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与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是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与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
一、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对土地利用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过程,旨在衡量和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经济效益评价主要关注土地利用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常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土地产出值、土地利用产值比、利用效益指数等。
其中,土地产出值是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单位土地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评价方法社会效益评价主要关注土地利用活动对社会生活和公共利益的影响。
常用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增长率、就业机会增加量、居民收入提高比例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价土地利用活动对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利益的贡献。
3. 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生态效益评价主要关注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土地覆盖变化、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算和评估,可以评价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的效果。
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是对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和分析的过程,旨在揭示土地利用活动的效益特点和规律。
常用的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通过对土地利用活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揭示土地利用活动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对效益产生的影响。
通过准确把握土地利用活动的SWOT特征,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提供依据。
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将灰色关联度理论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方法。
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综合分析及评价研究作者:董华斌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16期董华斌(湖南省第三测绘院湖南长沙 410007)摘要: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完善。
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以湖南省宁乡县夏铎铺镇龙凤山村等三个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综合判断模型,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对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层次分析法综合效益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43-02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的土地整理活动以农地整理为主,农地整理是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一个合理的农地整理项目应该能够最大的发挥其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益最大化。
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土地整理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社会效益旨在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应;生态效益是指通过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生态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效益。
土地整理中的此三项效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分析评价。
比如,排灌设施的建设在经济上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社会效益上可以方便农民生活,而在生态方面也能防止水土流失。
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目标仍停留在扩大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层面上,未进入以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和农地质量为目标的阶段。
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北省太行山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形复杂、环境脆弱等特点,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评价,探讨太行山区土地利用的效益,并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模型分析等,并结合相关指标,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
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了解了太行山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主要分为农业、林业和旅游业三个方面。
而由于地形复杂,农业利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林业和旅游业在该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研究采用了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地利用的效益进行了量化分析。
通过对农业产出价值、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太行山区土地利用的总体效益水平。
研究发现,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效益整体较低,主要原因是农业产出受制于地形和气候等因素,而林业和旅游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最后,针对太行山区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挑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合理划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并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其次,应加大对林业和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发展,并加强生态保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发现了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太行山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摘要: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是评价一个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指标,研究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2r模型,从投入产出两个大方面选取了8个因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卢龙县的6个项目进行实证。
最后证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研究土地整治项目相对效率的有效手段,使评价结果客观性、稳定性更强,可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及土地整治项目选取工作提供决策服务。
abstract: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land remediation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evaluating indicator of land remediation projects, which means study on the benefits of land remediation projec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c2r model, contained in dea, selecting 8 factor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the two major aspects of input and output, and analysis is made with 6 projects of lulong county an example. finally, it is proved that dea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udy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land management project and it can improve the obje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 thu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land management and for land management project selection.关键词:土地整治;数据包络分析法;综合效益;评价key words: land management;dea;comprehensive benefit;evaluation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318-020 引言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
专题三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使用效益研究随着杭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给城市土地供应及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带来很大压力,仅靠新增用地发展城市建设难度很大。
因此,改变目前城市土地粗放开发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城市由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是解决杭州市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对建设用地需求及土地供应不足矛盾的基本途径。
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使用效益研究是达到上述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基础。
3.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使用效益的内涵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
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达到了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其土地的使用效益较高;反之,未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粗放利用,其土地的使用效益较低。
总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中、特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它是指现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而土地的使用效益一般指土地使用活动所取得的各种有用成果的总称,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
并且认为,后两者难以用量化指标表示,对其全面评价目前尚有困难。
可以说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土地的使用效益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结合,相互包容的,具体关系可见图 1 。
图1 土地集约利用与使用效益评价理论框架示意图3.2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使用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杭州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使用效益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使用效益内涵界定为基础,以市场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合法、高效为出发点。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对于保障人民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资源的状况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以中国三峡库区忠县为例,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一、地理背景:三峡库区忠县三峡库区忠县位于中国重庆市东北部,地处瞿塘峡上半段,总面积为1693.67平方公里。
忠县地势起伏,地形多山丘,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
该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为1036.6毫米。
二、土地资源现状分析1.农用地资源:忠县土地以耕地为主,农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
由于地形复杂,忠县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
2.建设用地资源:忠县重点开发了城镇建设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给土地资源利用带来压力。
3.森林资源:忠县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森林资源利用存在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
4.水资源:三峡库区以水资源丰富著称,忠县地处库区上游,水资源利用是当地的优势。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指标:包括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面积和比例。
