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染织纹样
- 格式:doc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4
[面料知识]唐代织锦装饰纹样2012-4-19 10:18:33锦是以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现称为缎子织),质地厚重,是丝绸中最为鲜艳华美的产品。
唐代的锦,在艺术上有经锦、纬锦的区别。
经锦是汉魏以来的传统技法,是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
纬锦是唐代从西方纺织技术吸收过来的,大约开始于武则天当政前后,是利用多重多色的纬线织出花纹,虽然织机比较复杂,但操作方便,且纬线可以随时改换,因此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及宽幅的织品。
而且能充分显示丝线的光泽,使唐代丝绸更为灵活多变的纹样、更加丰富多彩的色调与丝线美丽的光泽交相辉映,创造出如琵琶袋牡丹锦(图1)这样富丽堂皇的织物。
图1一、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造型特征联珠纹(图2)是萨珊波斯朝最流行的纹样,在西方艺术东进的大潮中被唐代接纳为装饰艺术元素,成为唐代织锦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非常盛行。
它由连续的圆珠构成,时而成条带状,排列在主纹或织物的边缘,时而做菱格形,其内填以花卉,更常见的是围成珠圈环绕主纹。
主纹多系适合于圆的图形,常有鸟、鹿、猪头、花朵、鸭、鸳鸯等等。
其形象往往相当程式化、抽象化。
在唐织锦中,联珠纹代替了汉锦中那种卷云和各种鸟兽横贯全幅、前后连续的布局法,而以联珠圆圈分隔成各个花纹单元。
图2团窠纹,就是现在所称的团花,唐代丝织中的一种新产品。
是把单位纹样组合成圆形,并按米字格(或井字)骨骼作规则散点排列的纹样形式。
通常在四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间,缀饰以忍冬纹向四面伸展,所以被称为“四出忍冬”。
纹样风格受波斯纹饰影响较大,样式十分丰富。
它常以宝相花为团花的主题,其中宝相花的构成综合了牡丹、菊花等花卉特征,造型富丽堂皇、丰满工整。
现存实物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红地宝相花纹”锦。
花瓣重叠繁复,富丽而优美,体现盛唐风采。
对称纹,多用动物组成左右相对的格式,这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花纹。
采用的动物有:孔雀、鸟、龙、羊、鹿、狮、熊、天马、骆驼等。
从唐代丝绸纹样看中国当代设计之发展摘要: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开明的风气造就了其工艺美术的气势磅礴和独特的异域风情。
其中,丝绸的装饰纹样便充分体现着这种中外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同时也给中国当代设计提供着些许启示。
关键词:唐代;丝绸纹样;中国当代设计;自主创新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027-01一、唐代丝绸纹样的特点及中外文化交流之体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风气最开明的朝代,唐代人那种风流不羁和才华横溢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东方风韵和炎黄情怀。
而唐代开明的国风,在无形中创造了良好的中外交流借鉴的氛围,使其工艺美术大放异彩。
而不得不提的染织工艺更是唐代工艺美术魅力之精髓,其中丰富多彩的丝绸纹样让我们看到中外文化交融所带来的精彩,也始终启示着当代设计的发展之路。
联珠纹是最具时代特点的纹样。
联珠纹在唐代初期传入中国后,被大量运用于丝绸工艺,一般是作为辅助性纹样伴随某种主纹出现的。
被联珠纹环绕着的经常是飞马、鸾鸟、骑射手、生命树或故事性的狩猎图等图案,这些图案很明显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变异而产生的新题材。
图案中的人物浓眉深目,留着络腮胡,穿着变异的唐代铠甲,与其说是中国人,更不如说是穿着西化唐服的“洋人”。
而骏马带翼、长着卷曲毛发的雄狮,都不难看出其中的中西合璧之体现,散发着浓浓的西域风情。
更为有趣的是,一些联珠纹中还出现了完全西式的主纹图案,例如野猪纹、人首兽身纹、有翼狮纹、大角野山羊纹等。
安史之乱是唐代的转折点,也是唐代工艺美术风格、具体纹样等各方面开始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
当时局势动荡不安,中国由此难以与西方保持顺畅的沟通与交流,加上持续的战乱逼迫人民自北方向南方转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逐渐南移,中唐和晚唐的工艺美术便走入了以花卉和禽鸟为主要装饰纹样的自然典雅道路。
7世纪80年代起,联珠纹就开始退居其次,更多出现的是宝相花、卷草、莲花以及盘龙、对凤、辟邪等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纹样。
丝绸之路中的流传纹样作者:于慧中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17期丝绸之路作为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同样承载了文化的交流。
目前中国外交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引来了各界人士展开对于丝绸之路进行研究,选择具有悠久历史的纹样进行研究,可以把更古老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丝绸之路的交流是怎样促进文化的创新。
各地区的纹样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
特定纹样出现,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交流中,某种纹样比如葡萄纹、联珠纹、格里芬、等在某一地区被创造出之后,流通到其他地方,再根据其地方特色把具体形象内容加以改变,成为不一样的纹样。
中亚和草原地区是丝绸之路比较中心的位置,丝绸之路上各个地区间物质、文化的交流经过中心位置,而这个中心位置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比如在巴泽雷克古墓出现的丝织品,上面绣有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凤凰与西亚很受欢迎的斯芬克司形象。
但是该丝织品上的斯芬克司形象与以往西亚风格的斯芬克司形象有了差异。
