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13.87 KB
- 文档页数:6
1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术后护理体会急性颅脑损伤是指突发的外力作用引起的颅骨及其内部结构受到机械性破坏和功能障碍的一种损伤,包括头部的软组织撕裂、颅骨骨折、脑挫伤等多种受伤类型。
急性颅脑损伤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状态改变、认知功能障碍等。
重度的急性颅脑损伤需要进行手术干预,通过减轻颅内压力、修复受伤颅骨,恢复脑部功能[1]。
急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细心的监测和护理,以促进恢复和避免并发症。
我院收治了一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患者因车祸致头部受伤3h后入院,在65病区治疗11天,因呼吸费力,血氧低转入我科。
本科室对患者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患者资料患者男,54岁,因车祸致头部受伤3h后入院,查体:神志模糊,GCS评分E3V4M6=13 分,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
光反应迟钝,言语欠清,简单对答,额部头皮裂伤已缝合,长4cm,左侧枕部青紫瘀肿伴头皮裂伤已缝合2cm,无活动性出血,肢体可遵嘱动作,肌力肌张力无法配合检查,病理征未引出。
CT平扫示:脑外伤复查,左侧枕叶少许出血灶可能;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枕骨骨折;双肺上叶多发肺大泡;诊疗过程为:06-07 患者因为呼吸费力,氧饱低由65病区转入我科,患者躁动明显,氧饱73%,医嘱予以丙泊酚3ml/h,舒芬太尼2ml/h静脉泵入,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
06-08 医生予以纤支镜检查,发现气管,各级支气管粘膜水肿明显,并吸出大量黄脓痰。
06-09凝血异常,输血浆200ml,悬红2u,肌注维生素k1。
06-10医生予以置入胃管,予TPF-T200ML/BID,14:00患者氧饱 80% ,予以俯卧位。
06-12患者呕吐,医嘱予以禁食,停肠内营养,予以胃肠减压。
06-13 06:30 患者血压低,予以暂停丙泊酚静脉泵入,予以力月西以3ml/h静脉泵入,患者左腋下,左肩部,有臀部大面积青紫,右眼肿胀,阴囊肿胀。
一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综合治疗体会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综合治疗体会1. 引言重型颅脑损伤(TB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协作。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医生,我有着多年的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
心得体会也越来越深刻。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在救治期间所得到的经验。
首先是尽早的紧急治疗。
当病人遭受重型颅脑损伤后,时间就成了关键。
我们需要采取尽早的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的进一步扩大。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紧急治疗通常包括给予高浓度的氧气、控制头部颈部位置以及控制颅内压等。
这些方法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非常有用。
其次是积极的手术治疗。
对于具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手术治疗在许多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手术可以帮助减少颅内压,并防止脑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手术还可以修复受损的脑组织和减少出血的数量。
当然,手术治疗并不一定是所有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毕竟手术都是有一定的风险,我们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接下来是精心管理颅内压。
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精心管理颅内压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颅内压的升高会导致颅内压过高,这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为了控制颅内压,我们通常会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并及时给予降压药。
我们要时常检查患者的眼压以及感觉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它能够避免患者因治疗导致的不必要风险。
最后是良好的康复治疗。
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不仅仅是仅仅只是开刀、止血、去肿、下个抗生素。
康复治疗同样是重要的治疗环节。
康复治疗通常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其生活的质量。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医疗团队在多方面做出努力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治疗方案与每位患者之间的差异很大,但现有的调理方法和技能可以帮助我们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令他们免受额外损伤的痛苦。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这样的工作可以让医疗团队将具有成果的治疗质量交出手,也让我们充满自豪感。
对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救治体会重型颅脑损伤院前准确、快速的处理将赢得非常宝贵的抢救时间并极大地改善其预后。
总结福建省莆田市急救中心2009年2月~2010年1月救护车出诊95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95例,男63例、女32例,年龄2~75岁、平均39岁,致伤因素车祸54例、高处坠落伤25例、人身伤害10例、平地跌倒6例,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或骨折23例、无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或骨折72例,致伤至救护车到现场时间7~45 min;所有病例行颅脑CT检查,单纯1处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分别为29例、17例、15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2处或2处以上损伤21例;救护车到现场时已脑疝6例、途中发生脑疝3例、无脑疝8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7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9例。
