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与答题要求
- 格式:docx
- 大小:14.25 KB
- 文档页数:1
社会学概论》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与目的本科插班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我院将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考试内容一、考试基本要求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本科目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本科目知识进行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1.识记:能理解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3.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能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篇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考核知识点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学的功能。
二、考核要求1.识记:(1)社会学的定义;(2)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3)外国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4)中国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2.理解:(1)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2)社会学的基本问题;(3)社会学的功能。
3.应用:社会学在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意义。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考核知识点1.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3.社会学的中国化。
二、考核要求1.识记:(1)西方社会学家的代表作和观点;(2)社会学中国化的标志性人物或事件。
2.理解:(1)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学派观点;(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一、考核知识点1.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特征和范式;2.社会学研究的过程;3.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法;4.社会指标。
二、考核要求1.识记:(1)社会学方法体系及特征;(2)社会指标的类型;(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和类型。
2.理解:(1)社会学研究的三大范式比较;(2)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过程;(3)社会研究的基本程序;(4)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法;(5)社会指标的功能。
第三章一、社会的特点:1、是由人群组成的。
2、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主体是人)二、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三、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A综合性原则1、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2、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整体效益)B协调性原则1、结构性协调(良性、中性、恶性)2、功能性协调——是社会运行状态的直接标志3、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二者间的关系)C满足需要的原则四、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第四章一、文化含义: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
“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二、文化的特征1、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复合性3、象征性4、传递性(横向与纵向)5、文化的变迁(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的接触;发明与发现)与文化堕距三、文化的区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亚文化——职业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越轨亚文化四、文化结构1、文化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特质与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2、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信仰)看成最好的。
文化相对主义: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否定事物的绝对的一面。
3、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五、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的分野的标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是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五章一、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1)标志:“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2)条件:A 经济、政治条件:18世纪、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使得社会发生转型,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B 思想理论条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给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和影响。
C 自然科学条件: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促进了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 社会调查条件: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即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1)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么变化(预测)。
B 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A,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B、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考试大纲一、总体要求(一)全面把握,重点理解《社会学概论》课程共十一章,各章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
在学习和复习时,考生必须独立思考,学好课件,掌握课程讲解、课程作业、例题分析、综合练习题等栏目的内容。
应围绕课件,全面系统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识记重点名词、重要概念,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要在导学材料的基础上,掌握课程的结构体系和主要内容。
(二)突出重点,全面复习本课程考试重点在考察考生对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领会程度和应用能力。
因此,在学习和复习时必须重点突出,但一般性的内容也应了解。
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握重点问题,掌握重点内容。
本课程的知识点分为识记、领会两个层次,识记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名词和重要知识点等。
这部分内容多出名词解释题型。
领会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这部分内容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性掌握,试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涉及到领会层次内容。
(三)加强练习,重视课件围绕课程内容,并依据考试大纲的题型,本课程有关课件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并提供参考答案,供考生复习时用。
这些练习题都在可能的出题范围,力求覆盖课程中考生应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
针对考试对考生跨章节进行测试的特点,练习题中有些习题将各章节所要测试的知识点串联综合起来分析,以此提高考生综合分析能力。
考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大量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检验平时的复习效果,以便发现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复习,更重要的是也可通过考前的测验,增强考生在考场上必胜的信心。
当然,考生必须重视全面复习,然后有针对性地做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
在学习中,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以便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
同时,学习中还需要随时注意新的情况,吸收新的内容,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1.创立时期代表人物:(1)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学说:①科学的序列。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三阶段法则(人类理性发展:神学、哲学、实证;人类社会:军事、过渡、工业)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③研究方法。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2)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
①社会有机体论;②社会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2.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1)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创办《社会学年鉴》。
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②个人与社会③功能分析(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①理解社会学②社会行动类型③理想类型④科层制(官僚制)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1.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
后期的主帅布鲁斯主要学术成就: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2)现代结构功能学派2.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发展特点:(1)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2)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3)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4)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3.苏俄社会学:米海洛夫斯基创立了主观社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他们的主观社会学进行了有力的批评。
