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脑干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303.65 KB
- 文档页数:1
原发性脑干损伤治疗体会原发性脑干损伤病情重,病死率高,是当今治疗的难点。
本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35例。
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2%。
男30例,女5例,平均年龄46岁,车祸伤20例,坠落伤12例,钝器打击伤3例。
受伤部位:枕部15例,颞部10例,额部7例,顶部3例。
1.2 临床表现:伤后均有昏迷,昏迷时间3小时~30天不等。
GCS评分:3~5分25例,6~8分10例。
双侧瞳孔散大6例,单侧瞳孔散大15例,瞳孔大小不变10例,双侧瞳孔缩小4例,眼球分离10例;呼吸不规则16例,20例脉搏细速,10例血压下降;8例高热,5例体温不升;双侧锥体束征16例,单侧锥体束征8例。
1.3 头颅CT检查: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示脑干点片状出血10例,脑干挫伤伴水肿16例,单纯环池消失9例,合并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8例,脑内血肿4 例。
1.4 治疗与结果:视病情采用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施行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10例,其中Ⅰ级(死亡)10例,Ⅱ级(植物样生存)3例,Ⅲ级(重残)7例,Ⅳ级(中残)8例,Ⅴ级(恢复良好)4例,3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
2 讨论2.1 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诊断依据:(1)经CT 和MRI检查证实有脑干创伤的直接和间接征象;(2)伤后立即昏迷并进行性加重,瞳孔大小多变,早期发生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出现去大脑强直及病理征。
2.2 治疗:目前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
对于轻度脑干损伤的病人可按脑挫裂伤治疗,可使部分病人获得良好的疗效,对于重度病人死亡率很高,所以救治工作应仔细认真,要有长期打算,且护理工作大为重要[1]。
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昏迷时间长,呼吸道分泌物多,呼吸功能不全及排痰困难,且易误吸呕吐的胃内容物,使呼吸道梗阻,应尽早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可行高压氧治疗。
原发性脑干损伤多伴有丘脑下部损伤,出现中枢性高热,采用冰帽、冰毯及物理降温,有条件可施行亚低温治疗。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症状
一、概述
原发性脑干损伤属于一种重型的损伤,一般此种伤害之后出现的症状会比较严重,同时具有比较高的死亡率,该中情况在重型颅脑损伤里面占到了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的比例。
该病的病理症状一般是由最开始脑干震荡到之后的脑干挫裂伤,然后脑干出现出血,出血越重对于患者的伤害就越大,很多患者在受伤之后死亡,然后会出现脑干软化,最后就是脑干的局部性出现水肿,水肿主要是出现在损伤的部位。
二、步骤/方法:
1、原发性脑干损伤主要就是头部受到了一定的外界撞击或者是身体别的地方受到了伤害,从而导致了脑干上面的损伤,还有一些外伤也会导致该病的形成,主要就是造成了脑干上面的损伤导致。
2、该病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患者出现了昏迷的情况,昏迷的程度也是不一而论的,一些情况比较轻的即使昏迷也会对外界的疼痛刺激有反应,但是一些严重的患者就完全没有任何的反应。
3、然后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其表现也是有差异的:有的患者可能是呼吸节奏很紊乱,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泣状的呼吸情况,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呼吸停止的情况。
可以根据这些症状判断受伤的具体位置
三、注意事项:
该病在早期的时候会出现全身反射的消失,等到病情稳定了之后患者就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的情况,该病也经常造成其他脏器功能出现异常,所以对该病需要相当注意。
原发脑干损伤诊疗常规
原发脑干损伤
【病史采集】
同脑挫裂伤部分。
【检查】
同脑挫裂伤部分。
【诊断】
1.头部外伤后立即出现严重意识障碍,且持续时间长。
2.常有去大脑强直,阵发性或持续性四肢过度伸直,头部后仰,甚至呈角弓反张状。
3.瞳孔不等大,多变,双侧瞳孔可极度缩小或扩大,并可出现两眼球位置不一。
4.可出现呼吸节律紊乱,抽泣样呼吸,心率加快,心律不齐,脉搏细弱,甚至呼吸停止。
5.一侧或两侧锥体束征阳性,可出现颅神经损害表现,典型者出现交叉性麻痹。
6.CT 、MRI显示脑干水肿或可有小出血灶征象。
继发性脑干伤多发生于脑疝后,有上述临床体征外,而且有颅内压显著增高,CT、MRI显示脑干水肿,颅内有出血或血肿或脑水肿征象。
【治疗原则】
1.院前急救措施:
(1)同脑挫裂伤;
(2)特别注意病人呼吸,保持呼吸通畅,吸氧;必要时应行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
2.院内急诊治疗原则:
(1)同脑挫裂伤。
(2)原发性脑干伤采用非手术治疗,继发性脑干伤,着重于及时解除
颅内血肿、脑水肿等引起的急性脑干受压的因素,包括手术与脱水降
压综合治疗。
(3)尽早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
