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法律理解_刑法毕业论文.doc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9
拐卖妇女儿童罪篇一:张明楷解读拐卖妇女、儿童罪罪拐卖妇女、儿童罪(一)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本罪是选择性罪名,可分解为拐卖妇女罪与拐卖儿童罪。
1.构成要件的内容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
(1)行为对象仅限于妇女与儿童,既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妇女与儿童,也包括具有外国国籍和无国籍的妇女与儿童。
被拐卖的外国妇女、儿童没有身份证明的,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妇女包括真两性畸形人和女性假两性畸形人。
儿童是指不满14 周岁的男女。
出卖捡拾的婴儿的,成立拐卖儿童罪。
拐卖已满 14 周岁的男性公民的行为,不成立本罪,符合其他犯罪构成的,可按其他犯罪论处。
问题是,出卖亲生子女或者所收养的子女的行为,是否成立本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1999 年 10 月 27 日《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精神,对那些迫于生活困难、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而出卖亲生子女或收养子女的,可不作为犯罪处理;对于出卖子女确属情节恶劣的,可按遗弃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2000 年 3 月 20 日联合发布的《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营利为目的,出卖不满 14周岁子女,情节恶劣的,应以拐卖儿童罪论处。
出卖 14 周岁以上女性亲属或者其他不满 14 周岁亲属的,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论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20xx 年 3 月 15 日《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本节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出卖亲生子女的,应当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论处……对私自送养导致子女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符合遗弃罪特征的,可以遗弃罪论处。
”(67) 上述三个司法解释的内容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基本精神相同。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拐卖妇女、儿童罪问题研究及立法完善姓名:冯瑞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学指导教师:孟庆华20100501摘 要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当前, 拐卖人口犯罪屡禁不止, 其原因之一是新《刑法》所规定的这一犯罪仍存在着立法缺陷。
本文从我国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构成要件出发,探讨了各要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分析了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立法缺陷及完善建议。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客体。
本章在列举评析刑法学中关于本罪客体的诸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不可买卖的权利。
同时从两性人、亲生子女能否能为本罪的对象入手,分析本罪在犯罪对象的规定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
第二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客观方面。
本章在对“拐卖”的含义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等具体行为方式的含义。
另外还分析刑法学界关于本罪的客观方面是否“以违背被害人的意志”为前提这一内容的各个观点,认为该罪的客观方面不以必须违背被害人的意志为前提。
第三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主体。
本章首先从行为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入手分析行为人与被害人存在亲属关系不能阻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其次, 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角度入手,论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第四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主观方面。
本章论述了本罪在主观上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且必须以出卖为目的。
第五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形态。
本章论述了拐卖妇女、儿童罪为行为犯,其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犯罪目的的实现。
此外还指出本罪是继续犯,行为人在客体的侵害状态和对客体侵害的行为本身都仍在继续时参加本罪就可以构成本罪的共犯。
第六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立法完善。
本章对该罪的完善提出建议,认为拐卖妇女、儿童罪应取消对犯罪对象的限制,恢复拐卖人口罪的规定。
XX大学毕业论文姓名教育层次学号分校专业教学点指导教师日期目录内容摘要…………………………………………………………第1页关键词 (2)一、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 (2)二、本罪的法律特征如下 (3)三、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认定 (4)四、刑罚的适用 (5)五、该罪的立法分析 (6)注释 (7)论拐卖妇女、儿童罪【摘要】拐卖人口的行为可谓历史悠久,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有违人性的犯罪甚至是被认为合法的。
伴随着人权的解放与观念的进步,全世界都已经将此行为作为严重犯罪加以惩治。
我国刑法对拐卖人口的犯罪规定经历了从1979刑法中拐卖人口罪到《拐卖决定》中拐卖妇女、儿童罪和拐卖人口罪共存的情况,再到1997年刑法关于人身买卖行为在《拐卖决定》的基础上只规定了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和聚众阻碍解放被拐卖妇女、儿童罪,同时取消了1979年刑法规定的拐卖人口罪的历程。
在我国刑法条文中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这明显是为"拐卖妇女、儿童"这种行为下的定义。
