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期现场评审的新方法与理念(修改3)
- 格式:ppt
- 大小:552.50 KB
- 文档页数:36
应急预案评审修订制度一、制度的目的和依据应急预案评审修订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应变能力,并且及时修订预案以适应不同应急情况的需要。
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相关规定。
二、评审修订的范围和周期1. 评审范围:(1)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各环节,包括信息收集、应急组织、应急处置、应急资源保障等。
(2)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
2. 评审周期:(1)按照实际需要,每个预案应设定一定的评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2)特殊情况下,如应急法律法规有重大变动或实践中发生了重大事故等,可以提前修订预案。
三、评审修订的程序和方法1. 评审程序:(1)确定评审组成员,并委任一名负责人负责协调组织评审工作。
(2)评审组成员按照相应的评审标准,对预案进行逐项评审。
(3)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订,并报批相应的部门。
2. 评审方法:(1)书面评审:评审组成员根据预案内容和实际情况,编制书面评审意见。
(2)座谈评审:评审组成员就预案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讨论,形成评审意见。
(3)实地评审:评审组成员参观实地,了解实际情况,并就预案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审。
四、评审修订的内容和要求1. 内容要求:(1)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和实践经验。
(2)应急组织是否明确,岗位职责是否清晰,是否能够统一指挥、协调行动。
(3)应急处置流程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4)应急资源是否充足,能否满足应急需要。
2. 修订要求:(1)结合实践经验,及时修订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内容。
(2)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和领导要求,进行及时修订。
(3)与其他相关预案相结合,相互衔接,形成整体体系。
五、评审结果的处理和落实1. 评审结果的处理:(1)评审工作完成后,由负责人组织编制评审报告。
(2)评审报告应包括评审意见、修订方案和修订计划等内容。
2024年现场管理考核细则各车间、科室:为进一步深化现场管理,推进生产现场7sea实践活动,强化现场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基层基础作用,体现我厂“人造环境,环境育人,全员参与,共建和谐”的现场管理创新特色,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现场作业环境,现将我厂进一步推进现场管理的部门职责、范围、考核原则及内容、办法通知如下,望认真执行。
一、管理部门及职责(一)计划科是现场管理的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现场的管理工作,其职责是:1.依据公司有关规定,制定完善《现场管理制度》。
2.负责组织公司及以上有关部门进行的现场管理验收评审工作;负责公司现场管理创新型样板车间推荐申报工作;负责厂现场管理的检查、评比、考核、表彰等工作。
3.负责对现场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汇总通报及督促整改。
4.负责对现场废钢、氧化铁皮等清运管理。
(二)专业科室职能1.安全生产科利用周二安全现场督察检查及日督察检查,对现场进行全面督察,并填写、统计汇总检查结果,对不符合项进行周通报。
具体内容包括物品定置、作业环境、安全通道、活动场所卫生、劳保护品使用等的监督、检查及整改。
2.生产科负责现场原材物料的定置及物流管理。
3.机动设备科负责生产设备的清洁、备品备件的定置管理;跑冒滴漏的检查与整改。
4.环境保护科负责对工业“三废”排放的管理;负责现场危险废弃物的存放与处理管理。
5.厂办公室对全厂的爱国卫生负责。
(三)各车间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负责本单位的现场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1.贯彻《现场管理办法》,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2.做好本单位或本专业现场管理组织、协调、自查、自改工作。
3.对现场存在问题组织整改及回复。
(四)环卫车间对全厂环境绿化及公共环境卫生负责。
二、考核范围棒材厂所属生产区域、办公区域、厂区道路、班组三室。
三、考核内容车间原材物料定置管理;岗位隐患的整改;工辅具管理使用情况;设备清洁卫生及跑冒滴漏;车间现场安全通道及活动场所的卫生整洁状况;各危险源点的警示标志;现场危险品存放及污染物的排放;各车间(科室)卫生责任区;车间班组的三室卫生;现场人员劳保护品穿戴和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各项安全检查活动记录;车间班组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车间班组(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等。
聚焦“三化一融合”教学改革的卓越课堂认证体系建设与实践作者:隋全侠尹桂波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06期摘要:為了提高课堂含金量、提高教师胜任力、加大教学改革支持度、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构建了聚焦“项目化、信息化、思政化、课赛(证)融合”教学改革和对教师课程教学进行认证的卓越课堂认证体系。
该体系创新性提出“循环认证、持续卓越”理念,即建立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现场说课三阶段认证程序与标准。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打造了赋能师生、内容先进、教学高效、思政融入、课赛(证)融通的卓越课堂。
关键词:卓越课堂;“三化一融合”;认证标准;认证体系;三对接两纳入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46-04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认证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卓越课堂或有效课堂认证活动,建设科学、合理的课堂认证体系至关重要。
文章深入探讨了高职院校卓越课堂认证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经验,为改进卓越课堂认证提供参考意见。
一、认证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两年,美国非营利组织数字承诺(Digital Promise)建立了一套面向教育者的微认证体系,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种证明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及成果的机会,教师可以用工作样例、视频或其他制品形式作为证据申请认证,公开掌握的能力和完成的认证。
在数字承诺等专业组织的推动下,美国有20多个州正在或即将应用微认证支持教师专业发展[1]。
新西兰资格认证机构也开始采用微认证支持教师发展,认为其是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具有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