《社会学概论》考试大纲一、适用对象“专升本”入学考二、考试要求社会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对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社会学概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性课程,更是学习和了解社会理论与方法的重要引介。
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征、基本内容等,能够把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日常现象与社会学的理论内涵联系起来,能够深入解读社会学与生活的本质关系,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社会学的时代内涵。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及研究领域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关于社会学的定义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第二节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二、西方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发展四、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三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一、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学思想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学思想第四节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二、学习社会学的方法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原则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社会学研究的准备二、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三、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三节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社会调查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三、中国社会学者的社会调查四、西方社会调查与社会学方法评析第三章个人与社会第一节人的属性和社会的本质一、人的属性二、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交往一、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社会类型二、社会交往第三节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与类型二、社会化的阶段与场所三、社会化的内容与功能四、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第四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一、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二、社会网络的类型与功能三、社会网络分析第二节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二、社会群体的分化与类型三、社会群体冲突及其协调第三节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一、性别群体与年龄群体二、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三、利益群体与信仰群体第四节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的家庭一、家庭的起源与发展二、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三、家庭的社会功能第五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二、社会组织的类型三、社会组织与现代社会第二节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二、社会组织的结构分析三、社会中的组织体系第三节组织管理一、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二、家长制与科层制三、组织文化与组织管理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变革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二、单位组织及其变革三、中国民间组织第六章社会制度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一、社会制度的定义及分析的视角二、社会制度的类型三、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分析第二节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二、社会制度的多重功能第三节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创新一、社会制度的变迁动力二、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三、社会制度的选择与创新第七章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阶级与阶层一、阶级、阶层概念的区别与阶级、阶层分析二、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基本观点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四、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评析第二节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演变一、旧中国的阶级、阶层状况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阶级、阶层三、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的变化四、阶级、阶层结构的协调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概念、类型及功能二、社会流动的理论三、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第八章社区与城市化第一节社区概述一、社区的定义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第二节中国的农村社区及其发展一、新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社区的发展第三节城市化与中国的城市社区发展一、城市化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第四节统筹城乡发展一、城乡关系的主要理论二、统筹城乡发展第九章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第一节社会发展概述一、社会发展的概念二、社会发展原理三、社会发展观四、社会发展的基本类型第二节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概述二、当代主要社会问题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第三节社会公正一、社会公正的含义二、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三、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第十章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第一节社会建设一、社会建设的概念二、社会建设的理论第二节社会政策一、社会政策概述二、社会政策的构成与作用三、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四、现代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节社会管理一、社会管理的基本格局二、社会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第四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和过程四、考试时间与方式1.考试时间:100分钟2.满分:100分3.考试方式:闭卷,笔试4.题型结构⑴单项选择题,30分⑵多项选择题,20分⑶简答题,20分⑷案例分析题,10分⑸论述题,20分五、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社会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要点一、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学概论》复习时应按本课的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蓝本,结合本《复习指导》,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在复习时可以参考其它学习资料,以增强对本课的深入理解,但如与教材有矛盾的时侯,应以教材的内容为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即《复习指导》对于教材各章节教学重点考核内容所作的调整,如删去的内容,就不列入考试范围。
二、命题形式及所占比例安排命题指导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
题型如下:填空题:检查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主要体现为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理论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意义等。
名词解释:检查最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涉及范围比较广。
考试中的名词以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为主。
所谓基本概念、重点概念是指在社会学的某一领域中有相当大的涵盖和解释能力的概念。
回答时要简明扼要,不要进行过多的解释,要抓住概念的实质,有些名词可能包括其构成要素及显著特点。
简答题:检查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
这些问题一般出现在教材中阐述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的问题上。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对该题所涉及的要点要叙述全面、完整、准确。
同时对每个要点有稍作解释。
论述题:检查社会学的重点原理的掌握程度。
这类题目是联系实际题。
在回答联系实际题时,首先要解答问题同所涉及的中心概念,然后阐述理论要点,从而给出理论的全貌;联系实际理论要点与现实要扣得准确、适当。
要避免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填空10%;名词解释30%;简答题40%;论述题20%。
三、复习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重要概念:社会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2.再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或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时,为适应新情况而在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进行重新学习的过程。
3.价值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较为持久的信念。
4.同龄群体:一种参照群体,是青少年加以模仿和效仿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个人所加入的群体,二是个人心中向往,希望加入的群体,参照群体的价值或规范体系是个人行为的标准或目标。
5.职业团体:是人们工作的组织,这是一种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以职称联系为纽带的有正式酬劳的组织,是成人进行社会化的一种主要场所。
6.社会分层: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7.家庭: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以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初级群体,是人类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单位。
