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奥数总复习第四十二讲《植树问题》

小学奥数总复习第四十二讲《植树问题》

小学奥数总复习第四十二讲《植树问题》
小学奥数总复习第四十二讲《植树问题》

小学奥数总复习第四十二讲《植树问题》绿化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确定在一定条件下栽树、种花的棵数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还有许多应用题可以化为“植树问题”来解,或借助解“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

先介绍四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

为使其更直观,我们用图示法来说明。树用点来表示,植树的沿线用线来表示,这样就把植树问题转化为一条非封闭或封闭的线上的“点数”与相邻两点间的线的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只有下面四种情形:

(4)

(2)

(1)

(3)

(1) 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有“点”时,

“点数”=“段数”+1。

(2)非封闭线只有一端有“点”时,

“点数”=“段数”。

(3)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没有“点”时,

“点数”=“段数”-1。

(4)封闭线上,

“点数”=“段数”。

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只有这四类情形。

例1、一条河堤长420米,从头到尾每隔3米栽一棵树,要栽多少棵树?

这是第(1)种情形,

所以要栽树:420÷3+1=141(棵)。

例2、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插了10面。这条道路有多长?

这是第(1)种情形逆运算,

所以这条道路长:5×(10-1)=45(米)。

练习一:

1、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小朋友们植树,先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植一棵,已经植了9棵。问第一棵和第九棵之间相距多少米?

3、在学校的走廊两边,每隔4米放一盆菊花,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了18盆,这条走廊有多少米?

4、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道全长36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的放着10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多少米?、

例3、肖林家门口到公路边有一条小路,长40米。肖林要在小路一旁每隔2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由于门的一端不能栽树,公路边要栽树,所以,属于第(2)种情形,

要栽树:40÷2=20(棵)。

例4、两座楼房之间相距3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一直行能栽多少棵树?

因紧挨楼房的墙根不能栽树,所以,属于第(3)种情形,

能栽树:30÷2-1=14(棵)。

练习二: 

1、一条羊肠小道长80米,小道的一端长着一棵古树,在小道的一侧栽小树,每个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在多少棵?

2、两棵柳树相距408米,计划在这两棵树之间补栽小树23棵,每两棵树间隔相等,则树的间隔多少米.

 

例5、一个圆形水池的围台圈长60米。如果在此台圈上每隔3米放一盆花,那么一共能放多少盆花?

这属于第(4)种情形,

共能放花:60÷3=20(盆)。

 练习三:

1、一块三角形地,三边之长分别为156米、234米、186米,要在三边上植树,株距6米,三个角上各有一棵,共植树多少棵?.

2、一块正方形地,边长20米,要在四周植树,株距5米,4个角上各植一棵,共种多少棵树?

3、同学们要在长96米,宽36米的长方形操场的四周插彩旗,要求四角各有一面,而且每隔4米插一面,共需 多少面彩旗?

4、一个湖泊周围长2100米,沿湖泊周围每隔7米栽一棵柳树,共栽树多少棵?

许多应用题都可以借助或归结为上述植树问题求解。

例6、有一根木料,打算锯成5段,每次锯下一小段用3分钟,全锯完用几分钟?

解:这是第(3)种情形,所以,“锯的次数”=段数-1=4。

全锯完用时:3×(5-1)=12(分钟)。

答:全锯完用时12分钟。

练习四:

1、一根木头,如果把它锯成3段要6分钟;如果把它锯成4段则需多少分钟?

2、有一根木料长20米,先锯下2米长的损坏部分,然后把剩下的木料锯成一样长的木条,又锯了5次,每根短木条长多少米?

3、一根木头锯成两段要付锯板费2元,6根木头,每根锯成4段,共要付锯板费多少元?

例7、小明要到高层建筑的11层,他走到5层用了100秒,照此速度计算,他还需走多少秒?

分析:因为1层不用走楼梯,走到5层走了4段楼梯,由此可求出走每段楼梯用100÷(5-1)=25(秒)。走到11层要走10段楼梯,还要走6段楼梯,

所以还需: 25×6=150(秒)。

解:[100÷(5-1)]×(11-5)=150(秒)。

答:还需150秒。

练习五:

1、有一幢楼房高17层,相邻两层间都有17个台阶,某人从三层走到十一层,一共要登多少个台阶?

2、小明爬楼梯,每上一层要走12级台阶,一级台阶需走2秒,小明从一楼走到四楼共要多少时间?

综合练习: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3)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2、一根90厘米长的钢条,要锯成9厘米长的小段,一共要锯几次?

3、有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花坛,边长20米。每个顶点都要栽一棵月季花,每相隔2米再栽一棵月季花,花坛一周能栽多少棵月季花?

 

4、学校举行运动会。参加入场式的仪仗队共180人,每6人一行,前后两行间隔120厘米。这个仪仗队共排了多长?

5、大钟在2点时敲了2下,用去1秒,在8点时敲了8下要花多少秒?

6、张师傅把一捆电线剪成10米长的一段,剪了8次正好剪完,这捆电线长多少米?

7、一只挂钟,一点敲一下,两点敲2下,……12点敲12下,每半点整敲一下,一昼夜一共要敲_________下。

8、一个小朋友以相等的速度在小路上跑步,从第一棵?跑到第12棵树共用了11分钟,如果这个小朋友跑了25分钟,应跑到第____棵树。

9、把一根圆木锯成2米长的小段,一共花了15分钟,已知每锯下一段需要3分钟,这根圆木长多少米?

10、同学们栽树,每6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米,照这样计算,种15棵树的距离是多少?

