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组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大肠癌E-钙黏附分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王红军;陈进才;王荣【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4(025)001【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E-钙黏附分子(E-cadherin, E-CD)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细胞分化程度、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1例经病理证实的新鲜大肠癌标本中E-CD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黏膜E-CD强阳性表达率为100%, 31例大肠癌E-CD总减低表达率为77.4%;分化较好的和分化不良的大肠癌细胞E-CD减低表达率分别为57.2%和94.1%;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癌E-CD减低表达率分别为44.5%、93.7%、88.3%;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E-CD减低表达率分别为62.5%、93.3%. E-CD表达与大肠癌的细胞分化程度、大体生长方式、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 E-CD表达可作为大肠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总页数】3页(P94-96)【作者】王红军;陈进才;王荣【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陕西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相关文献】1.大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与耐药相关基因的关系研究 [J], 罗敏;周琪;张世琼;吴彤2.大肠癌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及细胞内黏附分子-1血清水平的临床意义 [J], 洪道显;陈火国;陈煜;饶华民;伍红贵3.环氧化酶-2和E-钙黏附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谷化平;尚培中4.埃兹蛋白、转移相关黏附分子44V6、E-钙黏附素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李海英5.E-钙黏附素和β-链接素在大肠癌的表达及意义 [J], 吴春林;黄种心;柳悦莲;邱建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肠癌中上皮钙黏蛋白、β-caten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许欣;姚冬颖;赵振亚;李永才【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13【摘要】目的:探讨上皮钙黏蛋白( E-cadherin)、β-caten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10例大肠癌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MMP-9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①E-cadherin和β-catenin在大肠癌的表达阳性率(67.3%,62.7%)低于正常对照组(100%、100%),MMP-9在大肠癌的表达阳性率(57.3%)高于正常对照组(15.0%)(P<0.05);②E-cadherin和β-catenin表达程度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浆膜侵犯、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MMP-9表达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浆膜侵犯、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P<0.05);③E-cadherin、β-catenin 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均呈负相关。
结论 E-cadherin、β-catenin、MMP-9的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判定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总页数】2页(P3651-3652)【作者】许欣;姚冬颖;赵振亚;李永才【作者单位】邢台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北邢台054001;邢台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北邢台 054001;邢台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北邢台 054001;邢台市人民医院CT/MRI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相关文献】1.大肠癌组织中β-catenin和AP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商小涓;刘岩;时志民;韩慧芳;张志叶;王蕾;陈睿红;张会勇;米秉国2.β-catenin与大肠癌干细胞标记物EpCAMhigh/CD44+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刘丹;孙婧华;朱金明;周欢;张阳3.大肠癌中β-catenin、E-cadherin、c-myc和cyclin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戴文斌;任占平;陈蔚麟;杜娟;石喆;唐德艳4.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中β-catenin、Cox-2和MMP-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戈锐;张成武;窦拉加5.β-catenin与大肠癌干细胞标记物EpCAM^(high)/CD44^+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英文) [J], Dan Liu;Jinghua Sun;Jinming Zhu;Huan Zhou;Yang Zhang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粘蛋白MUC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徐广有;于秀文;兴桂华【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26)001【摘要】目的探讨粘蛋白MUC1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癌中MUC1的表达.结果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MUC1的阳性表达率为10%、46.7%(P=0.013);大肠癌中MUC1粘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6),在低分化大肠癌中表达强,并与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1)、Dukes分期(P=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MUC1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总页数】3页(P1-3)【作者】徐广有;于秀文;兴桂华【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161042;齐齐哈尔医学院,161042;齐齐哈尔医学院,16104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粘蛋白MUC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侯锐;姜罗;刘大我;胡珍华;高健;刘娟娟;林蓓;张淑兰2.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黄文斌;史良会;朱晓群;徐国祥;齐琼3.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王恕怀;邹天彪;程慧;王静芬4.粘蛋白MUC1、MUC2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于秀文;冯美燕;王静芬5.粘蛋白MUC1及同种型MUC1/Y在膀胱癌与膀胱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罗刚;周四维;曹正国;鲁雄兵;孙凯;叶章群;庄乾元;刘继红;张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I-cadheri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3-01-31T15:24:46.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杨铭唐艳[导读] 研究肝肠钙粘连蛋白(LI-cadheri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性。
