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64.84 KB
- 文档页数:3
《寓言二则》教课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鱼目混珠》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课过程(预料):第一课时一、出示插图,指引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日来学习寓言《自欺欺人》。
二、板题读题,释题。
自欺欺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必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状况。
1、字。
2、指名逐文,正音。
3、指明点明故事果的句。
“没想得手遇到,他就被人了。
”五、文,由果和后第三中心睁开学。
:(1)什么他遇到,就被人了呢?2)他在以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什么?生:因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代的就是用来做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并没捂住人的耳,人自然听的。
生:个人真傻,他明显知道一碰就会响起来,他想捂住自己的耳去,他以人都听不到,呀?只能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特了。
因他只捂住自己的耳,人不行能听不的。
⋯⋯六、系,理解寓言的道理。
1、:个故事可笑在哪里?学生小。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该死!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2、指引学生理解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遇到了什么启迪?指引学生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睁开责备与自我责备,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自欺欺人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一、动画引入,揭露课题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同来赏识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谈谈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播放动画片《鱼目混珠》)2、学生反应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寓言《鱼目混珠》。
让我们一同来读读这个成语。
(:鱼目混珠)3、师:联合方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谈谈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点击后显示)竽:簧管乐器。
鹬蚌相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
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3—6自然段〕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③学生汇报。
④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
〔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鹬蚌相争1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学情分析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
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三、自主读识(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
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1、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字词。
2、理解寓言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含义。
2、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理念】多角度解析寓言。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演讲二、导入新课1、“寓言知多少”──调查学生对寓言的了解和积累。
2、寓言的特点(课件展示)──学生概述,老师总结。
3、引出课题──《白兔与月亮》。
(课件展示。
)三、简介(课件展示。
)四、熟悉课文1、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
3、字词检查。
(课件展示。
)五、复述课文1、概括复述要点。
(课件展示。
)2、抽生复述。
(男女各一名。
)六、分析脉络,总结寓意(课件展示。
)七、体验与反思(课件展示。
)八、知识延伸(课件展示。
)九、小结全文(课件展示。
)十、作业布置(课件展示。
)【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2、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拔苗助长》,理解寓意,懂得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朗读教学法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拔苗助长)同学们从课题中能理解哪些内容?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师相机解释: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寓言》教案《寓言二则》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二则》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二则》教案1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亡羊补牢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17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假、掉、违”等10个生字,让学生学会用“如果……就……”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朗读、感悟、表演品读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尝试用学到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掌握10个生字的音、形、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寓言寓意。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和表演促进对寓言的理解。
难点领悟寓言中蕴含的意思。
突破方法:通过感悟、讨论来明理。
四、教法与学法师:引导、点拨。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演。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狐假(Jiǎ)虎威(Wēi)。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二、学文。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课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文。
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2)同桌分角色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3)老虎啊,让我采访你一下,当你松开爪子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过渡:老虎啊,其实你心里想什么,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为了让你彻彻底底地相信,它趁你发愣的时候,早就又想好了一个妙计。
2.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扮演狐狸的学生读)。
(2)引读:老虎跟着……(第7自然段) [&^*~@](3)课文中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表演呢!(小黑板出示)表演前的准备:①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②找一找、读一读:划出描写你感兴趣的那个角色的句子,并仔细读~读。
三班级语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生疏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预备】老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同学:收集寓言。
【课时支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同学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齐读课题。
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二、感知全文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理解课文1、第一自然段:⑴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⑵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
(此二词虽简洁,但同学的阅历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精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看、感受。
)⑶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可表演)2、其次、三、四自然段:⑴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⑵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预备怎样劝他?(小组表演,老师要借机培育同学的语言力气和制造性思维。
)⑶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同学品尝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⑴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1、争辩从养羊人的经受中,你吸取了什么阅历?(引导同学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同学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终一笔是提。
六、作业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亡羊补牢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懊悔)有错就改不算晚其次课时一、谈话导入从家里到学校,一般状况下,你情愿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情愿多走路铺张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慧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二、感知大意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3.能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文中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
能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谁来说一说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2、新授
(一)初步感知
1.出示课题:狐假虎威。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
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
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
2.同桌分角色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3.老虎啊,让我采访你一下,当你松开爪子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过渡:老虎啊,其实你心里想什么,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为了让你彻彻底底地相信,它趁你发愣的时候,早就又想好了一个妙计。
(3)细读探究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扮演狐狸的学生读)。
2.引读:老虎跟着……(第7、8自然段)
3.课文中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表演呢!(小黑板出示)表演前的准备: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找一找、读一读:划出描写你感兴趣的那个角色的句子,并仔细读~读。
试一试:试着演一演,你想怎样演好这个角色呢?
4.请学生分角色表演。
(狐狸、老虎、小动物)请学生评价。
5.神气活现的狐狸,半信半疑的老虎,顺利逃脱的小动物们,如果我再给你们一次表演的机会,你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呢?小观众们,现在老虎还是摸不着头脑,你们是观众,是旁观者,请你们来告诉老虎真相,帮它拨开疑团吧!
6.引读:老虎受骗了。
狡猾的狐狸……
7.学到这里,“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你理解了吗?
3、练习
出示图1(狐狸)、图2(老虎)、图3(作者)小朋友们,你最想对它们中的谁说一句话?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总结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善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弄清真相,不然,就很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蒙蔽。
5、作业
1.练习生字。
2.摘抄好文佳句。
6、板书
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威风)吓跑(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