受中国纹样影响该斯芬克司不再是鹰的尾巴、狮子的身体,而变成了拥有凤凰一样华丽尾巴、豹或鹿的身子、带鹿角的人头地形象。
与凤凰形象相近的斯芬克司,包括阿尔泰地区的鹰与凤凰结合组成的纹样、“黄金之丘”发掘出的“双龙守护国王金头饰”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它们都吸收了东西方的特点而组成一个新的形象。
丝绸之路对于文化的交流创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由丝绸之路上物质的交流,纹样在载体上被流传、发展。
好多的纹样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在原有的基础上受到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改进为新的纹样。
汉代以前染织品上一直是中国传统的纹样图案,但是在丝绸之路之后,魏晋时期动荡不安,西域文化影响比较大,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艺术随着宗教逐步走向现实主义,唐代时期则是中国的染织影响了丝绸之路其他地区,并不断吸收国外文化。
研究考古表明,早期中国在纹样图案上均采用的是传统文化题材,多是几何纹等简单纹样,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纺织品上均出现了动物、即佛教题材的纹样。
唐代染织工艺
嘿,咱来说说唐代染织工艺哈。
这唐代的染织工艺啊,那可真是厉害得很呢。
有一次我去博物馆,看到了一些唐代的纺织品,哇,那颜色,那图案,简直太美了。
我就想象着在唐代的时候,人们穿着这些漂亮的衣服,那得多神气啊。
唐代的染织工艺,首先颜色就特别丰富。
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啥颜色都有。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幅唐代的壁画,上面的人物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可好看了。
而且这些颜色都很鲜艳,就像刚染出来的一样。
这是因为唐代的染织工艺很先进,用的染料也很好。
据说有些染料还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呢。
图案也很精美。
有花鸟、人物、山水啥的。
这些图案都是手工绣上去的,一针一线,可仔细了。
我有一次看到一个唐代的刺绣作品,那上面的小鸟就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的。
唐代的染织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质量好。
布料很结实,不容易坏。
我听说有一件唐代的衣服,保存了一千多年,还好好的呢。
我就想啊,要是我也能有一件唐代的染织品就好了。
那我肯定天天穿着,出去显摆显摆。
不过咱现在虽然没有真正的唐代染织品,但是可以通过一些仿制品来感受一下唐代的风采。
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唐代染织工艺,希望能把这种古老的工艺传承下去。
总之呢,唐代染织工艺真的很了不起。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探析唐宋染织图案中的花卉纹样2019-06-06我国的染织图案艺术历史悠久,花卉作为⼀种装饰元素,在染织图案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经久不衰的永恒题材。
中国传统的染织花卉纹样繁盛于唐,在宋代趋于定型,其花卉纹样在造型、⾊彩、组织形式上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不仅技艺精湛⽽且具有优秀⽂化内涵。
本⽂通过对唐宋柒织花卉纹样的⽐较,加强对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认识,弘扬民族特⾊⽂化,为当代花卉纹样题材的设计创造灵感来源。
染织花卉纹样的兴盛在现代染织图案中,花卉图案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
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度抽象、概括的花卉纹样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和刺绣织物上,汉代,茱萸纹、花叶纹、柿蒂纹成为主要的花卉纹样,其中,因茱萸被当时⼈们认为具有消灾避邪的功能,⽽最为流⾏。
但是,在汉代以前,动物纹和⼏何纹仍然占据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艺术和外来⽂化的影响,忍冬纹、莲花纹成为流⾏纹样,同时,葡萄纹、⽯榴纹等新的纹样也开始出现。
盛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植物花卉纹样为主的图案新格局,牡丹、宝相花、海棠、卷草、秋菊等花卉成为主要题材,同时,形成了团花纹、联珠纹、唐草纹等图案构成形式。
宋代,染织图案的题材更加丰富,花卉纹样有万寿藤、牡丹、梨花、菊花、芙蓉、芍药、海棠、⽉季、桃花等,图案的组织构成⽅式主要以团花式、折枝花式、缠枝花式为主,染织花卉纹样在这时期也开始趋于定型,此后,明清时期,图案构成⼤多在既有形式上进⾏演变。
唐宋染织花卉纹样的演变宋代虽然沿⽤了店代染织图案的构成形式,但由于两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化的差异以及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染织图案的艺术风格有很⼤差异。
1.唐代与宋代花卉纹样的风格特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繁荣昌盛的时代,⾼度发达的经济、⽂化和频繁往来的对外交流,共同影响着染织图案艺术的风格。
在图案题材上,更加世俗化、艺术化,更加富有⽣活⽓息,并与外来⽂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的民族特⾊。
关于唐朝时期敦煌传统图案特点的分析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传统图案遍布中国工艺美术之中,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图案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文化。
唐代是敦煌传统图案发展的成熟期,本文将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期敦煌传统图案的特点进行分析!唐代的纹样特征唐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