其中死亡7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8例,中度残废16例,生活自理15例,恢复社会功能且正常参加社会活动48例。
2 院前救护2.1 呼吸道管理:呼吸道管理是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首要问题。
颅脑损伤常伴有呕吐,昏迷状态下常导致误吸,特别是饱食患者,呕吐物量多且稠,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症状,取侧卧位、使用电动力吸痰器吸除;开口困难者,使用开口器开口;误吸物较深,给予气管插管或使用喉罩气管导管插管开放气道。
若误吸物黏稠难于吸除,反复往气管导管内注射生理盐水稀释并吸除。
颅底骨折或鼻窦黏膜损伤常导致鼻腔出血,亦可出现误吸,严重者置气管导管。
合并口腔创伤亦可导致误吸,特别是牙齿脱落或折断后误吸后果严重,注意寻找脱落牙齿或牙齿断端并予清除;若牙齿松动明显予拔除,局部纱布填塞止血;口腔软组织裂伤活动性出血明显者,寻找出血点并予局部纱布填塞止血,填塞不满意者,置气管导管后再填塞,一方面减少误吸,另一方面可增加填塞力度、增强填塞止血效果。
舌根后坠影响通气者,予置口咽通气管。
2.2 循环管理:头面部血供丰富,头面部及口腔活动性出血者,局部压迫止血并加压包扎,快速建立外周静脉通道。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住院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1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存活6例死亡5例。
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治疗中,防治局部或全脑性的缺血、增加脑血流、改善脑灌注以及降低颅内压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至今病死率仍然30%-50%[1],一直是颅脑损伤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
现将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Glasgow昏迷评分(GCS)方法,意识障碍6h以上,处于3-7分者为重度颅脑损伤[2]。
男8例,女3例。
年龄15-70岁,平均34岁,大于60岁3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为0.5-10小时,平均约4小时。
车祸10例,打击伤1例;按受伤机理分类:加速伤3例,减速伤8例;按着力部位分:额部4例,颞部4例,枕部3例。
11例患者中,双侧瞳孔散大7例,其中超过3小时2例,小于3 小时5例;单侧瞳孔散大4例。
2例诊断为原发性脑干伤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
11例中低血压4例,呼吸异常3例。
1.2治疗常规脱水降颅内压,呼吸异常者行气管插管,低血压者行积极抗休克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
2例原发性脑干伤,以冬眠、降温、降颅内压等治疗为主。
9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者,开颅清除血肿和失活脑组织,并作大骨瓣减压,2例行挫裂脑叶切除,2例加行脑室外引流。
术后均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降颅内压,抗感染,监测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血气分析等,加强护理,防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3天,无胃肠并发症者,予以胃肠内营养。
度过急性期后行高压氧治疗。
2.结果11例中6例存活,死亡5例。
6例存活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最长者2年,最短者2个月。
根据GCS评分,恢复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1例。
恢复良好的3例均为25-36岁的年轻患者,且瞳孔散大时间短,均小于115小时,伤后至手术时间短,最长者为215小时。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护理体会
急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往往有发生突然、伤情重,病情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
如何提高颅脑损伤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已成为神经外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528例,现将抢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男396例,女132例;年龄1-79岁,平均35.5岁;其中车祸420例,坠落伤31例,撞击伤36例,塌方砸伤11例,其他31例。
经完善检查最后明确诊断为脑挫裂伤360例。
硬膜外血肿97例,硬膜下血肿10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7例,原发性脑干伤32例,颅内血肿238例,颅底骨折107例,脑疝53例。
按Glasgow评分计分,入院时GCS≤8分229例,12分GCS>8分185例,GCS>12分104例。
2 护理体会
2.1入病室的抢救护理迅速了解病情,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部位、伤后有无意识障碍,有否中间清醒期,肢体活动情况,并立即通知医生,同时立即检查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伤情判断;若发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或切开畅通气道、应用复苏药物,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人工呼吸及人工循环,并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
患者取适当体位,
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迅速处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伤情或症状,有手术指证需要立即行手术者,应在处理的同时紧急做好术前准备。
