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37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师用书人民
- 格式:doc
- 大小:533.00 KB
- 文档页数:15
[把握·历史脉络]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两条知识主线: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
第4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1)背景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况①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③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1)主要主张①思想上: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②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③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2)代表人物①康有为a.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16·高考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背景。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解析】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015·高考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理论来源。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选A。
专题六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六)[综合探究]一、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和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特点1.三大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结合,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三部曲历程。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三个阶段及特点(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2)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
(3)第三阶段: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本专题内容为选考高频考点和重要材料题来源之一。
内容上要侧重于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整体把握上,对重要的概念要加以重点的理解,对教材中的导语和课前提示部分要结合知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结合近现代历史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综合理解。
2。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江苏卷五年命题统计┃
第37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江苏考试说明 1.“师夷长技”的主张:(1)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1)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点一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1.背景
(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况
(1)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知识点二 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 1.维新变法——维新派
(1)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 兴起。
②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