2.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反映土地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3.土地资源保护指标:评估土地的保护状况,包括土壤水分保持和保持地表稳定的能力。
4.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反映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与对策建议1.土地资源评价结果: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发现忠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存在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等问题。
2.加强耕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评价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如何评价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策略措施。
希望能为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很少有其他产业的利用。
其次,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一部分土地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再次,农村土地资源在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土地利用不均衡。
最后,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环境保护的限制,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步履维艰。
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评价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评估农产品生产量、产值和效益等指标来衡量;社会效益可以通过评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等指标来衡量;环境效益可以通过评估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保护工作等指标来衡量。
另一方面,可以从土地利用率、土地资源开发率、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方法在评价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时,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权重,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以便得出一个准确的评价结果。
四、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策略为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分配。
其次,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经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再次,要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工作。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研究一、引言土地是国家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评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相关概念解释1、土地资源:指自然界中不动产的表面层和下层,及与之相连结构体,以及这些结构体和层所蕴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所耗费的资源成本之间的比率。
三、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1、自然条件:如土地坡度、土地质量、气候等都会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人为因素:如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经济价值等都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成重要影响。
四、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研究1、经济评价法:以土地的经济产出为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土地经济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成本效益比,来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
2、能源评价法:以土地利用方式所消耗的能源为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土地利用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来评价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环境评价法:以土地利用所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效应的研究,来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
五、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是综合了多个评价指标和多种因素的评价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将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模糊化处理,然后将其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模型的实施步骤如下: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并且每个指标之间应该相互独立、具有代表性、可度量、易获得等特点。
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权重是指不同评价指标在该评价模型中所占的比重。
确定权重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权重系数法等方法。
3、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
为了使不同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必须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近年来,黎平县人地关系逐渐紧张,为了分析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借助综合指数模型对2003-2012年间全县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纵向评价。
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2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0.2157增加到0.7652,说明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关键词: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数量固定而人口在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此,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土地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土地资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土地利用现状简述
根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到2009年黎平县土地总面积为442190.62公顷,其中农用地400820.3公顷;建设用地7811.71公顷;其他土地33558.61公顷[1]。
黎平县土地利用表现出以下特点:1、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2005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率为98.35%,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
2、土地垦殖率较低。
2005年全县土地垦殖率为7.05%。
同时,全县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耕地开发潜力不大。
3、森林覆盖率高。
2005年全县林地面积为344602.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0.22%,200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69%,黎平县森林覆盖率远远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
4、建设用地比例低。
2005年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为6048.47公顷,仅为土地总面积的1.36%,而当年全省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4%,黎平县建设用地比例远远低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建设用地比例不足。
2、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挖潜不足。
黎平县与先进地区及省内部分县市相比,黎平县在增加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
3、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不健全。
4、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结构尚需不断的完善。
三、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过程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鉴于土地利用效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本文根据黎平县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和资料的可获得性,建立黎平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
目标层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准则层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指标层反映因子层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对全县2003—2012年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纵向评价时共选取16个指标(见表1)。
2、指标标准化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是在不同指标之间进行综合比较,评价指标因性质不同,取值的范围可能相差很大,单位和量纲也不同,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因此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所有的指标都转换成可以统一比较的数值。
本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2]。
3、权重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中,因为每个指标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对各个指标赋以相应的权重,来反映它们对总目标的实现的影响程度。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根据原始数据的来源和确定权重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本文采用AHP 法与变异系数法综合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4]。
AHP法和变异系数法的计算过程本文不再详述[5]。
4、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但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是协调度函数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模型两种,本研究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进行测算。
处理结果见表2。
5、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由表4 和图1可知,2003 -2012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增长趋势,综合效益指数由2003年的0.2157单位增加到0.7652单位,增加了0.5495单位,平均每年增长0.05495,这表明黎平县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在逐渐优化。
同时,黎平县土地利用各分效益也都呈增长趋势。
经济效益增加幅度最大,经济效益指数由0.0126单位增加到0.2287单位,增加了0.2161单位,平均每年增长0.02161。
社会效益增幅居中,由0.0571单位增加到0.2242单位,增加了0.1671单位,以每年约0.01671的幅度增长。
生态效益增幅最小,由0.1460单位增加到0.3123单位,增加了0.1663单位,以每年约0.01663的幅度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黎平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稳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在保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力度,注重对各类生态用地的保护;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力度,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优化施肥结构;三是减少工业“ 三废” 排放,并提高其污水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得出的结论,对黎平县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需要指出的是,受到数据可获取性的限制,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评价时序过短,也未对黎平县土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作更深入分析,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黎平县人民政府.黎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1.
[2]顾朝林,甄峰,黄朝永等.江苏省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3).281~287.
[3]王希夷.成都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黄裕新,吕波,施品贵.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的权重确定方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3):72-75.
[5]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