22 加强呼吸道管理是抢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加之。
探析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救治体会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SCCI)患者临床救治经验,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与方法。
方法分析我科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共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60例患者的致伤原因、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状况。
结果本组好转及治愈39例,植物生存3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20.3%。
在好转及治愈39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5例,占38.4%,轻残12例,占30.8%,中残6例,占15.4%,重残6例,占15.4% 。
结论本文阐述了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各项重要措施,对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有重大意义。
标签:重型颅脑损伤;血肿;综合措施;临床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是指GCS3-8分颅脑损伤患者,该型损伤是外伤类疾病致死、致死率最高的病种,有文献报道,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在23.4%~44.7%[1-2]。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设施的完善,部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下也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我科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共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经积极救治取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以下,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26~83岁,平均54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45例,坠落伤10例,打击伤5例,全部患者在伤后30 min~2 h内急诊入院。
1.2临床资料入院时GCS评分3分者5例,3~5分者10例,5~8分者45例,均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呕吐等症。
1.3影像学检查首次CT检查颅骨骨折并广泛脑挫裂伤患者7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5例,颅骨骨折并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硬膜外血肿12例,脑组织内血肿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
1.4治疗方案一般治疗包括平卧,头抬高15°,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降颅内压,止血抗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昏迷患者并行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者25例,应用呼吸机8例,同时早期足量使用盐酸纳络酮、钙离子拮抗剂尼膜地平、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摘要]本文论述了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各项重要方法,对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综合方法;预后我院自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79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68例,由于此类伤情严峻,如不踊跃抢救和正确处置,将致使死亡和致残率增高。
本文通过收治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纳综合医治方式和对手术机会、伤情判定、手术操作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样资料本组男性47例,女性21例,年龄4岁~62岁,按GLS评分均为3分~8分,其中车祸伤43例,坠落伤15例,冲击伤4例,其他伤6例。
临床表现持续昏迷患者65例,有中间清醒者3例,显现一侧瞳孔散大19例,双侧瞳孔散大32例,瞳孔无转变17例。
颅骨经拍片检查68例中,有颅骨骨折57例,其中线形骨折38例,凹陷性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7例。
CT扫描颅脑组织损伤中,严峻脑挫伤15例,颅内血肿54例。
颅内血肿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挫伤,脑干损伤6例。
颅内血肿54例中,硬膜外14例,硬膜下16例,颅内血肿10例,混合性血肿14例。
归并躯体其他部位伤23例。
医治情形本组68例中,52例行开颅手术,设计骨瓣开颅23例,月窗开颅21例,两法并用8例,3例因复合伤和脑部伤严峻,在抢救和术前预备进程中死亡,13例行保守综合医治,共死亡29例,恢复良好26例,轻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
2 讨论抢救从接诊开始由于本组伤员来院时均很危急,故抢救从接诊开始,对疾病作一全面检查,做到大致评估,外科抢救,辅助检查,手术科预备及相关科室预备同步进行,而有手术指征者2 h之内手术开始。
手术操作关于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可在病房锥颅穿刺引流血肿,减少血肿局部与远隔部位压力剃度,为手术预备博得时刻。
在作骨瓣开颅时,不要在骨瓣全数翻起后再切开硬脑膜,清除血肿,而应在第一钻孔内先行十字型切开,硬脑膜外排除部份积血,如此能够提早减缓颅内压力。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脏器损伤的救治体会一、前言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常由交通事故、跌落、暴力等引起。
当颅脑损伤合并胸腹脏器损伤时,救治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本文将分享在处理此类病例时的救治体会和经验。
