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头痛辨证分型
- 格式:ppt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35
中医分7型治头痛国际头痛协会根据头痛发生的病因将其分为3大类:①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②继发性头痛,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
所以,发生头痛后,首先要找准病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大多预后良好。
对于非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头痛,除了尝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放松心情,还可以尝试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有风热、风寒、风湿之分;内伤有肝阳上亢、肾精亏虚、脾胃虚弱、痰湿阻滞、淤血阻络之别。
风寒型头痛:多发于感染风寒后,头痛剧烈或痛及背部,患者怕风寒,受风头痛会加重,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为祛风散寒,疏风止痛。
可用川芎茶调散(川芎18克,羌活、白芷、防风、葛根各15克,荆芥12克,薄荷、生姜各10克,细辛8克,甘草5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若风寒较重,可适量加入藁本。
风热型头痛:头痛表现为剧痛或胀痛,并伴有发热、口渴怕风、舌红苔黄、尿黄便干、脉浮数。
治则为祛风清热。
可用芎芷石膏汤(石膏50克,白芷、川芎、羌活、菊花、藁本各15克),每日1剂。
如伴有流鼻涕,可加入适量辛夷、苍耳子;风热严重者可加入薄荷、黄芩、栀子。
风湿型头痛:其發病症状为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脘闷纳呆,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则为祛风止痛。
可用羌活胜湿汤(川芎、防风、羌活、独活、蔓荆子各15克,藁本、荆芥、甘草各10克),每日1剂。
如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可加入适量陈皮、半夏。
肝阳上亢型:这种类型的头痛,多由情志内伤导致肝气郁结而引发,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心烦易怒,神情紧张,睡眠差,面红,口苦且苔黄,脉弦有力。
这种头痛一般可用羚角钩藤汤(由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花、白芍、甘草、淡竹茹、茯神组成)或天麻钩藤饮(钩藤、石决明、桑寄生、茯神、益母草、夜交藤各25克,天麻、黄芩、杜仲、山栀子、牛膝各15克)治疗,可起到凉肝熄风、增津解郁的作用。
《中医学》头痛课件一、《中医学》头痛课件概述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中医学》旨在深入探讨头痛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帮助学习者全面理解头痛的病因、病理机制、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本课件首先介绍了头痛的基本概念,包括头痛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阐述了中医学对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强调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即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等外邪侵袭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的内在原因共同作用导致头痛的发生。
课件重点介绍了头痛的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头痛可分为多种证型,如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湿浊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等。
每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治疗时需根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课件还详细介绍了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头痛治疗的核心,根据头痛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以达到祛邪扶正、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灸和推拿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缓解头痛症状。
课件强调了预防调护的重要性。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外邪侵袭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头痛的发生。
本课件内容全面、系统,结合丰富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旨在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和掌握头痛的中医诊疗技术,为临床实践中头痛的诊治提供理论指导。
1. 引入头痛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认为,头痛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头痛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
头痛是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表现。
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头痛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反映了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
通过对头痛的诊治,我们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痛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其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脏腑的功能和人体的健康。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头痛中医内科学证型
头痛的中医内科学证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外感头痛: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等。
风寒头痛表现为恶风畏寒、痛
连项背、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以疏散风寒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茶调散、都梁丸等。
风热头痛则表现为头痛而胀、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等症状,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芎芷石膏汤、黄连上清丸、桑菊饮、清眩丸等。
风湿头痛则表现为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症状,治疗以羌活渗湿汤加减为主。
2.内伤头痛:分为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和瘀血头痛等。
肝阳头
痛表现为头痛伴有眩晕、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胁痛、面红耳赤等症状,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肾虚头痛则表现为头痛且空,伴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等症状,治疗以养阴补肾药物为主。
