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舞蹈的美学特征

谈舞蹈的美学特征

谈舞蹈的美学特征
谈舞蹈的美学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12569625.html,

谈舞蹈的美学特征

作者:王梦楠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

摘要: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

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其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表情。

关键词:舞蹈;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23-02

如果从美学的高度来审视舞蹈艺术,就会加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与领悟,从而有助于舞蹈创作与舞蹈表演。为此,笔者对舞蹈之美学特征,发表几点小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抒情性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素有“艺术之母”之称,同时,它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艺术的最高手段与最后手段,《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人的情感表达手段是:语言→歌唱→舞蹈,舞蹈无法表达的情感,也就没有其他表达手段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舞蹈的抒情性不是一般的抒情性,而是抒情的极致化。中外的艺术史与舞蹈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早的舞蹈都与诗歌、音乐密切结合,成为“三合一”的共同体。在艺术发展更趋于分工精细化的进程中,三者才逐渐分离为各自独立的艺术品种。但舞蹈抒情性之最强、最浓、最大、最烈,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有人干脆给舞蹈下出这样的定义:“舞蹈是情感的艺术。”

的确,舞蹈以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内含着一定的时间连续不断地运动,以外化人的思想感情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为主要的美学特征。

舞蹈家在客观生活中受到撞击,产生自身的感受与情感,然后把这种感受到的情感融入到舞蹈作品之中,再通过舞蹈表演把这种情感表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最终完成舞蹈创作任务。在这一艺术生产的全程中,情感自始至终是一条贯穿线。

由此可见,舞蹈的抒情性是它首要的美学特征。

二、动作性

舞蹈美学论文

浅谈舞蹈艺术基本理论 学生姓名:韩乐学号:20105145027 学院:音乐学院专业:舞蹈学 指导教师:纪华林职称:讲师 摘要:舞蹈艺术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把握舞蹈。舞蹈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人们的生活以舞蹈为主要生活艺术,舞蹈离不开 生活,生活更离不开舞蹈。 关键词:舞蹈艺术;概念;种类;基础知识 Abstract: dance art basic theory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dance, understand the dance, and grasp the dance. Dancing is originates from the life an art, people in the dance of life as the main life art, dance without life, life more from dance. Keywords: dance art; Concepts; Species; Basic knowledge 前言:舞蹈是艺术当中的一种,舞蹈是表现人体动作特性的一门艺术。舞蹈艺 术的基本理论可以从舞蹈的概念、舞蹈的种类以及舞蹈的基础知识这三方面去概述。 一、舞蹈的概念 舞蹈这种人体动作艺术不仅仅是从生活中经过人们不断的组织、演练而来的产物,它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精神象征的源泉。舞蹈是在舞台,是在灯光布景及服装道具的有限空间里进行不断流动的人体动作艺术。所以它和其他的艺术(戏剧、美术、音乐等)是不等同的。舞蹈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及思想感情与认识,是一种具有审美观念的意识形式。舞蹈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农作中就已经开始发芽,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舞蹈的发展是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进行的,祭祀、战争、劳动等都是它发展的要素。原始的舞蹈并没有成于一体的动作或规范化,劳动及劳动的对象就是它的内容与形式。在远古时代,人们的语言不发达,他们就通过动作来进行彼此间的交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愿望。所以说舞蹈是人们内心生活的一种外在体现。人类社会文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各个地方的舞蹈发展也更多的出现了独立的舞蹈体系。欧洲的芭蕾舞艺术、印度的佛教舞蹈以及伊斯兰的舞蹈艺术都是这一时期的舞蹈发展体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蓬勃向上,舞蹈种类繁多,色彩各异。在我国,舞蹈的发展孕育了周代雅乐、汉代俗乐、唐代燕乐、宋代民间舞以及明清戏曲等,它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舞蹈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主要的艺术活动,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是有了极大的提高。舞蹈的表现形式虽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不过它们之间也有着相同的特征:都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们只是在物质的载体以及表现的手段上面有着自己的特性而已。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来说话的,它在舞蹈者不断的动作变换以及身体的姿势当中,描绘着想要说明的事物。在舞台的空间里,舞蹈者身体的存在就是一种形式美,经过身体的运动