图案纹样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
1.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一)在瓷器方面。
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
(二)在染织和丝织方面。
色彩斑斓,纹饰多样,明快大方,别具一格。
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
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一富有生气。
(三)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方面。
(卷草纹):卷草纹又称蔓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是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宝相纹):宝相花本为佛教中的一种代表性装饰纹样,佛教中用“宝相庄严”一词称谓佛相,因此得名宝相花。
2.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美感的装饰造型。
3.富丽饱满和灵活多样的装饰风格。
如许多唐代的卷草纹构成形式,并非是按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规律排列,而是任由其随意的翻卷,花叶造型前后相连,根据形势灵活变幻,绝不重复出现。
这就在形式上更加利于抒发气势和情感,在审美情趣上更加迎合了唐人追求自然生机的审美态度。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敦煌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由于唐代较以前朝代思想解放,是当时国际化的城市,频繁的国际交流对我国当时的图案装饰内容、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印染工艺的艺术特点是
唐代印染工艺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艳丽夺目的色彩:唐代印染工艺以绚丽多彩的色彩为特点,使用了丰富的天然染料,如蓝靛、茜草、槐脂、沉香等,色彩鲜艳且相互协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精细繁复的纹样:唐代印染工艺注重纹样的设计和表现,纹样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花草、鸟兽、几何以及抽象的纹样等。
这些纹样的构图精细且繁复,充满了艺术性和装饰性。
3. 线条的轻盈和流动感:唐代印染工艺采用了轻盈流畅的线条来表现纹样的形态和动态。
线条流畅而优雅,能够增强纹样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4. 画面的平衡和对称:在唐代印染工艺中,画面的平衡和对称性非常重要。
纹样的布局合理,左右对称或者呈现出一定的对称形式,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5. 细腻的工艺处理:唐代印染工艺的制作非常注重细节处理,工艺技术相当精湛。
细腻的工艺处理能够使纹样更加清晰、立体、生动,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总而言之,唐代印染工艺具有色彩鲜艳、纹样精细、线条流畅、画面平衡和细腻的特点,展现了唐代艺术的繁荣和独特魅力。
《中外染织纹样认知》复习提纲1、古代埃及纺织品图案特征:平面的装饰技艺,强调精神上的作用。
静穆、庄严,形象饱满;用色浑厚,多用黄色、桔色、不同的绿色;几何形和几何体的运用蕴含着现代审美意识和工艺要素。
生命树纹样存在于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罗马等文明发源地。
前印加织物的图案特征:1.动物的多样性 2.几何图案,极度直线化的形象3.人与动物的结合4.无植物纹样5.黑白图案4、拜占庭染织纹样的特征拜占庭即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艺术的本质是基督教艺术,是宗教艺术。
拜占庭丝绸织物大多为教堂宗教仪式所用。
开始丝绸以波斯为中转站从中国进口,后来发展成为丝绸工业中心。
拜占庭时代的服装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展开和普及,逐渐失去了古罗马服装那种流动的、自然悬垂的衣褶之美,造型变得呆板、僵硬。
6 世纪中叶以前,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着频繁的交流,进口了大量中国丝绸。
随着染织业的不断发达,从而产生了珍贵华美绣着花纹的丝织品,这更加增添纺织品的绚丽色彩,出现了服饰衣料丰瞻华美、几近奢华的特点。
色彩变得绚丽、华美,流苏、滚边以及宝石装饰非常普遍,表现的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上,充满东方文化的特征。
5、从总体上说,西方有三大徽章:1、英国狮子徽章:英国王室徽章。
2、法国百合徽章:法兰西王室徽章。
3、拜占庭徽章:最早拜占庭帝国作为军旗用,其后在俄罗斯、阿尔巴尼亚、波兰诸国流行,现在美国的国徽图案就是白头鹫。
6、伊斯兰帝国的文化和艺术在保存其原有的美的形态的同时也产生了“埃及式的伊斯兰”、“西班牙式的伊斯兰”、“摩洛哥式的伊斯兰”等各形态的艺术样式。
7、伊斯兰织物中织入古兰经经文或祝福词语。
古兰经戒律规定,只有阿拉伸参与创造万物,人类不准描绘动物,因此伊斯兰织物图案中没有动物形象。
伊斯兰图案特有的八角形、六角形几何图形和编带纹。
8、文艺复兴:14 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移居意大利。
一批批拜占庭学者携带古希腊手稿、拉丁文手抄本以及古希腊的艺术珍品陆续来到意大利,在那里开办学校,讲授古希腊的哲学、历史和文学。
中国染织纹样史——试论唐代染织纹样设计艺术一、概括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文化表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代表引领那个时代的艺术潮流,而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染织工艺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般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开过带睿宗先天(618-712年)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713-765年)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到宪宗元和(766-820年)为中唐,自穆宗长庆到唐朝灭亡(821-907)为晚唐。