(4)重症者早期进行人工冬眠疗法。
(5)短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和脱水药物。
(6)昏迷时间久者要鼻饲。
(7)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受染等。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治体会(附30例报告)
曾彪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05(018)003
【摘要】原发性脑干损伤是外界暴力直接造成的中脑、桥脑和延髓的损伤,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循环功能紊乱、去大脑强直等,多病情危重,需积极抢救、果断处理。
2001年1月~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30例,现将诊断体会总结如下。
【总页数】1页(P189-189)
【作者】曾彪
【作者单位】攀钢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救治体会(附72例报告) [J], 邹国荣;黄波;陈自平
2.原发性脑干损伤诊治体会(附80例报告) [J], 何金辉;任印彬;程雷鸣;张伟;高鹏;谢升
3.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附126例报告) [J], 程树来;陈永群;任安洲;卢天喜
4.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附36例报告) [J], 单洪有;罗良生
5.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附45例报告) [J], 辛振学;徐兆冰;张铁铮;韩培军;夏凯;张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1例原发脑干损伤的救治体会目的总结原发脑干损伤的救治经验,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
方法对2008-2013年收治的61例原发脑干损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恢复正常11例,生活自理或留有轻残14例,重残或植物生存状态15例,死亡21例。
结论原发脑干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提高原发脑干损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标签:脑干损伤;原发性;诊断;治疗;预后原发脑干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特殊的颅脑损伤,救治困难,死亡率极高,至今仍高达50%-70%[1]。
我科于2008年7月—2013年9月急诊收治的6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40例,女21例。
年龄:8—73岁之间,18岁以下10例,18—35岁28例,36—60岁12例,60岁以上11例。
1.2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0例(49.18%),高处坠落伤10例(16.39%),摔伤9例(14.75%),打击伤8例(13.11%),爆炸伤2例(3.28%),其它伤2例(3.28%)。
1.3 临床表现GCS评分:3—5分30例,6—8分25例,9分以上6例。
病理呼吸35例,中枢性高热40例,去脑僵直20例,瞳孔改变53例,锥体束征阳性49例,交叉性瘫31例,血糖升高53例,应激性消化道溃疡48例。
1.4辅助检查全部病例均行颅脑CT检查,30例行MRI检查。
其中47例显示脑干体积肿胀、密度减低及脑干周围变窄或消失,11例显示点片状血肿。
合并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伴侧裂池、基地池、环池积血39例,脑积水10例,硬膜下积液12例。
1.5 诊断依据[2]有明确颅脑外伤史,伤后持续昏迷,有瞳孔及眼球位置改变,高热和病理呼吸及血压等生命体征改变;有四肢体征或去脑强直发作;CT与MRI检查证实为脑干出血、水肿等,并除外继发性脑干损伤。
1.6 治疗对合并伤有手术指征者积极采取手术清除血肿、标准大骨瓣减压、脑室外引流等。
原发性脑干损伤60例救治体会作者:冯玉建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6期【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救治的方法。
结果本组手术治疗31例,保守治疗29例。
伤后6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5例。
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特殊的颅脑损伤,一旦病发应及时采取救治,以确保患者生命健康。
【关键词】原发性脑干损伤;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特殊的颅脑损伤,是外界暴力直接造成中脑、桥脑、延髓的损伤,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循环功能紊乱、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等,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至今仍在50%~70%[1], 200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共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60例。
现将诊断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6~76岁,平均年龄45.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1例,高处坠落伤6例,摔伤3例。