我们应该界定"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内涵,很明显这是一个罪名,而不是一个行为。
由于该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在客观实施的行为一般比较残酷,其社会危害性较大,所以在立法上该罪也是比较严厉的罪名之一。
其最低刑罚是5年有期徒刑,最高已经达到死刑并且没收财产,这样符合我国刑法的基本立法目的。
关键词:贩卖性别意识拐卖妇女、儿童罪奸淫幼女一、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对贩卖及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所触犯的刑法罪名。
首先,在我国刑法条文中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这明显是为"拐卖妇女、儿童"这种行为下的定义。
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法律理解
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法律理解
刘黎明
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日益猖獗。
最近此类犯罪呈高发态势,导致多少家庭骨肉分离,妻离子散。
近日,新闻媒体和网络上曝光的内蒙古赤峰新生儿疑被拐卖一案引起广大电视观众和网友的极大关注。
虽然被拐儿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得以获救。
得以家庭团聚,让我们的心灵聊以慰藉,但是打拐工作仍然艰巨,还有多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需要解救,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为人民法官应该更好的理解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法律适用,笔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发表一下自己对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粗浅的看法。
以期各位同仁指正。
一、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概念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或收养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拐骗儿童罪,是指采用蒙骗、利诱或其他方法,使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二、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构成要件
拐卖妇女儿童罪
拐卖妇女儿童罪客体要件拐卖妇女儿童罪侵犯的客体是被害妇女、儿童的身体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
被害妇女、儿童被拐骗后,处于犯罪嫌疑人控制之下,处于被欺骗、任其摆布的境地,失去决定自己去向的身体自由权,行为人将被害妇女、儿童当作商品出卖,损害其做人的尊严。
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所引起的被害人家庭妻离子散,有时甚至家破人亡是本罪的危害后果,而非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对象为妇女、儿童。
妇女指14周岁以上的女性。
拐卖妇女儿童罪论文篇一:定稿:《论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法律保护》相沟通学生毕业论文专业名称:准考证号码:指导老师:生姓名:论文题目论被侵害拐卖妇女儿童的法律保护论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法律保护【摘要】: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是把人作为一种商品来买卖,这种泯灭人性的行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严厉打击的重要犯罪行为之一,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时对公民的人身权利一种侵犯,罪行这种犯罪行为的发生以及蔓延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在2021年对刑法或进行了修改,将原来的拐卖人口罪修改为拐卖妇女、儿童罪。
妇女儿童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还是相对缺乏,恐怖份子因此成为了犯罪分子的重点侵害犯罪者。
近几年来,我国就针对此类罪行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对策,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也出现了新形式新变化,这样一来,对我们的立法工作者与或者说执法者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过去对于妇女、儿童的法律保护显现出不足的青少年地方。
对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法律保护不足的话,会引起一系列社会症结,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本文刘凯针对法律保护显得不足的地方,通过论证分析的方法,从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现状、新形势的特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犯罪的成因这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以及分析,然后阐述笔者的个人见解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被绑架的妇女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罪;缺陷;立法建议【Abstract】: The crime of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is the people as a dity to buy and sell, this inhuman behavior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crack down on crime, the personal rights of citizens of the crime of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when a violation occurs, and the spread of this crime will affect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Our criminal law in 2021 was amended to modify the original trafficking crime for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crime. Women and children as a vulnerable group in society, their