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科学的进步,陶瓷生产呈现出新的局面。
染织纹样装饰艺术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
二、发展条件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
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
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
大唐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容纳诸多异域风采,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并趋于一体化,唐王朝成为国内各个民族遗迹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当时的艺术家们也喜欢表现外来题材还有外国的神和圣者,并吸收着他们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手法。
唐代的图案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因其水平之高,与同时代的唐诗、书法绘画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
在交流中,染织工艺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影响到许多兄弟民族染织工艺的发展,还影响到邻邦,特别是朝鲜,日本,印度和中亚各国,另一方面有吸取了各个兄弟民族以及外来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形式,使染织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社会思想方面,佛教仍居显著的重要地位,佛教莲花纹传入以后,很快就与中国这种爱莲的审美倾向相结合并发展起来,而且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作品中体现最为突出。
唐代绫纹样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绫纹样的定义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唐代绫纹样的艺术特征 (4)2.1 织纹与织造技术 (5)2.1.1 织造技术的发展 (6)2.1.2 纹样的织法技法 (7)2.2 图案设计与布局 (8)2.2.1 基本构图形式 (9)2.2.2 图案元素的融合与创新 (11)2.3 色彩的运用与效果 (12)2.3.1 染料的选用与处理 (13)2.3.2 色彩搭配与和协 (14)三、唐代绫纹样的文化内涵 (15)3.1 社会背景与审美趋向 (16)3.1.1 唐代社会的富裕与开放 (18)3.1.2 审美意识的发展与变化 (19)3.2 服饰与生活的反映 (20)3.2.1 社会等级与服饰差异 (22)3.2.2 生活习俗与节日庆典 (23)3.3 宗教与哲学的影响 (24)3.3.1 宗教文化的渗透 (25)3.3.2 哲学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 (26)四、唐代绫纹样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27)4.1 唐代绫纹样的历史地位 (29)4.1.1 丝绸之路对绫纹样的促进作用 (29)4.1.2 唐代与其他时期的比较 (31)4.2 绫纹样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32)4.2.1 对宋代丝绸艺术的影响 (33)4.2.2 对后来织锦和刺绣艺术的影响 (34)五、结论 (36)5.1 唐代绫纹样的艺术价值 (37)5.2 绫纹样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37)一、内容概括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绫纹样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对唐代绫纹样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其在唐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形成过程。
从设计手法、图案结构、色彩运用等方面对唐代绫纹样的艺术特征进行详细阐述,揭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
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探讨唐代绫纹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唐代绫纹样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前言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鼎盛时期,也是染织工艺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般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开过带睿宗先天(618-712年)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713-765年)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到宪宗元和(766-820年)为中唐,自穆宗长庆到唐朝灭亡(821-907)为晚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有事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文明先进的国家。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使唐王朝成为国内各个民族遗迹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交流中,染织工艺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影响到许多兄弟民族染织工艺的发展,还影响到邻邦,特别是朝鲜,日本,印度和中亚各国,另一方面有吸取了各个兄弟民族以及外来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形式,使染织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朝时期,社会思想方面,佛教仍居显著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有了太有,入世的思想战胜了过去出世的幻想注意,这就使得艺术更加现实主义化,一扫南北朝时期不统一,民族形式不强的面目。