杨铭唐艳(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湖南永州 425100)【摘要】目的研究肝肠钙粘连蛋白(LI-cadheri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分别检测35例肝癌组织、31例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LI-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LI-cadherin在正常肝组织中不表达,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8.6%(24/3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2.6%(7/31)]和正常组织(0/10) (P<0.05);LI-cadher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与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
结论 LI-cadherin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的直径、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提示其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LI-cadherin 临床病理【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050-02钙粘连蛋白(LI-cadherin)是一种ca2+依赖的同源细胞间相互粘连的粘连糖蛋白家族,目前发现有100多个钙粘连蛋白家族成员,他们有相互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分布于上皮组织,它们在细胞粘附、细胞识别、调控组织器官形态发生、细胞信号转导以及神经传导中起重要作用[1]。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LI-cadheri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加以分析,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PHC)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Gli1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
义的开题报告
题目:Gli1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
大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Gli1和VEGF蛋白作为关键调节因子,在大肠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它们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探究Gli1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辅助性依据。
研究方案: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Gli1和VEGF 蛋白的表达水平。
同时,收集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Gli1和VEGF 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Gli1和VEGF蛋白与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预期结果:
预计Gli1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并且高表达与大肠癌的发展阶段、侵袭深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这些结果对于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可深入了解Gli1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为大肠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肝肠钙粘连蛋白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史丽芳;苏秉忠;李艳梅【摘要】目的研究肝肠钙粘连蛋白(LI-cadherin)在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 食管(BE)、食管腺癌(EA)、胃黏膜肠化生(GIM)中的表达,探讨BE和EA早期诊断的分子学标志物及BE伴肠化生(简称BE2)与GIM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胃镜或手术取得标本,组织学证实为RE、BE不伴有肠化生(简称BE1)、BE2、BE伴不典型增生(简称BE3)、EA患者各30例,选取同期GIM及正常人各20例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入选者的组织、血清中的LI-cadherin进行检测,对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I-cadherin在组织、血清中检测显示:正常食管黏膜中不表达,在RE、BE1、BE2、BE3中的表达逐渐升高,而在EA低表达,在GIM表达为55.00%.在组织中,BE2、BE3组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RE组、BE1组及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E1与GIM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清中,BE1、BE2、BE3组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RE组、EA组,在BE2、BE3组中的表达高于B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BE1组与GIM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LI-cadherin血清中含量与组织中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LI-cadherin在TNM分期Ⅲ+Ⅳ期的表达低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LI-cadherin为早期筛查BE及EA提供分子学诊断依据;②BE伴肠上皮化生为EA的癌前病变;③LI-cadherin表达与EA的TNM分期有关;④患者血清中LI-cadherin的含量可以反映其组织中的水平.【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8(023)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肝肠钙粘连蛋白;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作者】史丽芳;苏秉忠;李艳梅【作者单位】010050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010050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010050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贲门交界处的齿状线1 cm以上的食管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伴或不伴有肠化。
