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行为诸相关概念分类新框架
- 格式:pdf
- 大小:418.42 KB
- 文档页数:6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总分150, 做题时间150分钟)名词解释题1.群体传播(南开大学2004研)SSS_TEXT_QUSTI分值: 4.5答案: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问的传播互动机制。
日本学者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群体压力(武汉理工2007研;北师2003研)SSS_TEXT_QUSTI分值: 4.5答案: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3.流言(华农2011研;南京理工2011研;人大2004研)SSS_TEXT_QUSTI分值: 4.5答案: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
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4.奥尔波特公式《电子科技大学2011研)SSS_TEXT_QUSTI分值: 4.5答案:奥尔波特公式是指由传播学者奥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漉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的证据暖昧性之乘积成正比,即: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Assemblage Theory一、assemblage theory集群理论/集合理论1.理论地位和起源社会本体论(social ontology)的一种新方法、新框架,是德勒兹哲学和复杂理论的结合(the confluence of Deleuzian philosophy and complexity theory)。
该理论是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1980)提出,起源于他们的一本书《A Thousand Plateaus》,其后,Manuel DeLanda(2006)进一步扩展了该理论,专门写了一本书《A New Philosophy of Society: Assemblage Theory And Social Complexity》,对该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
内涵:从思辨现实主义哲学学派看社会复杂性的综合社会物质理论,它强调了从本体上等同的人类和非人类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稳定的和破坏稳定的东西(Hoffman , Novak,2016)。
两个挑战:一是,DeLanda的本体论挑战了现有的社会分析范式,这种范式只能在个人(微观还原论)(individuals (micro-reductionism))或“整个社会”(宏观还原论)("society as a whole" (macro-reductionism))的层面上才有可能。
取而代之的是,DeLanda把社会实体(social entities)放在通过组件来分析的所有尺度上(从亚个体的到跨界的)(from sub-individual to transnational)。
二是,它挑战了主流的以人类中心的观点,即关于一个物体的所有东西都被捆绑在消费者与它的关系中。
相反,集合理论认识到对象本身具有本体论上的权重(Harman 2002),并且不可简化为它们的部分或关系,其属性和能力使它们超出消费者的感知或与它们的交互(Hoffman , Novak,2016)。
群体行为演化的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分析引言: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个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社会互动、协作行为、信息传播等。
群体行为的演化对于理解集体智慧、社会动态和群体协作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和分析群体行为演化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和研究模型可以揭示群体行为背后的机制和规律。
一、群体行为的动力学模型构建1. 个体行为模型个体行为是构建群体行为模型的基础。
个体行为模型可以基于理性行为、遗传算法、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构建。
其中,理性行为模型常用于描述个体在特定目标下的决策过程,遗传算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则常用于模拟个体通过学习与适应不断演化的行为。
2. 群体交互模型群体交互模型描述了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传播过程。
传统的群体交互模型包括邻近效应模型、随机模型和门限模型等。
近年来,基于复杂网络的群体交互模型逐渐兴起。
这些模型考虑个体之间的关联网络结构,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真实世界中群体行为的演化。
3. 群体演化模型群体演化模型是将个体行为模型和群体交互模型结合在一起,描述群体行为的演化过程。
群体演化模型可以使用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智能算法等方法进行建模。
其中,微分方程模型常用于描述连续时间内群体行为的动态变化,差分方程模型常用于离散时间内群体行为的模拟。
二、群体行为的动力学模型分析1. 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是对动力学模型进行的一项基本任务。
通过稳定性分析,可以判断模型系统的稳定性,即系统是否会趋向于某种稳定状态。
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线性稳定性分析、时延稳定性分析和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等。
2. 动力学行为分析动力学行为分析旨在研究群体行为模型中的动态特征、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
动力学行为分析可以通过数值模拟、仿真实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
通过分析群体行为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可以揭示群体行为的复杂性、临界性和自组织性等重要特征。
3.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是对群体行为模型中影响行为演化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
论大学生集群行为的三种类型及应对策略大学生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出于共同的特点或共同利益聚集到一起形成临时群体,以表示对某事、某物关注的一种行为。
它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良性集群行为、中性集群行为和恶性集群行为。
这三种类型集群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道德情操的觉醒、正当利益表达与从众心理、非理性与不法诱导。
实践层面应注重从大学生集群行为理论出发,加强应对策略研究,妥善处理大学生各类集群行为。
[标签]大学生集群行为类型应对策略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奔放的个性品质与年龄特征导致其极易发生群体行为。
集群行为的发生,不管其性质如何,对于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高校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因此,全面认识大学生集群行为,科学界定集群行为的类型,研究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应对策略,加强和创新大学生集群行为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内涵分析目前,大部分研究将大学生集群行为狭义地理解为具有破坏性质的群体性事件。
