技巧、情感类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鉴赏送别怀人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点播法、讲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2022年11月2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送别》音乐营造氛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合离散,这也让离别成为古代诗词的既定主题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
二、知识梳理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或“送别”等字眼。
如李白《送友人》、高适《别董大》、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2.常见意象:⑴时间:黄昏(夕阳、日暮)、月夜、清晨、秋、暮春。
⑵空间: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灞陵亭、柳岸、西楼、渡口、南浦;⑶环境:杨柳、柳絮、杨花,春草、杜鹃、寒蝉、大雁、寒鸦、船(舟)、孤帆、流水、阳关、古道、美酒3.送别习俗:①折柳赠别②把酒饯别③唱歌送别4.意境风格特点莽苍、朦胧、凄清、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空寂寥落、萧瑟荒凉。
(伤感型)深远、辽阔、幽远、幽静、宁谧、繁丽、热烈、高昂、雄浑壮阔。
(豪迈型)5.常见主旨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②以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③借送别言志,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④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思乡或抒发其他情感。
⑤综合型,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6.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修辞(比喻、拟人、对比)三、考点探究链接高考:1.(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第一篇:公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英山第二中学吴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总结归纳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探寻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讨: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2017年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一、说教材1、说对教材的解读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
[副板书:烟花三月](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
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
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
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
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
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
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
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
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再指名说。
(第2、第3位同学配乐)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
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
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
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 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 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
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
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
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板书] [副板书] 赏景藏情25、黄鹤楼送别对话叙情依依惜别烟花三月吟诗抒情孤帆三、说设计理念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
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
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