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染织工艺提供了原料等物质基础,促进了染织工艺的提高。
丝织品的产量更有了空前的扩大,缫丝技术有很大的改进,由原来的简单缫丝框,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手摇缫丝车。
(摘自《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唐代染织工艺的发展
隋唐的染织,虽然民间有较为普遍的发展,但是主要的生产仍操纵在封建统治者手里。
但是曾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染织生产。
丝织物的遗物,在新疆吐鲁番古墓曾有出图,联珠小花锦,大红地黄色联珠圈中装饰八瓣小花图案,这应该是唐代最为盛行的联珠纹锦图案的滥觞。
棋局锦,是红白两色相间的方格纹。
彩条锦,是用采绿和淡黄两色织成的彩条纹。
这些锦图案明快大方,别具一种艺术风格。
同时还出土绮多种,色彩复杂,有紫,绿,大红,茄紫等颜色,织成回纹图案。
唐代的丝织工艺很发达。
生产的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作坊。
宫廷作坊产量大,当时需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才能满足他们的挥霍和消费。
除了宫廷作坊之外,唐代的的丝织工艺生产,遍布于全国各地。
其中著名的有:剑南,河北的梭罗,江南的纱,彭越二州的缎,宋毫二州的絹,常州的釉,润州的绫,益州的锦。
唐代前期,丝织品以河北定州为中心。
吴越本来是以产麻葛丝驰名,但是入唐以后,丝织业也逐渐发达起来,并且成为当时上贡丝织品的主要地区之一。
浙西出产一种盘涤绫,有玄鹅,天马等多种花样,罗娟也很精致
蜀锦历史悠久,在唐代时候仍旧有名,代宗时期,贡品里就有大张锦,软锦以及盘龙,双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等花样繁多的品种。
二唐代的服饰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
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
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
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三唐代纹样的种类
隋唐五代时期除政府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丰富多彩。
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各大类:
(一)联珠团窠纹
纹样基本骨骼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作用性骨骼,圆周饰联珠作边饰,圆心饰鸟或兽纹,圆外的空间饰四向放射的宝相纹。
这种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的影响。
也可能是当时出口贸易适销的花样。
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期。
(二)宝相花纹
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
灵感来自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三)瑞锦纹
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多面放射对称的装饰形态,寓"瑞雪兆丰年"的吉祥含义。
(四)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
取花叶的自然形做成对称形小簇花,作散点排立。
流行于盛唐。
(五)穿枝花
以波状线结构为基础,将花、花苞、枝叶、藤蔓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
流行于唐、宋、明、清。
也称唐草纹。
(六)鸟衔花草纹
多为鸾凤、孔雀、大雁、鹦鹉等禽鸟嘴中含着瑞草、璎珞、同心百结、花枝等,有的作飞翔式,有的作栖立式。
(七)狩猎纹
作自由散列式或联珠团窠式。
(八)几何纹
有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形式。
隋唐时期纹样造型丰腴、主纹突出,地部疏朗,常用对称构图,色彩鲜丽明快。
至五代纹样渐趋写实细腻,如孟蜀时成都蜀锦有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搭韵、铁梗襄荷等,这些花式名称,宋代继续流行,并对明清时期织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唐代染织纹样具体分析
以宝相花纹和唐草纹为例进行分析
唐草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
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
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
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
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
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
唐代卷草纹,多取牡丹的枝叶,线条婉转动人,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
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宝相花纹多见于唐三彩器上,典型器如上海博物馆藏三彩宝相花纹盘。
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面勾莲瓣构成;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宝相花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等。
宝相花纹大气华丽,复杂但是不失节奏,色调瑰丽不跳跃。
不论用于服饰纹样还是瓷器上,都可作为艺术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