11、在公园一条长25米的小路两侧放椅子,从起点到终点等距离放了12把椅子,问相邻两把椅子之间相距有多少米?

12、小明坐在火车里看外面的电线杆,从第一根到第16根共花了半分钟,如果火车时速为72千米,每两根电线杆相隔多少米?

13、甲、乙两人在长300米的公路两旁栽树,每隔20米栽一棵柳树,在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又栽上两棵梧桐树.已知甲比乙多栽树12棵,问甲、乙各栽树多少棵?

14、甲、乙两人比赛爬楼梯,甲跑到5楼,乙恰好跑到3楼,照这样计算,甲跑到17楼,乙跑到多少楼?

15、一个长10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游泳池,在离池边3米的外围圈(仍为长方形)上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多少棵树?

小学五年级奥数精讲等积变形求面积(含答案)

小学奥数精讲:等积变形求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与高的积的一半”这个结论是大家熟知的,据此我们立刻就可以知道: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这就是说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可以不同,但只要底与高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当然这个问题不能反过来说成是“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底与高一定分别相等”. 另一类是两个三角形有一条公共的底边,而这条底边上的高相等,即这条底边的所对的顶点在一条与底边平 行的直线上,如右图中的三角形A 1BC 与A 2BC 、A 3BC 的面积都相等。 图形割补是求图形面积的重要方法,利用割补可以把—些形状不规则 的图形转换成与之面积相等但形状规则的图形,或把不易求面积的图形转 换成易求面积的图形. 利用添平行线或添垂线的办法,常常是进行面积割补的有效方法,利 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个性质则是面积割补的重要依据,抓住具体的图形的特点进行分析以确定正确的割补方法则是面积割补的关键. 进行图形切拼时,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计算,算好了再动手寻找切拼的方案.不要盲目 地乱动手.本讲中.的几个例子都是经过仔细计算才切拼成功的。 例1、已知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BE = 2AB ,BC =CD ,求三角形BDE 的面积? 例2、如下图,A 为△CDE 的DE 边上中点,BC=3 1 CD ,若△ABC(阴影部分)面积为5平方厘米,求△ABD 及△ACE 的面积. 例3、 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会标如下图所示,它是由四个相同的直角 基本概念 例题分析

三角形拼成(直角边长为2和3),问:大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例4、下图中,三角形ABC和DEF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边长等于9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1、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60平方分米,E、F分别是AB、AD边上的中点,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右图中的长方形ABCD的长是20厘米,宽是12厘米,AF=BE,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厘米? 练习提高

《小学奥数》小学三年级奥数讲义之精讲精练第5讲 图形个数含答案

第5讲 图形个数 一、知识要点 小朋友,你想学会数图形的方法吗?要想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数出线段、角、三角形……那就必须要有次序、有条理地数,从中发现规律,以便得到正确的结果。 要正确数出图形的个数,关键是要从基本图形入手。首先要弄清图形中包含的基本图形是什么,有多少个,其次再数出由基本图形组成的新的图形,最后求出它们的和。 二、精讲精练 【例题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条线段? 练习1: (1)数出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2)数出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例题2】数出图中有几个角? E A B C D D A B C O D C B A

练习2:数出图中有几个角? (1) (2) 【例题3】数出下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练习3:数出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1) (2) O C B A E D O C B A P D C B A F E A K G I H G A

【例题4】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练习4: (1)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2)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例题5】有5个同学,每两个人握手一次,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练习5: (1)银海学校三年级有9个班,每两个班要比赛拔河一次,这样一共要拔河几次? D C B A D C B A

(2)有1,2,3,4,5,6,7,8等8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三、课后作业 1、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2) (3) 2、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锐角。 3、下列各图中各有多少个锐角?

4、数一数下面图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5、数一数下面各图中分别有多少个长方形。 6、数一数,下面各图中分别有几个长方形? 7、数一数下列各图中分别有多少个正方形?(每个小方格为边长是1的小 正方形)

小学奥数 几何计数 专题

1.掌握计数常用方法; 2.熟记一些计数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3.根据不同题目灵活运用计数方法进行计数. 本讲主要介绍了计数的常用方法枚举法、标数法、树形图法、插板法、对应法等,并渗透分类计数和用容斥原理的计数思想. 一、几何计数 在几何图形中,有许多有趣的计数问题,如计算线段的条数,满足某种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若干个图分平面所成的区域数等等.这类问题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是通过认真分析,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处理方法的.常用的方法有枚举法、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法以及递推法等.n 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 2 1223(2)2 n n n ++++= ++……个部分;n 个圆最多分平面的部分数为n(n-1)+2;n 个三角形将平面最多分成3n(n-1)+2部分;n 个四边形将平面最多分成4n(n-1)+2部分…… 在其它计数问题中,也经常用到枚举法、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法以及递推法等.解题时需要仔细审题、综合所学知识点逐步求解. 排列问题不仅与参加排列的事物有关,而且与各事物所在的先后顺序有关;组合问题与各事物所在的先后顺序无关,只与这两个组合中的元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几何计数