E-钙黏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林树森;王锡山;邹德龄;陈洪生;尤琦【期刊名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43)6【摘要】目的探讨E-钙黏(E-cadherin,E-cad)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1例大肠癌原发灶、10例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E-cad蛋白表达。
结果E-cad的低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与肿瘤组织类型、浸润深度、部位、大小以及性别和年龄无相关性(P>0.05);E-cad阳性表达组与阴性组之间比较,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大肠癌组织中E-cad低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
【总页数】4页(P576-579)【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E-钙黏蛋白;免疫组织化学【作者】林树森;王锡山;邹德龄;陈洪生;尤琦【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结直肠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4【相关文献】1.Twist转录因子、E-钙黏蛋白和N-钙黏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马怡晖;王凯;李磊;卢朝辉;陈杰2.LI-钙黏蛋白和E-钙黏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史蕾;何庆泗3.KL-6黏蛋白和E-钙黏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邢智;宋卫东;王宁;张勇刚;冯立4.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 Twist 蛋白、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表达变化 [J], 朱翔翡;陆晓媛;王静5.转录因子Slug、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丁杰;廖国庆;张忠民;潘扬;李东苗;陈华建;王少勇;李扬;魏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为完善对大肠癌组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结论 KL-6粘蛋白过度表达和钙粘蛋白E的表达缺失,可能是大肠癌的形成的关键原因之一。
【关键词】大肠癌 KL-6粘蛋白 E-钙粘蛋白【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261-02大肠癌是发生于大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居于消化道道肿瘤的第3位。
我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1]。
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
本实验拟观察试图通过收集大肠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并通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更进一步完善对大肠癌组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12年l0月至2013年9月来自我院普外科的结肠癌根治术后癌及癌旁标本各60例。
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2~80岁,按全国结直肠癌协作组1986年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类,其中高分化l6例,中分化26例,低分化18例,TNM分期Ⅰ、Ⅱ、Ⅲ期分别为13、23和24例,其中淋巴结转移38例。
1.2 方法外科手术中获取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60例(要求手术患者在手术前未进行全身化疗、放疗及其他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
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大肠癌组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肝肠钙粘连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肠钙粘连蛋白在47例大肠癌及其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47例大肠癌组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样阳性表达38例,总阳性率为80.4%,而肝肠钙粘连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没有表达。
肝肠钙粘连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duke′s分期有关(p0.05)。
结论:肝肠钙粘连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大肠癌细胞的转移、浸润、生长和粘附有关。
肝肠钙粘连蛋白有助于大肠癌分化程度的判断和预测大肠癌淋巴结有无转移。
[关键词]大肠癌;肝肠钙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应用特异并且灵敏的生物学指标来反映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并为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有研究表明,钙粘连蛋白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
肝肠钙粘连蛋白是钙粘连蛋白超家族中特殊的一员,因为在结构上它与经典i型钙粘连蛋白有所
不同而被划分为经典钙粘连蛋白的变异体。
我们对肝肠钙粘连蛋白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肝肠钙粘连蛋白的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转移潜能的预测价值。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47例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标本均为我院1999~2005年间行大肠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有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26~74,平均年龄54.5岁。
相应的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取自距肿瘤组织8cm以上处。
按大肠癌协作组制定的有关大肠癌组织学分型和临床病理分期等规范进行严格
的病理诊断来判断肿瘤转移的情况。
47例大肠癌石蜡包埋标本中,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28例,低分化腺癌19例。
duke’s分期按1984年我国大肠癌协作组病理组制定的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期方案,duke’sa、b、c和d期分别为7、15、22及3例。
所有患者术前未行放、化疗,临床资料完整。
淋巴结转移25例,未转移22例。
2.方法:所有组织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制成石蜡包埋标本,4i.zm厚连续切片2张,1张he染色复查诊断,另一张免疫组化染色。
肝肠钙粘连蛋白工作浓度为1:100,按s,p试剂盒实验步骤操作,用医用微波进行抗原修复,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采用pbs液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用非免疫血清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每批染色均设空白、阴性对照。
