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跃卿教授辨治血液透析低血压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52.68 KB
- 文档页数:3
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的价值。
本院90例血液透析患者被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并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比较护理满意度,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而并发症发生率(p<0.05)较低。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安全管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预见性护理引言: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的现象,发生几率在25%-50%之间,如果处理不到位,容易导致效果差,处理不当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等现象。
临床研究显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概率较高,不仅对血液透析正常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更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医护人员在当前护理的阶段,必须对预见性的护理方式有进一步的了解,调节血液透析现象。
在穿刺护理指导中,失衡综合征的护理很关键,在整个过程中对各类病症进行预防。
饮食护理也是关键,需要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护理指导,提升机体的营养,促进恢复。
部分患者容易出现突发情况,因此紧急处理至关重要,在透析阶段,针对存在低血压先兆的案例,可以采取减慢血流量、暂停超滤的方式。
在透析的过程中对温度进行合理设定,对于年龄大以及低血压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实施序贯超滤方法进行透析处理,减少自身负荷,短期内恢复。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血压透析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201802-201807)与观察组(201807-201812);对照组以及观察组(n=45)。
对照组患者男性以及女性例数分别是23例、22例;年龄22岁~75岁,平均(45.26±3.69)岁;观察组男性以及女性例数分别为24例、21例;年龄21岁~75岁,平均(44.98±45.12)岁;基线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手段,加强巡视力度,对患者的病情、脉搏和血压及时进行监测与了解,对患者进行用药和换药指导,对患者的病情情况及恢复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防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根据2020年全国血液净化登记系统(Chinese National Renal Data System,CNRDS)报告,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维持性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患者约63.2万人,且每年新增血透的患者数仍在快速增长之中,其中老年和糖尿病所致的患者日益增多。
血透中低血压是血透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发生于20%~30%血透人群,尤其易发于老年和糖尿病所致患者中。
血透中低血压,一般指透析中收缩压下降≥20 mmHg(1 mmHg=0.133 kPa)或平均动脉压下降10 mmHg 以上,同时伴有低血压症状。
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透析治疗以及透析的充分性,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损伤,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中长期生存。
目前国内各血液净化中心医护人员对血透患者常见的透析中低血压发病机制认识仍相对不足,预防和治疗策略缺乏规范的临床标准。
为此,专家组制定了血液透析中低血压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目标使用者是肾病科医师、血液净化中心医师及与血液净化诊疗和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员使用。
共识推荐意见的应用目标人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终末期肾脏病(ESRD)进行规律血透治疗的患者。
血透中低血压的预防1.评估患者心功能,维持患者心功能状态(1级)心脏功能是维持血压的重要机制,ESRD人群的原有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都使得透析人群心脏功能受损。
其中,心肌收缩功能以及舒张功能的下降都直接关联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概率;同时,心率是心输出量的重要组成因素,有研究表明,评估心率的稳定性也被证明有助于预测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约1/3的透析人群存在心功能衰竭的情况。
2.建议透析当日不服用或减量服用降压药;限制透析中进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可尝试使用左卡尼丁、盐酸米多君等药物(2级)许多心血管药物均会影响心肌收缩性、血管紧张度,因此对于易发透析中低血压的人群,在使用时要加以注意。
透析中饮食会导致胃肠道充血,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因此目前多数临床建议控制患者透析中进食。
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中患者低血压的研究进展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简称MHD)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常见的透析方式之一、然而,在MHD过程中,患者常常出现低血压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因此,研究如何预防和处理MHD中患者低血压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从控制液体管理、调整透析方案和药物干预三个方面,总结近年来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中患者低血压的研究进展。
液体管理是预防和处理MHD中患者低血压的基础。
饮食控制和透析液浓度调整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饮食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水分摄入,避免摄入过多的钠、钾等。
透析液浓度调整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尿量、体重变化和血液透析前后的电解质水平进行调整。
