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头痛辨证分型
- 格式:ppt
- 大小:244.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头痛的诊断与类
证鉴别知识点
关于“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头痛的诊断与类证鉴别知识点”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头痛的诊断与类证鉴别
1.诊断要点
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可发生在前额、两颜、颠顶、枕项或全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2.真头痛与一般头痛鉴别
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常伴有喷射性呕吐,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系由风邪、气郁、肝阳上扰,或痰浊、瘀血阻滞脑络,或阴阳气血亏虚,脑络失养所致。
其病位,在脑络、肝、脾、肾。
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临床所见,肝脾肾亏虚为本,风痰瘀为标。
发作期以标实为主,间歇期以本虚为主。
神经性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偏头风、头风、偏头痛、头痛的范畴。
1.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初起可伴有恶冷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外邪束表犯肺的症状。
2.肝阳上亢:头胀痛,甚则掣痛,眩晕,常因情绪紧张、波动而诱发,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面红口苦;舌红,脉弦。
3.痰浊上扰:头痛昏重,或兼目眩,胸闷脘痞,头痛甚则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4.气血不足: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头痛兼头晕耳喊,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6.瘀血头痛:头痛屡发,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疼痛如针刺,或头部有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神经性头痛综合物理治疗包括电针灸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兴奋疗法、经络导平治疗以及按摩推拿治疗
等,治疗是按疗程的,一般病例一个月一个疗程,住院综合治疗一个月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
许多慢性病例,病程10-20余年,住院治疗时间需要适当延长,可以连续治疗2-3个月,多数病人可以康复。
住院治疗除了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外,最主要的是心理调整,因为这种疾病属于神经心理疾病,配合心理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医对头痛证的分型及辨证治疗【摘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在临床上根据头痛的性质分为:阴虚阳亢头痛、瘀血头痛、肝气上逆头痛、阴虚火旺头痛。
根据不同证型的特点加以辨证治疗。
【关健词】头痛辨证分型中医药疗法复方治疗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o Headache Syndrome. Li Ying.Coun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Ningnan 615400, Liangshan, Sichuan, China.【Abstract】The headache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may occur alone, or in a variety of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 On the clinical headaches are divided into: yin asthenia yang resist headaches、congestion headache、upward invasion of liver headache、asthenic yin causing excessive pyrexia headache。
Us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on the different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Headache,Differential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Prescription Treatment1 阴虚阳亢头痛主要表现:头痛且胀,多头顶痛为著,眩晕。
伴有腰膝酸软,心烦、急躁易怒、夜寐不宁、甚或则恶心欲呕,或兼有胁肋胀。
头痛中医内科学证型
头痛的中医内科学证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外感头痛: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等。
风寒头痛表现为恶风畏寒、痛
连项背、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以疏散风寒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茶调散、都梁丸等。
风热头痛则表现为头痛而胀、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等症状,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芎芷石膏汤、黄连上清丸、桑菊饮、清眩丸等。
风湿头痛则表现为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症状,治疗以羌活渗湿汤加减为主。
2.内伤头痛:分为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和瘀血头痛等。
肝阳头
痛表现为头痛伴有眩晕、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胁痛、面红耳赤等症状,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肾虚头痛则表现为头痛且空,伴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等症状,治疗以养阴补肾药物为主。
血虚头痛则表现为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黄白等症状,治疗以加味四物汤加减为主。
痰浊头痛则表现为头重如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等症状,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为主。
瘀血头痛则表现为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等症状,治疗以通窍活血汤加减为主。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 头部疼痛感觉:患者感到头部疼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弥散至整个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跳痛、紧痛等。
2. 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如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伴随症状:头痛时可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4. 诱发因素:头痛可因多种因素诱发,如情绪激动、疲劳、气候变化等。
二、中医证候诊断头痛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为头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1. 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疼痛部位集中在头后部和太阳穴,头痛剧烈,连及颈项背部,怕风,发热,无汗,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数。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