然而,在高校实践中,大学生集群行为并非指现为消极意义的群体性事件,其有更宽泛、科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概念最早研究集群行为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他注意到群众是“一群人的聚合”,聚合起来的群众“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
此后,罗伯特·帕克、戴维·波普诺、约翰·麦休尼斯等人对集群行为的研究使“集群行为”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理解突出强调了集群行为的后果危害性,将大学生集群行为往往与打、砸、抢、烧、集体罢课、暴力集会、阻断交通甚至和集体械斗联系在一起,认为集群行为等于消极层面的群体性事件,它违反了国家法律和政策,通过对抗性手段干扰学校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我国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祁海军【摘要】集群行为或集体行为(collective action)在成为哲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之前就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对于集群行为的社会功能、社会心理机制、解释模型、对集群行为的测量等问题探讨,有助于把握集群行为的影响变量和参与逻辑,培植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改善人际和群际关系,探索增强不同群体的社会凝聚力、社会认同感的方法以及促进社会合作的社会政策,更加妥善地处理社会冲突和集群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期刊名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5页(P9-13)【关键词】集群;集群行为;社会心理机制【作者】祁海军【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在当前社会急速变迁的大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群体冲突似有加剧之趋向。
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社会心理学关于集群行为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对于中国社会的集群行为并不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亟需我们从中国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阐释中国社会中的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既有助于探索增强和改善我们党集体行动自觉性的途径,也有助于探索预防和处理公共危机和群体性事件的心理调控机制;研究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有助于把握集群行为的影响变量和参与逻辑,培植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改善人际和群际关系,探索增强不同群体的社会凝聚力、社会认同感的方法以及促进社会合作的社会政策,更加妥善地处理社会冲突和集群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集群与集群行为“集群”是社会学概念,一般称为群体或集体,是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包括联系紧密的正式群体,也包括为共同目标偶然聚合的松散人群,既包括帮派、社团等较小的群体,也包括阶级、民族等较大的群体。
所谓集群行为就是“一个人像所属群体典型成员那样,为改善所属群体的现状去行动(Wright,1990)”。
集群行为理论综述摘要:集群行为又称集合行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与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最常被提及的一个集群行为特征是对原有的个人信念和人生态度的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集体行为模式。
尽管集群成员的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在集群中的行为通常都遵守一套新的共同规范。
统一的集群精神应运而生。
关键词:集群行为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6-058-01一非理性理论综述最早在18世纪的法国出现了学者对集群行为的研究,受当时法国大革命,以及1848 年至 1871 年欧洲其他革命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观察和探究这些革命中出现的集群行为现象。
最早研究集群行为的现代理论家勒朋(Gustave Le Bon),就将一大群人突然在同时做出了违反常规的行为称为群众行为(Crowd behavior),并认为这种行为完全不同于个体单独行动时的行为,而是奇怪的、病态的、情绪骚动的、无组织的以及具有破坏性的。
勒朋(Gustave Le Bon)将群体看作是具有集体意志的单一有机体。
布鲁默认为,聚众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称作循环反应,包括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等三个阶段。
而福姆和贝、赖特主张利用趋同论来解释群体成员的行为相似性会更加简单,因为参加集群的人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趋势,即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事物和同样的方式去行动;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认为集群行为是一种在共同和集体情绪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冲动。
斯坦莱?米尔格拉姆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
戴维?波普诺将集群行为定义为:“在相对自发的、不可预料的、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关于网络集群行为中的匿名化现象的研究尤小雅【摘要】本文以网络集群行为中的“匿名化”现象来对集群行为做出阐述和解析,从中挖掘出匿名化网络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网络集群行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在网络匿名的大背景下,网络集群行为日渐从虚拟走入现实,网络的匿名机制已经开始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网络秩序的构建成为当务之急.【期刊名称】《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6)003【总页数】4页(P85-87,120)【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匿名化;影响机制;传导机制【作者】尤小雅【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1 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匿名化的概念界定1.1 网络集群行为集群行为是西方学术界常运用的一个术语,也译作为“集聚行为”“聚合行为”或“集体行为”。
从传统集群行为理论出发,集群行为是在特殊情景当中人们的自发行为,通过这种自发行为,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并且处在一种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
在网络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集群行为呈现越来越普遍的“网络化”,微信、微博、视频网站、“Facebook”和“Twitter”等无一例外地在颠覆着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和行为,革新了由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集群行为概念,通过新的社会组织与动员方式来实现变革的途径。