免疫组化完成24小时内光镜下阅片。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钙粘连蛋白阳性部位主
要在细胞膜。
阳性:有棕黄色颗粒且染色强度高于背景的非特异性着色为阳性细胞;阴性:细胞膜无染色或与阴性对照一致。
根据阳性细胞数分为(一):着色细胞60%。
3.统计学处理:以(+)及(+)以上者为免疫组化的阳性结果,多组数据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条件不满足者用精确概率法检验。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x检验、均数比较及相关处理。
二、结果
1.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的表达:47例胃癌中肝肠钙粘连蛋白阳性表达38例,总阳性率为80.4%,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没有表达。
2.临床病理特征与肝肠钙粘连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在大肠癌组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duke’s分期间有显著性意义(p0.05)。
见表1。
三、讨论
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粘附的糖蛋白。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整合素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族、钙粘蛋白家族及cd等类型。
肝肠钙粘连蛋白是属于钙粘蛋白家族中的一员,由于只在大鼠的肝脏和肠上皮表达,故将其命名为肝肠钙粘连蛋白[1]。
肝肠钙粘连蛋白的结构与以e.cadherin为代表的经典i型钙粘蛋白不同,被划分为经典型钙粘蛋白的变异体[2]。
因为肝肠钙粘连蛋白相对较短的胞浆域,所以
它与连环蛋白以及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没有任何作用[3]。
li-eadhenn正是因为在结构上的不同,使得它具有与经典钙粘连蛋白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而且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发现肝肠钙粘连蛋白
的配体。
有研究发现,肝肠钙粘连蛋白集中表达于正常的胰腺组织,在胰腺癌组织中,分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肝肠钙粘连蛋白表达强,然而在低分化组织以及分化差的组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表达减弱或根本不表达[4]。
此外,在免疫共沉淀的试验中,galeetin-3和肝肠钙粘连蛋白的相互作用在不同剂量的乳糖作用下受到不同程度
的抑制,而且galeetin-3的表达与肝肠钙粘连蛋白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十分相似,说明两者的相互作用在胰腺癌中起着一定的作用[4]。
在大肠癌患者中,发现肝肠钙粘连蛋白表达减少与肿瘤的增殖和淋巴转移有关[5]。
在正常的肝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不表达,而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大量表达[6],并且与
e-cadherin在肝癌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的部位完全不同,肝肠钙粘连蛋白多在肝癌细胞的胞浆表达[7]。
本组47例大肠癌患者中,肝肠钙粘连蛋白阳性表达38例,总阳性率为80.4%,而肝肠钙粘连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提示肝肠钙粘连蛋白是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区别之一。
本组资料结果发现,肝肠钙粘连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25例患者中阳性率为92.0%,与无淋巴结转移的68.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明肝肠钙粘连蛋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而肿瘤的转移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所以肝肠钙粘连蛋白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评价大肠癌恶性行为的生物学标记物。
本实验还发现,高、中分化的腺癌组织中肝肠钙粘连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7.2%,而低分化的阳性表达率为78.9%,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说明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
降低,其表达逐渐减少,可能与肿瘤细胞后期的浸润、转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有些肿瘤细胞中肝肠钙粘连蛋白的表达减弱或者根本不表达,这说明除了肝肠钙粘连蛋白的作用之外,还存在其它的机制。
因此,肝肠钙粘连蛋白是判断大肠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潜在转移,尤其在一定的组织学类型中是非常有用的肿瘤标志物。
参考文献:
[1] berndorf d, gessner r, kre b, et a1.liver-intestine cadherin:molo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a2+-depende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ed in liver and intestine. j cell bio1.1994.125: 1353-1369.
[2] buxton rs. magee ai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s of desmosomal and other cadherins, semin. cell biol.1992.3: 157-167.
[3] kreft b, berndorf d , bottinger a, et a1 .
li-cadherin-mediated cell-cell adhesion does not require cytoplasmic intcractions, j cell biol, 1997. 136: l109-1121.
[4] takamura m, sakamoto m, lno y, et a1. expression of liver-ntestine cadherin and its possible interaetion with galectin-3 in duct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 cancer sci. 2003. 94: 425-430.
[5] takamura m, ichida t, matsuda y, et a1. reduced expression of liver-intestine cadherin i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and lymph node metaatasis of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cancer lett, 2004, 212: 253-259.
[6] wang xq, luk jm, leung pp, et al. alternative mrna splicing of liver-intestine cadheri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lin cancer res. 2005. 15: l1(2 pt 1): 483-489.
[7] wong bw, luk jm, ng io, et a1. identification of liver-intestine cadherin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potential disease marker.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3, 311: 61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