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 格式:ppt
- 大小:798.50 KB
- 文档页数:36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作者:杜军保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5期在儿童不明原因晕厥(UPS)中约80%系血管迷走性晕厥(VVS)。
2006年我们课题组对此病的诊断提出了具有卫生经济学效益的临床诊断方案,以及基于血流动力学类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VVS的诊断目前对于VVS患儿的诊断主要依据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试验操作简单,危险性较小,所以可以采用它对VVS患儿进行初步筛查,排除需与VVS进行重要鉴别诊断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和直立性低血压。
具体方法是让患儿平卧在倾斜床上几分钟使其处于平静状态,并测量患儿的基础心率、血压和常规心电图,将倾斜床倾斜至90°,使患儿处于直立状态,以激发其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发作,站立10分钟后再次测量患儿的心率、血压和常规心电图,试验过程中要观察患儿的一系列变化。
通过直立试验可以排除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和直立性低血压。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是患儿在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的10分钟内,心率增加930次/min或心率最大值≥120次/min,同时伴有直立后的头晕或眩晕、胸闷、头痛、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等症状。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是:①平卧时血压正常,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及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证据:②体位由平卧变成直立后3分钟内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20mmHg,或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或舒张压下降10mmHg。
心率无明显变化。
直立倾斜试验(HUT)是VVS诊断中的重要客观检查手段,它包括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的倾斜试验(SNHUT)。
BHUT试验前3天停用一切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试验前12小时禁食,试验时要求安静、光线黯淡、温度适宜。
应用美国Dash2000多导生理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的变化,并定时记录(每次2分钟),出现症状时连续记录。
患儿仰卧10分钟,记录基础动脉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然后站立10分钟重新记录血压、心率及心电图,以除外直立性低血压等疾病。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回事•金泉张玲,初三学生,为迎中考,学习非常紧前几天夜 晚11点多,她做好作业站起来时,感到有些头晕恶心,站 起的那一瞬间,突感天旋地转,意识模糊,倒在了地上 妈妈听到响声,跑到书房一看,发现女儿躺在地上,面色 苍白,双眼紧闭,吓坏了忙将女儿抱上床,呼唤了好几 声,这才叫醒女儿。
张玲醒来后,还是感觉头痛、头昏、 浑身没力。
第二天,妈妈带她去医院,医生听了病情叙 述,为她做了脑电图、头颅C T 、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等检 查,没有发现异常:,最后经过会诊,诊断为血管迷走性 晕厥。
晕厥,一过性的意识丧失,其原因是一过性的大脑 供血不足。
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如心跳骤停或严重的心 跳过缓、室性心动过速等。
不过,血管迷走性晕厥在小 儿时期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临床上2/3左右的晕厥 属于此,过去长期归为“不明原因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女孩 多于男孩,其他年龄也有发病者。
这类晕厥有以下 特点:1.通常在长时间站立时,或由坐位变立位时,或看 到流血、感到剧烈疼痛、处在闷热环境、运动或紧张、劳 累等时可突然晕厥发作。
2. 发作前大多先有头晕、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 稳,以及视觉或听觉障碍的前驱症状。
3.发病时可有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当收缩压下降至8 0毫米汞柱及以下时,可出现眩晕、意识模糊,不由 自主地向一侧倾倒在地。
4.倒地后,患者意识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自行恢复,意识恢复后会感到有些困乏、头痛或头昏等,休息半 天或一天后好转。
5. 体检未能发现相关器质性病变。
^^就医指南关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估计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不够稳 定、迷走神经张力偏高有关。
在过度劳累或高 温的情况下,长时间的站立位或由坐位变站位 时,就有可能因为重力的关系,一方面使血液 聚集在下肢,头颈部血供相对减少;另一方面 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血管扩 张、血压降低、心动过缓等,进一步降低头颈部血供,从而导致脑灌注不足,供血、供氧减少而引发 晕厥。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儿童晕厥在临床中很是多见,其发病原因有很多种,包括心源性晕厥、精神性晕厥、代谢性晕厥、神经介导性(反射性)晕厥、脑血管疾病所致晕厥等,其中反射性晕厥是最为常见的病因,而最典型、最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
VV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晕厥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很是复杂和特殊,发病机制多样。
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是指突然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近年对儿童V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介绍。
标签: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1 经典的Bezold-Jarisch(B-J)反射学说兴奋B-J反射学说是患儿VVS发病机制中比较出现的暂时性的意识丧失,短时间(几秒至几分钟)内可自行缓解或恢复,多发生于年长儿童,约有15%的18岁以下的儿童至少发生过1次晕厥[1]。
晕厥发病原因多样,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最为多见。
VVS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①心脏抑制型:以心率下降为特征,呈现心动过缓;②血管抑制型:血压会存积在下肢,导致静脉回心血量的减少,心室充盈血容量下降,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加强,周围血管收缩,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维持正常的脑血流灌注;③混合型: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下降。
VVS的发作常导致儿童躯体的意外伤害,部分晕厥的发生还与猝死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但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保持持久站立位时,会引起较多的静脉血存留于下肢,造成静脉回心血量较正常儿童明显减少,引起左心室充盈量较正常时明显减少,反射性的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脏收缩力加强,可导致心室出现近乎完全排空的高收缩状态,继而刺激兴奋心室后下壁机械感受器,当冲动信号传至脑干孤束核时,引起”矛盾性”的交感神经性下降,迷走神经兴奋性加强,导致反常性心脏收缩力减低、外周血管扩张,出现循环血量不足,脑血流量急剧减少而发生晕厥,这就是B-J反射学说。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突然站立或