网络集群行为在这两个特定前提下应运而生。
基于网络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了行为的发生是依据互联网而进行的,并且有着深深的集群行为部分特征,因此可称之为网络集群行为。
网络集群行为是集群行为的一种新的发展与延伸。
在本文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可以界定本文的研究主体:一是网络,发生地点不确定;二是不符合网络规则,通常以突发性质表现出来的短时间效应事件;三是人数群量大,在一定时空限制下,人数猛增甚至于是爆炸式增长。
1.2 网络匿名化关于“网络匿名化”,有研究表明,技术匿名性与社会匿名性共同组成了网络的匿名性。
聚合的力量——论集群行为□冯旭汪永涛(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集群行为,又称作“聚合行为”或“集群行为”,它是相对于处在既定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的群体行为而言的。
以游行、集会、暴动等形式表现的集群行为发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立即成为社会学家的研究对象,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集群行为理论。
本文则从集群行为理论的提出入手,梳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集群行为价值累加相对剥夺始之初一、发端最早研究集群行为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黎朋・古斯塔夫(LeBon,Gustave,1841-1931),他的着眼点是集群行为现象的最基本形式之一——群众(另一基本形式是大众)。
黎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的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即黎朋意识到了经聚合而成的群众具有了作为单个个人所没有的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Robert.Ezra.Park,1864-1944)受到黎朋的影响与启发,于1904年用德文撰写了《聚众与公众》一书,这是他对集群行为的最初尝试。
后来帕克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期间,与E.W.伯吉斯(1886-1966)合著《社会学科学导论》一书,对集群行为做了详细的全面的介绍,此后社会学界才把集群行为纳入研究领域。
帕克认当人们产生互动之时,社会性和集体性也就产生了,即“集群行为是......社会互动的结果”①戴维・波普诺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②二、发展壮大(一)结构主义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里,资源的不平等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的主要因素,随着被统治的阶级被剥夺感的加强,则反抗统治阶级的行为将被集体性地组织起来(马克思,1948)。
达伦多夫则将资源分配不均而导致分化的社会结构看做集群行为的根源但他进一步分析了其他社会安排对集群行为的制约(达伦多夫,1958)。
集群效应生物集群效应生物集群效应生物通常是指生物体在集群中的行为发生变化。
在集群效应中,个体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了整体性质的变化。
集群效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很多生物群体中都有发挥作用。
研究集群效应与生物间协作、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变化对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集群效应生物的概念、分类、特征和作用。
1. 集群效应生物的概念集群效应生物是指生物在集群中所表现出来的群体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常见的集群效应生物包括鸟群、鱼群、羊群、蚁群和蜜蜂等。
这些生物都可以通过集群效应来降低自身的风险,并达成更加高效合作的目标。
此外,由于个体在集群中的交互作用,集群效应生物也具备了很多特殊的生态功能。
2. 集群效应生物的分类根据个体在集群中的关系,集群效应生物可以分为三类。
(1) 合作性集群效应生物在合作性集群效应中,个体间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以合作为主要特征的。
典型的例子是蜜蜂,它们在飞行、觅食和巢穴建造中都会互相配合,达成共同的目标。
(2) 竞争性集群效应生物在竞争性集群效应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上是以竞争为特征的。
例如,狼群和鲨鱼群都是通过竞争来保障自己的地盘和食物。
(3) 呈现性集群效应生物在呈现性集群效应中,个体的交互主要是展示自己的外表或行为。
例如,孔雀的雄鸟可以通过展示自身的雄风,来吸引其他雌鸟。
3. 集群效应生物的特征集群效应生物具备以下特征:(1) 群体行为趋同性集群效应需要组成群体中所有个体的行为趋向于趋同,才能使得群体的相互作用产生显著的效果。
例如,蜜蜂和羊群都需要群体内的所有成员保持同样的方向或步伐,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2) 群体行为的自适应性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必须要根据其他个体的行为来做出反应,并根据变化而变化。
例如,飞鸟群体通过自适应地平衡彼此之间的距离和方向,减少了集群外部环境对飞行的阻碍力。
(3) 群体行为协调性群体行为必须要有明确的协调性。
集群行为的概念与类型【摘要】:组织行为指的是由已确立的规则和程序控制的群体内部行为。
(二)集体行为的类型一般来说,集体行为可分为三大类:集群行为、大众行为和社会运动。
并非所有的集体行为都在面对面的群体内部出现,集体行为也可能出现在分散的群体里,即大众行为。
大众行为是指对某一刺激事件或议题反应相同的行为者的集体行动,代表着许多个人反应的综合。
[9]大众行为主要有时尚、恐慌、狂热、大众歇斯底里、灾后行为、谣言等。
集体行为_社会学第一节集体行为一、集体行为的概念与类型(一)集体行为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obert E.Park)在《社会学导论》(1921)一书中首先对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做了界定,他认为: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换言之,集体行为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5]波普诺则认为,集体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如时髦、时尚、恐慌、流言、骚乱等。
他强调,我们不能把集体行为与组织行为或制度行为混淆起来。
组织行为指的是由已确立的规则和程序控制的群体内部行为。
而制度行为指的是由制度化规范所控制的行为。
与组织行为和制度行为相比,集体行为缺乏事先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它是动态的,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那么这种模糊的、相对松散的状态,社会学家是不是就难以研究了呢?事实上,虽然集体行为具有相对的自发性,但它并非完全没有结构和模式,在集体行为中显露出的社会结构恰恰是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
[6]中国台湾的学者叶肃科、董旭英在对安德森和泰罗(Andersen and Taylor)观点的概括下,总结出了集体行为的八大特征:[7]①集体行为通常意指群体而非个体行动:一个在银行抢劫的歹徒行动不属于集体行为,只是个体行为。
但是,如果一群人聚集在现场观看紧急事件的处理则是集体行为。
②集体行为牵涉不寻常或非预期情境下产生新的或紧急的关系:早上8点一起坐公交上班的行为并非集体行为,因为这是日常工作的惯例,但是如果交通暂停,每个人都走出车外一看究竟,其行动便构成集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