4. 肝阳头痛:头痛而眩,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5.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7.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三、病因病机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以下为常见病因病机分析:1. 外感六淫: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可导致头痛。
邪气侵袭头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头痛。
2. 内伤七情: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紧张等可引起头痛。
情绪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引发头痛。
3.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
湿邪上犯头部可引发头痛。
4. 劳累过度:劳累过度导致气血耗伤,脑髓失养。
头部经络失养可引发头痛。
5. 病后体虚:久病或大病后导致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头痛需要仔细辩证(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头痛是内脏在警告:头顶痛是肝头痛、前额痛是胃头痛!头痛,是前额痛,还是后脑勺痛,是两边都痛,还是偏头痛,都要问清楚,因为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西海情歌格格 - 西海情歌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1 后头痛属于太阳膀胱头痛这包括脑后边的头痛,还有整个的颈项痛,会出现发热、恶寒、恶风这些现象。
后头痛的初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脉象如果浮缓的话,可以采用“桂枝汤”。
要是脉紧无汗的话,可以采用“麻黄汤”。
这里不过多地介绍中药的药方,避免老百姓在药性、药理不清的情况下乱用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我们有了病还是要去医院咨询一下医生,以便对证下药。
2 前额头痛属于阳明胃头痛像前额痛、眉棱骨疼、眼眶发胀等症状,都是胃经头痛。
一般来讲,“葛根汤”之类治胃病的中药对治疗阳明胃头痛很有效果。
3 两侧头痛为少阳胆经头痛症状有眼睛发花,早起口苦等。
两侧头痛宜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如果是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尤其是经期过后的妇女,就容易因肝血不足出现左边的偏头疼。
如果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
4 头痛而重为太阴脾湿头痛在中医里又叫做头如裹,就像头上裹着一顶湿帽子一样,头重抬不起来。
同时还伴有四肢酸疼且体感冷,出现呕吐、食不下的问题。
在过去,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脾气挺大的老太太,她们头上会勒一个带子来止痛,这就是她们平时吃得好,又不怎么运动,好多管闲事,体内湿气不化,所以才造成了湿头痛。
5 头痛而咽喉干痛为少阴心肾头痛会出现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症状。
一般可服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来治疗。
6 头顶痛为厥阴肝头痛症状为干呕吐、手指甲和嘴唇发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等,这病多与年轻时纵欲过度有关。
7 一种头痛叫血虚头痛,症状是习惯性摇头治疗这个病会用到当归补血汤。
这副药里需要用到黄芪和当归两味药,而黄芪的用量一定要大于当归四到五倍。
懂点儿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黄芪是用来补气的,当归是用来补血的。
【头痛的中医辨证8种类型,对照辩证】头...
【头痛的中医辨证8种类型,对照辩证】
头痛是生活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很多人都曾经受过头痛的困扰,为了缓解头痛,很多人吃止痛片来缓解,但是止痛作用一过头痛还是会发作。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头痛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种,具体辩证分为8大类:
1、风寒头痛
症见:突然头痛,疼痛较剧烈,痛连颈背,伴有怕风畏寒、口淡不渴。
可用中成药:川芎茶调散、都梁W等;
2、风热头痛
症见: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小便黄
可用中成药:黄连上清W、桑菊饮、清眩W等;
3、风湿头痛
症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稀溏
可选用中药:羌活渗湿汤加减、黄连香薷饮加减等。
4、肝阳头痛
症见:头痛伴有眩晕、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胁痛、面红口苦
可选用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5、肾虚头痛
症见:头痛且空,伴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
可选用中药:大补元煎、杞菊地黄W;
6、血虚头痛
症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黄白
可选用中药:加味四物汤加减;
7、痰浊头痛
症见:头重如蒙、胸脘满闷
可选用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8、瘀血头痛
症见: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
可选用中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湖南医聊超能团#
#超能健康团##健康2021#
关注@脾胃养生汇,用中医教你养生,欢迎评论留言,咨询,点赞,转发。
44传统医学传统编辑/侯叔霞*****************□忠县白石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何文敏中医辨证论治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两千多年前中医典籍就有记载,如《素问·奇病论》中就有数篇有关头痛的论述,为头痛的辨证分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种,外感头痛主要由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引起;除了外感引起的头痛其余为内伤头痛,如部分内科疾病高血压、中风、神经性疼痛、颅内压增高等均可引起头痛,如中医的虚证头痛,血虚,血液不能上行营养大脑引起头痛;此外,部分外伤也可引起头痛。
故对头痛应根据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不论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均归属于中医“偏头痛”“头痛”“头风”范畴,主要致病因素有:1.感受外邪。
因外感风寒,或治疗不当、不彻底,风邪留存,潜伏身体,阻塞经络,久拖不决;或因寒热气候或情绪刺激所致肝、脾、脏腑功能失调。
2.肝火上扰。
因情绪低落、郁怒、经络紊乱,导致肝风头痛,临床表现多为爆发性疼痛,疼痛十分剧烈,或左或右,连及眼齿。
3.肝阳上亢。
因肝火内旺,火溢伤阴,肝失养,肝肾阴亏,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导致头痛。
4.痰淤阻络。
因风邪侵袭,与静脉淤血有关。
风淤、血淤痛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多为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下虚上实。
故应以化痰通窍、温经、活血止痛为治疗方法。
5.气血虚亏。
肝脾肾受损,肝虚致阴血不荣,脾虚致清阳不升,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肝脾失调,气血两虚,致清窍失养,从而导致头痛。
6.肝肾阳虚。
肝阳虚的原因在于脾阳虚、肾阳虚。
寒属内感,肝脉凝滞,肝胆经脉不利,引起厥阴、肝寒,病发头痛。
根据上述病机,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中医治疗头痛以汤药为主,既可内服,也能外用。
对于一些顽固性头痛,需认真运用六经辨证分析,内服外治有机结合。
祛风通络 药方组成:川芎、生龙骨、白芍、生牡蛎各30克,当归、生地、羌活、独活、细辛、藁本、白芷、蔓荆子、防风各10克,甘草6克,诸药配伍可起到化淤通络、祛风镇痛之效。