sense ofself-protection and self-protection or the relative lack of ability, it became the focus of criminals against the obje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troduction of such crimes against our country'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but with the ever-changing society,criminals and criminal activities but also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new changes, so that, for our legislative workers and law enforcement is a greater challenge for women in the past,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children showing inadequate. For trafficked women and children inadequatelegal protection, it can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Genesis Therefore, this paper where inadequate legal protection, by the method of argumentation analysis, womenand children from trafficking crime sit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situation, the crime of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in these areas as well as depth analysis, then describes the author's personal opinions and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Trafficked women and children; Trafficked women and children crime; Defects;Legislative Proposals目录引言 4一、拐卖妇女儿童概要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4(一)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现状 4(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上新特点 41.犯罪工具的多样化 42.跨区域大范围流窜作案及侵害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53.犯罪呈现团伙化、职业化趋势 5二、严姗隽儿童犯罪的成因 5(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6(二)买方的需求以及贩卖获得利益的驱动 6(三)妇女、儿童自身保护能力差 6(四)法律观念淡薄 7(五)相关人员机关打击力度的不足 7三、我国拐卖妇女、儿童重罪的立法缺陷以及完善 7(一)立法缺陷 81.犯罪对象过于单一 82.没有对收买亲生子女的行为作出准确定性 83.对中间人的行为缺乏行径准确定性 94.买主刑事责任追究的不足 95.相关机关执法人员的执法加力不足的不足 9(二)针对上述缺陷提出的建议 9(三)从行动上进一步提高上对妇女儿童的法律保护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引言近几年来,新闻节目关于妇女儿童被拐卖的新闻越来越多,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但是犯罪依旧时有发生。
第1篇摘要:近年来,我国儿童拐卖案件频发,严重危害了儿童的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
本文从法律视角出发,对儿童拐卖案件的特点、成因、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儿童拐卖案件的特点1.案件频发,涉案范围广。
近年来,我国儿童拐卖案件逐年上升,涉案范围涉及全国各地,甚至跨国作案。
2.犯罪手段多样化。
犯罪分子采用各种手段拐卖儿童,如以贩养吸、网络拐卖、盗抢儿童等。
3.作案目的复杂。
犯罪分子拐卖儿童的目的各异,有的为谋取非法利益,有的为满足个人欲望,有的甚至为了报复社会。
4.案件侦破难度大。
由于儿童拐卖案件涉及范围广、作案手段隐蔽,使得案件侦破难度较大。
二、儿童拐卖案件的成因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一些贫困地区和家庭为了生存,将儿童作为交易对象。
2.法律因素。
我国在儿童拐卖案件的法律规定上存在一定不足,如对犯罪分子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犯罪成本较低。
3.家庭因素。
一些家庭对儿童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儿童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4.犯罪分子因素。
犯罪分子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拐卖儿童。
三、儿童拐卖案件的法律适用1.刑法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拐卖儿童罪的处罚标准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未成年人保护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拐卖、绑架、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对拐卖儿童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反拐卖儿童国际合作。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拐卖儿童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打击跨国拐卖儿童犯罪。
四、防范儿童拐卖案件的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儿童拐卖犯罪的认识,增强家庭和儿童自身的防范意识。
2.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提高犯罪成本,使犯罪分子不敢轻易作案。
3.完善法律法规。
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提高对拐卖儿童犯罪的处罚力度。
4.加强国际合作。
与其他国家共同打击跨国拐卖儿童犯罪,形成合力。
拐卖妇女犯罪刑法论文摘要:为了尊重性别差异,我国刑法中不少条款存在着性别化现象,其中有些条款中的性别化现象属于合理的差别对待,有利于实现性别的实质平等,而在拐卖类犯罪的规定中,性别化现象的存在却带来了很多危害。
当前我国刑法关于拐卖类犯罪的规定将其保护对象局限于妇女和儿童,不仅违背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无法有效保护非女性群体的合法权益。