长时间站立后,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甚至发生晕厥。
对于这种疾病,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首先,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治
疗策略。
这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乙酰心苷、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激动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力
和心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对于一些伴随症状如焦虑、
抑郁等,也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在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
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对改善血管迷走性晕厥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
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饮食方面,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良
好的饮食习惯。
总的来说,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
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通
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自身的健康,积极
配合医生的治疗,早日康复。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进展2024(全文)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儿童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很少威胁生命,但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部分患儿甚至出现躯体意外伤害,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根据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阳性反应类型VVS可进一步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以及混合型,其中以混合型和血管抑制型为主。
该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VVS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晕厥在儿科急诊就诊量中占1%~2%,是儿童时期常见急症之一,国内报道在5~18岁儿童和青少年中有20%~30%至少经历过1次晕厥,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心理健康,也会降低其学习生活质量[1]。
儿童晕厥常见的病因有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心源性晕厥、不明原因晕厥等,其中NMS最常见,占70%~80%[2]。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在NMS中最为常见。
VVS 是由于在一定诱因刺激下出现周围血管扩张,导致一过性脑缺血,发生一过性意识丧失和肌张力不能维持随即晕倒。
根据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中的阳性反应类型VVS可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1)血管抑制型(vasoinhibitory type,VI);(2)心脏抑制型(cardioinhibitory type,CI);(3)混合型(mixed type,M)[3,4]。
对VVS 及时诊断及精准的治疗尤其重要,现就国内外对VVS患儿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1 儿童VVS的诊断1.1 儿童晕厥的诊断流程根据《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5],儿童晕厥的诊断流程如下: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其次行卧立位血压及心电图监测,行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等血化验检查,行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视频脑电图或头颅MRI等检查排除心源性、神经源性等原因导致的晕厥,最后经HUTT进一步诊断分型。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402020年 第30期晕厥,这九大常见病因你知道吗?刘 怡四川省南部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部 637300晕厥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是因为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引发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具有一过性、自限性以及发生迅速等特点,晕厥发生后身体能够完全恢复症状。
晕厥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且机制还比较复杂,本文就常见的九大原因进行介绍。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具有极高的发生率,是引发晕厥的常见原因,具体是因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而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使得致心率减慢,以及外周血容量减少,进而导致心输出量也随之下降,一旦患者处于站立体位时,极易因为大脑血供不足,从而发生晕厥。
晕厥后可让患者平躺,或者抬高其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从而帮助患者恢复意识。
血管迷走性晕厥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分别是:(1)多发生于在年轻人群中见,患者通常没有心脏病史;(2)晕厥发生后患者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具体持续时间为30秒至2分钟,在此期间可会有短暂的肌阵挛出现。
(3)多是因为长时间的站立,或者或情绪过度紧张引发晕厥的发生;(4)这种类型的晕厥发生后患者会有心动过缓、恶心、脸色苍白等临床表现。
二、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包括两种,分别是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是导致晕厥发生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危险性最高、预后最差的晕厥类型。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晕厥发生的常见原因,心律失常会使得血流动力学出现障碍,使得心输出量和脑血流大幅度的减少,进而引发晕厥的发生,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就是窦房结发生了自主功能异常,或者窦房传导异常,因为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会引发长间歇进而可能会导致晕厥的出现。
(2)房室传导阻滞,和晕厥相关的是房室传导阻滞中的莫氏Ⅱ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房室传导阻滞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心脏节律主要依赖的是低位起搏点,由于这些起搏点的起搏的时间相对比较晚,因此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疾病概述晕厥(syncope)是指突然发作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同时伴有肌张力的降低或消失,持续几秒种至几分钟自行恢复,其实质是脑血流量的暂时减少。