二、几何计数分类 数线段: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1个点(包括两个端点)(或含有n个“基本线段”),那么这n+1个点把这条线段一共分成的线段总数为n+(n-1)+…+2+1条 数角:数角与数线段相似,线段图形中的点类似于角图形中的边. 数三角形:可用数线段的方法数如右图所示的三角形(对应法),因为DE上有15条线段,每条线段的两端点与点A相连,可构成一个三角形,共有15个三角形,同样一边在BC上的三角形也有15个,所以图中共有30个三角形. 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一般的,对于任意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若其横边上共有n条线段,纵边上共有m条线段,则图中共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mn个. 例题精讲 【例 1】下图的两个图形(实线)是分别用10根和16根单位长的小棍围成的.如果按此规律(每一层比上面一层多摆出两个小正方形)围成的图形共用了60多根小棍,那么围成的图形有几层,共用了多少根小 棍?(4级) 【例 2】用3根等长的火柴可以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如图用这样的等边三角形拼合成一个更大的等边三 角形.如果这个大等边三角形的每边由20根火柴组成,那么一共要用多少根火柴?(4级) 【巩固】用三根火柴可拼成一个小“△”,若用108根火柴拼成如图所示形状的大三角形,请你数一数共有多

小学数学奥数第四讲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 知识要点:①线的认识(直线、线段、射线);②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平行、相交);③角的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④角的度量(量角、画角)。 一、我会填。 (1)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它有()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如果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有()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直线有()个端点,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2)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出很多条线,其中()最短。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3)从一点引出两条()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叫做角的(),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的角叫做锐角,直角等于()°,大于()°而小于()°的角叫做钝角。 (4)量角时,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对齐,角的一边要与量角器的()重合,而角的另一边所对量角器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就越大。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 (5)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2时成()角,3时成()角,6时成()角。 (6)我们学过的角有()角、()角、()角、()角、()角。 1平角=()度=()直角 1周角=()度=()平角=()直角 (7)∠1与∠2的和是184°,∠2=54°,那么∠1=()。 ∠1+∠2+∠3=180°,其中∠1=52°,∠2=46°,那么∠3=()。 ∠1是∠2的3倍,∠1=120°,∠2=()。 二、判断,请在括号里对的画“√”,错的画“×”。 1.线段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 2.过一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3.一条射线长6厘米。() 4.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可以被看成是线段。() 5.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角的两边越长,角的度数越大。() 7.直线比射线长。() 8.大于90°的角叫钝角,小于90°的角叫锐角。() 9.平角没有顶点。() 10.周角是一条射线,它只有一条边。()

小学数学奥数精讲速算与巧算

在进行加减运算时,为了又快又准确,除了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巧算方法。加减法的巧算主要是“凑整”,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构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求和。这种“化零为整”的思想是加减法巧算的基础。 一、先讲加法的巧算,加法具有以下两个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 a+b=b+a 其中,a,b各表示任意数字。例如,5+6=6+5 一般地,多个数相加,任意改变相加的顺序,其和不变。例如, a+b+c+d=d+b+c+a=… 其中,a,b,c,d各表示任意一数。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 a+b+c=(a+b)+c=a+(b+c)

其中,a,b,c,各表示任意一数。例如: 4+9+7=(4+9)+7=4+(9+7) 一般地,多个数相加,可先对其中几个数相加,再与其他数相加。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综合起来运用,就得到加法的一些巧算方法。 1、凑整法。 先把加在一起为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加起来,然后再与其他的数相加。 例1:计算(1)23+54+18+47+82 (2)1350+49+68+51+32+1650 2、借数凑整法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数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例如,计算976+85,可在85中借出24,即把85拆分成24+61,这样就可以先用976加上24,“凑”成1000,然后再加61。 例2:计算(1)57+64+238+46

(2)4993+3996+5997+848 二、减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巧算。 加、减法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 1、在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那么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例如: a-b-c=a-c-b,a-b+c=a+c-b 2、在加、减法混合运算中,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号,那么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数的运算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那么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数的运算符号“+”变为“-”,“-”变为“+”。例如: a+(b-c)=a+b-c a-(b+c)=a-b-c a-(b-c)=a-b+c 3、在加、减法混合运算中,添括号时,如果添加的括号前面是“+”号,那么括号内的数原来的运算符号不变,如果添加的括号前面是“-”号,那么括号内的数的原来的运算符号“+”变为“-”,“-”变为“+”。例如:

第五讲 四年级奥数角度

第五讲角度 一知识导引与总结 角的认识 1.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2.角的读法:大名:∠AOB,简称:∠O小名:∠1 角的分类 按角度的大小,分为 1.锐角:0°~90°(不包含0°与90°); 2.直角:90°; 3.钝角:90°~180°(不包含90°与180°); 4.平角:180 5.优角:180°~360°(不包含180°与360°); 6.周角:360° 角的关系 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多边形中角的计算 1.内角+外角=180°; 2.内角和:(n-2)×180°,n为多边形的边数; 3.外角和:360° 二经典例题 例题1.图中有几种角?各有几个?将它们表示出来。(只考虑小于平角的角) 练习1.图中有几种角?各有几个?将它们表示出来。(只考虑小于平角的角)

例题2.下图中,∠1=∠2=∠3=18°,那么∠AOB是多少度? 练习2.下图中,∠1=∠2=20°,那么∠AOB是多少度? 例题3.下图中,∠1=(),∠2=(),∠3=()。 练习3.如图,在∠AOB内有一条射线OC,已知∠AOB=90°,∠AOC比∠BOC大20°,则∠B是多少度? 例题4.如图,已知O是直线AD上一点,∠AOB,∠BOC,∠COD三个角从小到大依次相差20°,求这三个角的度数。

练习4.下图中,∠1,∠2,∠3,∠4四个角从小到大依次相差10°,求这四个角的 度数各是多少? 例题5.下图中,∠1=∠2,∠3=∠4,∠5=130°,那么∠A=()? 练习5.下图中,∠1=∠2,∠3=∠4,∠A=60°,那么∠5=()。 例题6 (1)下图中,∠B=140°,求∠A的度数。 (2)下图中,∠1=100°,∠2=60°,∠3=90°,∠4等于多少度?