1. 2 临床表现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 GCS评分3分25例, 4~5分22例, 6~7分10例, 8~12分3例,双侧瞳孔散大34例,双瞳不等11例,病理性呼吸23例,循环障碍6例,去大脑强直17例,中枢性高热16例,锥体束征阳性28例,头颅CT脑干点状出血8例,脑干挫伤水肿15例,环池消失37例,合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40例,合并内脏破裂、四肢骨折、骨盆骨折、血气胸等21例。
1. 3 治疗对合并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者和有手术指征者行开颅手术:大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内减压术、脑室外引流术,以及危及生命的合并伤手术,如肝修补术、脾切除术、开放性骨折的手术以及骨盆骨折的髂内动脉栓塞术等。
2 结果本组手术治疗31例,保守治疗29例。
伤后6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5例。
原发脑干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1.1一般资料:本组53例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0~68岁,平均35岁。
1.2临床表现:53例病人伤后均原发昏迷,均有呼吸不规律,一侧或双侧肢瘫,一侧或双侧病理反射阳性。
伤后即出现应激性溃疡的1例,6小时后死亡;3例呈去皮质强直,瞳孔和眼球变化活动异常8例;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10例;双侧瞳孔变化不定,忽大忽小,交替变化15例;5例一侧或双侧瞳孔极度缩小;2例眼球固定;4例眼球分离;5例双眼向一侧凝视。
1.3辅助检查:急性期行CT诊断为脑干区有点片状高密度影。
环池、脚间池、四叠体池、第四脑室受压或闭塞,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硬膜下血肿的4例(均行血肿清除术);合并颅内血肿的2例;合并颅底骨折、颅内积气的1例;亚急性期行MRI检查25例。
中脑或桥脑下像上呈现片状低信号,T2呈高信号。
2讨论2.1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CT、MRI的临床应用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提供了有效的诊断依据。
2.1.1 CT检查:在原发性脑干损伤诊断上CT因受后颅窝骨伪影干扰和分辨率的限制,对非出血性脑干损伤诊断困难,有人对1700例颅脑外伤CT扫描进行分析,发现脑干损伤仅占1.2%,脑干损伤在CT上常表现为基底池消失,高分辨率CT可显示脑干内小灶出血,出血的部位与病理所见相同。
2.1.2 MRI检查:MRI是诊断脑干损伤最理想的检查方法,MRI大致能反应病理改变,尤其对脑干弥漫性的轴索损伤。
用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优于T1加权图像。
脑干弥漫性轴索损伤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为椭圆形或条状高信号,常见于脑干背外侧,在T1加权像上呈现为低信号,常伴有脑白质和胼质体类似的MRI改变。
从MRI对其他几类脑干的出血性损伤的诊断也很有价值,小灶出血的信号变化与伤后时间有关,伤后4天以上,T1加权图像常能显示高信号的出血灶。
2.2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体会:近10年,我们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参考国内外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方法,逐渐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在脱水过程中,给予较多量的液体,适当提高胶体渗透压,以避免发生低血压和脑低灌注而引起的脑缺血、缺氧,同时可避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原发脑干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02-02T15:25:23.27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荀雨龙
[导读] 原发脑干损伤占重型颅脑损伤的5%-7%,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70%,占颅脑损伤死亡率的1/3。
荀雨龙(长岭县第一人民医院吉林松原 131500)
【关键词】脑干;损伤;诊断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74-02
原发脑干损伤占重型颅脑损伤的5%-7%,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70%,占颅脑损伤死亡率的1/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3例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0~68岁,平均35岁。
1.2临床表现:53例病人伤后均原发昏迷,均有呼吸不规律,一侧或双侧肢瘫,一侧或双侧病理反射阳性。
伤后即出现应激性溃疡的1例,6小时后死亡;3例呈去皮质强直,瞳孔和眼球变化活动异常8例;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10例;双侧瞳孔变化不定,忽大忽小,交替变化15例;5例一侧或双侧瞳孔极度缩小;2例眼球固定;4例眼球分离;5例双眼向一侧凝视。
1.3辅助检查:急性期行CT诊断为脑干区有点片状高密度影。
