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证分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9.64 KB
- 文档页数: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和中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股骨头内骨组织死亡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创伤、激素使用、饮酒以及其他因素等可导致本病,是一种顽固的致残性疾病。
一、早期诊断非创伤性骨坏死起病缓慢,在确定诊断前常有一较长时间的“静息期”。
当患者出现症状而就诊时,坏死病变可能已发展至必须进行植骨或做全髋置换术的程度。
由于本病多发生于年轻人,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并尽可能获得早期诊断。
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也是发挥中医临床治疗的重点。
股骨头坏死的病程特点表现为:临床前期,股骨颈骨折、大量长期使用激素、嗜酒等为高危人群;亚临床期,骨髓水肿、局部缺血;临床早期,死骨形成;临床中期,股骨头塌陷,关节软骨碎裂;临床晚期,关节损害,骨性关节炎。
如何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一直是国内外骨科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有两个途径:一是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包括髋关节创伤、因某种疾病而曾经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酗酒以及与本病发病有密切关联疾病的患者;另一个是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无症状患者的多髋关节诊查。
早期诊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技术的运用:双髋正蛙位X光平片、CT、MRI、放射性核素扫描(ECT,SPECT)及股骨头动脉的选择性造影数字减影等,其中以MRI和SPECT对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灵敏度最高,达90%~100%。
如没有以上设备,清晰X光片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定期随诊亦不失为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许多患者可以通过X片的检查获得早期诊断。
(2)时限的掌握:医生不能无限期地让患者随诊。
随诊多长时间方为合适安全,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观察研究。
根据临床资料的分析,对高危人群在3年内应密切关注。
(3)对不同病因发病率的了解。
创伤、激素等因素导致本病的发病率有所不同。
对不同病因发病率、发病时间以及影像学资料的合理分析与运用,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是有裨益的。
近年来国际骨坏死学术界对本病早期处理的有效性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对于青年患者的早期诊断有利于采取措施、防止病情加重,至少可以推迟全髋置换的时间与避免多次换髋的弊端;同时还正在积极地寻求早期的内科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医称之为“骨蚀”,是骨伤科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
此病之病理变化不论气血瘀阻,或痰湿内阻,或气虚肾亏,均滞中有虚,虚中有滞,互为因果,致经络不通,筋骨失养。
治宜审证求因分型施治。
一般将其分为瘀滞型、痰阻型和气虚肾亏型。
瘀滞型用复活汤,方中当归、土元、莪术、生山楂、茜草、木瓜活血通络;黄芪、柴胡、枳壳、白术益气除滞;白芍、续断、骨碎补益肝肾,壮筋骨;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祛瘀、益气通络、强壮筋骨之效。
痰阻型用通阳豁痰汤,方中白附子、制南星豁痰祛邪;当归、丹皮、木瓜、淫羊藿活血通络,温肾助阳;配以黄芪、续断、枳壳、独活、茯苓、茵陈益气健脾,使气机得以通畅,痰湿得以祛除,气旺血活,诸药相伍共奏豁痰通经之功。
气虚肾亏型用益气填髓汤,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养血;续断、淫羊藿、芡实、杞果、白芍益肝补肾;当归、枳壳、独活、牛膝、土元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合而使肝血旺盛,肾精充盈,筋骨得以濡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为滞虚并存,气虚恋邪,不能化湿而成痰,不能运血,血行无力而致瘀,经络阻滞,痰湿聚结不化而发病。
故在分型治疗的基础上,常用益气健脾之法,取得良好效果。
无论何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有一种共同的病理特征,即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筋骨失养股骨头坏死。
动则使通,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配合主动的功能锻炼,适当的功能锻炼是促使股骨头坏死治愈和恢复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功能锻炼,可以使全身及局部气血畅达,筋脉得以濡养,经络调畅,肌肉强健,髓充骨坚。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活动可增加局部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可改善局部的缺血状态,促使组织修复和再生,同时又可使药物抵达病所的量增加,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一、辨证分型施治1.瘀滞型症状体征:多因外伤所致,见于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