因此,从刑事立法去性别化角度思考,为了适应当前打击拐卖类犯罪行为的新形势,恢复并重构已被废除的拐卖人口罪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拐卖人口罪;去性别化;重构一、拐卖妇女犯罪的刑法规制存在性别化(一)消除刑法性别化能够体现实质意义的男女平等刑法中的性别化,是指在刑法规制中,将男性或者女性作为特殊的保护对象(包括犯罪主体)给予不同于普通人的法律处遇。
从立法精神上来看,性别化的目的是强调特殊保护,但从本质上来看,却违背了法律适用平等的原则。
例如,刑法规定的“嫖宿幼女罪”、“组织、强迫妇女卖淫罪”等。
”2015年8月,《刑法修正案(九)》删除了“嫖宿幼女罪”,将刑法原有的猥亵妇女、儿童罪修改为猥亵罪,组织、强迫妇女卖淫罪修改为组织、强迫卖淫罪,即将这些犯罪的对象由“妇女”扩大为“他人”,使刑事立法去性别化迈出了第一步。
刑事立法是否需要性别化,说到底,也即是否需要对女性群体给予差异化保护的问题。
我们认为,刑法保护的差异化并不等于性别化,例如,对儿童的保护体现于对儿童成长的保护,对老年人的保护体现于对老年人生活的保护。
而性别化虽然也体现出差异化,但是,这种差异保护往往忽视了性别平等原则,有些规定还会产生对女性的歧视或者侮辱,例如,原刑法规定的“嫖宿幼女罪”。
主张刑法去性别化,就是消除因性别而区别对待的现象,避免因为性别不同而造成罪责刑不相适应的情况,从而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和公正。
性别,从学术上讲一般可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指的是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不可更改;而社会性别是指因为社会对两性特征、角色、责任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标准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可以随着社会性别理念的变化而改变。
第1篇摘要:贩卖儿童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破坏家庭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
本文从贩卖儿童案件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解析,旨在提高社会各界对贩卖儿童案件的认识,为打击此类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儿童拐卖案件频发,严重危害了儿童的人身安全和家庭稳定。
贩卖儿童案件不仅侵害了儿童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社会道德风尚,损害了国家形象。
为了有效打击贩卖儿童犯罪,保障儿童权益,有必要对贩卖儿童案件进行法律解析。
二、贩卖儿童案件的法律定义贩卖儿童,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贩卖儿童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
三、贩卖儿童案件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贩卖儿童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 客体要件:贩卖儿童罪的客体是儿童的合法权益,包括儿童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
3. 主观要件:贩卖儿童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儿童而进行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等行为。
4. 客观要件:贩卖儿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行为之一:(1)拐骗儿童:以欺骗、利诱等手段,使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
(2)绑架儿童: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非法限制儿童的人身自由。
(3)收买儿童: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为代价,购买儿童。
(4)贩卖儿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儿童转手出售给他人。
(5)接送、中转儿童:在拐骗、绑架、收买、贩卖儿童的过程中,为他人接送、中转儿童。
四、贩卖儿童案件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贩卖儿童罪的刑罚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民事责任:贩卖儿童罪侵害了儿童的合法权益,犯罪分子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摘要拐卖儿童罪是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
自建国以来,我国对拐卖儿童现象进行了几次专项打击,但拐卖儿童现象却久经打击而不绝,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从个人分散作案到集团化拐卖儿童;从境内作案发展到跨国作案;从单纯的拐孩子传宗接代到强迫孩子做非法盈利活动;拐卖手法也从单纯的偷发展到明抢明夺,甚至为了拐卖儿童出现杀害儿童亲人的恶性案件,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为了预防和惩罚这种犯罪,《刑法》中除了规定了拐卖儿童罪以外,还规定了收买和拐卖儿童罪和聚众阻碍解救收买儿童罪等相关犯罪。
当打拐从近年成为热词时,很多人才开始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但是,由于这些犯罪情况复杂以及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严厉的刑罚并不能铲除滋生犯罪的社会土壤,因此,拐卖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要从法律上预防,还应当从社会中打击,进一步遏制这一严重侵犯儿童身心健康,严重威胁社会安定的犯罪。
关键词:人身权利打拐社会问题目录引言 (I)一、“拐卖儿童罪”的定义、特征及法律规制 (1)(一)拐卖儿童罪的定义 (1)(二)拐卖儿童罪的特征 (1)(三)拐卖儿童罪的法律规制 (2)二、“拐卖儿童罪”的案例 (3)(一)北京市公安机关侦破“2010.1.19”拐卖儿童案 (3)(二)四川省旺苍县公安机关侦破一起拐卖20年前拐卖儿童案 (4)(三)微博“打拐”陈士渠 (5)(四)“打拐”素材电影之《亲爱的》、《失孤》 (5)三、“拐卖儿童罪”的社会危害 (6)(一)拐卖儿童对被拐儿童本人的危害........................ (6)(二)拐卖儿童对被拐儿童家庭的危害 (7)(三)拐卖儿童对收买被拐儿童家庭的危害 (7)四、“拐卖儿童罪”的治理 (8)(一)“治病”“问诊”——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成因 (8)(二)对症下药——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治理方法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拐卖人口的行为可谓历史悠久,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有违人性的犯罪甚至是被认为合法的。
HEBEINONGJI摘要:拐卖妇女儿童罪是一个近年来虽然经过严厉打击仍旧存在于世界上,甚至在某些地区十分猖獗的一类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