环池、脚间池、四叠体池、第四脑室受压或闭塞,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硬膜下血肿的4例(均行血肿清除术);合并颅内血肿的2例;合并颅底骨折、颅内积气的1例;亚急性期行MRI检查25例。
中脑或桥脑下像上呈现片状低信号,T2呈高信号。
2讨论
2.1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CT、MRI的临床应用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提供了有效的诊断依据。
2.1.1 CT检查:在原发性脑干损伤诊断上CT因受后颅窝骨伪影干扰和分辨率的限制,对非出血性脑干损伤诊断困难,有人对1700例颅脑外伤CT扫描进行分析,发现脑干损伤仅占1.2%,脑干损伤在CT上常表现为基底池消失,高分辨率CT可显示脑干内小灶出血,出血的部位与病理所见相同。
2.1.2 MRI检查:MRI是诊断脑干损伤最理想的检查方法,MRI大致能反应病理改变,尤其对脑干弥漫性的轴索损伤。
用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优于T1加权图像。
脑干弥漫性轴索损伤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为椭圆形或条状高信号,常见于脑干背外侧,在T1加权像上呈现为低信号,常伴有脑白质和胼质体类似的MRI改变。
从MRI对其他几类脑干的出血性损伤的诊断也很有价值,小灶出血的信号变化与伤后时间有关,伤后4天以上,T1加权图像常能显示高信号的出血灶。
2.2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体会:近10年,我们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参考国内外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方法,逐渐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在脱水过程中,给予较多量的液体,适当提高胶体渗透压,以避免发生低血压和脑低灌注而引起的脑缺血、缺氧,同时可避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早期给予大剂量激素,亚低温治疗,同时预防感染、营养神经、对症、支持疗法,救治率明显提高。
2001~2011年共收治原发脑干损伤病人53例,死亡31例,生活能自理14例,能正常生活、劳动5例,植物样生存3例。
死亡率由80%降低到现在的60%。
2.2.1 保持呼吸道畅通。
病人外伤后,口鼻出血,呼吸道分泌物多,伤后多伴有呕吐、误吸,使呼吸道梗阻,呼吸功能不全,所以要及早行气管切开,保证脑充分供氧。
2.2.2 早期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首次1mg/kg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中静点,1次/日,逐渐减量,到7~8天停用。
脱水药20%甘露醇250ml,1次/6小时静点。
2.2.3 早期应用纳洛酮:纳洛酮能有效降低内皮质,增加脑灌注、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脑代谢、保护脑细胞、改善脑的缺氧状态,从而利于脑功能恢复,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0.3mg/kg用生理盐水500ml,用输液泵24h连续静点,连用3天,第4-10天剂量为4.8mg/天,共用10天。
2.2.4 由于脑水肿及呼吸功能不全,导致脑乏氧,所以高压氧疗可通过提高血液循环中的溶解氧,使机体内氧的含量提高20倍以上,以满足脑损伤后机体对氧的要求,高压氧能够加速损伤后病灶内废弃的组织碎片的清除,帮助血脑屏障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
此外,高压氧可以增强细胞活性因子的作用,促进新毛细血管的生成,及某些微量促生物学功能重要的多功能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与分泌。
2.2.5伤后尽早给予鼻饲营养,一般第2-3天,每天按时检测血离子及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6 亚低温治疗:体温调解中枢在脑干,脑干损伤后病人均有持续发烧,体温高达39℃以上,给病人铺冰毯、枕冰帽,同时给予冬眠Ⅰ号肌注,如体温仍高,给予酒精擦治。
维持体温在33~35℃之间,同时生命体征监护。
有研究表明:亚低温可降低脑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养活钙离子内流,减少脑组织结构的破坏,并抑制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等对脑组织的损害。
2.2.7 预防肺、泌尿道感染及褥疮的发生,及时进行细菌培养,给予相应的抗生素,给病人勤变换体位,按摩背及尾骨部位,以防褥疮的发生,发已发生褥疮,给予理疗,减少病变部位受压。
每天用强力碘消毒,局部换药2次。
2.2.8 预防消化道出血:脑干损伤水肿后往往累积下丘脑,易发生应激性溃疡。
要早期给予甲氰米胍或奥美拉唑静点,若已发生应激性溃疡应行胃肠减压。
除上述药物外,可行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术等洗胃。
2.2.9 止痉药物:脑干损伤后出现肌张力增强,去皮质强直,顽固性呃逆,应用镇静药控制,如:鲁米那肌注、安定静推或肌注,可交替使用。
2.2.10 脑水肿高峰期过后(伤后7天后),着重于脑干功能的改善,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及苏醒药物,能量合剂等。
2.2.11 恢复期(4周后):侧重于被动肢体功能锻炼,给予瘫侧肢体针炙、按摩、理疗。
我们将继续努力摸索积累经验,逐渐找到更完善、更有效的方法,使治愈率提高,死亡率下降到50%以下,原发脑干损伤治疗效果差,但只要我们精心治疗,精心护理,可望抢救那些属于可逆性损伤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