二、病例概述病例选择:选择数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脏器损伤的患者。
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伤害机制、初始生命体征等。
三、救治策略初步评估:迅速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气道、呼吸、循环(ABC)。
优先级排序: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生命威胁性,确定救治的优先级。
多学科协作:组建由神经外科、胸外科、腹部外科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
四、救治体会快速反应:在救治过程中,快速反应是至关重要的,需要迅速做出决策。
综合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考虑颅脑损伤和胸腹脏器损伤的相互影响。
稳定生命体征:首先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维持血压、心率和呼吸。
损伤控制手术:在必要时进行损伤控制手术,以控制出血和感染。
重症监护:将患者转移到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密切监护和支持治疗。
五、治疗细节颅脑损伤处理:根据损伤类型,采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胸腹脏器损伤处理:对胸腹脏器损伤进行手术修复或稳定。
感染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包括抗生素治疗。
营养支持: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
康复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促进功能恢复。
六、治疗效果生存率: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救治,生存率得到提高。
功能恢复:通过综合治疗和康复,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并发症控制:通过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七、存在问题救治资源分配:在救治过程中,资源分配可能存在不足。
救治时间紧迫:颅脑损伤和胸腹脏器损伤的救治时间紧迫,对医疗团队要求高。
患者预后差异:不同患者的基础状况和损伤程度导致预后存在差异。
八、改进措施加强培训:加强对医疗团队的培训,提高救治能力。
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急救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总结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急救的护理体会。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1月于我院接受诊疗100例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生成的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50名患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则给予临床急救护理。
观察比较两组最终的护理有效率,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进行的护理措施总结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急救的护理体会。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比对照组高20.0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急救护理应用在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帮助患者康复,降低风险,在临床上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急救;护理体会重型颅脑外伤存在广泛的颅底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深昏迷在12小时以上,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的生命指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均有明显改变。
在损伤初期就会出现严重的症状表现,而后续损伤则多是间接损伤。
如血肿的压迫,持续的出血使血肿体积增大产生的破坏,以及损伤后水肿造成颅内高压继发的损伤等。
急性重症颅脑外伤的主要表现为颅压持续增高,意识障碍程度加重,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等,越早治疗对患者病情越有帮助。
针对急性重症颅脑外伤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及时的气管切开术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呼吸。
针对将综合护理应用在进行了气管切开术的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效果和体会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1月于我院接受诊疗100例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生成的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50名患者。
观察组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21~78岁,平均(45.28±5.62)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18~76岁,平均(46.01±5.93)岁。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135例救治体会目的: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救治与预后进行分析讨论。
方法:对199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5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治愈85例,占63%;好转21例,占16%;死亡19例,占14%。