一项研究发现,提高透析液中的钠浓度可以显著减少低血压发生的次数。
此外,适当的体位改变(如卧位或半躺位)和透析过程中早期引流除水(Ultrafiltration,简称UF)能够提高血管内容量,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调整透析方案也是预防和处理MHD中患者低血压的关键。
首先,合理的透析时间和频率是降低低血压发生的重要保证。
一项研究表明,每周透析时间12小时以上的患者低血压发生的频率明显降低。
其次,透析速率以及跨膜压(Transmembrane Pressure,简称TMP)的调整也是预防低血压的重要手段。
透析速率过快和TMP过高会导致血液中的液体快速转移到透析液中,引起低血压。
因此,通过适当降低透析速率和控制TMP的上限,可以明显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药物干预也是预防和处理MHD中患者低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种常用的药物是生理盐水。
研究显示,在透析过程中长时间输注生理盐水可以增加血管内容量,明显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另外,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和世巴卡因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处理低血压。
多巴胺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和增加心脏输出量,世巴卡因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来提高血管张力。
中医护理在血液透析并发低血压中的应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最常见并发症,笔者分析了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汉川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施护有效降低低血压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血液透析;低血压;中医护理慢性肾功能衰竭以急起少尿或无尿,继而多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中尿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低血压是透析中常见急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50%左右,多出现在透析治疗的中、后期。
重者脸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降至75/40mmHg甚至更低,严重者意识丧失等。
属中医”厥脱证”范畴,是危急病证。
笔者有针对性实施中医整体护理,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汉川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超过干体重6%,透析治疗过程中低血压发生≥12次/年的患者18例为样本。
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4~81岁,平均(56.18±12.50)岁。
随机分常规组和观察组各9例;其中常规组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4~73岁,平均(54.80±11.50)岁;观察组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4~81岁,平均(59.80±11.20)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材料与方法均采用金宝AK96透析机,聚砜膜面积1.5m2,透析2.5次/w、4h/次。
血流量25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
透析液钠离子浓度138mmol/L,透析液钙离子浓度为1.5mmol/L。
常规组按常规透析模式进行透析,发生低血压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立即采取头低平卧位,降低透析液温度至36℃,减慢血流量,暂停超滤。
輸入生理盐水100~200ml,非糖尿病患者可给予高糖40ml注入,糖尿病患者可给予高钠注入等措施使症状缓解。
低温、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对透析中低血压的护理观察摘要】目的:对低温、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透析模式进行护理观察。
方法:选取透析过程中易发生低血压的30例患者进行常规和低温、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透析模式各10次,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低血压的发生率。
结果:低温、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透析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透析模式。
结论:低温、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低温;钠曲线;超滤曲线【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99-01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临床报道显示其在透析过程中发生率可达30%左右[1],严重影响透析效果,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可采用调节透析液温度、钠浓度及超滤率等方法降低血压的发生率。
通过对我院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规律透析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65岁,平均(45.12±9.78)岁。
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16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病4例,多囊肾1例,持续透析时间为1年到6年。
1.2 方法透析机使用日机装DBB-27C型号,透析器HIPS15,碳酸氢盐透析液。
透析液流量500ml/min,血流量200~300ml/min,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
透析模式:采用常规透析模式透析10次。
参数设置:透析液温度37℃,钠浓度140mmol/L,超滤率恒定。
低温、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模式透析10次,参数设置:透析液温度35.5~36.5℃,钠浓度前168min为140~147mmol/L,后72min为137mmol/L,超滤曲线运用日机装DBB-27C透析机内置5号曲线,超滤率为线性递减。
低温可调钠透析对于透析中低血压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低温可调钠透析对于透析中低血压的疗效。
方法针对2007~2008年我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反复在透析中出现低血压者17例,先后实施普通透析和低温可调钠透析并分别对Kt/V、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进行测定。