表现为负重疼痛,劳累后加重。
查体腹股沟压疼明显,髋关节外展内旋活动受限,“4”字试验阳性。
中医辩证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概况发布时间:2022-02-18T03:37:08.016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10期作者:王海涛张晓峰1, [导读] 股骨头坏死属于中医“骨痹”的范畴,其发病原因多样化,涉及全身多个脏腑。
西医以手术为主,而祖国医学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根据《股骨坏死的三期四型辨证思路》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目前将该病分为三期四型,分别是“早,中,晚”三期和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筋脉痹阻,气滞血瘀四型。
现针对该病各个证型的用药以及临床研究进展,现如下总结。
中医辩证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概况王海涛张晓峰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股骨头坏死属于中医“骨痹”的范畴,其发病原因多样化,涉及全身多个脏腑。
西医以手术为主,而祖国医学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根据《股骨坏死的三期四型辨证思路》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目前将该病分为三期四型,分别是“早,中,晚”三期和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筋脉痹阻,气滞血瘀四型。
现针对该病各个证型的用药以及临床研究进展,现如下总结。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中药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筋脉痹阻气滞血瘀1引言:股骨头坏死在骨科尤为常见,也被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由于供应股骨头的血供受损导致其正常的生物力和生物力学破坏[1],久之股骨头外形变化,从而引起整个髋关节病变。
按照祖国医学的病因分析该病的病因可概括为正虚和邪盛两大类,正虚即为肝脏,脾脏,肾脏的亏虚,邪盛即为痰凝,气滞,血瘀病理产物的堆积,这些病因进而产生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筋脉痹阻,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现将中医骨痹辩证分型用药总结如下: 2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辩证 2.1气滞血瘀型股骨头的坏死气滞血瘀型股骨头坏死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9 年发布的《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要符合髋部疼痛,痛如针扎以及关节活动受限这两大主症,同时可伴有面色黯淡、胁肋部胀痛、舌色青紫、脉弦等次要症状。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骨伤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疑难杂病之一。
本院于2010年2月-2012年6月对5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进行中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56例(62髋)患者均确诊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1~55岁,病程4天~2年。
单侧股骨头坏死37例,双侧18例。
病因分类:髋关节外伤者3例,激素过量使用38例,过量饮酒者7例,其他原因不明者8例。
诊断标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髋关节疼痛或压痛、跛行、髋关节正常活动受限等。
X线片显示股骨头有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像,边缘局部处损缺不圆滑,股骨头缩小变形。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手术髓芯减压。
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中医辨证分型应用中药,具体为:风寒湿痹型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用;气滞血瘀型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
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用;气血亏虚型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用;痰湿型采用指迷茯苓丸加减,9g/次,2次/日;肝肾亏虚型采用虎潜丸,9g/次,2次/日。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髋关节疼痛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功能,可自由行动,坏死骨细胞彻底吸收,承重骨小梁及张力骨小梁的几何形态、承载能力、骨密度均恢复正常;②显效:休息状态下和短距离行走,髋关节不再疼痛,活动范围和跛行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坏死骨细胞和硬化性骨质的明显吸收,囊状透光区基本得到充填,骨小梁已形成,承重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形态、股骨头密度基本正常;③有效:部症状分减轻或消失,骨细胞坏死停止继续进展,硬化性骨质部分吸收,骨小梁部分形成,股骨头低密度区和三角区骨密度有所恢复;④无效:髋关节疼痛和跛行症状无缓解,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未改善。