结论: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及时纠正休克,避免漏诊,采用综合治疗,防治并发症,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标签: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原发损伤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是急性颅脑外伤的救治难点,一直为神经外科医师所重视。
我院自1995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急性重型颅脑外伤135例,占同期急性颅脑外伤住院病例的15.2%,现对该类病例的救治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包括急性重型闭合型颅脑外伤78例和急性重型开放型颅脑外伤57例,共计135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40例,年龄6~75岁,平均41.5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含火车伤)86例,坠落伤24例,打击伤25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昏迷,入院时格拉斯哥分级(GCS)评分为3~8分,出现脑疝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11例,低血压、休克者59例。
本组患者中发生颅底骨折64例,颌面部骨折17例,合并胸部外伤31例,合并腹部外伤15例,合并骨折43例。
1.3 影像学资料本组患者均行CT扫描,有不同部位颅骨骨折者89例,广泛脑挫裂伤38例,颅内血肿29例,硬膜下血肿69例,硬膜外血肿78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57例,颅骨缺损19例。
1.4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入院全都及时采取综合治疗,保持昏迷患者呼吸道通畅,有休克者积极抗休克治疗,对开放性颅内异物、颅内血肿、颅骨粉碎性骨折者,分别行清创术、异物摘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骨折碎片摘除术,脑疝或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行去骨瓣减压术。
对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有颅内血肿行顱内血肿清除术;脑疝或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对合并胸外伤、腹部外伤、骨折者行相应急救处理,待病人病情稳定,条件允许后再进行相应治疗。
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特重型颅脑伤由于伤情特种、恶变极快,传统治疗的死亡率一直很高,是临床救治的09年收治特重型颅脑伤(GCSe3-5分)53例,并与前期(2000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69例特重型颅脑伤的救治结果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了影响雨后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新的救治经验。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龄(49±19)岁(3-89岁)。
伤因车祸伤27例,跌伤14例,坠落伤4例,其他伤8例。
着力部位枕部26例,其他(额颞、顶等处)20例,不详7例。
50例伤后24h内入院;3例分别于伤后31h、10d和17d 由外院转入。
1.2 诊断及治疗难题。
笔者2004年-2009 均经临床检查及头颅拍片及CT扫描明确诊断。
4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未手术。
2004年以来,笔者在原救治措施的基础上,对有明显脑挫裂伤及硬膜下血肿患者,除手术时采用大骨瓣减压术外,重点做了以下改进(1)早期气管切开、控制或辅助呼吸。
(2)重视早期脑保护,包括①亚低温脑保护;②药物脑保护,如早期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地塞米松、硫酸镁、胞二磷胆碱和尼莫通等;③控制高血糖,在急性期应用无糖液,常规使用胰岛素(普通胰岛素8U,8h一次)降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
(3)加强术后监护,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颅内压监护;除病情变化外,伤后或术后3d和7d常规复查头颅CT。
(4)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5)重视营养支持。
(6)改善微循环。
1.3 统计学分析结果行x2检验。
2 结果2.1 48例发生脑疝,死亡31例(64.6);无脑疝者5例,死亡1例(20)。
有脑疝者其死亡率明显升高。
2.2 脑挫裂伤51例中,死亡32例(62.7);无脑挫裂伤2例,无1例死亡。
2.3 50例颅内血肿中,单纯硬膜外血肿2例,死亡1例;硬膜下血肿15例,死亡8例;脑内血肿10例,死亡6例;多发血肿23例,死亡15例。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体会我院急诊科从2002年以来抢救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20~82岁。
车祸伤67例,坠落伤6例,塌方砸伤7例,拳击伤2例。
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为3~8分,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38例,脑挫裂伤伴颅内多发血肿10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底骨折12例,脑干损伤8例。
80例患者治愈55例,良好14例,致残6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
生存率95%,优良率86.2%。
2 急诊处理2.1 呼吸系统的处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再加上误吸血液、泥土、粉尘、呕吐物及舌后坠等都可引起严重呼吸道梗阻,故接诊后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者头偏一侧,及时清除口咽部的血块、呕吐物、分泌物,有义齿的取出,用舌钳拉出舌头并固定或置入口咽通气管,并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升/分。
对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通气。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
2.2 伤情的观察护理2.2.1 意识的观察: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
重型颅脑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以根据GCS判断。
