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置换
- 格式:ppt
- 大小:14.49 MB
- 文档页数:31
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颈椎手术,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患者。
手术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手术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手术并达到良好的效果。
1. 准备工作在进行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前,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检查,包括颈部CT、颈椎MRI等检查,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术前还需要进行必要的麻醉准备、手术设备准备等工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2. 麻醉配合手术时需要进行全身麻醉,让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以减轻手术时的痛苦和不适感。
在麻醉时,需要医生和麻醉师的配合,确保药物的剂量和注射时间的准确性。
3. 手术切口的制作和切开手术开始后,医生需要在颈部正中线处制作切口,并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剖开,直到颈部肌肉呈现。
此时,需要医生和护士的协作配合,以保持手术场地的清洁和干燥,并确保手术切口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椎间盘切除和置换在手术第三步中,医生需要切除颈椎间盘并置换成假体。
这是整个手术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需要医生的精准操作和护士的专业配合。
医生需要使用手术器械将椎间盘切除,并将假体置换进去,以保证手术的有效性和长期疗效。
5. 术后恢复和注意事项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恢复治疗。
这包括呼吸、循环、体温和意识等方面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
此外,还需要进行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高难度的手术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完整的配合。
在手术中,医生需要按照手术方案严格执行,护士需要做好手术场的卫生和干燥工作,以确保手术的有效和安全。
同时,患者本人也需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并进行充分的术后恢复和康复训练,以使手术效果最大化。
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其中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传统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为颈椎手术减压,但这种方法需要切开椎体和椎板,对患者的出血量、创口大小以及术后恢复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后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通过颈椎前路径进入椎体,将破坏性的颈椎间盘切除后,置换为新型人工间盘的手术。
这种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效果稳定等优点。
在手术中,与整个手术流程配合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对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进行介绍。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评估、患者的术后恢复能力、手术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同时,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手术所涉及的风险和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另外,还需要进行术前的检查和筹备工作,包括颈椎CT、颈椎MRI、血常规、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以便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寻找手术难点,同时要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械、麻醉药品和血液制品等。
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操作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切口首先,在颈部前方做一个横向切口,大约长3-4cm,暴露出颈椎前方的软组织。
松解前部软组织将颈部前方的肌肉、筋膜、血管等软组织逐层松解,露出颈椎前面的椎体和椎间盘。
切除间盘用手术刀沿着颈椎前方的椎体切开椎间盘,将破坏性的颈椎间盘切除。
置换新间盘将人造间盘放入椎间隙,并通过锁定装置固定间盘,使其在椎体之间保持稳定。
关切口手术结束后,将手术切口缝合,结束手术。
在手术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遵守手术流程,减少出血、神经损伤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术后护理是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关键时期,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
术后患者需要平躺卧床,避免颈部过度活动,防止引起切口裂开,同时还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以保证手术效果。
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冷热敷、物理治疗等一系列术后恢复措施,加速患者的恢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在颈椎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cadr)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7例颈椎病9个椎间盘实施了颈椎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随访时间7~39个月,平均27个月。
结果:所有患者神经、脊髓受损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缓解。
假体无明显下沉和偏移,置换节段稳定,颈椎活动范围得到了明显恢复,1例术后1年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形成,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但可以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还可重建颈椎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颈椎病;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入【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15-01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现已成为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手术方式,但是远期容易并发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1] 。
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
我院自2007 年1 月~2011年8月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7例,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平均38岁。
病程3个月~7年,平均15个月。
临床表现为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以下部分症状和体征。
所有患者完善颈椎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颈椎mri及ct检查。
x 线片示患者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退变,过伸、过屈位未发现颈椎不稳, ct 及mr i 检查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椎间盘退变和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改变。
1.2 术前准备术前按常规颈椎前路准备,术前3~ 5 d 进行气管推移练习,以增强对术中牵拉的耐受力。
术前测量ct图像,根据测量结果和颈椎间盘模板确定的图像放大率预选相应的假体[2,3]。
患者术前均接受过3个月的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而进行手术治疗。
1.3 手术方法,全麻,仰卧中立位固定。
取右侧颈中横切口。
术中c型臂x射线机透视确认目标椎间盘,使目标椎间隙的上下椎体后缘在一条直线上,测量并记录椎间隙倾斜角度。
用尖刀和刮匙切除病变椎间盘,用球形磨钻去除相邻终板前缘的骨赘,使表面平整且目标椎间隙上下椎体前缘在一个平面上。
Zero-P椎间融合联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中年双节段颈椎病发布时间:2022-07-27T08:49:07.14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张毕胡玲陈荣春李小明游辉[导读]张毕胡玲陈荣春李小明游辉(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西赣州 341000)【摘要】目的:探讨Zero-P椎间融合联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中年双节段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择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差的中年双节段颈椎病患者20例作为实验对象,均行Zero-P椎间融合联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分析其治疗前后效果。
结果:20例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5.00%;经手术治疗后,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显著升高,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 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显著降低(P<0.05)。
结论:采用Zero-P椎间融合联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中年双节段颈椎病,可明显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
【关键词】双节段颈椎病;Zero-P椎间融合;人工椎间盘置换;颈椎功能障碍双节段颈椎病属于脊柱外科常见的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发展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沉迷手机信息,成为了低头族,且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导致双节段颈椎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多,影响患者颈部功能活动,降低生活质量。
颈椎融合手术方式已成为了当前治疗各种颈椎疾病的首选方法,可取得良好效果[1]。
但经大量研究指出,单纯地行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活动代偿性较大,节段应力负荷增加,容易引起相邻节段退变,降低疗效。
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则可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降低节段退变的发生[2-3]。
鉴于此,本研究基于2018年1-12月选取20例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差的中年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行Zero-P椎间融合联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20例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差的中年双节段颈椎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周期为2018年6月-2020年6月,其中男性12例,占比60.00%,女性8例,占比40.00%,年龄40-62岁,平均(51.05±11.0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