谈舞蹈的审美特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12569625.html, 谈舞蹈的审美特性 作者:吴畏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直观的动态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关键词:舞蹈;审美;形象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085-01 有人把舞蹈与音乐共同归为“表情艺术”一类,这说明舞蹈与音乐都是以抒情性为主要审美特征的艺术。事实上的确如此,舞蹈的抒情性确实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对此,古今中 外的许多艺术家们都已经达成共识。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把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手段分为语言感叹歌唱舞蹈四种,这四种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层层递进的,舞蹈虽然是“无声的艺术",但它却“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过所有的语言,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级方式与最后手段。这其中的奥妙,是值得认真玩味与体悟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舞蹈艺术作品强烈的抒情性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例如《红绸舞》所抒发的热烈欢快之情,《荷花舞》所抒发的奋力拼搏之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玉卿嫂》所抒发的爱之悲情,《残春》所抒发的对人生的婉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舞蹈艺术的抒情性审美特征,来源于它的本质属性与特殊手段,它通过舞者的形体动作的力度强弱、节奏快慢、幅度与能量大小等等方式,表现出人的丰富复杂、细腻深刻的内心情感。 由此可见,舞蹈是由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体动的,舞蹈的人体,是由内心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统一,形体与心灵水乳交融.便构成了舞蹈艺术抒情性的特殊审美特征。 明确了这一点,舞蹈表演就必须以抒情性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把情感作为一条表演中的贯穿线,达到情感表现的至高境界,收到“以情动情"的最佳艺术效果。可以说,舞蹈家与“舞蹈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情与无情。 形象性也是舞蹈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 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有前俯后仰,有左折右倾,有扭腰出胯,有斜冲斜出……丰富多彩的舞腰大大增强了汉代舞蹈的曲线之美。张衡在《舞赋》中写道:“搦纤腰而互折,环倾倚兮低昂。” 舞足的特点主要显示在汉代《盘鼓舞》的表演中。汉代《盘鼓舞》的主要特点是踏盘踏鼓而舞,所以对于足的舞动特别强调。舞者从此鼓盘向彼鼓盘“浮腾”、“纵蹑”,不能有丝毫误差,蹈鼓时需目光集中,灵活敏锐,足足准确,足足响亮。尚且,不仅足的动作要漂亮,足的装饰也特别讲究,穿的“屣”(舞鞋),颜色是鲜艳醒目的朱红或彩色修饰。汉代记述舞蹈的文字中,对舞足的描述多能见到。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注:参见[汉]张衡《西京赋》,引自《全后汉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4页。],卞兰《许昌宫赋》中有“振华足以却蹈”[注:参见[汉]卞兰《许昌宫赋》,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舞蹈美学教案1