国内外对此类犯罪的研究以及打击,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探讨。
该文对我国人贩子犯罪的拐卖行为所涉及的客体、主体、主客观方面以及既遂未遂问题作了描述与分析来探讨拐卖妇女儿童罪。
关键词:女性;孩童;人格尊严论拐卖妇女儿童罪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学院王飞引言拐卖妇女丿暗的罪恶行为使被害者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受到了挑战,给妇女儿童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给受害人的家人也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
近些年来我国研究这类犯罪的学者教授对本罪的罪名构成、客体既遂、管理控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发展。
本文对近些年的针对拐卖妇女丿踵犯罪的立法对策进行了比较,对以往拐卖妇女、儿分析。
本》|^的犯罪客体、主体、犯罪主客观方面及既遂、未遂这些在理论界有争议的点的列举以及最终选择,及本罪的引人关注的点来进行探讨。
1拐卖妇女儿童罪犯罪主体拐卖妇女儿童类犯罪,刑法条文中并未对其主体进行特殊限制,拐卖妇女儿童类犯罪不属于那八项特别重大类犯罪,也就是说只要犯罪实施者年满十六周岁,那么他就可以成为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主体,但是又有了另外一个问题,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过程当中往往不止会犯拐卖妇女儿童罪名当中规定了的基本行为,即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拐卖妇女儿童过程当中行为人还可能实施诸如强奸或者杀害被拐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刑法第240条当中也是有所列举的,刑法第240条第一款还规定了拐卖妇女、儿童集团首要分子,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等这些都是作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的加重情节来进行处理的,这是针对一般的犯罪主体来说的,即年满十六岁的意识能力正常的人。
对于特殊主体来讲,十四岁到十六岁的犯罪实施者,在拐卖妇女儿童的过程当中只要实施了强奸、杀人等行为,就要在那八种严重犯罪行为当中依据犯罪分子所实施的行为对其进行定罪处罚,例如犯罪分子实施了强奸被拐卖者的行为,因其未达到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就要根据强奸罪对其进行定罪处刑O 2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构成要件2.1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主观要件拐卖妇女儿童的主观方面很显然是故意犯罪,拐卖妇女儿童这一类行为是需要实施者进行一系列筹备策划的,不存在过失犯罪,当然也不会发生因为犯罪主体实施某一行为时,放任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而导致其行为符合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特征,也就是说拐卖妇女儿童类犯罪的主观特征方面也不可能是间接故意。
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法律理解_
刑法毕业论文
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法律理解
刘黎明
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日益猖獗。
最近此类犯罪呈高发态势,导致多少家庭骨肉分离,妻离子散。
近日,新闻媒体和网络上曝光的内蒙古赤峰新生儿疑被拐卖一案引起广大电视观众和网友的极大关注。
虽然被拐儿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得以获救。
得以家庭团聚,让我们的心灵聊以慰藉,但是打拐工作仍然艰巨,还有多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需要解救,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为人民法官应该更好的理解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法律适用,笔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发表一下自己对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粗浅的看法。
以期各位同仁指正。
一、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概念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或收养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拐骗儿童罪,是指采用蒙骗、利诱或其他方法,使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二、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构成要件
拐卖妇女儿童罪
拐卖妇女儿童罪客体要件:拐卖妇女儿童罪侵犯的客体是被害妇女、儿童的身体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
被害妇女、儿童被拐骗后,处于犯罪嫌疑人控制之下,处于被欺骗、任其摆布的境地,失去决定自己去向的身体自由权,行为人将被害妇女、儿童当作商品出卖,损害其做人的尊严。
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所引起的被害人家庭妻离子散,有时甚至家破人亡是本罪的危害后果,而非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对象为妇女、儿童。
“妇女”指14周岁以上的女性。
根据最新司法解释的规定,这里的“妇女”既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妇女,也包括具有外国国籍和无国籍的妇女,被拐卖的外国妇女没有身份证明的,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儿童”一般指14周岁以下的人。
客观要件:拐卖妇女儿童罪在客观上表现为非法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者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拐骗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在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物色外流妇女,并用谎言骗取信任,达到自己的罪恶目的;有的是利用各种关系,花言巧语夸某地生活好,以帮助介绍对象、安置工作等为诱饵,诱骗妇女随自己离家出走;有的是以帮助照看为名将儿童从监护人手中骗走;有的则是以帮助引路、给零食等方法,将儿童拐走。
