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峨眉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内陆开放高地和“五个重庆”[2]建设,同心同德,奋起应对,国民经济加快回升、持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6.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47.48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74.44亿元,增长13.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9%,上升0.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16元,比上年增长14.1%。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7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8%;渝东北翼完成1096.07亿元,增长18.8%,占全市的16.8%;渝东南翼完成356.17亿元,增长14.7%,占全市的5.4%;“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4]比上年下降1.6%,其中食品价格持平。
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下降23.6%、油脂下降19.1%、大米上涨8.4%、蛋类下降1.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5.0%。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单位:%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68.83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33.68万人,比上年减少1.8%;第二产业就业355.69万人,增长5.0%;第三产业就业579.46万人,增长3.4%。
峨眉山市市情简介【概况】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
位于乐山以西的四川盆地边缘,为省直辖的县级市,面积1151.4平方公里,全市幅员面积1,183km2 。
总人口41.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2万人,农业人口29.71万人。
辖12镇6乡,253个村。
峨眉山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全国教育先进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自然地理】该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原地区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平地拔起,垂直高差大,立体气候差异明显,海拔2600米以上山地一月平均气温零下5度,七月平均气温13度。
峨眉山区为国内著名的避暑休闲胜地。
峨眉山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2o C,年均降雨量1555.3mm。
【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以煤、铁、铜、石灰石、石膏、芒硝、花岗石、钾长石、矿泉水、磷矿为主,是西南地区主要的非金属矿区和建筑建材基地。
旅游资源主要有:国家5A级特品景区: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精品景区:大佛禅院、竹叶青生态茗园、峨秀湖温泉会议度假基地、天池佛光禅文化主题园国家3A级精品景区:大庙飞来殿、仙芝竹尖高山有机茶庄、磁佛寺、峨眉鹿苑、药博园、禅文化主题酒店、观音岩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龙池峡山水生态乐园、温泉翠竹山里人家度假村【社会经济】峨眉山市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是西南地区主要的非金属矿区和建筑建材基地。
现已形成冶金、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煤炭、汽车修配、塑料、医药、包装、生物化工、新材料、饮料等多种门类的工业体系。
峨眉山市自1992年被列入四川省“一条线”重点发展县(市)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2008年峨眉山市地区生产总值9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28元。
峨眉山市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已发展成为一座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功能配套完善的新兴旅游城市。
2009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9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锡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无锡调查队2010年2月28日)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无锡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扩大内需保增长、创新创业促转型、政企合作维稳定”为中心任务,按照“保增长、促转型、重统筹、惠民生”的要求,沉着冷静、从容应对、果断决策,成功扭转了经济下滑的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经济企稳、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1151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1885美元。
就业和再就业扎实推进。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3万人,净增就业8.5万人,各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7.15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627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
民营经济继续稳步壮大。
全市民营经济延续上年的良好发展态势,总量继续扩张,规模继续壮大,活力增强。
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189万人,注册资金330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09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2.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7591.66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上缴税金36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入98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市场物品及服务价格小幅下降。
泸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结合泸州实际,坚持“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全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统筹做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等各项工作,积极有效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全市国民经济继续朝着持续、稳定、健康方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587.60亿元,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6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03.10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183.81亿元,增长10.8%。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7.1:51.6:31.3,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70.7%和24.8 %。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13591元,比上年增加1665元,首次跨上2000美元新台阶。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22.10亿元,增长18.7%,占GDP 的比重提高到54.8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1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82.71亿元,增长26.9 %;第三产业增加值101.18亿元,增长12.5%。
全年物价总水平呈先抑后扬,温和上涨的态势。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6%,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0.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下跌0.2%。
全年房屋销售价格上涨0.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总水平均呈探底回升态势,但全年仍为下跌趋稳。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2.2%,全年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下跌5.2%。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3/24 发布人:来源:〖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3月23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实现较快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0亿元,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9:44.5:49.6。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GDP的比重为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图1:2005-2009年成都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09.5万人,增加27.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4.7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8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152.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3%,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类下降5.6%,交通与通信下降2.0%,居住类价格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持平。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5%。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9%。