《舞蹈美学》教案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思考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理解美育的含义、目的和途径。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1、舞蹈美学的基本概念; 2、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与审美观,能初步分析评价舞蹈美学思潮、艺术现象与舞蹈作品,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美学、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讲述的教学方式为主,适当地以多媒体视听艺术资料为辅助,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的情况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组织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力求将抽象思辨的美学课上得既体系完整、严谨深刻,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教学过程]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姓谢名丽颖,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门课程叫做《舞蹈美学》。相信大家对舞蹈已经是非常的了解和熟悉了,那么我想请问一下有没有同学知道“美学”是什么呢,或者说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请同学积极回答互动) 同学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者,看来同学们都没有了解过美学) 一、美学 1、什么是“美” 讲到“美学”,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美”。关于“美”,就象著名的哲学家歌德所说:“美如自然一样,丰富多彩。”这就是说,至今为止,对于什么是“美”,说什么的都有。但大多都没有说到美的“本质”与“内涵”。科学的含义应该说:美是世界上自然、社会、意识形态一切事物“好”的总和。 在希腊神话中有“美惠三神”的传说,说美惠三神是宙斯的三个女儿,她们的名字分别叫“欢乐”、“花朵”和“灿烂”,分别代表了妩媚、优雅和美丽。这就是告诉我们:神之所以成为美神,就是因为她们是各种“好”的总和。在中国对于什么是“美”,形容和说明它的词也是非常多的,有没有同学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妖娆妩媚、山清水秀、花红柳绿、悦耳动听、缠绵悱恻,所以说,在中国“美”也是“好”的总和。 2、什么是“美学” 那么我们知道了美是什么,我们就不难理解“美学”了!通俗的来讲,美学就是研究“美是什么”以及“什么是美”的哲学。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美是什么”?(与同学互动探讨美是什么)“美是什么”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探讨美的本质是什么;而“什么是美”研究的是美的内涵意义和特征。 二、美学体系的构成(以图为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图标来大概了解一下美学的组成。 审美艺术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审美活动来进行研究的美学分支学科。它与艺术学相关,但不同于艺术学。它所关心的是艺术的本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审美艺术学规律。也就是说去探究,我们的艺术到底美在那里、有什么审美的特征、或者意蕴,有是规律。 我们要学习的舞蹈美学,就属于审美艺术学下的一个分支。 四、舞蹈美学 1、什么是“舞蹈美学” 舞蹈美学是建立在舞蹈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舞蹈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2、舞蹈美学研究的范畴 主要研究舞蹈的审美特性、审美规律、人和舞蹈的审美关系、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舞蹈的审美活动等。具体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舞蹈美的本质和特征、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承楚风,汉代乐舞继承了“楚舞”风格。以折腰、舞袖来表现轻柔、飘逸的舞姿是“楚舞”的主要特征,汉代舞蹈文物充分显示了楚人的这种审美趣味。汉画像石更是有“汉风楚韵”之说。在山东临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有许多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腾挪踢跳、刚劲有力的“盘鼓舞”;有高髻细腰舞女表演的婀娜多姿的“巾舞”、“长袖舞”等,以巾绸的柔软回旋、飘逸多变,以长袖的抛曳环绕、飘动飞舞而体现宇宙的空旷无垠,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观察汉代出土文物上那些绚丽多彩、神色飞动的舞蹈场面,在我们清晰地感受其洒脱飘逸的同时,还给人一种“古拙凝重”之感。不管是杂技、舞蹈或是百戏表演,多见塌腰突臀、重力下沉的体态动作,且不显漂浮无力。如山东梁公林汉画像石上的三位长袖舞女,体态飘逸、舞袖轻柔,但其上方中间的舞者却呈臀部下沉的屈膝造型,给人以某种凝重感。这里的凝重绝非沉重,有人认为这是汉人自信,是其坚实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种气韵生动的精神写照。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影响下的洒脱、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受董仲舒易学思想天人宇宙观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文化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乐舞外观奔放古拙实则意蕴纤巧。 汉代精神是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浑气魄,是中华民族青春勃发的“少年时代”特有的乐观性格的体现,是一种崇尚阳刚、大气磅礴的英雄情怀,汉代乐舞的百戏场面是这种精神特征的典型体现。作为俗乐舞文化的一个高峰,汉代乐舞百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乐舞百戏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从汉代舞蹈文物和汉赋所描述的恢弘浪漫的歌舞乐艺及幻术杂耍的表演场景中,可以看出汉代乐舞百戏对后世的舞蹈及相关表演艺术发展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创了我国古代乐舞雅俗共赏的新局面 汉代民间乐舞的兴盛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经历了西周礼乐制的势微、先秦雅乐的流失与衰落,汉代民间舞蹈在两汉封建制度的蓬勃发展中迅速成长壮大。平民出身的汉代统治者以崭新的思想观念,开明开放的文化策略,重新构建新乐舞体系,自西汉始,汉乐舞第一次拥有了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浑然不分的双重品格,也第一次成为雅俗趋同的主流的审美时尚。汉代的乐舞不仅有正宗的雅乐舞,如祭祀宗庙的《文始》、《五行》、《昭德》,礼仪性宫廷舞蹈《昭容》、《礼容》等,而且倡优舞伎表演的俗舞别开生面,且渐跃为主流。民间舞蹈更是如烂漫山花,似浩荡春风,使汉代舞蹈五彩缤纷。儒家素有“郑声淫,放郑声”的主张,然不可否认,与雅乐相对的俗乐新声,较前者确实更富有魅力。听古乐则唯恐高卧,听新声则兴高采烈。“文人不能怀其藻”,“武毅不能隐其刚”,就连板着面孔装腔作势的君王,在郑卫之音面前,也“严颜和而怡怿”,“幽情形而外扬”。进一步佐证了在汉代就已确立了我国乐舞艺术雅俗共赏的历史地位。 2、确立了舞蹈的娱乐功用 如果说周代总结了远古舞蹈,使之符合礼的规范,汉代舞蹈则是对规范的突破;如果说周舞主要用于祭祀与教化的目的,汉代舞蹈则更多地具有世俗娱乐的性质。关于这点已有不少学者曾指出。而在汉代文物所表现的百戏场景中,也反映出汉舞从古代乐舞祭祀的功能中解放出来后加速由娱神向娱人转变的轨迹。傅毅的《舞赋》在舞蹈思想方面最难能可贵的是把舞蹈作为艺术来看,强调舞蹈的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 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 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 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独创美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