晕厥可由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引起,但临床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还有许多病人不能找到原因,长久以来称之为"不明原因晕厥"。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S)是小儿时期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据不完全统计,约有80%晕厥属于此类。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非常普遍的,它常常会复发,尤其是当情绪受到相当压力,极度疲劳、疼痛、恐慌,或置身於人挤、闷热的房间里更容易发作。
由于除心脏外,全身其它部位的血管不受迷走神经支配,近年有些学者认为使用"神经心源性晕厥"可能更为恰当。
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晕厥。
编辑本段发病机理虽然Lewis提出血管迷走性晕厥这一诊断已近70年,但至今人们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患儿自主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反射受到抑制,而不能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保持心血管的代偿反应。
正常人直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聚集在肢体较低的部位,头部和胸部的血液减少,静脉回流减少,使心室充盈及位于心室内的压力感受器失去负荷,向脑干中枢传入冲动减少,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通常表现为心率加快,轻微减低收缩压和增加舒张压。
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不能维持代偿性的心血管反应。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意识丧失疾病,通常由于血压骤降和心率减慢导致。
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途径。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首要选择。
首先,患者在发作前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避免过度劳累等。
此外,对于一些已知的诱发因素,如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保持站立姿势、饮酒过度等,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以减少发作的可能性。
除了非药物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收缩剂、心率调节剂和血容量扩充剂等。
血管收缩剂可以通过收缩血管,提高血压,从而减少晕厥的发作。
心率调节剂可以通过调节心率,减少心率减慢的情况,减少晕厥的发作。
血容量扩充剂可以通过扩充血容量,提高血压,减少晕厥的发作。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控制用药剂量,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例如,心脏起搏器和脑起搏器等植入式装置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作。
此外,一些非药物疗法,如体位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晕厥的发作。
总的来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一些新的治疗手段。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晕厥的发作。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能够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小儿为什么会晕厥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而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
常见于年长儿。
小儿发作前先感到全身不适、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尔后眩晕、肢体发软,突然意识丧失。
晕厥的常见类型是:1. 反射性晕厥。
最为常见,约占各型晕厥的90%。
又可分为单纯性晕厥的体位性低血压。
单纯性晕厥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紧张、恐惧、闷热、站立时间过长;或是因各种穿刺、注射、拔牙等引起的。
体位性低血压则发生在由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或站立时间过长时。
某些药物如冬眠灵、左旋多巴等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2. 心源性晕厥。
如严重的心律不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3. 脑性晕厥。
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无脉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4. 延髓性晕厥。
脑干的血管病变、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高位脊髓灰白质炎等;某些药物如安定剂、镇静剂对血管运动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5 ―19 岁之间。
晕厥病因复杂,可由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许多原因引起。
除此以外,仍有部分患儿其晕厥的原因始终不明。
VVS 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 。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Bezold―Jarish 反射有关。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是临床上颇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主要依赖于( 1 )发病年龄多为年长儿(一般在 5 岁以上);( 2 )晕厥发作前可有某些精神刺激,疼痛刺激或持久站立等诱因;(3 )晕厥发作前部分病人可伴有先兆,如头晕,恶心,多汗等;( 4 )晕厥发作时间短暂,意识丧失,肌张力丧失;( 5 )直立倾斜实验(Head-upright Tilt Test, HUT )阳性;( 6 )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
探讨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
詹志晖;覃肇源;陈泽彬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0(002)033
【摘要】晕厥是小儿常见急症.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小儿晕厥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发病时表现为低血压和短暂的意识丧失,可导致意外伤害.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并不困难,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VVS是由多种因素触发引起周围血管扩张、神经介导性晕厥,能自行恢复(一般不超过20 s),无神经定位体征.治疗办面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总页数】1页(P311)
【作者】詹志晖;覃肇源;陈泽彬
【作者单位】饶平县人民医院,广东饶平,51570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000;饶平县人民医院,广东饶平,5157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2.β_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研究
3.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现状
4.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分析
5.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与治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