2009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2010年3月22日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山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重要战略机遇,贯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等措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市经济回升向好,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64.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2%,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五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43.9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04.42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616.04亿元,增长12.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3.0:58.4:38.6调整为2.8:57.8:39.4。
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62225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9109美元,增长 10.1%。
民营经济增加值704.62亿元,增长11.5%,占全社会GDP 的比重达45.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97.1%,下降2.9%。
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2.7%,服务项目价格下降3.7%,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3.2%。
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五降三升”的态势。
其中,居住类、食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分别下降11.7%、 2.0%、1.4%、1.4%和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分别上涨0.9%、0.6%和0.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 2.4%,其中轻工业下降1.8%,重工业下降3.3%。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人员10.58万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6.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2.20•【字号】川府发[2009]9号•【施行日期】2009.0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川府发[2009]9号二○○九年二月二十日)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查通过了四川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现将该《报告》和所附《四川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地方和部门实际,尽快安排部署工作。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组织下达实施。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战略部署的关键之年。
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八项民生工程”和“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要按照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具体要求,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重建项目建设,强化重建要素保障,落实完善重建政策;加大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商贸、金融、信息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新体制新机制;着力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10-02-26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0年2月26日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山东工作的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国民经济实现企稳回升,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经济发展逐步企稳向好。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380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
季度GDP累计增速稳步提高,经济呈现“下行—见底—企稳—回升”的运行轨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26.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035.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1543.7亿元,增长10.7%。
三次产业比例为9.6:56.3:34.1。
人均生产总值35796元,增长11.3%,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240美元。
图1 2008-2009年季度累计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2.4万人,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62.5万人,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8万人,增长0.9%。
城镇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价格运行先抑后扬。
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持平,比上年涨幅回落5.3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下降0.3%。
食品价格上涨1.3%,回落11.7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因素。
2009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0-03-10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着力实施“两个加快”和“三个全面推动”,国民经济实现了止滑提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较快。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回升3.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711.9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长12.4%。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2.8%和33.0%。
人均生产总值17339元,增长1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6.2:36.2调整为15.8:47.4:36.8。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7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GDP的5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4.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158.3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2480.8亿元,增长14.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
居住类价格下跌0.3%,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1.1%,租房价格上涨4.2%,水电燃料价格上涨1.5%。
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3.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跌4.3%,生活资料价格下跌1.2%。
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下跌4.7%。
农产品价格“一跌三涨”。
受生猪价格低迷影响,全部农产品生产价格下跌3.1%。
其中,畜牧产品价格下跌7.6%,种植业、林产品、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上涨3.5%、1.0%、3.8%。
乐山市峨眉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峨眉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峨眉山调查队2010年3月25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措施,全力推进"投资促进年"各项工作目标,积极有效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灾后重建,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快速恢复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GDP9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0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55.69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32.43亿元,增长12.7%。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0%,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6.2%,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2.8%,上升0.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10.7和4.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69.8%和28.6%。
人均GDP22753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3.3%,工业品价格上涨0.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9%。
全市从业人员26.91万人,比上年增加0.09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55万人,减少0.0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45万人,增加0.0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91万人,增加0.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943人,增加812人,登记失业率4.1%。
全年税收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0.1%。
其中,国税收入5.4亿元,比上年下降20.3%;地税收入6.54亿元,增长26.8%。