舞蹈艺术的美学探究

舞蹈艺术的美学探究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舞蹈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而产生。由于受众的欣赏角度的不同,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舞蹈艺术形象源于客观现实,体现艺术对生活的再现。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舞蹈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创作激情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舞蹈艺术并不是完全凭个人臆想而产生的。它以人体的运动来表达艺术,这些形体上的律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必须是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抒情的,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否则就不能达到与受众进行“心智交流”的目的,自然也不会使受众产生共鸣。那么为什么说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呢? 其一,舞蹈艺术家的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 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在艺术家进行创造的时候,必须依靠在生活中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把握住对象的特征,以此进行创造。例如,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进城》,是以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为素材的舞蹈。农民工问题在城市生活中属于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并没有许多表现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艺术作品。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离开闭塞落后的农村初到城市,繁华的街景,壮观的建筑,花花世界都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显得兴奋和喜悦,甚至为自己也将成为这花花世界的一员而骄傲不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花花世界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这花花世界的过客。他们身上背负着重重的行囊、重重的压力。现实的压力使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现实使他们细数城市生活的种种不易。创作者以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为创作基础,在舞蹈中将农民工的情绪变化加以表现。舞蹈中,演员们穿着粗布衣,背着鼓鼓的行囊,踩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上舞台,极目望去,一脸激动与期待。但是随着表演的进行,舞蹈演员们开始表现踌躇、低落。低眉顺目,双手环抱于胸,都展现了农民工的情绪的变化。试想,如果创作者不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入手,怎么能将如此细微而又重要的情绪变化部分充分表现出来呢。 其二,舞蹈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源于生活。 舞蹈艺术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而产生的。一般而言,每一个舞蹈作品都将体现一定的感情基调。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舞蹈的感情基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的感性材料的加工,即艺术家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在舞蹈《千手观音》中,邰丽华等一批聋哑艺术家以千手观音形象立于莲花台上,在镶嵌着一千多只手的金碧辉煌的拱门下,用缤纷的手姿和斑斓的色彩,“述说”内心世界的美丽话语。对于她们而言,舞蹈的激情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恩。邰丽华就曾说过:“我的世界里没有困难,只有幸福。”社会给予她极大地鼓励,给她带来创作激情。有了生活赋予她们的意义,该舞蹈才能如此深刻表现出来。 其次,舞蹈艺术作品在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可以实现典型化与理想化,使其高