小学奥数计数问题之递推法例题讲解【三篇】

小学奥数计数问题之递推法例题讲解【三篇】 分析与解答: 这道题我们可以采用分别求出每个数的立方是多少,再求和的方法来解答。但是,这样计算的工作量比较大,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 【第三篇】 例题:2000个学生排成一行,依次从左到右编上1~2000号,然后从左到右按一、二报数,报一的离开队伍,剩下的人继续按一、二报数,报一的离开队伍,…… 按这个规律如此下去,直至当队伍只剩下一人为止。问:这时一共报了多少次?最后留下的这个人原来的号码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难的不会想简单的,数大的不会想数小的。我们先从这2000名同学中选出20人代替2000人进行分析,试着找出规律,然后再用这个规律来解题。 这20人第一次报数后共留下10人,因为20÷2=10 ,这10人开始时的编号依次是:2、4、6、8、10、12、14、16、18、20,都是2的倍数。 第二次报数后共留下5人,因为10÷2=5 ,这5人开始时的编号依次是:4、8、12、16、20,都是4的倍数,也就是2×2的倍数。 第三次报数后共留下2人,因为5÷2=2 ……1 ,这2人开始时的

编号依次是:8、16,都是8的倍数,也就是2×2×2的倍数。 第四次报数后共留下1人,因为2÷2=1 ,这1人开始时的编号是:16,都是8的倍数,也就是2×2×2×2的倍数。 由此可以发现,第n次报数后,留下的人的编号就是n个2的连乘积,这是一个规律。 2000名同学,报几次数后才能只留下一个同学呢? 第一次:2000÷2=1000 第二次:1000÷2=500 第三次:500÷2=250 第四次:250÷2=125 第五次:125÷2=62 ……1 第六次:62÷2=31 第七次:31÷2=15 ......1 第八次:15÷2=7 (1) 第九次:7÷2=3 ......1 第十次:3÷2=1 (1) 所以共需报10次数。 那么,最后留下的同学在一开始时的编号应是: 2×2×2×…×2=1024(号)

(完整版)四年级奥数第四讲_等差数列含答案[1]

第四讲等差数列 一、知识点: 1、数列: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项,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数列中共有的项的个数叫做项数。 2、等差数列与公差: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相等,这样的数列的叫做等差数列,其中相邻两项的差叫做公差。 3、常用公式 等差数列的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首项=末项-公差?(项数-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等差数列(奇数个数)的总和=中间项?项数 二、典例剖析: 例(1)在数列3、6、9……,201中,共有多少数?如果继续写下去,第201个数是多少? 分析:(1)因为在这个等差数列中,首项=3,末项=201,公差=3,所以根据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便可求出。 (2)根据公式: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解:项数=(201-3)÷3+1=67 末项=3+3?(201-1)=603 答:共有67个数,第201个数是603 练一练: 在等差数列中4、10、16、22、……中,第48项是多少?508是这个数列的第几项? 答案: 第48项是286,508是第85项 例(2 )全部三位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所有的三位数就是从100~999共900个数,观察100、101、102、 (998) 999这一数列,发现这是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要求和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解答。 解:(100+999)?900÷2 =1099?900÷2 =494550

答:全部三位数的和是494550。 练一练: 求从1到2000的自然数中,所有偶数之和与所有奇数之和的差。 答案: 1000 例(3)求自然数中被10除余1的所有两位数的和。 分析一:在两位数中,被10除余1最小的是11,最大的是91。从题意可知,本题是求等差数列11、21、31、……、91的和。它的项数是9,我们可以根据求和公式来计算。解一:11+21+31+……+91 =(11+91)?9÷2 =459 分析二:根据求和公式得出等差数列11、21、31、……91的和是459,我们可以求得这9个数的平均数是459÷9=51,而51恰好是这个等差数列的第五项,即中间的一项(称作中项),由此我们又可得到S=中项?n,但只能是项数是奇数时,等差数列有中项,才能用中项公式计算。 解二:11+21+31+……+91 =51?9 =459 答:和是459。 练一练: 求不超过500的所有被11整除的自然数的和。 答案: 11385 例(4)求下列方阵中所有各数的和: 1、2、3、4、……49、50; 2、3、4、5、……50、51; 3、4、5、6、……51、52; …… 49、50、51、52、……97、98; 50、51、52、53、……98、99。 分析一:这个方阵的每一横行(或竖行)都各是一个等差数列,可先分别求出每一横行(或竖行)数列之和,再求出这个方阵的和。 解一:每一横行数列之和: 第一行:(1+50)?50÷2=1275 第二行:(2+51)?50÷2=1325

小学奥数精讲 发车间隔.教师版

发车间隔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柳卡解题方法解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 2、通过左图体会发车间隔问题重点——发车间隔不变(路程不变) 3、能够熟练应用三个公式解间隔问题 知识精讲 发车问题要注意的是两车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可以用线等距离连一些小物体来体会进车队的等距离前进。还要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有助于解题。接送问题关键注意每队行走的总时间和总路程,是寻找比例和解题的关键。 一、常见发车问题解题方法 间隔发车问题,只靠空间理想象解稍显困难,证明过程对快速解题没有帮助,但是一旦掌握了3个基本方法,一般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在班车里——即柳卡问题 不用基本公式解决,快速的解法是直接画时间——距离图,再画上密密麻麻的交叉线,按要求数交点个数即可完成。如果不画图,单凭想象似乎对于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儿来说不容易。 (二)、在班车外——联立3个基本公式好使 (1)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 (2)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 (3)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 (三)、三个公式并理解 汽车间距=相对速度×时间间隔 二、综上总结发车问题可以总结为如下技巧 (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 (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 【例 1】每天中午有一条轮船从哈佛开往纽约,且每天同一时刻也有一艘轮船从纽约开往哈佛.轮船在途中均要航行七天七夜.试问:某条从哈佛开出的轮船在到达纽约前(途中)能遇上几艘从纽 约开来的轮船? 【考点】行程问题之发车间隔【难度】2星【题型】解答 【解析】这就是著名的柳卡问题.下面介绍的法国数学家柳卡·斯图姆给出的一个非常直观巧妙的解法.他先画了如下一幅图:

小学奥数一年级_第五讲_数数与计数

第五讲数数与计数(三) 例1小朋友,张开手,五个手指人人有。 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解:见右图看一看、数一数可知:5个手指间有4个“空”。“空”又叫“间隔”,也就是,人的一只手有5个手指4个间隔。 例2 小朋友在一段马路的一边种树。每隔1米种一棵,共种了11棵,问这段马路有多长? 解:画示意图如下: 由图可见,这段马路的11棵树之间有()个“空”,也就是10个间隔。每个间隔长1米,

10个间隔长10米。也就是说这段马路长()米。像这类问题一般叫做“植树问题”。可以得出一个公式:当两头都种树时: 例3 把一根粗细一样的木头锯成5段,需要4分钟。 ①如果把这根木头锯成10段,需要几分钟? ②如果把这根木头锯成100段,需要几分钟?解:画出示意图: 由图可见,把木头锯成5段,只需锯()次。 所以锯一次需1分钟。 ①同样道理,把这根木头锯成10段,只需锯()次,所以需()分钟。 ②同理,把这根木头锯成100段,只需锯()次,所以需()分钟。 例4 鼓楼的钟打点报时,5点钟打5下需要4秒钟。问中午12点时打12下需要几秒钟?

解:画示意图。钟打一下用一个点代表,打5下画5个点。 由图可见,钟打5下中间有4个时间间隔,4个间隔是4秒钟,每个间隔就是1秒钟。 由此推理钟打12下时有()个时间间隔,所以用()秒钟。

习题五 1.一队男生8人。老师要求在2名男生中间插进1名女生,问可插进多少女生? 2.小冬用12张纸订成一个本子。从头数起,每隔3纸夹进一片树叶,问这个本子内共放进多少片树叶? 3.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两旁种小松树,如果每隔5米种一棵,而且两头都种树,问这段小路上共种多少棵? 4.一根钢管长6米,每分钟锯下1米,几分钟锯完?

小学奥数知识课堂详细讲解~第四讲~最大数和最小数

第四讲 六月一日,“小天使”儿童快餐店迎来了28位前来就餐的小朋友。快餐店的老板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送给其中年龄最小的小朋友。 谁的年龄最小呢? 当每个小朋友报出自己的年龄后,老板发现,其中有10岁的,也有9岁、8岁、7岁、6岁的,最小的是5岁。但是5岁的小朋友有4位。按照这4位小朋友生日的先后,还能找到一个最小的,因此老板要他们各自报出自己的生日。结果如下: 小雨 2月8日 豆豆 5月2日 苗苗 8月16日 慧慧 12月9日 把这4位小客人的生日一比,很容易知道,慧慧是28位小朋友当中最小的。 慧慧得到老板送的大蛋糕。她把这块大蛋糕分成了28份,让大家和她一起品尝。 也许有的同学会问:“如果这4个小朋友中有两个生日是同一天,那怎么办呢?” 是不是谁生日的数字大就是谁大呢?哪些是通过比数字的大小得到最大最小数?通过下面的一些例题与方法,我们将会得到这方面的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用2,4,6,8这4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 分析用这4个数字组成4位数有很多个,但最大的只有一个。要使组成的四位数最大,应当遵循一条原则:用较大的数占较高的数位。 解用2,4,6,8组成的最大的四位数是8642。 例[2] 从十位数7677782980中划去5个数字,使剩下的5个数字(先后顺序不改变)组成的五位数最小。这个五位数最小的五位数是多少? 分析在10个数字中划去5个数字,还剩5个数字组成五位数。要使这个五位数最小,应当用最小的数去占最高位(万位),第2小的占千位…… 但是,10个数字中最小的2不能放在万位上(想一想,为什么?)。这样,万位上的数只能在剩下的第2小的数中选,应选6。万位确定后,千位在剩下的数中选最小的2。 而题目中要求剩下的5个数字的先后顺序不改变,所以,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只能是最后三个数字9,8,0。 解划去4个7和万位上的8。剩下的数组成的最小五位数是62980。

小学奥数:第五讲 算式迷宫

小学奥数: 第五讲算式迷 小朋友们?你猜过算式迷吗?算式迷是由一些数字与算式构成的。日本人形象地称之为“虫食算”,即算式中一些数字被虫子咬去了。要想猜出算式迷,也得先分析这些数字和算式构成的“谜面”,再运用一些推理方法找到“谜底”。 典型例题 例【1】将数字0、1、3、4、5、6填入下面的内,使等式成立,每个空格只填入一个数字,并且所填的数字不能重复。 ×=2 =÷ 分析先看×=2,乘积是个两位数,个位数是2,所给的数字0,1,3,4,6中只有3×4的个位数是2,前面几个可以填出来, 3×4=12,余下的0,5,6要组成一个两位数除以一个一位数,商是12的除法算式,只能是60÷5。 解 ÷×= 2 = 341605例【2】将数字1~9分别填在下面9个方格中,使算式成立。

