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纹样史
- 格式:ppt
- 大小:16.29 MB
- 文档页数:17
前言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鼎盛时期,也是染织工艺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般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开过带睿宗先天(618-712年)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713-765年)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到宪宗元和(766-820年)为中唐,自穆宗长庆到唐朝灭亡(821-907)为晚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有事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文明先进的国家。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使唐王朝成为国内各个民族遗迹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交流中,染织工艺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影响到许多兄弟民族染织工艺的发展,还影响到邻邦,特别是朝鲜,日本,印度和中亚各国,另一方面有吸取了各个兄弟民族以及外来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形式,使染织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朝时期,社会思想方面,佛教仍居显着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有了太有,入世的思想战胜了过去出世的幻想注意,这就使得艺术更加现实主义化,一扫南北朝时期不统一,民族形式不强的面目。
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染织工艺提供了原料等物质基础,促进了染织工艺的提高。
丝织品的产量更有了空前的扩大,缫丝技术有很大的改进,由原来的简单缫丝框,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手摇缫丝车。
(摘自《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唐代染织工艺的发展隋唐的染织,虽然民间有较为普遍的发展,但是主要的生产仍操纵在封建统治者手里。
但是曾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染织生产。
丝织物的遗物,在新疆吐鲁番古墓曾有出图,联珠小花锦,大红地黄色联珠圈中装饰八瓣小花图案,这应该是唐代最为盛行的联珠纹锦图案的滥觞。
棋局锦,是红白两色相间的方格纹。
彩条锦,是用采绿和淡黄两色织成的彩条纹。
这些锦图案明快大方,别具一种艺术风格。
同时还出土绮多种,色彩复杂,有紫,绿,大红,茄紫等颜色,织成回纹图案。
唐代的丝织工艺很发达。
生产的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作坊。
宫廷作坊产量大,当时需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才能满足他们的挥霍和消费。
探析唐宋染织图案中的花卉纹样2019-06-06我国的染织图案艺术历史悠久,花卉作为⼀种装饰元素,在染织图案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经久不衰的永恒题材。
中国传统的染织花卉纹样繁盛于唐,在宋代趋于定型,其花卉纹样在造型、⾊彩、组织形式上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不仅技艺精湛⽽且具有优秀⽂化内涵。
本⽂通过对唐宋柒织花卉纹样的⽐较,加强对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认识,弘扬民族特⾊⽂化,为当代花卉纹样题材的设计创造灵感来源。
染织花卉纹样的兴盛在现代染织图案中,花卉图案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
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度抽象、概括的花卉纹样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和刺绣织物上,汉代,茱萸纹、花叶纹、柿蒂纹成为主要的花卉纹样,其中,因茱萸被当时⼈们认为具有消灾避邪的功能,⽽最为流⾏。
但是,在汉代以前,动物纹和⼏何纹仍然占据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艺术和外来⽂化的影响,忍冬纹、莲花纹成为流⾏纹样,同时,葡萄纹、⽯榴纹等新的纹样也开始出现。
盛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植物花卉纹样为主的图案新格局,牡丹、宝相花、海棠、卷草、秋菊等花卉成为主要题材,同时,形成了团花纹、联珠纹、唐草纹等图案构成形式。
宋代,染织图案的题材更加丰富,花卉纹样有万寿藤、牡丹、梨花、菊花、芙蓉、芍药、海棠、⽉季、桃花等,图案的组织构成⽅式主要以团花式、折枝花式、缠枝花式为主,染织花卉纹样在这时期也开始趋于定型,此后,明清时期,图案构成⼤多在既有形式上进⾏演变。
唐宋染织花卉纹样的演变宋代虽然沿⽤了店代染织图案的构成形式,但由于两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化的差异以及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染织图案的艺术风格有很⼤差异。
1.唐代与宋代花卉纹样的风格特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繁荣昌盛的时代,⾼度发达的经济、⽂化和频繁往来的对外交流,共同影响着染织图案艺术的风格。
在图案题材上,更加世俗化、艺术化,更加富有⽣活⽓息,并与外来⽂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的民族特⾊。
简述周代染织工艺中的十二章纹样的含义周代染织工艺中的十二章纹样是指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纺织工艺中所使用的十二种纹样或花纹。