浅谈芭蕾的美学特征

浅谈芭蕾的美学特征 摘要:古典芭蕾舞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的形体及动作姿态完全符合几何构图的科学性。用几何构图的抽象线条来设计动作姿势,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芭蕾舞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视觉艺术,演员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具有美感。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芭蕾舞的审美特征,了解、掌握其艺术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和鉴别古典芭蕾舞艺术,对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芭蕾舞,基本舞姿,美学特征 古典芭蕾舞是一种系统、科学、规范的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完整、规范、严谨的训练体系,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的高雅与美妙称得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华,其优雅的舞姿,轻盈的动作时常令人痴迷,产生如梦似幻的体验感觉,它的形体及动作姿态完全符合几何构图的科学性。用几何构图的抽象线条来设计动作姿势,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人们认为西方舞蹈强调人为的形式,而东方舞蹈则顺从自然的形式。但是我们发现在西方舞蹈形式的纯粹抽象中追求的“黄金分割比”也是符合“人体自然”的。古希腊人认为数学的原理是一切事物的原理,舞蹈作为人体的“动”,也是存在于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基础便是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的0.618,又称为“黄金律”或“黄金比”:如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臂宽与躯干之比:下肢长度与上肢长度之比:下肢长与身长之比;眼高与脸长之比;前额到鼻孔的距离与脸长之比等等。传统的芭蕾舞技术是是建立在外开、伸展、绷直的基础上的,它包括五种脚的位置和三个基本舞姿,在此基础上,最终归纳把它的审美标准归纳为“开、绷、直、立、轻、准、称、美”八个方面。 芭蕾舞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视觉艺术,演员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具有美感,“开、绷、直、立、轻、准、称、美”八个方面都是其审美特征的要求与体现。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范围,增强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舞者只有将身体各部位“绷”直,才能使观众有延长肢体原有线条的视觉感,并且芭蕾是一种放射性的艺术,因此必须通过“绷”才能将肢体放射到舞台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能量聚集在肢体末梢部位,使舞姿更加舒展。通过“绷”还可以使肢体各部位的肌肉能量向身体的中垂线上凝聚,也只有通过绷才能使肌肉收紧,从而产生上升的动作态势。这也符合芭蕾曾在一段时期内追求“灵空”,呈现出舞姿轻盈飘逸的艺术魅力;“直”是指双腿膝盖伸直以及后背的垂直,也就是将身体垂直、拉长,使舞姿舒展、优雅,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芭蕾中的“立”在直的基础上的升华,是芭蕾从形体美到动作美的整体概念。“立”具有一种延伸感,在脚力踩向地面的同时,脖子向上拉长,有着脚踩地头顶天的感觉。“立”会给人带来一种提升感觉,这种感觉能给人带来一种轻盈、敏捷、精神、高贵美的气质,而这些正是芭蕾所要的审美标准。 芭蕾艺术共同的美学原则是“开、绷、直、立、轻、准、稳、美”8个字。“开、绷、直、立”这四大审美标准是基本;而“轻、准、稳、美”则是在“开、

古代舞蹈史考试题

古代舞蹈史 第一章 填空题: 1、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和徽号。 2、任何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 3、舞蹈是图腾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 4、图腾崇拜相互影响渗透而产生的是对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信仰。 选择题: 1、《扶来》就是歌颂(B)的乐舞。 A.娲 B. 伏羲 C.荒地 2、葛天氏之乐又名(B)。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3、神农的乐舞是(C)。1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4、黄帝的乐舞是(C) A.《大韶》 B.《大章》 C.《云门大卷》 5、尧的乐舞是(A)。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6、舜的乐舞是(A) A.《大韶》 B.《广乐》 C.《扶犁》 7、“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于(A)。 A.《尚书·益稷》 B.《吕氏春秋·古乐》 C.《周礼·春官》 8、“若国大早,则帅巫而舞雩。”出自于(A) 。 A.《周礼·春官》 B.《尚书·益稷》 C.《吕氏春秋·古乐》 第二章 填空题: 1、夏代出现了以观赏乐舞取乐的奴隶主阶级。 2、夏代出现了以表演乐舞供人欣赏的乐舞奴隶。 3、奴隶女乐是以歌舞供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 4、奴隶女乐就是具有奴隶身份的专业舞人。 5、《大濩》之“濩”通“护”,为成汤救护万民之意。 6、《桑林》之举五彩鸟羽大旗,显然是图腾崇拜的遗风 选择题: 1、《帗舞》为舞者手中执(C)而舞。 A.五彩羽毛 B.白色羽毛 C.五彩绸 2、《羽舞》为舞者执(C)而舞。