+= = = - × (1) (2) (3)分析算式(1)、(2)是加减算式。可填的数字较多。而算式(3)是乘法算式,要考虑数字1~9中,哪两个数字的积等于另一个数字,所以先从乘法算式填起。 1.乘法算式(3)中可以先填成2×3=6,余下的数字再分别填入(1)、(2)中。 1+4=5,剩下的7,8,9不能组成(2)式。 1+7=8,剩下的4,5,9能组成9-5=4,或9-4=5。 1+8=9,剩下的1,7,8能组成8-7=1,或8-1=7。 2.乘法算式(3)也可以填成2×4=8,那么: 1+5=6,剩下的3,7,9不能组成(2)式。 1+6=7,剩下的3,5,9不能组成(2)式。 3+6=9,剩下的1,5,7不能组成(2)式。 所以,此题答案是:

178945954(或) 2 3 6 =1 459871817(或) 2 3 6 =2 例【3】 把数字1~9填在方格里,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字只 能用一次。 ÷ =÷= ÷ 分析 一位数组成除法算式商相等的情况:4÷2=6÷3,6÷2 =9÷3,8÷2=4÷1,所以可先填写等式中的前4个数。如果先填4÷2=6÷3,剩下的1,5,7,8,9要组成一个三位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商是23即 ×2 = ,所得的积的个位一定是个双数,只 能填8。试验可知:79×2=158。如果先填8÷2 =4÷1,剩下的3,5,6,7,9不能组成一个三位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商是4的除以算式,所以等式中的前4个数不能填8÷2=4÷1。我们可以填4÷2=6

小学奥数奥数计数问题

乘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n个步骤,其中,完成第一步有m1 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二步有m2 种不同的方法,…… 完成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m1 ×m2 ×……×m n种不同的方法。 例1 上海到天津每天有 2 班飞机,4 趟火车,6 班汽车,从天津到北京有 2 班汽车。假期小茗有一次长途旅游,他 从上海出发先到天津,然后到北京,共有多少种走法? 例2 “IMO”是国际奥林匹克的缩写,把这 3 个字母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笔来写,共有多少种写法? 【巩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来装饭、菜的有餐碗和餐盘,用来吃饭的有餐勺、餐叉和餐筷。如果一种装饭菜的和一种吃饭的餐具配作一套,那么以上这些可以组成不重复的餐具多少套? 例3 小红、小明准备在5×5的方格中放黑、白棋子各一枚,要求两枚不同的棋子不在同一行也不在同一列,共有多少种方法? 【巩固】右图中共有 16 个方格,要把 A、B、C、D 四个不同的棋子放在方格里,并使每行每列只能出现一个棋子.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例4 用数字0,1,2,3,4,组成三位数,符合下列条件的三位数各多少个? ①各个位上的数字允许重复;②各个位上的数字不允许重复; 【巩固】由数字 0、1、2、3 组成三位数,问:①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②可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拓展】由数字 1、2、3、4、5、6 共可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奇数? 例5 把1~100 这100 个自然数分别写在100 张卡片上,从中任意选出两张,使他们的差为奇数的方法有多少种? 小结:应用乘法原理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①做一件事要分成几个彼此互不影响的独立的步骤来完成; ②要一步接一步的完成所有步骤; ③每个步骤各有若干种不同的方法。 加法原理:一般地,如果完成一件事有 k 类方法,第一类方法中有 m1 种不同做法,第二类方法中有 m2 种不同做法,…,第 k 类方法中有 mk 种不同的做法,则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k种不同的方法.例6 学校组织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读一本书.小明到图书馆借书时,图书馆有不同的外语书150 本,不同的科技书200 本,不同的小说100 本.那么,小明借一本书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小学奥数第四讲 周期问题

第四讲周期问题 周期现象: 重复出现的现象。几个循环一次周期就是几。 【例1】(★★) 节日的夜景真漂亮,街上的彩灯按照5盏红灯、再接4盏蓝灯、再接1盏黄灯,然后又是5盏红灯、4盏蓝灯、1盏黄灯、……这样排下去。请问: ⑴150盏灯是什么颜色? ⑵⑵前200 盏彩灯中有多少盏蓝灯? 总数÷周期=组数、、、、、、余数 无余数表示:本组的最后一个。 有余数表示:下组的第余数个。 【例2】(★★) 如图所示,每列上、中、下三个字( 字母图) 组成一组,例如第一组是“甲、A 、○”,第二组是“乙、B、△”,那么第2000 组是什么? 【例3】(★★★) 有一个111位数,各位数字都是1,这个数除以6,余数是几?商的末位数字是几?

