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54.50 KB
- 文档页数:7
基于AHP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摘要: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采用基于AHP非数学模型方法,以四川省旺苍县木门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角度分析项目区各项目指标体系,并综合评价整个项目区的综合效益。
主要结论是,该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最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景观效益稍弱。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AHP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它是一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工程。
通过对旺苍县木门镇的田、水、路、林、村的全面规划与综合整治,能有力地增加后备耕地的储量,并提供建设用地,也有利于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这满足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国土整治与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本文进行的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评价是指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单元效益评价及各单元的组合评价。
一、项目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区位于东经106°31′15″~106°33′52″,北纬32°06′48″~32°09′29″,土地总面积1284.35公顷,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整理规模826.40公顷。
项目区涉及黄梁村、天星村和杏垭村,共计1309户,4577人,人均耕地0.105公顷(1.57亩)。
项目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项目区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低,耕地仅占总面积的37.31%;二是项目区内缺少灌溉、排水沟渠,全部为望天田;三是项目区内尚有荒草地89.18公顷可整理为耕地。
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本项目区土地整理的建设目标。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项目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一)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AHP),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浅谈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土地整理是指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利用效率的一项综合性工程。
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是对土地整理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对于合理评估土地整理工程的效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土地整理工程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时,需要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现状、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工程实施的成本以及土地整理后的产出增加等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
1. 综合效益评价法综合效益评价法是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效益评估的一种常用方法。
综合效益评价法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整理前后的资源利用效率、土地产出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对土地整理工程的总体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效益评价法可以采用成本效益比法、内部收益率法、净现值法等进行评估,通过对土地整理工程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土地整理工程的投资回报情况,确定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土地整理前后的资源利用效率、土地产出增加、经济效益等进行对比分析,衡量土地整理工程的效益水平。
比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土地整理工程进行前后效益的对比分析,评估土地整理工程的成效。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土地整理工程的成本效益性,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 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是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结合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对土地整理工程的效益进行评估。
专家评价法主要是通过专家讨论、专家调查、专家评分等方法,全面分析土地整理工程的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效益,得出专家评价的结论,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意见。
1. 应用案例在实际的土地整理项目中,可以将以上的评估方法进行灵活应用。
比如在某地区开展水稻田土地整理项目时,可以采用综合效益评价法,对土地整理前后的水稻产量、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等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土地整理项目的总体效益。
土地整理标准土地整理是指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综合性工程。
土地整理标准是指在土地整理工程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土地布局等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土地整理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整理规划标准。
1.土地整理规划应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确定土地整理的规划范围、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
2.土地整理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确保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3.土地整理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布局农田、林地、水域等土地资源,保障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二、土地整理工程标准。
1.土地整理工程应按照国家土地整理工程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土地整理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2.土地整理工程应合理进行地貌整治、水土保持、排水排灌等工程,增加土地的可利用面积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3.土地整理工程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周期,确保土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利用。
三、土地整理管理标准。
1.土地整理后应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明确土地的所有权、流转、承包等相关规定,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2.土地整理后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土地资源监测、评价和调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土地整理后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引导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确保土地整理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四、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标准。
1.土地整理后应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价,包括土地利用效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程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指标,客观评估土地整理工程的成效,为土地整理工程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3.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土地整理工程的效益和社会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浅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效益评价策略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关预算定额标准、设计规划标准以及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范,同时,在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上也获得了显著进步。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土地整治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村的生产与生活要求。
因此,逐步采用农村土地综合性的整治方式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
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概述以及体系的构建2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策略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1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概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益评价,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属于项目后评价理论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具体应用。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内涵通常可以概括为,以劳动和资金消耗与有用效果之间的比差(可以称为投入的产出比)对整治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与估计。