血虚头痛则表现为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黄白等症状,治疗以加味四物汤加减为主。
痰浊头痛则表现为头重如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等症状,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为主。
瘀血头痛则表现为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等症状,治疗以通窍活血汤加减为主。
中医头痛辩证治疗一.根据头痛性质划分:首先,阴阳为中医之本,头痛也分阴阳。
白天的头痛:不管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或者白天加重的全部归于气病或者阳病。
晚上的头痛:不论是否加重,慢性急性的全部归于血病或者阴病。
气和阳的病在白天发作或者加重,血和阴的病在夜晚发作或者加重!!此为头痛之大原则!所有头痛辩证都基于阴阳原则,若有冲突,以阴阳对立原则为准。
其次,按照虚实性质(严重还是不严重)来判断。
头痛如果是隐痛(anguish pain)和钝痛(dull pain),缓慢性的,归于虚证。
【钝痛】是相对于实痛而言的,不像刀割,针刺那种是定点的,它不太尖锐。
钝痛属于一种范围内的痛,涉及范围比锐痛广泛,诊断隐痛和钝痛多为血虚气虚,肝血虚,肾虚等。
头痛如果是锐痛,剧痛(Sharp pain),并且是突然性发作的,属于实证,症多见肝阳上亢,肝火肝风,痰浊,胃火,血瘀。
【锐痛和剧痛】这两者是突然性的深度头痛。
最后,头痛有沉重感的判断为痰湿。
看到“重”马上想到痰湿,《内经》不是说“因于湿,首如裹”嘛。
那么痰湿大家都知道是两个概念,这里很重要,一大半的中医只知道你头疼痛加沉重就是痰湿,但你问他到底是痰还是湿,他就支支吾吾了,让我教大家:痰者伴有眩晕眼花,湿者只有头重和疼痛。
牵涉到后颈部僵硬的,如果突然性头痛伴有颈部僵硬的属于外感风寒(见我的六经之太阳经症);如果长期头痛伴有颈部僵硬的肝阳上亢(高血压病人常见,经常头痛,脖子紧)。
抽痛(throbbing pain)(有牵涉性的),诊断为肝风,什么叫抽痛,感觉过失恋吗?那种一阵一阵心痛的感觉,把它转移到头上就是抽痛。
刺痛(stabbing pain),定在一个点上的痛,像用针刺着一样的痛,诊断为血瘀。
胀痛(distending pain),临床多见,不但痛,还有紧,胀的感觉,诊断气滞,多见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
空痛(empty pain)为肾虚,脑袋空空的,没什么思想,只觉得痛,用什么穴位?哈哈,脑袋空当然是用胆经的脑空(引肾经入脑),再配补肾的穴位,比如太渊啊,足三里啊。
中医内科学头痛歌诀
中医内科学中有许多关于头痛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头痛治疗的要点和歌诀:
1.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针对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头痛,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如头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的症状等,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治疗。
2. 阳虚头痛,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沉、偏头痛等。
治疗时可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如服用温补药物、适当保暖、避免寒冷刺激等。
3. 阴虚头痛,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发作时口干、咽干、咳嗽等。
治疗时可采用滋阴养血的方法,如服用滋阴药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熬夜等。
4. 血瘀头痛,血瘀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固定在一个部位,疼痛剧烈,伴随着瘀斑、舌质紫暗等。
治疗时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方剂、推拿按摩、针灸等。
5. 气滞头痛,气滞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胀痛、闷痛,伴随着情
绪波动、胸闷等。
治疗时可采用理气的方法,如采用中药理气方剂、进行舒缓放松的运动、调整情绪等。
6. 寒湿头痛,寒湿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冷痛,伴随着恶寒、身
体酸痛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寒湿的方法,如采用中药祛寒湿方剂、
保持室内温暖、避免受凉等。
总之,中医内科学对于头痛的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
辨证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以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但是请注意,以上内容
仅为一般性的介绍,具体治疗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头痛需要仔细辩证(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头痛是内脏在警告:头顶痛是肝头痛、前额痛是胃头痛!头痛,是前额痛,还是后脑勺痛,是两边都痛,还是偏头痛,都要问清楚,因为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西海情歌格格 - 西海情歌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1 后头痛属于太阳膀胱头痛这包括脑后边的头痛,还有整个的颈项痛,会出现发热、恶寒、恶风这些现象。
后头痛的初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脉象如果浮缓的话,可以采用“桂枝汤”。
要是脉紧无汗的话,可以采用“麻黄汤”。
这里不过多地介绍中药的药方,避免老百姓在药性、药理不清的情况下乱用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我们有了病还是要去医院咨询一下医生,以便对证下药。
2 前额头痛属于阳明胃头痛像前额痛、眉棱骨疼、眼眶发胀等症状,都是胃经头痛。
一般来讲,“葛根汤”之类治胃病的中药对治疗阳明胃头痛很有效果。
3 两侧头痛为少阳胆经头痛症状有眼睛发花,早起口苦等。
两侧头痛宜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如果是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尤其是经期过后的妇女,就容易因肝血不足出现左边的偏头疼。
如果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
4 头痛而重为太阴脾湿头痛在中医里又叫做头如裹,就像头上裹着一顶湿帽子一样,头重抬不起来。
同时还伴有四肢酸疼且体感冷,出现呕吐、食不下的问题。
在过去,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脾气挺大的老太太,她们头上会勒一个带子来止痛,这就是她们平时吃得好,又不怎么运动,好多管闲事,体内湿气不化,所以才造成了湿头痛。
5 头痛而咽喉干痛为少阴心肾头痛会出现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症状。
一般可服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来治疗。
6 头顶痛为厥阴肝头痛症状为干呕吐、手指甲和嘴唇发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等,这病多与年轻时纵欲过度有关。
7 一种头痛叫血虚头痛,症状是习惯性摇头治疗这个病会用到当归补血汤。
这副药里需要用到黄芪和当归两味药,而黄芪的用量一定要大于当归四到五倍。
懂点儿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黄芪是用来补气的,当归是用来补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