这些纹样在当时的中国纺织工艺中非常受欢迎,并且被广泛运用于丝织品、布料以及其他纺织品的设计中。
这些纹样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象征,无论是宫廷中的衣物还是民间的服饰,都可以看到这些纹样的影子。
下面将简述周代染织工艺中的十二章纹样的含义。
1.鱼鳞纹:鱼鳞纹是一种由小方块组成的图案,象征着“万事如意”和“吉祥如意”。
2.牛头纹:牛头纹是一种由两个相互连接的三角形组成的图案,寓意着“兴旺发达”和“福寿双全”。
3.花纹纹:花纹纹是一种由圆形和直线组成的图案,象征着“繁荣昌盛”。
4.纹身纹:纹身纹是由多个重叠的曲线构成的图案,寓意着“勇敢无畏”。
5.莲花纹:莲花纹是一种图案,象征着“纯洁和高贵”。
6.雀形纹:雀形纹是一种由多个小鸟形状组成的图案,寓意着“幸福和美好的未来”。
7.刺柏纹:刺柏纹是一种由连续的横线和竖线组成的图案,象征着“长久的友谊”和“坚定的信念”。
8.羽状纹:羽状纹是一种由多个羽毛形状组成的图案,寓意着“轻盈和自由”。
9.纹笼纹:纹笼纹是一种由多个小圆形和曲线组成的图案,象征着“和平与安宁”。
10.交叠纹:交叠纹是一种由两个相互交叉的曲线组成的图案,寓意着“幸福和和谐”。
11.云纹:云纹是一种由多个圆形和曲线组成的图案,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12.缠枝纹:缠枝纹是一种由多个曲线形状组成的图案,寓意着“幸福的爱情”。
这些纹样的设计和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纺织品,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纺织品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财富和身份象征,人们通过纹样的选择和运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美学追求和信仰。
同时,这些纹样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景象,比如吉祥、繁荣、友谊、爱情等。
通过这些纹样的应用,人们希望能够获得好运、快乐和美好的未来。
此外,这些纹样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敦煌染织纹样在陶瓷文创中的应用研究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黄新冉(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敦煌文化㊂敦煌纹样在敦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㊂近年来,地域性文化与特色文创产品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陶瓷文化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文化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品类㊂笔者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染织纹样为切入点,以陶瓷文创产品为载体,阐述传统纹样在现今陶瓷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㊂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敦煌染织纹样陶瓷文创产品设计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3)08-0106-03S t u d y o n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D u n h u a n g D y e da n d W o v e nP a t t e r n s i nC e r a m i cC u l t u r ea n dC r e a t i v i t y T a k i n g W e i,J i na n d 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A sA nE x a m p l eH u a n g X i n r a n(J i n g d e z h e nC e r a m i cU n i v e r s i t y,J i a n g x i,J i n g d e z h e n,333000,C h i n a)A b s r t a c t:D u n h u a n g,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n o d e o f t h eS i l kR o a d,e x p e r i e n c e d t h e c u l t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c o l l i s i o no f s u c c e s s i v e d y n a s t i e s,f o r m i n g t h ew o r l d-r e n o w n e d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D u n h u a n gp a t t e r n s o c c u p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D u n h u a n g c u l t u r e a n d c o n t a i n r i c h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s.I nr e c e n t y e a r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r e g i o n a l c u l t u r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c u l t u r a l a n d c r e a t i v e p r o d u c t s i s b e c o m i n g m o r e a n dm o r e c l o s e.C e r a m i c c u l t u r e,a s a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s