中医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对头痛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综合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中医将头痛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包括:
1. 气滞血瘀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胸闷、情绪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象沉涩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导致血脉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2. 肝阳上亢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情绪烦躁、口苦、口干、舌红、脉象弦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导致头部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头痛。
3. 肝火上扰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痛偏向、眼目赤痛、口苦、口干、易怒、舌红、脉象弦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火上扰导致头部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头痛。
4. 肝肾不足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舌质淡红、脉象沉细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不足导致脑髓失养,从而引发头痛。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头痛证候类型,实际上还有其他类型。
在实际诊断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
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
中医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情况,因此每个患者的诊断结果
可能会有所不同。
中医关于“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头部疼痛为主症。
疼痛的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题、颠顶、枕项或全头等。
疼痛的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2.头痛较甚者,可伴见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烦躁等症。
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4.测量血压,血常规和头颅CT或MRI检查、脑电图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等检查有助于头痛的诊断,必要时行精神、心理检查,或做五官科相应检查。
二、鉴别诊断
真头痛为头痛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灵枢·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难经·六十难》亦云:“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
中医辩证五种类型头疼,及治疗生活中的很多琐碎小事,都让人心烦意乱、头痛不已。
说起头痛,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只是很多人都觉得是小毛病,多半是不以为然,但很多时候,头痛让人难以忍受呀!其实,头痛无论轻与重,都该积极治疗。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文论述的头痛,是指溺毒证中所表现以头痛为主症者。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
中医学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藏精纳气,乃元阴元阳之所在,溺毒日久,肾精始衰,故常出现头晕健忘、视物模糊、耳鸣、腰酸腿软、夜尿多等症状,皆属肝肾阴虚的表现。
溺毒证日久,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壅遏经气,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别,溺毒所致头痛辨证多为内伤,治疗当辨脏腑虚实。
一、肝阳头痛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溺毒证患者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则烦躁易怒,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则见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清阳受扰而头痛,舌脉均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牡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首乌藤。
方解: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潜阳;栀子、黄芩、牡丹皮苦寒清泄肝热;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牛膝、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引血下行;首乌藤养心安神。
加减:若因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而症见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者,加夏枯草、龙胆、大黄;若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木,症见头晕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者,可选加枸杞子、白芍、山茱萸。
二、血虚头痛主症:头痛隐隐,甚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头痛的辨证论治----沈绍功头痛辨证论治头痛是一个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过程中,沈师临证时将头痛分为风邪、肝阳、痰蒙和气虚四类。
风邪头痛以全头胀痛为显,伴发热,咳痰,咽痛,骨楚。
分为:①风寒(苔簿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
主药:荆芥穗10g,防风10g,川芎10g,白芷10g,桂技10g,白芍10g,细辛3g。
②风热(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清热。
主药:连翘10g,菊花10g,薄荷10g,蝉衣5g,桑白皮10g,葛根10g。
肝阳头痛以两颞跳痛为显,伴胁满易怒,口苦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重平肝潜阳。
主药:天麻10g,菊花10g,草决明30g,珍珠母30g,生石决明30g,栀子10g,川楝子10g,元胡10g。
痰蒙头痛以头顶重痛为显,伴胸憋形胖,口黏纳呆,苔黄腻,脉弦滑,治重豁痰开窍。
主药:胆星10g,天竺黄10g,川芎10g,莱菔子15g,石菖蒲10g,郁金10g,枳壳10g,生苡仁10g,车前草30g。
气虚头痛以全头空痛为显,伴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重升清降浊。
主药:党参10g,黄精10g,升麻5g,当归10g,玄胡10g,葛根10g,川牛膝15g。
大雄丸由川芎、天麻两味组成。
在《苏沈良方》(宋·沈括撰《良方》,苏武撰《苏学士方》,后经不明姓氏人合编而成)中名为“芎麻饮”,在明·朱木肃等编《普济方》中名为“天麻丸”。
川芎辛温善窜,活血行气,为祛风止痛良药且有镇静安神作用,天麻善于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熄风要药,且能祛风湿痹痛。
两药相配,可祛内外之风邪,平上亢之肝阳,调畅气血而止头痛,尤其可除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沈师认为临床应用要注意川芎用量。
川芎可以扩张脑血管,特别是痉挛状态时,但用量过大,超过10g时,脑血管扩张过度反致头痛加重,不得不防。
天麻价贵,可用天麻粉3g冲服。
为提高止头痛之效还可加川楝子10g,元胡10g;其痛难忍,可用羚羊角粉0?3g冲服,增强平肝潜阳之力,可选加夏枯草15g,生石决明30g,草决明30g,白菊花10g,僵蚕10g,钩藤15g后下;还可加导血下行的川牛膝15g;肝阳甚者常常化火,故选加清肝的生栀子10g,薄荷10g,桑叶10g,蝉衣5g,丹皮10g,赤芍10g,有利于镇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