此处的投入,实际上是利用劳力或资金等信息,对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环境输入能量,将修正或改良农业生态作为手段,最终实现提高物质输出与系统优化的目标。
所以,我们在对效益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把输出物质的提高当做评价指标,还应当兼顾农业系统的整体优化,也就是应该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促进其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
只有这样,增加物质的输出量才能是健康的、持续的,才能确保整个农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同时,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平衡等的效益,不但能够丰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相关理论,还能够指导并规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践活动。
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总体上来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是1种综合性效益(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3种的综合)。
对于土地利用的基础来说,生态效益是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或前提;对于土地利用的对象来说,社会效益是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目的;而经济效益则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内容与生命力。
浅析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分析【摘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土地整理对促进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本文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及预算工程情况,采用投入与产出对比的方式分别对项目区实施后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得出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和静态投资收益。
【关键词】土地整理投资效益分析一综合说明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基础。
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增加耕地面积,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地位的有效形式。
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是土地合理利用和耕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缓解人地矛盾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民创收能力的主要手段。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项目区农民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区实施条件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应经过实地踏勘以后,确定项目区位置、规模、类型及性质。
在踏勘过程中应重点熟悉项目区总体地形,确定灌溉水源位置和灌溉及排水条件,了解项目区交通状况。
对项目区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土壤、建筑材料、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调查。
项目实施基础条件分析包括交通条件、灌排水设施状况、电力设施等。
项目区交通条件应分析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是否有公路可以达到项目区,项目区内道路是否满足田间生产和农民收获农作物需要;灌排水条件分析应从灌溉和排水两方面条件进行分析,以确定水利工程内容;另外,确定项目施工所需的电力条件。
土地整理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 土地综合效益指标:包括土地面积、土地等级、出让价格、综合开发指数等,反映整理土地前和后土地价值和综合利用效益的变化。
2. 投资效益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投资现值、投资利润等指标,反映土地整理过程中资金的利用程度和效率。
3.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就业创收、环境修复、城市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指标,反映土地整理对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4. 环境效益指标:包括生态绿化、水土保持、大气质量、噪声污染等方面的指标,反映土地整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贡献。
5. 市场效益指标:包括预售率、销售率、成交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指标,反映土地整理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6. 政策效益指标:包括政府财政收入、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产业政策的创新等方面的指标,反映土地整理对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作者:毛其华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年第11期【摘要】当前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因而积极开展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定义和主要内容,然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论述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最后分析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原则。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新农村建设一、引言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及法律等手段,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新安排土地资源,以达到人地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的活动。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
其中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社会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目的所在,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基础与前提。
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和谐,经济上有效。
二、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一)定性评价法定性法是根据评价目标及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有关资料的调查和测试,对各个评价单元具有的属性进行分析,参照评价应所分级表,进行评定、归类与定级。
归类法是定性法的主要方法,它是以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的方法。
定性的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只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做为背景,用定性的语言描述土地的质量特征,确定土地适宜性的高低(如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等),属于概略性土地评价,主要通过土地组成要素定性特征来确定土地的质量特征。
定性法的优点是文字叙述较全面、详尽,假如评价者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可以对各类土地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那么定性法适合用于评价地区的前期工作。
缺点是它们属于一种经验的评价,缺少定量化指标,比较容易产生片面论断。
如果能与指标化、数量化评价相结合,将会使评价效果更好。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2.9下旬·57·□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是落实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具体实践。
其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关系到评价结果能否真实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为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本研究针对目前项目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着眼于项目外部效益,通过构建项目外部效益评价体系反映政府投资项目的外部效益,以期完善项目评审结果,全面、科学地反映项目实施绩效。
一、外部效应的内涵1.外部效应的经济解释。
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相等,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私人收益相等,因而边际社会效益与边际社会成本相等,这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条件。
然而,在现实社会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条件的限制,私人成本及收益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等于社会成本及收益。
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使得项目区农业生产技术改良、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田生态系统改善、农地景观优化,项目区农户均可从中获益,但项目本身却并不完全享有其带来的收益,这种经济活动对活动以外第三者的经济影响就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
2.外部效益的表现形式。
项目的外部效益是相对于项目的内部效益而言的,项目的内部效益是指预期产生在项目自身范围内,与项目投资目标直接相关的成本和效益,这部分的成本效益分析与项目投资决策直接相关。
项目的外部效益则是因项目实施而引起的与项目目标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或效益,属于项目实施的连带效益。
各种不同类型项目的内、外部效益各有区别,需根据项目预设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其内部效益是指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为投资者带来的各种收益,如基础设施使用收益、耕地承包收益、土地增产收益等。