8.越轨:指违背一个群体或社会规范的行为。
9.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为核心家庭。
一个人出身的核心家庭称为出身家庭,通过结婚和生育子女二建立起来的家庭称为生育家庭。
10.社会群体: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这回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二、选择题1.社会学学科进化论的创始人是AA孔德; B.斯宾塞; C.韦伯; D.迪尔凯姆;2.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引进到社会研究并创立社会有机论的英国社会学家是BA牛顿; B.斯宾塞; C.孔德; D.亚当·斯密;3.与实证主义社会学不同的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是AA韦伯; B. 迪尔凯姆; C.福柯; D.马尔库塞;4.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B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社会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心灵与肉体的关系;5.在中国的典籍作品中,社会中的“社”字的原义是指:AA.土地之主; B.社稷之主; C.造物之主; D.万物之主;6.对角色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守的,期待的行为规范是:AA理想角色; B.实际角色; C.生理角色; D.失败角色;7.一个人经过努力考上大学进入公务员队伍获得的角色是:B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遗传角色; D.失败角色;8.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做农活,又继续成为了农民,他获得的角色是:A 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遗传角色; D.失败角色;10.初级社会群体成员关系的特征是:AA.交往密切;B.交往松散;C没有交往; D.趋向解体;11. 人们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目标而采取斗争、制约的互动方式是:BA.竞争; B.冲突; C.合作; D.破裂;12.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是:D A.角色冲突; B.角色失败; C.角色紧张; D.社会角色;三、填空题1.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题型:填空题10题,每空1分,共10分单选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3分,共15分简答题4题,每题9分,共36分论述题1题,共19分一、填空题与选择题精选:1.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
2.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称为文化特质3.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4.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归属角色);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角色称为自致角色;5.社会学按照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将社会群体主要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6.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经济功能,性规则,抚养与赡养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等。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8.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地缘关系存在方式的是村社9.再社会化是指对越轨和犯罪者的社会化10.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社会组织11.家庭成员、邻里、朋友是属于初级群体12.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是竞争13.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14.提高社会结构开放程度是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15.相距45厘米到122厘米之间是个人距离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规范、地位、角色、权威、正式成员17.在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中,三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声誉、权力18.社区的构成要素有人群和地域19.中国城市社区的特点是20.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21.在中国,最早是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群学”,并在1903年出版《群学肄言》的序言中首次提出四、名词解释★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本土化 21页2、社会学二、简答题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页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 31页2、实地研究41页、3、个案研究42页二、问答题1、社会学的功能主要有那些?35页2、社会学实政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40页3、社会学的特征 34页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45页5、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46-51页第三章社会一、名词解1、社会2、社会关系3、可持续发展72页二、问答题1.初级社会关系的特点有那些?64页2.社会的基本要素3.可持续发展的意义?76页第四章文化一、名词解释1、文化广义80页2、文化儒化(文化融合)4、文化交流96页 5.、文化采借97页6、文化传播96页7、文化冲突98页三、问答题1、文化的特征82页2、文化的功能有那些85页3、简单分析文化共性与文化特殊性的关系82页4、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阐述新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性第五章社会化一、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114页2、正向社会化115页3、角色(二类)4、角色社会化111页5、反向社会化115页 6继续社会化二、问答题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09页2、社会化有那些主要类型?113页3、为什么说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118页4、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20页5、成年人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113页6、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08页第六章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129页2、竞争139页、3、个人空间145页4、社会网络147页5、合作139页 6、符号互动论 129页三、问答题1、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128页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常人方法学的基本观点第七章群体一、名词解释1、参照群体158页2、家庭161页3、初级群体4、家庭结构6.家庭生命周期166页7、既得利益集团173页8、利益群体169页二、问答题1、初级群体有什么特征?159页2、家庭的特征161页3、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功能变化及家庭建设的意义167页第八章组织二、名词解释1、组织(二类)、177页4、公共部门188页5、第三部门189页6、私人部门188页三、问答题1、组织的特征有那些?177页2、私人部门组织有那些基本特征?190页3、公共部门组织有那些基本特征?193页4、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196页5、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192页6、试述层制的优点和弊病?182-183页(二类)7、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陷?194页第九章社会制度问答题1、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205页2、教育制度的功能有那些?212页3、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那些特征?219页第十章社区一、名词解释2、社区发展239页i. 问答题1、农村社区的特征有那些?231页2、社区的功能226页(二类)3社区的定义及内涵4、我国集镇社区有什么特点?237页第十一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名词解释2、阶层251页3、社会分层251页3竞争式流动4结构性流动ii. 问答题1、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是什么?273页2、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有那些?274页第十二章社会控制和偏差行为一、名词解释1、社会控制广义291页、2、偏差行为279页3、标签理论二、问答题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293页2、联系实际分析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关系第十三章社会问题一、名词解释2、家庭暴力314页二、问答题1、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二类)303页2、目前我国的家庭暴力出现那些新特点?315页3、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319页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一、名词解释1、社会变迁328页2、社会分险3、社会安全阀这题课本没有答案:表示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而不是指这种制度可以使冲突表现出来。
(一)填空题1.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2.人类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劳动。
.3.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4.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5.孔德在提出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研究社会的科学。
6.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7.严复翻译斯宾的《社会学、原理》定名为《群学肆言》。
8.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9.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0.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1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12.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13.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14.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3、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三大类。