评分越低,颅脑损伤程度越重,如GCS评分逐步下降,提示有脑疝形成可能,应及时处理。
2.2.2 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能反映颅脑损伤原发性及继发性损伤情况,能帮助定位,是决定手术的重要指征。
应注意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度。
如有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表示同侧有血肿存在;两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射迟钝或出现眼球分离,表示有脑干损伤;一侧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提示脑疝先兆;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揭示脑疝已经形成,病情危重,接近死亡。
急诊室护士必须时刻观察瞳孔变化,捕捉病情动态信息,为抢救赢得时间。
2.2.3 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出现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变慢有力、呼吸变慢而深呈鼾声,提示脑受压、颅内压升高,应立即处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护理体会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适宜的手术室急救护理方式。
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手术急救护理能够缩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时间,降低死亡率。
标签: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护理;强化护理重型颅脑损伤为严重的创伤性疾病,病情危重,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
早期手术是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手术室护理则是急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完善的手术室急救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笔者对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或加强护理,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格拉斯哥计分3~6分[2]。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82岁,平均年龄(56.7±4.3)岁;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4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4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84岁,平均年龄(572±4.5)岁;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43例,开放性颅脑损伤7例。
重型颅脑损伤原因主要是车祸、高空坠落和跌倒等。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急救常规护理。
包括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器械准备和传递、补液扩容、止血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护理。
接到急诊通知单后,调配护理人员,调节手术室温度至20~25℃,湿度40%~60%。
巡回护士准备无菌手术器械、电刀、双极电凝、脑科头架、头灯等器械,并确保能够正常工作。
患者入院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特重型颅脑伤由于伤情特种、恶变极快,传统治疗的死亡率一直很高,是临床救治的09年收治特重型颅脑伤(GCSe3-5分)53例,并与前期(2000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69例特重型颅脑伤的救治结果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了影响雨后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新的救治经验。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龄(49 士19)岁(3-89岁)。
伤因:车祸伤27例,跌伤14例,坠落伤4 例, 其他伤8例。
着力部位:枕部26例,其他(额颞、顶等处)20例,不详7例。
50例伤后24h内入院;3例分别于伤后31h、10d和17d 由外院转入。
1.2诊断及治疗难题。
笔者2004年-2009均经临床检查及头颅拍片及CT扫描明确诊断。
4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未手术。
2004年以来,笔者在原救治措施的基础上,对有明显脑挫裂伤及硬膜下血肿
患者,除手术时采用大骨瓣减压术外,重点做了以下改进:
(1)早期气管切开、控制或辅助呼吸。
(2)重视早期脑保护,包括
①亚低温脑保护;②药物脑保护,如:早期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地塞米松、硫酸镁、胞二磷胆碱和尼莫通等;③控制高血糖,在急性期应用无糖液,常规使用胰岛素(普通胰岛素8U,8h 一次)降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
(3)加强术后监护,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颅内压监护;除病情变化外,伤后或术后3d和7d常规复查头颅CT。
(4)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5)重视营养支持。
(6)改善微循环。
1.3统计学分析结果行x2检验。
2结果
2.1 48例发生脑疝,死亡31例(64.6% );无脑疝者5例,死亡1例(20% )。
有脑疝者其死亡率明显升高。
2.2脑挫裂伤51例中,死亡32例(62.7% );无脑挫裂伤2 例,无1例死亡。
2.3 50例颅内血肿中,单纯硬膜外血肿2例,死亡1例;硬膜下血肿15例,死亡8例;脑内血肿10例,死亡6例;多发血肿23例,死亡15例。
其余3例虽无颅内血肿,但均因弥漫性脑肿胀引起不可控制的颅内高压而死亡。
2.4血糖含量在伤后1周内血糖含量小于10mm1/L者18例, 死
亡5例(27.8% );而血糖含量》10mmo1/L者11例中,死亡8例(72.7% ),死亡率显著增高。
2.5合并伤与死亡率四肢骨折造成创伤性休克3例,2例因外院
转运延误,休克时间长而死亡,1例休克及时纠正而获救。