p r e a d f o r t h o u s a n d s o f y e a r s,i s a l s o a n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c a t e g o r y i n t h ed e s i g no f c u l t u r a l a n dc r e a t i v e p r o d u c t s.T h i s p a p e r t a k e s t h eD u n h u a n g d y e i n g a n dw e a v i n g p a t t e r n s o fW e i,J i n,S o u t h e r n 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a s t h e e n t r y p o i n t a n d c e r a m i c c u l t u r a l a n d c r e a-t i v e p r o d u c t s a s t h e c a r r i e r t oe l a b o r a t e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v a l u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a t t e r n s i n t o d a y's c e r a m i c c u l t u r a l a n dc r e a t i v e d e s i g n,s o a s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W e i,J i n,S o u t h e r n 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D u n h u a n g d y e i n g p a t t e r n;C e r a m i c c u l t u r a l c r e a t i o n;P r o d u c t d e s i g n敦煌的石窟艺术至今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近45000m2的壁画展现了我国历代无尽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历代佛像㊁服饰㊁装饰图案和题材的演变㊂敦煌染织纹样包括了供养人服饰图案㊁塑像服饰㊁经变人服饰图案等,不同朝代都有其特点㊂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服饰大多简朴,同样图案也是以简洁为主,在这一阶段敦煌壁画中染织图案以忍冬纹和几何纹为主㊂笔者主要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染织图案中的几何纹样为例,结合设计构成的方法论,将其运用在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中㊂将敦煌染织纹样与陶瓷文创产品的地域文化特色有效地结合,既起到传承和创新敦煌文化的作用又为产品赋予了更高的文化价值㊂1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染织图案的造型分析1.1四方连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何纹样多以简洁的点㊁线㊁面构成,使用最多的是菱形纹和回形纹,忍冬纹也是以简洁的几何形式进行运用㊂图案的组织构成大致是以四方连续的形式呈现的,多出现在衣带㊁坐垫织物和靠背织物上㊂四方连续是传统图案构成形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它以一定的规律性出现在画面当中,在一个平面内呈现无限循环的图案构成㊂这种纹样节奏均匀㊁整体感较强,按照基本的骨式变化可以大致分为3种㊂㊃60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文化)2023年08月*作者简介:黄新冉(1999-),艺术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日用陶瓷设计㊂(1)散点式㊂在一个平面内均衡的放置一个或多个单独纹饰的图案排列方式被称为散点式四方连续纹样,这种四方连续的组织方式使整体看起来主题鲜明㊂魏晋南北朝时期,散点式四方连续的染织图案的分布比较均匀㊁有规则,天王织花上衣胸前图案(见图1),以单个简洁的圆点平均地分布在一个平面上㊂图1 天王织花上衣胸前图案图2 尸毗王坐垫织物图案(2)连缀式㊂连缀式四方连续纹样是以可见或不可见的线条㊁色块平铺在一个平面中,整体上连续不断㊂按排列形式主要可以分为菱形连缀㊁接圆连缀㊁几何连缀㊁波线连缀等㊂尸毗王坐垫织物图案(见图2)以菱形为基础构成的连续性图案,这类构成方式简明有力㊁整齐端庄,若在骨架的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纹样就会有更丰富的装饰效果,菩萨靠背方巾织物图案(见图3)就是在方形的基础骨架上添加了由4个方块组成的单独纹样㊂图3 菩萨靠背方巾织物图案(3)重叠式㊂重叠式四方连续纹样是有两个以上的层次的重复纹样,通常这类纹样都有主次分别,分为浮纹 和 地纹 ,以浮纹为主,地纹为辅㊂按照重叠方式又可以分为同形重叠和不同形重叠㊂同形重叠通常是纹饰与该纹饰的影子重叠,形成一种影子变换的效果,浮纹与地纹的大小与排列方式大致相同㊂不同形重叠就是散点式连续与连缀式连续的结合,散点式作为浮纹连缀式为地纹,呈现既规律又迷幻的画面效果㊂观音菩萨织花腰带图案(见图4)以菱形连缀式连续图案作为地纹,与浮纹重叠使装饰显得更复杂㊂图4 观音菩萨织花腰带图案1.2 色彩分析敦煌壁画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瑰宝,其色彩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染织图案反映了当时的流行花色,也体现出当时染织提花工艺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研究过去染织工艺和纹样的宝贵资料,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㊂这一时期的染织纹样在色彩对比上较强烈,颜色纯度较高,运用了大面积的土红㊁石青㊁橙黄㊁深褐进行对比,虽使用的颜色有限,但产生出一种生动热烈之感㊂强烈的对比在这一时期的染织纹样中显得十分协调,在整个壁画中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㊂2 