4、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5、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6、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7、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15.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16.马克思主义主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力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17.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8.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19.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社会学期末考试的题型与答题要求:1,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2, 简答题(5题,每题8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3, 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尽可能详细地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10分),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着重考察描述与分析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准确性(10分)。
社会学期末复习提纲(传社院,2013)第一讲:社会学导论●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经典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尝试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例如离婚率上升、农民外出务工或者社交网络使用率提高等现象)。
第三讲:文化●文化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的内容有哪些?●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的定义分别是什么?●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以及文化滞后(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定义。
●看待文化的三种态度及其定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以及文化理想主义。
第四讲:社会化●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定义●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哪些?●镜中我理论与角色借用理论的内容第五讲: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社会角色、先赋地位、自致地位、角色冲突、角色紧张的定义。
●印象管理的定义●社会互动包括哪些具体类型(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强制)。
第六讲: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定义●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定义●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及其特征●群体规范、信息遵从与规范遵从的定义第七讲:正式组织与科层制●正式组织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定义●正式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非正式组织(小圈子)?●科层制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科层制的优越性(正功能)与主要弊端(负功能)第八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越轨、反常越轨、不遵从越轨、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的定义●越轨有哪些正功能?●关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有哪些,其主要观点如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社会学的定义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②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A、社会变革的需要。
B、思想渊源,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C、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推力。
D、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①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A、奥古斯特·孔德:(1)最初使用“社会物理学”创造社会学。
(2)倡导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学。
(3)提出“三阶段法则”。
(4)晚年提出“人道教”。
B、哈利亚特·玛蒂诺:(1)翻译家。
(2)研究社会的风俗和习惯。
(3)提倡女权,主张消灭奴隶制。
C、赫伯特·斯宾塞:(1)提出社会进化论。
(2)提出社会有机论。
D、卡尔·马克思:(1)研究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
(2)提出社会变迁、唯物史观。
②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A、埃米尔·涂尔干:(1)将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2)提出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3)提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B、马克思·韦帕:(1)提出社会行动论。
(2)提出政治社会学。
3.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流派及观点①功能论: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
假如社会生活的某一个面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存在并没有贡献——假如它没有特别的功能,或是无法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共识,这个社会面向很快就会被淘汰。
②冲突论: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
该理论认为社会的特征就是竞争团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
③互动论:符号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手段,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符号与象征的意涵。
4.社会学研究的步骤方法①定义问题②回顾文献③建立假设④选定研究设计⑤收集与分析资料(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观察、实验、现存资料)⑥形成结论⑦未来的研究构想5.文化的定义①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文化是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行为。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的题型与7
答题要求:
1,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2, 简答题(4题,每题8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3, 论述题(2题,每题24分):尽可能详细地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12分),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着重考察描述与分析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准确性(12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2014)
第一讲: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经典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
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的主要观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尝试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例如离婚率上升、农民外出务工或者社交网络使用率提高等现象)。
第三讲:文化
文化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的定义分别是什么?主文化、亚文化以及文化滞后(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定义。
看待文化的三种态度及其定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以及文化理想主义。
第四讲:社会化
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定义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哪些?镜中我理论与角色借用理论的内容
第五讲: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先赋地位、自致地位、角色冲突、角色紧张的定义。
印象管理的定义
社会互动的具体类型(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强制)及其定义。
第六讲: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定义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定义
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及其特征群体规范、信息遵从与规范遵从的定义
第七讲:正式组织与科层制
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定义正式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非正式组织(小圈子)?
科层制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科层制的优越性(正功能)与主要弊端(负功能)
第八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越轨、反常越轨、不遵从越轨、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的定义
关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有哪些,其主要观点如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失范的概念以及默顿关于失范困境的反应模式的分析。
社会控制、内化的定义。
社会控制的具体手段(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有哪些?
第九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个人流动、结构性流动、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的定义
阶级分层体系与其他分层体系(奴隶制,种姓制,封建等级制度)的主要区别。
西方关于社会分层的两种主要理论视角及其主要内容(马克思与韦伯)。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主要理论观点(参考更多课外阅读文献了解陆学艺、孙立平、李强、孙立平与沈原等学者的主要观点)。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结合实例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第十讲:社会制度(以家庭制度为例)
社会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制度的功能
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定义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主义理论分别是如何分析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