2.6死亡原因死亡32例,死于脑疝晚期14例,因弥漫脑肿胀致恶性高颅压死亡4例,不可逆行性脑干衰竭死亡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6例(急性肾衰2例,呼吸功能衰竭2例,败血症1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创伤性休克延误抢救死亡2例,下丘脑功能衰竭死亡1例,气管软化之呼吸道梗阻死亡1例。
2.7本组病例与前期救治结果比较分别见表1-3。
3讨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文献[1]报道高达80%-90%,本组死亡率较低为60.4%,较本科前期救治的69例降低了9.2%。
本组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脑疝晚期和难以控制的高颅压,直接死于脑疝者14例,占43.8% ;恶性高颅压死亡4例,占12.5%。
因此,要早诊快治,及时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脑疝,采取综合措施控制颅内压,是提高特重型颅脑伤成活率的关键。
表1特重型颅脑伤两时间段伤后GCS与死亡率比较
收治时间GCSe 3分GCSe 4分GCSe
2000.6- 2003.1287.5%(14/16)72.7%(24/33)50.0%(10/20) 2004-
200967.7%(21/31)70.0%(7/10)33.3%(4/12)
表2特重型颅脑伤不同类型颅内血肿与死亡率比较
收治时间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多发血肿
2000.6- 2003.12 28.6%(2/7)71.4%(15/21)71.4%(10/14)87.5%(21/24)
2004-200950.0%(1/2)53.3%(8/15)60.0%(6/10)62.7% (15/23)
表3特重型颅脑伤两组预后比较
收治时间例数良好和中残率重残率总死亡率》60岁死亡率
2000.6- 2003.126921.7%(15)8.7%(6)69.6%(48)100.0%(14/14) 2004-20095324.5%(13)15.1%(8)60.4%(32)73.7%*(14/19)
与前期治疗组比较:*P0.05
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有明显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脑内或多发血肿患者,采用去大骨瓣(开颅骨瓣》2个脑区),尤其是对冲性额颞顶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患者,采用额、颞、顶、枕骨瓣开颅减压手术。
优点是手术野暴露充分,同时探查4个脑区,可避免遗漏血肿,减少迟发型颅内血肿的发生机率,同时外减压充分,使患者有一个充分的颅内代偿空间,有助于缓冲颅内压,度过脑水肿高峰期,并可避免因骨瓣较小造成术后因脑膨出致脑组织嵌顿、坏死。
为此,本组硬膜下、脑内及多发血肿的死亡率较前期分别降低了18.1%、11.4%及24.8%,说明该手术方法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如何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一环。
笔者具体采取了以下步骤:①常规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必要时行辅助或控制呼吸,保持PaO2在10kPa(1kPa=7.5mmHg)以上;②亚低温治疗。
可降低脑代谢,减少伤后脑细胞损伤因子的释放,阻断损伤因子对脑的致伤作用,为后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奠定了基础[2];③控制高血糖。
本组结果显示血糖
含量直接影响预后,》10mm01/L者死亡率显著升高达72.7%,与文献[3]报道一致。
笔者通过伤后常规应用胰岛素,可有效地控制高血糖,未发现一例因使用胰岛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者;④常规输注硫酸镁。
镁
离子不仅是NMDA受体介导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也是神经细胞代谢过程中数百种酶的辅助因子。
Vink等[4]实验证实,液压脑损伤后脑细胞内游离镁含量迅即降至伤前的60%,并持续下降5d,至伤后8d方恢复正常;并且发现伤后细胞内能量代谢的变化与镁离子浓度变化一致,且镁的升降在先,提示Mg2+在颅脑损伤后脑细胞能量代谢和生物能转变过程中为一重要的始动因素。
因此,镁制剂对减轻继
发性脑损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用药时间为5-7d,与Vink等[4]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未发现任何不良反映,但对老年人,小儿或心脏患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
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最常受累的气管为肺和胃肠;一旦发生肾衰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则导致死亡[5]。
近两年,经过改进治疗措施,未发现因消化道出血而直接导致死亡的病
例。
因而,伤后早期ICU监护,加强呼吸道管理,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采取综合措施是使患者早日苏醒、减少并发症、早日康复的基本保证。
严重颅脑伤后,早期往往存在短暂的脑缺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早期使用疏通微循环药物,如大剂量维生素C、低分子量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各脏器功能状态,防止发生肾衰、DIC,并且有助于加强脱水药的效果,控制颅内压,是防止多器官衰竭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林时松•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因分析•中华创伤杂志,1996,7:12.
[2] 江基尧,朱诚,张光霁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冲华创伤杂志,1997,13:13.
[3] 卞留贯,孙青芳,罗其中等.脑损伤患者预后与血糖.中华创伤
杂志,1997,13:106-107.
[4] Vink R,Health DL,Mclntosh TK.Acute and prolonged alteratio ns in brain free magn esium followi ng fluid percussi onin duced brain trauma in rats .J Neurochem,1996,66:2477-2483.
[5] 诸葛启钏,翟宜兴,吴近森.严重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
竭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创伤杂志社,1991,7: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