新时期的陶瓷文创2.1 传统与创新的跨界融合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地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而流传千年的陶瓷材料也是文创产品发展的重要依托㊂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审美上也有了新的需求㊂相较传统的陶瓷产品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㊂跨界融合是文创发展的新趋势,新时期以陶瓷材料为载体,结合强地域性文化,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就是一个明确的方向,故宫文创的成功掀起了I P 文创的热潮㊂敦煌博物馆文创产品于2016年发展至今让人更多的感受到穿越千年的文化魅力,很多产品受到了大众的好评,如‘心鹿系列“的陶瓷文创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石窟中大家熟知的㊃701㊃(陶瓷文化)2023年08月陶瓷 C e r a m i c s‘鹿王本生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鹿是美好的象征,这套桌面组合的设计即融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又传承了传统文化㊂敦煌文创的发展流行使敦煌传统文化再一次焕发生机㊂它可以激发创作者新的潜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化衍生品㊂2.2 实用与情感化的结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创设计发展的重要灵感来源,所谓 文创 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当下时代审美的产品㊂文创热的背后是民族情感㊁文化自信不断提高的产物,它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㊂情感可以让人们对事物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对视觉冲击力更强烈的物体更感兴趣,视觉的冲击可以是极其热烈的或是极其温暖的㊂总而言之就是可以与使用者产生情感交流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优秀的文创产品㊂情感传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语言㊁行为㊁文字㊁色彩㊁符号㊁声音等都可以成为情感传递的媒介㊂敦煌文化本身就有一定的情感价值,敦煌文创产品可以使这种情感价值具象化,依托陶瓷材料本身的历史文化可以赋予敦煌文化更多的情感价值㊂3 敦煌染织图案在陶瓷文创设计中的应用3.1 元素提取与再设计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染织纹样进行结构和色彩的分析后选取本次设计的基本元素,在元素造型上通过对同一个图案拆分和不同图案的排列组合,最后选择了菱形连缀式的四方连续结构进行图案的设计㊂由图5 元素在设计于本次设计的目的是在传统染织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所以在创新设计的同时要保留原本的文化性㊂在基本元素的选择上依然使用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染织图案中最常使用的几何元素,在色彩上选用的是常用的土红与石青㊁石绿㊂本次设计的菱形连缀式图案最终呈现的效果自然㊁流畅㊁庄重整齐(见图5)㊂3.2 餐具设计本次文创设计选择的是陶瓷餐具的设计,以青绿色为主体色调,点缀土红色与青绿形成对比,让使用者可以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色彩氛围㊂整套餐具在整体造型上延续了简洁的造型方式,在品锅的盖纽和餐盘的设计上增加了几何花的造型㊂在装饰设计上基于设计好的菱形连缀式四方连续图案进行拆分重组,形成多重排列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可以让整套餐具的装饰很容易形成一个整体㊂另外,在装饰上也增加了几何花的图案与造型设计的呼应㊂整套餐具设计(见图6)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染织图案的再设计,在造型和装饰上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㊂图6 敦煌陶瓷餐具设计优秀的文创产品具有文化与艺术的双重属性,陶瓷材质本身就有浓厚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是文创产品设计的较好的载体㊂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是文化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设计需要文化与艺术的支撑才能长存㊂敦煌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艺术来源,将具有地域性特点的符号元素进行提炼与融合,突出其文化内涵并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既可以为文创产品赋予新的能量,也能起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㊂陶瓷文创产品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可,就必须将产品与当地属性特征相结合,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要㊁个性需求和情感寄托,展现当地地域性文化特色和陶瓷文创产品独特的魅力㊂参考文献[1] 隆若星.敦煌壁画色彩在现代服装作品中的运用分析[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6):140-142.[2] 殷晓晨,王娜,吴世蔚.传统连缀式四方连续纹样参数化创新设计研究[J ].设计,2022(8):128-131.[3] 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㊃801㊃ 陶瓷 Ce r a m i c s (陶瓷文化)2023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