【例4】(★★★★) 紧接着1989后面写一串数字,写下的每一个数字都是它前面两个数字的乘积的个位数,例如:8×9=72,在9的后面写2。2×9=18,在2的后面写8 、、、、、、得到一串数字19892868、、、、、、, 问:这串数字从1开始,往右数,第1999个数字是几?这1999个数字的和是多少? 【例5】(★★★) 桌子上有一排红球,每两个红球间放两个蓝球,每两个球之间放两个黄球,这时共有2008个球,问蓝球有多少个? 【例6】(★★★★★) 图中是某年5月份日历表。⑴该月8号是星期几?⑵该年6月1日是星期几?该年10月1日星期几? 日一二三四五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知识] 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是小月, 每月天数整三十, 平年二月二十八, 闰年二月二十九。 (腊是12月,冬是11月) 【本讲总结】 一认识周期现象:循环反复出现的现象 二、周期问题解答思路: 1.找周期 2.列除法算式 3.画示意图 4.求解 三、注意“捣乱分子” 周期问题很神奇, 由简到繁细分析, 列表计算找周期, 整除周期末一个, 余几周期里第几。 四、口诀: 1.循环规律是周期,周期长短细细看。 2.大数计算有诀窍,周期一定会出现。 3.周期顺序很重要,大月小月要弄清。 课后小练笔 第1题: 桌子上摆了很多硬币,按一个一角,两个五角,三个一元的次序排列,问:第14个硬币是多少钱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讲义-小学奥数精讲精练:第一讲 速算与巧算(无答案)全国通用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一) 我们已经学过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等基础知识。这一讲主要介绍基本定律和性质在加减法中的灵活运用,以便提高计算的技能技巧。 一、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巧算加法 1.直接利用补数巧算加法 如果两个数的和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数互为补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另一个加数的补数。 如:28+52=80,49+51=100,936+64=1000。 其中,28 和52 互为补数;49 和51 互为补数;936 和64 互为补数。 在加法计算中,如果能观察出两个加数互为补数,那么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把这两个数先相加,凑成整十、整百、整千,……再与其它加数相加,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例 1 巧算下面各题: (1)42+39+58; (2)274+135+326+ 265。解:(1)原式=(42+ 58)+39

=100+39=139

(2)原式=(274+326)+(135+265) =600+400 =1000 2.间接利用补数巧算加法 如果两个加数没有互补关系,可以间接利用补数进行加法巧算。例 2 计算 986+238。 解法 1:原式=1000-14+238 =1000+238-14 =1238-14 =1224 解法 2:原式=986+300-62 =1286-62 =1224 以上两种方法是把其中一个加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再去掉多加的部分(即补数),所以可称为“凑整去补法”。 解法 3:原式=(62+924)+238

=924+(238+62) =924+300 =1224 解法 4:原式=986+(14+224) =(986+14)+224 =1224 以上方法是把其中一个加数拆分为两个数,使其中一个数正好是另一个加数的补数。所以可称为“拆分凑补法”。 3.相接近的若干数求和 下面的加法算式是若干个大小相接近的数连加,这样的加法算式也可以用巧妙的办法进行计算。 例 3 计算 71+73+69+74+68+70+69。 解:经过观察,算式中 7 个加数都接近70,我们把 70 称为“基准数”。我们把这7 个数都看作70,则变为7 个70。如果多加了,就减去,少加了再加上,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原式=70×7+(1+3-1+4-2+0-1)

奥数 一年级 教案 第五讲 有趣的水杯(教师版)

第五讲 有趣的水杯 动手操作 1.小朋友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为什么能喝着水呢?大家也亲自做做实验吧! 2.准备两个一样的水杯,准备两颗一样大小的糖.往两个杯子里盛入不同量的热水,然后把两颗糖分别放入两个杯子里,不停搅拌让糖融化,尝一尝哪个杯子里面的水更甜一些呢? 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呢?请跟你的同学讲一讲. 小朋友们,我们知道把一块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位就会升高,把放进 去的石头再拿出来,瓶子里的水位又会下降.又比如把一样大小的糖放入两个不同的杯子里,盛水少的杯子里的糖水要比盛水多的杯子的糖水要甜一些.可见往杯子里放东西,还有很多的学问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有趣的水杯问题吧! 聪明屋里学科学 瓶子外面有两块石头,一块大的,一块小的.大的石头放进瓶子里与小的石头放进瓶子里,水 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拓展练习 1.将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头放入盛水相同的两个瓶中,哪个瓶中放入的是大石头? 【答案】瓶里盛水相同时,放入的石头大则水位就升得高,放入的石头小,则水位就升得少.l号瓶水位高,说明l号瓶里放入的是大石头. 瓶里放有石头.哪个瓶里的石头最大? 为什么? 【教学思路】通过观察可知:三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瓶里分别盛着不一样多的水,各放入一块石头后,现在三个瓶里的水位一样高.根据大石头放进瓶里水面升高得多,小石头放进瓶里水面升高得少可知:原来水最少的瓶里,放进的石头最大.所以,中间瓶里的石头最大.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去猜测,最后老师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这样学生更能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拓展练习 1.把瓶子里的铁块拿出来后三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哪个瓶子里面拿出来的铁块最大?

小学奥数-几何计数-专题

几何计数 知识框架图几何计 数8计数综合7-7 教学目标 .掌握计数常用方法;1熟记一些计数公式及其推导方法;2. .根据不同题目灵活运用计数方法进行计数.3本讲主要介绍了计数的常用方法枚举法、标数法、树形图法、插板法、对应法等,并 渗透分类计数和用容斥原理的计数思想. 知识要点 一、几何计数在几何图形中,有许多有趣的计数问题,如计算线段的条数,满足某种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若干个图分平面所成的区域数等等.这类问题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是通过认真分析,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处理方法的.常用的方法有枚举法、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法以及递推法等.n12个部分;n个圆最多分平面的部分数为n(n-1)+2;n个三角形将平面最多分2)(nn?n??????223……2成3n(n-1)+2部分;n个四边形将平面最多分成4n(n-1)+2部分…… 在其它计数问题中,也经常用到枚举法、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法以及递推法等.解题时需要仔细审题、综合所学知识点逐步求解. 排列问题不仅与参加排列的事物有关,而且与各事物所在的先后顺序有关;组合问题与各事物所在的先后顺序无关,只与这两个组合中的元素有关.