结果Harris评分比较全部患均按计划完成治疗,随访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及1 年观察组分别为(65.786.47)和(83.418.47),而对照组分别为(57.737.06)和(67.526.87),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阶段辨证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属于中医学“骨痹”、“骨蚀”范畴。
《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
”“虚邪之人于身也深,寒热相搏,久留而内者……内伤骨者为骨蚀”的论述揭示了素体正虚,或外力所伤等致病因素损伤人体正气,正虚邪深而发为骨痹、骨蚀。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肾健骨的治疗原则,分三阶段辨证内服中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可靠。
第一阶段:治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药用:当归20g,黄芪30g,鸡血藤30g,地龙30g,丹参30g,水蛭30g,连翘30g,牛膝15g,炙乳没各8g,血竭10g,桃仁6g,红花6g,三七4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1次,早、晚分服,共15剂。
第二阶段:治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药用:生熟地黄各12g,枸杞子12g,山茱萸12g,山药30g,赤白芍各12g,丹参30g,茯苓15g,牛膝15g,骨碎补30g,木瓜12g,秦艽10g,甘草7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共30剂。
第三阶段:治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药用:黄芪30g,当归20g,小红参10g,薏苡仁30g,鹿茸10g,山药60g,茯苓30g,海狗肾2条,三七30g,血竭30g,紫河车100 g,陈皮12g,土鳖虫10g,甘草7g。
上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连续服用3~6个月。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疏通血行、祛瘀通滞而使血脉畅达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纠正脂肪代谢紊乱状态,有效降低高血脂,防止脂质在髓腔内的堆积。
由此可知,活血化瘀中药能够改善骨内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状态及微循环指标,打破参与骨内高压发生、发展的恶性循环,从而显著降低缺血状态。
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药物,可加速血液流通,改善微循环,促进骨内血管再生。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的药物,给骨细胞提供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提高人体免疫力,维护和增强了骨细胞的活力,可加速死骨的吸收和新骨的再生,缩短修复时间,阻止和延缓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解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理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药方
从中医角度解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理病机,并提供中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药经典配方,包括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药方组成与配伍,仅供参考!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头软骨炎、股骨头扁平症。
多见于5-14岁的男童,或者30-50岁女性。
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外伤后供血障碍;轻度感染致使供血障碍或骨骺生长过快;过敏反应或缺乏维生素所致。
中医认为股骨头受伤,由于病人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故见骨质坏疽,筋骨枯萎,屈伸不利。
[治法]: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健骨
[药方]:
熟地18山萸肉12当归15鹿角胶12骨碎补15
威灵仙18丹参18黄芪30牛膝12鸡血藤24桂枝10
[方解]:
方中鹿角胶、山萸肉、熟地、牛膝、骨碎补能滋补肝肾,强筋壮骨;黄芪、当归
益气养血;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威灵仙除风湿、通络。
辨证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医文献没有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记载。
从形态上、病变机理上,该病似属《内经》“骨蚀”、“骨痿”之范畴;从症状体征上,又与“痹证”相类似。
其病因有跌仆损伤、六淫邪毒、酗酒过度和先天不足等,而病机主要为肾元亏虚、气滞血瘀、湿热侵淫。
而脏腑辨证,则当责之于肾。
本文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针对本病病因进行辨证治疗。
创伤引起的缺血性坏死,多因外伤导致脉络瘀阻,骨失所养而坏死,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复元活血汤(柴胡15g,瓜蒌根、当归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各6g,大黄30g,桃仁9g)加厚朴、枳壳。