结果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频次显著下降;Kt/V、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提高,体力明显改善。
结论低温可调钠透析对透析中低血压的疗效显著。
标签:低温可调钠透析;透析中低血压有一部分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透析间期血压是正常的,在透析中却反复出现低血压,常导致透析治疗不能按预期计划完成,往往造成透析不充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另外也会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及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对透析中的低血压进行预防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对象及方法1.1一般资料以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以上或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伴或不伴低血压症状为入选标准,确定2007~2008年我透析中心反复在透析中出现低血压、达到干体重的患者17例为研究对象,男6例,女11例。
年龄(68.35±8.80)岁。
透析龄6~14个月,其中基础疾病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间质性肾炎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多囊肾1例。
1.2透析剂量及参数患者每周透析2~3次,每次4h。
透析机为德国产Fresenius4008B,透析器为合成膜的GAMBRO Polyflux14L,面积1.3m2,平均血流量200~280mL/L,透析液流速500mL/L。
透析液成分:钠128mmol/L,钾2.0mmol/L,钙1.5mmol/L,镁0.2mmol/L,氯108mmol/L,碳酸盐35mmol/L。
普通透析采用透析液温度37℃,基础钠135mmol/L;低温可调钠透析采用温度35.5℃,起始钠浓度145~150mmol/L,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钠曲线1~5中的其中一种。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如何防治及护理?发布时间:2022-05-31T03:47:35.370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5期作者:破贺尔的[导读]破贺尔的喜德县人民医院四川省凉山州616750血液透析时临床治疗急慢性肾脏衰竭、尿毒症以及部分药物或毒物中毒的有效手段之一,治疗周期较长,需患者长期维持,自院内直至院外。
受血液透析影响,患者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尤以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20%--50%,多见于老年人以及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透析患者,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可造成透析血流量不足,导致超滤困难、内瘘堵塞,影响内瘘的正常使用,且会诱发心律失常、血管通路闭塞等情况,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基于此,建议对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进行防治和处理,以保证透析效果。
一、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首先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水平,除常规透析前、透析后以及每小时血压监测以外,还应在透析3小时后每隔5--20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发现血压水平低于120/60毫米汞柱则应降低超滤率,维持血压水平在120/70毫米汞柱以上。
同时观察患者有无低血压症状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早期表现并不明显,且以轻微为主,当患者出现乏力、出汗、面色苍白等明显症状时说明收缩压已经低至70毫米汞柱,故要求护理人员保持高度警惕,敏锐观察,从细微处观察患者反映,提防低血压的发生。
若患者已经发生低血压,护理人员应做紧急处理,协助患者取平卧头低为,调整血流量,采取降低超滤速度或暂停超滤的处理方式,并建立静脉通路静滴生理盐水或葡萄糖,若情况允许可进行输血、血浆以及白蛋白治疗,同时予以氧气吸入,若患者存在心源性低血压或感染性休克症状应视情况应用强心剂、升压药,行上述处理后患者情况若仍无改善,应立即终止透析治疗,并协助患者下机平卧休息,以15--30分钟为宜,并叮嘱患者缓慢起床,若仍然存在不适症状可留院继续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2期1190 引言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20%~30%,尤其易发生于老年、严重贫血、糖尿病及营养不良患者中。
低血压常造成患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不足、透析不充分,并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且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残余肾功能[1]。
因而,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本文笔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于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82±6.13)岁,共透析550例次。
所有患者均给予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时间>3个月,3次/周,4 h/次。
1.2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别对干预前1月、干预后1月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透析采用德国贝朗型透析机和日本东丽透析机,透析器采用TS-1.3S和Fx60,透析液为碳酸氢盐,血流量为200~300 mL/min,透析液流速为500 mL/min,透析液的温度为36.5℃,透析时间为4 h/次,3次/周。
1.3 透析相关低血压判定标准透析过程中收缩压≤90 mmHg或平均动脉压较透析前降低≥30mmHg,伴有或不伴有头晕、恶心、肌肉痉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低血压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干预前和干预后计数资料低血压发生率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透析低血压发生原因23例患者观察期间共进行550例次透析,发生低血压57例次10.36%,透析低血压病因为:脱水量过多或脱水量/干体重>5%为27例次(4.9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9例次(1.64%),透析中进食和服用降压药物各8例次(1.45%),严重贫血5例次(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