二、几何计数分类 数线段: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1个点(包括两个端点)(或含有n个“基本线段”),那么这n+1个点把这条线段一共分成的线段总数为n+(n-1)+…+2+1条 数角:数角与数线段相似,线段图形中的点类似于角图形中的边. 数三角形:可用数线段的方法数如右图所示的三角形(对应法),因为DE上有15条线段,每条线段的两端点与点A相连,可构成一个三角形,共有15个三角形,同样一边在BC上的三角形 也有15个,所以图中共有30个三角形. 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一般的,对于任意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若其横边上共有n 条线段,纵边上共有m条线段,则图中共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mn个. 例题精讲 【例 1】下图的两个图形(实线)是分别用10根和16根单位长的小棍围成的.如果按此规律(每一层比上面一层多摆出两个小正方形)围成的图形共用了60多根小棍,那么围成的图形有几层, 共用了多少根小棍?(4级) 【例 2】用3根等长的火柴可以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如图用这样的等边三角形拼合成一个更大的等边三角形.如果这个大等边三角形的每边由20根火柴组成,那么一共要用多少根火柴?(4

小学奥数精讲第四讲 进位制与位值原理

第4讲 进位制与位值原理(二) 同步练习: 1. 计算:102(2014)()= 210(101110)( )= 【答案】见解析 【解析】倒取余数法:102(2014)(11111011110)= 位值原理法:210(101110)(46)= 2. 八进制的1234567化成四进制后,前两位是多少? 【答案】11 【解析】先八进制化为二进制:一位变三位:82(1234567)(1010011100101110111)=;再把二进制化为四进制:两位合一位:24(1010011 100101110111)(1103211313)=.可见,前两位为11. 3. 在几进制中有12512516324?=? 【答案】7 【解析】注意101010(125)(125)(15625)?=,因为1562516324<,所以一定是不到10就已经进位,才能得到16324,所以10

小学奥数精讲 换元法

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分数乘法算式的一些计算技巧必须开始掌握.这既与基础课程进度结合,更是小学奥数经典内容.裂项、换元与通项归纳这三项内容,通称“分数计算之三大绝招”.考察近年来的小升初计算部分,分数计算成为热点.可以这么说:“一道非常难的分数运算,要么是裂项,要么是换元,要么是通项归纳.如果都不是,那它一定是比较简单的分数小数混合运算.” 三、换元思想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另一个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将复杂的式子化繁为简. 【例 1】计算: 1111111111 (1)()(1)() 2424624624 ++?++-+++?+ 【考点】换元法【难度】2星【题型】计算 【解析】令 111 1 246 a +++=, 111 246 b ++=,则: 原式 11 ()() 66 a b a b =-?-?- 11 66 ab b ab a =--+ 1 () 6 a b =- 11 1 66 =?= 【答案】1 6 【巩固】 11111111111111 (1)()(1)() 23423452345234 +++?+++-++++?++ 【考点】换元法【难度】2星【题型】计算 【解析】设 111 234 a=++,则原式化简为: 111 1(1 555 a a a a + (+)(+)-+)= 【答案】1 5 【巩固】计算: 621739458739458378621739458378739458 126358947358947207126358947207358947????????++?++-+++?+ ? ? ? ????????? 【考点】换元法【难度】2星【题型】计算 【解析】令621739458 126358947 a ++=; 739458 358947 b +=, 原式 378378 207207 a b a b ???? =?+-+? ? ? ???? ()3786213789 207126207 a b =-?=?= 【答案】9例题精讲 教学目标 换元法

(完整版)小学奥数几何计数专题

知识框架图 7 计数综合 7-8 几何计数 1.掌握计数常用方法; 2.熟记一些计数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3.根据不同题目灵活运用计数方法进行计数. 本讲主要介绍了计数的常用方法枚举法、标数法、树形图法、插板法、对应法等,并渗透分类计数和用容斥原理的计数思想. 一、几何计数 在几何图形中,有许多有趣的计数问题,如计算线段的条数,满足某种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若干个图分平面所成的区域数等等.这类问题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是通过认真分析,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处理方法的.常用的方法有枚举法、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法以及递推法等.n 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 2 1223(2)2 n n n ++++= ++……个部分;n 个圆最多分平面的部分数为n(n-1)+2;n 个三角形将平面最多分成3n(n-1)+2部分;n 个四边形将平面最多分成4n(n-1)+2部分…… 在其它计数问题中,也经常用到枚举法、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法以及递推法等.解题时需要仔细审题、综合所学知识点逐步求解. 排列问题不仅与参加排列的事物有关,而且与各事物所在的先后顺序有关;组合问题与各事物所在的先后顺序无关,只与这两个组合中的元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几何计数

二、几何计数分类 数线段: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1个点(包括两个端点)(或含有n 个“基本线段”),那么这n+1个点把这条线段一共分成的线段总数为n+(n-1)+…+2+1条 数角:数角与数线段相似,线段图形中的点类似于角图形中的边. 数三角形:可用数线段的方法数如右图所示的三角形(对应法),因为DE上有15条线段,每条线段的两端点与点A相连,可构成一个三角形,共有15个三角形,同样一边在BC上的三角形也有15个,所以图中共有30个三角形. 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一般的,对于任意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若其横边上共有n条线段,纵边上共有m条线段,则图中共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mn个. 【例 1】下图的两个图形(实线)是分别用10根和16根单位长的小棍围成的.如果按此规律(每一层比上面一层多摆出两个小正方形)围成的图形共用了60多根小棍,那么围成的图形有几层,共用了多少根小 棍?(4级) 例题精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