项目的外部效益则是指因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社会、环境、生态、景观等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层面的效益:在宏观层面上,项目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观层面上,项目实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经营制度的创新;在微观层面上,项目实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农地使用的经济效益。
国家投资松滋市沙道观等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项目提要:该项目是国家投资建设的高产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通过一系列工程手段使其达到高产稳产是该项目建设的基本目的.经过科学规划和精心施工,将项目区建设成耕地网格化、林地规模化、耕作机械化、排灌水利化、种植多样化、产品无害化现代生态园区,是推进区内现代农业进程的标准。
项目的建设明显地加强了区内公共事业,为全面推进区域内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1.项目区概况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
国土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2.3万亩,共辖十六个乡镇两个开发区。
1.1 自然条件项目区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气候四季分明,属平原地区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可供水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三部分组成,农田浇灌以地表水为主。
土壤类型为潮土、水稻土,土层深厚,适宜种植水稻、棉、杂粮、麦、油、豆等农作物。
1.2 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除沙道观项目区外,洈水项目区、纸厂河项目区人均耕地数量少、收入低,经济条件差。
近年来,项目区正在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农业,逐渐形成“优质稻、棉、油、牲畜和特种水产养殖”六大支柱产业,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见表1)。
表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1.3 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区外围交通便利,有县级、镇级公路穿过项目区,均为硬化路面,路况良好。
区内现有的田间道基本上与主干道相连,但田间道和生产道分布不规则,一般为2-3米宽的土路,路面标准低、坑洼不平、走向紊乱且断断续续,缺乏连贯性,有碍于农业机械下田作业和生产资料、农产品运输(见图1-1)。
项目区均已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电力设施均较为完善,完全能满足项目建成后的电力需求(见图1-2)。
外围大的排灌体系均已建立,但区内沟渠淤塞且分布不合理,排灌不分,泵站配套不足,设备老化,由于资金紧缺无法实行更新改造(见图1-3)。
村级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根据《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__〕86号)、《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21〕68号)的要求,宣威市财政局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组于2021年11月对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对单位提供的明细账、会计凭证、项目合同等相关资料实施了逐项核查、通过现场勘察、问卷调查、询问等程序,形成本绩效评价报告。
一、基本情况(一)项目概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1-2021年)》、《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1—2021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支持乌蒙山云南片区请求事项有关意见的函》(国土资厅函〔20__〕683号)有关要求,以及《云南省扶贫开发规划(20__-2021年)》、《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__—2021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2021)》和《云南省土地整治规划(20—〜2021)》等相关规划的战略部署,为协调人口与资源矛盾,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引导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增长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报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拟在乌蒙山云南片区实施扶贫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以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切实推进乌蒙山云南片区“脱贫攻坚”工作,保持政策稳定,发展产业,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曲靖市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属于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子项目之一。
该项目建设规模1276.1165公顷,预算总投资5848.91万元。
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
1、资金情况。
20__年9月30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中央支持资金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云国土资〔20__〕195号),下达了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中央支持资金。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广东云浮市为例摘要: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云浮市的实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点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关键词: 广东省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土地整理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但对土地整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还较为缺乏,而且当前土地整理的主要动力集中在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和提高产出率上,因此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主要集中在新增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人均收入提高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1-3],相对缺乏更深层次的效益评价。
而效益分析评价在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是否能够投资该项目以及项目选优等。
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研究,对促进土地整理成熟理论体系的形成,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就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并结合广东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例分析,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1.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1.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及法律等手段,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新安排土地资源,以达到人地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的活动[4]。
土地整理根据整理区域的不同,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本研究所指的土地整理,主要针对农地整理而言。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
社会效益评价是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运营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及产生的影响,是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整理区社会生活、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统计、综合、分析和论证,以评价项目的所产生社会效益是否可行。
社会因素是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因此,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目的所在。
生态效益评价对于山区主要调查分析植被覆盖率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对于平原地区则主要是计算农田防护林网密度、农田污染恢复程度、防洪除涝改善程度等;调查分析土地整理对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5]。
自然因素、生态因素是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因此,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基础与前提。
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和谐,经济上有效[3]。
1.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及原则1.2.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景观等方面引起的效应,研究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对规范和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打分预测,为项目实施提供可行性论证,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量化依据;②通过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者提供土地整理项目判断对比的标准,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继续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③通过对具体项目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其他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④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助于土地整理项目继续深化落实整理措施,切实提高综合效益,有力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2.2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原则1.2.2.1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土地是由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而土地整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土地为对象,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来提高土地生产力。