二、农业年末耕地面积14160公顷,比上年减少170公顷。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0247公顷,比上年增加238公顷。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3702公顷,比上年增加255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205公顷,增加1115公顷;糖料种植面积23公顷,减少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782公顷,增加204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08473吨,比上年增产1673吨,增长1.6%;油料产量10767吨,增长21.8%;糖料产量1476吨,增长12.7%;蔬菜产量120075吨,增长1.0%;水果产量18100吨,减少3.3%。
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563公顷。
水产品产量3008吨,比上年增长0.2%。
全年造林面积1333公顷,年末森林面积5.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4%。
全年有效灌溉面积9545公顷。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3万千瓦,增长7.2%。
农村用电量12609万千瓦时,增长2.5%。
全年出栏肉猪349429头,增长2.8%;出售和自宰家禽619万只,增长5.8%。
全年肉类总产量39183吨,比上年增长3.5%。
其中,猪肉产量24618吨,增长2.8%,占肉类总产量的62.8%;牛肉产量3704吨,增长2.2%;羊肉产量258吨,增长2.8%;禽肉产量10351吨,增长5.8%;禽蛋产量33275吨,增长8.1%。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占全市GDP的53.3%,拉动经济增长1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户,比上年增加1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4%,产品销售率94.1%。
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63.8%;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7.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5.85亿元,增长35.0%,新产品产值率15.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51.6亿千瓦时,增长20.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煤碳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21.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9.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4.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0.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水泥1002万吨,同比增长55.9%;原煤45.36万吨,同比增长44.5%;多晶硅655.13吨,同比增长247.4%;生铁8.01万吨,同比下降0.6%;啤酒7001万升,同比下降14.6%;铁合金22.04万吨,同比下降3.7%;铝19.94万吨,同比增长16.3%;玻璃输液瓶930万只,同比下降60%;瓷砖19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4.9%;精制茶6205吨,同比增长40.6%。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7.95亿元,增长17.9%;实现利润10.20亿元,增长22.7%;实现利税总额14.83亿元,增长8.9%。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0.55点,比上年上升111.72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25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8.4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13亿元,比上年增长57.6%。
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135个,完成投资45.58亿元,增长60.8%,其中新开工项目100个。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10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57.6%;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3.4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0.3%。
民间投资37.02亿元,增长56.5%,占全社会投资的63.7%。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7亿元,同比减少41.5%,占投资总量的1.2%;第二产业投资35.9亿元,增长80.0%,占投资总量的61.7%,其中工业投资35.18亿元,增长77.0%,占投资总量的60.5%;第三产业投资21.56亿元,增长25.4%,占投资总量的37.1%。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4.49亿元,增长18.8%;住宿和餐饮业4.58亿元,增长27.9%;其他行业9.09亿元,增长15.3%。
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65亿元,增长7.3%,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48.9%。
在限额以上企业的商品销售中,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67.3%,汽车类增长106.3%,饮料类增长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9%。
六、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6.6%。
其中,出口15537万美元,增长1.8%;进口6538万美元,下降41.7%。
全年协议引进外资300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5%,实际使用外资1545万美元,下降44.8%。
全年引进内资项目7项,协议引进资金10.03亿元。
全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35.4亿元,增长74.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6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26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13383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9703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03亿元。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9.81亿元。
全年新增移动电话5.7万户,年末达到30.82万户。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54万户,固定住宅电话8.96万户。
其中:城市住宅电话3.54万户,农村住宅电话5.42万户。
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2.3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12万户。
电话普及率达到97.3部/百人,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互联网用户达到3.02万户,同比增长22.4%。
年末,全市共有15个邮政局(所),平均每78平方公里、每2.91万人拥有一个邮政服务网点。
全市有邮路4条,邮路总长度达到84公里。
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7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和20.2%。
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70.18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5.6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0.7%。
全市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5个,星级饭店25家,星级饭店客房数5000间。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总收入23.03亿元,增长25.0%,其中,一般预算总收入为12.91亿元,增长4.6%,占GDP比重为13.0%。
完成本级财政总收入14.72亿元,增长36.1%,其中完成本级一般预算收入6.00亿元,增长24.6%,占GDP的比重为6.1%。
其中,税收收入为4.54亿元,增长21.1%,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5.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36亿元,增长4.3%。
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业支出分别增长27.8%、18.4%、10.6%、79.7%、13.6%。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10.45亿元,比年初增加22.77亿元,增长26.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0.36亿元,比年初增加5.24亿元,增长34.7%。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76.34亿元,比年初增加24.3亿元,增长46.7%,其中,中长期贷款41.83亿元,比年初增长54.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年投入8245万元,完成教育灾后重建任务,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3.5万名学生杂费、课本费,向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73.6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80.9万元。
普通高中招生2371人,增加332人,在校生6308人,增加479人;普通初中招生数4787人,减少448人,在校生14831人,减少595人;小学招生2786人,减少259人,在校生21986人,减少2167人。
高考本科上线725人,同比增加136人。
全年开发新产品8种,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1项、省级4项。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个,产值3.11亿元。
全年共申请专利31件,获专利授权18件,其中,发明3件,实用新型9件,外观设计6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5.7万册。
全年新建成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全面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
成功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12人。
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名录7项,乐山级名录12项。
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光纤电视用户5.71万户,新增1100户。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009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38个(不含村卫生室)。
其中:医院16个,卫生院17个,诊所79个,卫生所、医务室16个。
拥有卫生机构人员2315人(不含村卫生室)。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