激素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湿热内蕴与宿痰相搏,流于脉络而发病,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用清营汤(犀角2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加茯苓、牛膝。
酒精中毒性股骨头坏死,多因肾阳亏虚,主骨生髓功能减弱,宿疾酒浊之物充斥脉络而发病,治宜温补肾阳、活血化瘀,方用右归丸(熟地240g,山药120g,山茱萸90g,枸杞120g,鹿角胶120g,菟丝子120g,杜仲120g,当归90g,
肉桂60~120g,制附子60~180g。
配制蜜丸服,每丸约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服。
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加仙灵脾、巴戟天。
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起先天不足,肾阴亏损,肾之主骨藏精生髓功能失司而发病,故治宜填精补髓、强壮筋骨,佐以活血化瘀,方用六味地黄汤(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加鹿角胶、龟版。
以上中药治疗,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中期患者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辨证辨病施治一、辨证和辨病临床疗效无不依赖于对疾病明确的认识与诊断,明确疾病诊断是治疗方案可重复性与疗效稳定性的关键。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对发挥中医治疗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股骨头坏死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了以“瘀血型”为主型,“肾虚型”和“痹证型”为亚型的分类方法,以指导临床的辨证施治。
这一分类方法不仅对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进行简单区分,还将现代医学的先进诊疗手段融人中医辨证之中。
根据瘀血程度的不同,结合X线、ECT表现和手术所见将主型“瘀血型”分为以下4型:(1)缺血型:X线表现为大块或全头密度增高,ECT呈现大块“冷区”,是缺血坏死的早期表现,手术所见死骨坚硬,机械强度好,呈“干性”坏死。
(2)郁血型:X线表现为密度减低或呈囊性改变,ECT呈现核素浓集“热区”,手术所见死骨如豆腐渣样,呈“湿性”坏死。
(3)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ECT呈现大片“热区”中含有相对“冷区”,可以是中期坏死表现。
(4)增生硬化型:X线为股骨头增生硬化、畸形发展,ECT 呈现在头负重区和关节间隙区浓集“热区”,但比郁血型核素浓度低,为晚期表现。
以上4型都存在“瘀血内阻,脉络不通”的共同病理特点,但血瘀的程度各异,其中缺血型最重,死骨坚硬,显示瘀血积聚,已成瘢瘕,硬如坚石;混合型次之;郁血型为最轻,该型髓内压高,静脉回流不畅,死骨与肉芽同在,状如豆腐渣样,说明气滞与血瘀并重。
“瘀血型”下这4型的划分,为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了更加严谨、更为可靠的依据。
针对股骨头坏死临床症状的具体情况,还提出了在主型“瘀血型”同时伴随的2种亚型:痹证型:多见于长期服用激素伴有免疫性疾病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由于宿痰内存,久而湿热内蕴,复有脉络瘀滞,筋脉失养,导致骨坏死。
肾虚型:其中又分为肾阴亏虚和肾阳不足两型。
肾阴亏虚是小儿股骨头坏死(Perthe's病)的常见病机,由于肾阴亏损,肾之主骨生髓的功能失司,骨失濡养而发病。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医骨伤科有三期分型治疗的方法,采用辨证分型、中药内服结合外敷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满意疗效。
一、辨证分型内治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成早、中、晚三期,早期以气滞血瘀、寒湿痹痛型为主;中、晚期常见气血两虚、筋骨劳损、肝肾亏虚型。
(1)气滞血瘀型:症见髋部疼痛,或肿胀、刺痛,按之痛甚,舌紫黯或边有瘀斑,脉弦涩。
治以活血化瘀、舒通经络、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药选秦艽、香附、羌活各9g,川芎、没药、五灵脂、地龙、甘草各12 g,桃仁、红花、牛膝、当归各15 g。
(2)寒湿痹阻型:症见髋部疼痛,遇寒加重,肢体疼痛,苔白滑,脉弦紧或弦迟。
治以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加味,药选麻黄、白芍、黄芪、制川乌、炙甘草各9g,牛膝12 g,细辛、苍术各6g。
(3)气血两虚型:症见髋部隐隐作痛,筋肉萎软,全身乏力,舌淡少苔,脉细弱。
治以补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味,药选党参、白术、茯苓各12 g,炙甘草6g,川芎、当归、熟地、白芍、牛膝各15 g,大枣5枚。
(4)筋骨劳损型:症见髋部疼痛,局部青筋突起,久立、久行、负重后加重,舌暗红,脉细缓。
治以补肝益肾、强壮筋骨,方用补肾壮骨汤加味,药选熟地、白芍、当归各15 g,山茱萸、茯苓、续断各12 g,杜仲、牛膝、五加皮各15 g,青皮10 g,枸杞20 g,龟胶(烊化)6 g。
(5)肝肾亏虚型:症见久病迁延,骨质疏松,筋骨萎软,酸痛不已,阳虚者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而细;阴虚者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者治以补益肝肾、填精补血,方用右归丸加味,药选熟地24 g,山药、鹿角胶(烊化)、枸杞、杜仲、菟丝子各12 g,山茱萸、当归各9g,肉桂6g,制附子15 g。
阴虚者治以补益肝肾、养阴生津,方用左归丸加减,药选熟地24 g,枸杞、菟丝子、山茱萸、山药、鹿角胶(烊化)、龟胶(烊化)各12 g,牛膝15 g,石斛、女贞子、旱莲草各15 g,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