A.五彩羽毛 B.五彩绸 C.白色羽毛 简答题: 1、周代文舞的形式 周代文舞的形式是.“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目的就在于让人的仪表动态、精神风度符合礼的规范。 2、周代武舞的形式 武舞的形式是“左手干,右手戚”,舞蹈雄健有力,体现着阳刚之美。 第三章 选择题: 1、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是(A) 。 A.李夫人 B.戚夫人 C.王翁须 2、汉武帝的宠妃是(A)。 A. 戚夫人 B.李夫人 C.王翁须 3、汉宣帝的母亲是(B)。 A.戚夫人 B.王翁须 C.李夫人 4、汉成帝皇后是(B)。 A.戚夫人 B.赵飞燕 C.李夫人 论述题: 1、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汉代的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总结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其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在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 汉代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在形式美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 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 第三,汉代舞蹈又大量吸收了同时代的姊妹艺术的养料以及边地外域的舞蹈,进行横向充实。 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一方面,“巾舞”、“袖舞”柔美舒畅、轻疾如飞,另一方面,“巴渝”、“建鼓”劲健顿滞、昂扬粗犷。这些舞蹈的巧拙刚柔虽然形态不一,可它们却统一在一个基调上——朴拙厚重。即使那些跃离地面、腰体倾折的舞姿,也投射着凝重的韵律。汉代舞蹈是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美学表现形式

?76 ? 摘要:舞蹈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人类艺术,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它作为情感和语言的载体,通过富有动作性的表演使情感和语言展现出来,使观众获得美妙的视觉享受,感受到美的实质内涵。本文对舞蹈艺术和它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六个方面来探讨舞蹈艺术的美学表现形式。 关键词:舞蹈艺术;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要诠释舞蹈作品的内容和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则需要通过演员的再次创作和高超的技能,以及音乐等方面的渲染作用才能完整地展现出来,只有把作用于舞蹈中的元素融会贯通,才能把舞蹈蕴含的信息和艺术魅力传达给观众,并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舞蹈的审美性,凸显出舞蹈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实质上是依托动作材料,采用互动的人体动作来展现出其美学价值。它的美学性集中表现在内在情感的迸裂以及外动作的流动。不同的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看法,但舞蹈艺术中的美无疑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于生命的不懈追求。舞蹈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由人的动作、表情以及构图三个方面共同组成,致力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展现生活情操。舞蹈艺术主要以描写舞蹈形象为中心,包括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没有舞蹈形象就谈不上舞蹈艺术。同时,舞蹈艺术要借助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性,所以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也会融入到舞蹈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借助舞蹈者自身的情感为主要载体,更多的是以舞蹈形象本身的情感去感染观众。舞蹈者还把编导赋予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转换为自己的情感,共同融入到舞蹈形象中得以凸显。 