在拐卖妇女、儿童的共同犯罪中,进行接应、藏匿、转送、接转被拐骗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将收买、绑架、贩卖、接送、中转被拐骗妇女、儿童的行为作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表现形式,是刑法对拐卖人口犯罪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本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只要实施了拐骗、绑架、收卖、贩卖、接送或者中转妇女、儿童中的任何一种行为,即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拐骗和贩卖是拐卖妇女、儿童罪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客观表现。
主体要件: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主观要件:拐卖妇女、儿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而且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出卖的目的。
根据法律的规定,只要犯罪嫌疑人以出卖为目的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被拐妇女、儿童行为之一的,即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至于是否卖出,犯罪目的是否实现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但是,如果犯罪嫌疑人实施上述行为并不是以出卖为目的,则可能构成其他犯罪,不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但实践中有的行为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是为了与被害人形成婚姻、家庭关系,并不是为出卖,而收买后,由于被害人反抗或者其他原因,行为人又将收买的妇女、儿童卖给他人,应以拐卖妇女、儿童罪处罚。
实践中,拐卖妇女、儿童一般是以营利为目的,但也不能绝对排除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实施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行为对象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
客观上表现为拐骗不满14周岁的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拐骗行为既可以针对儿童实行,也可以针对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实行。
拐骗的手段主要表现为蒙骗、利诱,将儿童偷走、抢走的行为也不影响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成立。
主观上表现为故意,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而故意拐骗使之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构成本罪。
拐骗儿童罪
拐骗儿童罪客观要件:拐骗儿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使儿童脱离自己的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可直接对儿童实行,也可能是对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实行。
拐骗的手段是多种多样。
总之,使用各种手段拐骗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是拐骗儿童罪在客观方面的重要特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与朋友。
除上述法定监护人外,受儿童家长委托负责照管儿童的人,也具有监护人的身份,如果使儿童脱离具有这种身份的人的监护,同样是拐骗儿童脱离监护人的行为。
拐骗儿童罪主观要件:拐骗儿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其目的大多是为了将拐骗的儿童收养为自己的子女;也不排除有的是为了供其使唤、奴役;也有的是因为非常喜欢儿童而实施拐骗的。
从实践看,拐骗儿童的大多是一些没有子女的人,想把拐来的儿童收养为自已的子女。
这样的人主观上并不是想残害儿童,但是,他们这种极端损人利己的行为,使受骗儿童的心灵遭受严重创伤,给儿童的父母和其他亲人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也给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带来威胁。
因此,对于拐骗儿童的犯罪行为,不论其动机、目的如何,都不应忽视其社会危害性,必须给以应得的惩罚。
拐骗儿童罪主要特征:1、犯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家庭关系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侵犯的对象是不满14周岁的男女儿童。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拐骗不满14周岁的男女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所谓拐骗,即指使用欺骗,引诱等方法将儿童弄走,使之脱离家庭和监护人。
3、在主观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
犯罪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收养,有的也可能是供自己使唤,奴役。
三、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法律认定
拐卖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在法律认定上是有明显区别的,拐骗儿童罪是指采用威胁,欺骗或利诱等不法手段弄走儿童,使之脱离家庭或监护人。
该罪的行为动机一般是为自己或他人收养或役使儿童。
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区别就是首先客体不同,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不被买卖的权利,而拐骗儿童罪的客体儿童的人身权利不被侵犯。
其次,客观方面不同拐卖妇女、儿童罪要求只有以出卖为目的而实施以上行为的才能构成此罪,而拐骗儿童罪却要求比较狭隘,只有行为人用威胁,欺骗或利诱等不法手段使儿童脱离家庭或其监护人才成立拐骗儿童罪。
再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拐卖妇女、儿童罪要求犯罪嫌疑人主观为了在贩卖,拐骗,收买,绑架,接受,中转等行为中获利的目的,即使不得利,只要为出卖目的即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而拐骗儿童罪从根本上排除了出卖这种行为动机。
最后,就是对特殊拐卖行为的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的意见指出,将生育作为非法获利手段,生育后即出卖子女的;明知对方不具有抚养目的,或者根本不考虑对方是否具有抚养目的,为收取钱财将子女“送”给他人的;为收取明显不属于“营养费”、“感谢费”的巨额钱财将子女“送”给他人的;其他足以反映行为人具有非法获利目的的“送养”行为的。
可以认定属于出卖亲生子女,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论处。
对于不是出于非法获利目的,而是迫于生活困难,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