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时,需要从系统和全面的观点出发,要把整个土地整理项目区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但又与周围环境体系密切联系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土地整理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1.2.2.2可操作性原则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虽然要求指标需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但是收集到的数据往往会存在缺失或不全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之后的评价。
因此,选取的指标必须实用可行。
1.3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技术路线 1.3.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理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应从众多的指标中依其重要程度,在尽量简单的前提下,挑选能体现主要问题、易于量化的指标,避免指标间的重叠和简单罗列[7]。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全面性、代表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
1.3.2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指通过分析准则层中各准则在总目标中相对重要程度,方案层中各方案对其对应的准则相对的优越程度,采用数量表达的矩阵形式。
各类因素相对重要性是通过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出来,一般采用1-9和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如表1-1):表1-1 AHP 法标度及描述标度定义 说明1 同样重要 两元素同样重要3 弱主导 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 5 强主导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明显重要 7 实践证明占主导地位一元素实践中被证明是占主导地位 9绝对主导一元素对另一元素主导地位的证明是绝对的2、4、6、8两个相邻奇数标度的中值 需进一步细分或对两个判断折中注:表格来源[7]1.3.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得到每个元素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值,得出该元素对于上层有关元素确定的重要性单排序值。
同时为了进行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必须计算一致性指标。
如果随机一致性比率小于0.1时,就可以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为合理的一致性,否则必须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表1-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 iN 1 2 3 4 5 6 7 8 9 R i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1.3.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指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子,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值。
该计算是需要逐层进行的,如果上层B 包含m 个因素B 1,B 2,…,Bm ,则其层次总排序权重确定为ωb 1,ωb 2,…,ωb m ,如果下层C 包含n 个因素C 1,C 2,…,Cn ,则它们对于因素Bj 的层次单排序权重确定为C 1j ,C 2j ,…Cnj ,最后层次总排序通过加权计算得出。
1.3.5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1.3.6 评价指标分级评分为了衡量土地整理前后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改善情况,设立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评价等级,实行百分制打分,其中等级为好的评分为100,较好的为80,一般为60,依次类推,建立评判标准。
由于参与土地整理的各项目区参与整理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为了消除各项目区起始状态的差异,所以评价指标的分级是对每个项目区每个指标值的变化率进行分级,从而更加科学地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在分级时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12P=[P 2P 3]5⨯+⨯÷ 其中:P 表示该项目区该指标的评分;P 1表示该指标整理前值的评分;P 2表示该指标变化率的评分1.3.7综合评价。
根据准则层对方案层的权重,计算方案层中各因素的综合评价值,然后通过方案层中各因素的评价值和对总目标的权重,计算总目标最终评价值。
计算公式为:j n j j i W P F ⨯=∑=1i i i W F F ⨯=∑=31目标式中:Fi 为各准则层分值;F 目标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得分;Pj 为指标层各指标的分级评分值;Wj 为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Wi 为各准则层的权重。
2.广东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区实例分析 2.1.项目区概况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中游以南。
全市土地面积7779.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60.5%,丘陵面积占30.7%,是典型的山区市。
根据2006年土地更新调查,云浮市土地总面积7779.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11012.77公顷,人口266.82万人,人均占有耕地0.62亩,虽然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0.39亩,但是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1.39亩(2006年数据)的一半。
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云浮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国土资源部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当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
2004年至2008年,云浮市共实施各类土地整理项目167个,总投资额预计为5.39亿元,建设规模达18475.25公顷。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和自筹补充耕地项目,2004至2008年间,云浮市补充耕地面积合计达2383.7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31% 2.2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2.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路要求以及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本研究选择了将云浮市整体作为综合效益评价的对象,项目起止年限为2004年至2008年,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面选取了新增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四个指标;社会效益评价方面选取了土地利用率、人均耕地面积、道路长度、灌溉保证率四个指标;生态效益评价方面选取了土地垦殖率、绿色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比率和旱涝灾率四个指标;构建了广东省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如图2-1),指标体系中综合效益评价为目标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准则层、各个基础指标为方案层。
图2-1 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2.2 构建判断矩阵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判断矩阵(即各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
(1)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16/51A=5/612/313/21⎡⎤⎢⎥⎢⎥⎢⎥⎣⎦(2)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11/21/31212/3213/231311/21/31B ⎡⎤⎢⎥⎢⎥=⎢⎥⎢⎥⎣⎦(3)土地整理社会效益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11/21/31/3213/23/2232/316/532/35/61B ⎡⎤⎢⎥⎢⎥=⎢⎥⎢⎥⎣⎦(4)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11/31/31/2313/43/2334/31222/31/21B ⎡⎤⎢⎥⎢⎥=⎢⎥⎢⎥⎣⎦2.2.3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通过对矩阵进行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出各层指标权重,具体见表2-1:表2-1 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表 目标层(A )准则层(B ) 方案层(C )指标 权重 指标 相对权重绝对权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B1)0.3508 新增耕地面积(C1)0.1358 0.0476 粮食单产(C2)0.2716 0.0953 农民人均纯收入(C3)0.4568 0.1602 农业总产值(C4)0.1358 0.0476 社会效益(B2)0.2714 土地利用率(C5)0.1140 0.0309 人均耕地面积(C6)0.3394 0.0921 道路长度(C7)0.2855 0.0775 有效灌溉面积(C8)0.2611 0.0709 生态效益(B3)0.3779 土地垦殖率(C9)0.1099 0.0415 绿色植被覆盖率(C10)0.3058 0.1156 水土流失面积比率(C11)0.3804 0.1438 旱涝灾率(C12)0.2039 0.07712.2.4 评价指标分级评分各项目区各指标整理前后的值、变化量和变化率等数据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