二、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肢体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 舞蹈是一种最能充分展现人体美的艺术形式,具有肢体美的本质特征。一般来说,音乐是借助声音来表达的时间美;美术是通过色彩和线条来共同勾勒出的空间美;而舞蹈则是由人体来营造出一种时空独特的肢体美。当人们在欣赏一段舞蹈的时候,就能从中深深感受到其中的肢体美,舞蹈演员通过各种肢体语言来诠释和抒发舞蹈艺术美的真谛。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人们一谈到舞蹈就必然会和它的肢体美联系在一起,由此足以证明肢体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是舞蹈艺术美学特征之一。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在表演《雀之灵》时就是通过精妙的肢体动作来展现舞蹈艺术的美,通过手指、腰等肢体部分来充分地展现舞蹈中的艺术美,她的全身就好像是一首流动的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空灵犹如精灵般的孔雀形象。实质上,杨丽萍所演绎的这支舞蹈是以傣族姑娘的身形动作为基本原型,通过舞蹈的艺术表达形式加以改编,最终呈现出精妙、委婉的流动性肢体动作,从而畅快淋漓地展现出她内心中对于生活理想和未来的期望。 (二)动作美是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舞蹈艺术对于动作性的要求,则讲究动态美,这一要求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体的律动,但要表达出舞蹈内在的情节和主题内容,只有通过动作来能展现出来。在动作的牵引下,舞蹈的情节自然而然能得到舒张,富有美感的舞蹈动作使其具备审美特色,进而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几乎在任何一部舞蹈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的丰富动作性,通过动作美来表现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例如《金山战鼓》就是借鉴了人的行动,以舞蹈动作的形式来展现出古代和现代人民在战争时期的进程;而在另一部舞蹈作品《水》中则是通过傣族人民脱去劳动了一天的衣服,并结伴去河边汲水、沐浴等动作来构成舞蹈的动作表演,让观众深深地被这些鲜明的生活化场景,又富有丰富的动作美所吸引,让人很简单地就感受到具体的舞蹈形象。 (三)内涵美是舞蹈艺术的内在特征 舞蹈是舞蹈创作者对生活美的艺术表现,融入了舞蹈艺术家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生活体验,蕴涵着深厚的内涵美。而这些内涵美则通过肢体语言与舞蹈动作来呈现,舞蹈创作者将情感内容融入到舞蹈动作中,进而在舞蹈的演绎中表达与揭示情感内容,并通过富有情感的舞蹈动作来打动观众。作为一种人体动作艺术,舞蹈常常被用来表现某种思想与意境,因此人们将舞蹈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话剧、杂技、人体雕塑等,舞蹈创作者在编排舞蹈动作时往往从生活中寻找原型,进而提炼出富有艺术性的舞蹈动作。同时,舞蹈创作者也利用舞蹈动作来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褒扬与批判,这样的舞蹈艺术就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舞蹈演绎能够从中获得反思。以话剧表演为例,它是一种以舞蹈动作来表现意境的艺术形式,在演绎中舞蹈演员不能依靠语言来表达,只能通过动作来诠释意境,表达情感,在这里内涵美赋予了舞蹈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三、舞蹈艺术的美学表现 (一)舞蹈的主题内容 有关舞蹈美的内涵,首先就集中表现在主题内容上,内容才是决定舞蹈美的关键和基础。具有积极向上、活泼生动的舞蹈内容才能真正地感染观众。而如果舞蹈内容本身就与现实生活相违背,那么就无法诠释出舞蹈中的真实感、审美性,进而就不能展现出深刻的人文价值,这样的舞蹈就谈不上有任何的艺术美,它已经从根本上脱离了舞蹈的社会属性和艺术性。舞蹈的审美性功能通过舞蹈创作过程和表演过程来展现,只要涉及到有关舞蹈创作或者是欣赏活动,就必然会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倾泻出来,从这一角度来看,舞蹈创作在本质上就受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美学表现形式 姜宇婷 刘辉兰 舞蹈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思考题#精选.

中国舞蹈史复习思考题 1.舞蹈与原始人的关系? 原始人在其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原始舞蹈,因此,原始人跳舞并非出于审美需要,而是生存使然。原始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例如,性爱舞以刺激生殖欲望为目的,战争舞多为军事演习或庆贺胜利。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的本质,通过舞蹈的实用功能有力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2.为什么说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 首先,原始舞蹈虽然根本无法奢望有现代的灯光布景,但是,原始人却能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表现手段来发起“生命机能的总动员”。(以综合性的动态动员生命)其次,原始舞蹈的每一个强烈的情感,都是由身体的节奏动作表现出来的,反之,其每一个情感动作本身,又绝对合着严密的节奏。(以动律性的本质表现生命)第三,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第四,原始舞蹈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的社会感应力。当个人、集体、音乐、舞步全都融于一体而形成共振,原始人便在舞蹈中发现了自身本质力量,同时又感受到集体团结的力量。(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3.夏商阶段值得注意的舞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 随着奴隶制的建立,舞蹈逐渐形成在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从此,中国舞蹈就在娱人、娱神和教化的轨道上向纵深发展。首先,由于奴隶制的建立和奴隶主阶级的需要,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欣赏娱乐活动,形成其表演性的特征。其次,历代统治者会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和宣传自己的功绩或德政,也就形成了中国乐舞史上的纪功舞蹈的传统。第三,这个时期的巫术祭祀活动频繁,其舞蹈亦较为多样。 4.雅乐在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由于古代中国政治以“礼”为中心,故宗法血缘使中国的政治成为伦理政治,伦理政治成功的至要就在于它的情感性。而就“乐”而言,乐舞本身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乐舞无论是生成还是表现,都是以情感为媒介、以达情为旨归的。因此,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的方式来治国治民,以保持社会有序。 5.“礼崩乐坏”的根源何在?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礼崩”自然会引起“乐坏”,除了“礼崩”的原因外,与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时代的进步所形成的全新的政治经济生活和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情感态度,导致了那直接根源于情感的乐舞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当雅乐的僵化形式对舞蹈的情感表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 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有前俯后仰,有左折右倾,有扭腰出胯,有斜冲斜出……丰富多彩的舞腰大大增强了汉代舞蹈的曲线之美。张衡在《舞赋》中写道:?搦纤腰而互折,环倾倚兮低昂。? 舞足的特点主要显示在汉代《盘鼓舞》的表演中。汉代《盘鼓舞》的主要特点是踏盘踏鼓而舞,所以对于足的舞动特别强调。舞者从此鼓盘向彼鼓盘?浮腾?、?纵蹑?,不能有丝毫误差,蹈鼓时需目光集中,灵活敏锐,足足准确,足足响亮。尚且,不仅足的动作要漂亮,足的装饰也特别讲究,穿的?屣?(舞鞋),颜色是鲜艳醒目的朱红或彩色修饰。汉代记述舞蹈的文字中,对舞足的描述多能见到。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注:参见[汉]张衡《西京赋》,引自《全后汉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4页。],卞兰《许昌宫赋》中有?振华足以却蹈?[注:参见[汉]卞兰《许昌宫赋》,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23页。],王粲《七释》中有?安翘足以徐击?[注:参见[汉]王粲《七释》,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63页。 二、美丑相兼,刚柔相济 中原汉代舞蹈深邃的历史渊源和兼收并蓄、广纳博采的开放精神,不仅使得它的舞艺大进,同时舞蹈自身呈现出的美感也是多重的,亦美亦丑,亦刚亦柔,色彩丰富,风格多元,使舞蹈之美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层面。 中原出土的汉画像中,有大量美丑兼溶的舞蹈画面,其表演的内容大都是《盘鼓舞》或《长袖舞》,或杂糅百戏技艺。以女伎为主舞,冠饰华艳,细腰如柳。丑角为伴舞,多袒胸露臂,戴面具。如南阳市七一乡沙岗店出土的画像石,女伎舞双袖踏盘向左作回望状;丑角弓步扬臂,憨态可掬,向右作回应态。南阳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女伎纤腰侧拧,长袖曳地;丑角左手摇鼗鼓,右臂上耍一壶,动作俏皮。郑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画像镜,女伎扬臂双绕袖踏鼓作舞;丑角张臂挺肚,举足踏鼓作舞。荥阳河王村出土的汉乐舞彩绘陶楼壁画中,女伎黑衣、朱唇、细腰、红裳,以纵跳式踏盘,长袖飘扬;丑角赤上身,着红色短裤,在背后正伸出右臂撩逗主舞者。一幅幅美丑相兼的画面,从形象到动作色调,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舞者美的形象与动作使人感觉优雅、端庄,伴舞者丑的形象与动作使人感觉滑稽、风趣。 汉代舞蹈?刚?的风格表现为刚健浑厚、热烈奔放。首先,汉代的袖舞有这种风格。此类袖舞舞衣较短,一般长稍过膝,袖子的尺度也较短,表演时注重身姿的奔放和腰部的跨越腾跳,舞姿矫健而豪爽。另一种是对舞,如现藏于禹州市文化馆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镜上即有一组矫健活泼的男女对舞,男子宽衣大袖,女子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 征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可以说是两条相背而驰的道路。前者 强调复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 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而后者浪漫主义绘画以追求 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自由、感性情感上的释放。浪漫主义艺术 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相同的是两者都推 动着绘画在不断地发展、前进。 一、出现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 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但又不同与古典艺术。在法国大革命及 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 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 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 革命的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绘画:浪漫主义交艺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