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政治 时事集锦 如何看待“官员复出”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看待“领导干部退路”问题?时事评论背景: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正中当前治腐要害。
《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对所有退(离)休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的管理,并限期对党政领导干部违规在企业兼职(任职)进行清理,表明我国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的管理机制。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领导干部退路”问题?事实上,我国的一些党纪法规早已有了相关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措辞的原则性与自身的局限性,仍然存在制度“缝隙”,让少数党政领导干部有机可乘、有缝可钻,在企业违规兼职任职。
这些企业职务也往往成为他们退出领导岗位或者退休后的“退路”,严重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廉洁性。
显然,这次印发的《意见》,堵住了“口子”,补齐了制度“短板”,彰显出法治精神。
禁止不当利益联结,是各国公务员管理的普遍做法和法治经验,目的是确保公务员的廉洁性。
在发达国家,退休的公务员到有利益关联的企业任职,一般称为“回转门”现象,常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的“事后联结”。
倘若领导干部退职后可以随意在企业任职,也必然产生一种不正当的“可期待利益”。
为了这种“可期待利益”,领导干部很可能在未退职时就与企业达成权钱交换的“契约”,甚至是“默契”。
他们在任职期间就开始向企业“履约”,退职后再向企业“收租”,不过是“先交货,后结账”而已。
即便不存在这种“契约”,领导干部在退职后仍然可利用个人威望、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为企业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对企业而言,这是发挥其“余热”;对社会而言,则可能是输出“负能量”。
因此,规定领导干部退职后必须经历一定的“冷却期”方可到企业任职,很有必要。
国家权力是一种公共财产,所有者是人民,廉洁是其本质要求,任何与社会利益发生不正当关联的行为都会玷污其纯洁性。
领导干部在就职时应当“洗手奉职”,退职时也应当“摆袖却金”。
管好他们的“退路”,是为了确保领导干部曾经掌握的公权力不因其退职后的行为被“玷污”,让公权力“质本洁来还洁去”。
被问责官员复出的现状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问责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问责制度理论框架和系统的问责程序体系,但是在高调问责的同时,也存在着被问责官员低调复出的现象,被问责官员的复出成为人民群众热议的话题,因此,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问责制;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一、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中存在的失范现象我国问责制正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但是在高调的问责制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存在着低调复出的现象。
复出是问责制的重要一环,由于目前在这一环节上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导致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失范现象。
这表现在:1、接连复出,复出已成一定惯例总体上看,被问责官员复出事件发生频率很高,被问责官员复出形成了一定惯例,成为“潜规则”。
甚至在一些地方的领导观念里,问责制就是对问题官员的暂时冷藏,经过一段时间“冷处理”,等社会焦点转移了,也就可以再悄悄复出了。
2、曲线复出,复出职务变动不大在被问责官员复出上,有的表现为平级调动、有的表现为复出升迁、有的表现为“协助”相关工作。
由此可见,复出形式多种多样,多数被问责官员复出时的职务、级别变动较小,有的“官复原职”,有的“异地任职”,有的甚至是“异地升迁”,很少有降职者。
3、悄然复出,复出过程暗箱操作复出的被问责官员大多都是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静悄悄”、“神秘秘”复出的。
群众看到的复出结果,都是在经过细心的公众和媒体发现后,事后才予以曝光的,可见这种具有隐蔽性的“悄悄复出”,使得任前公示制度事实上被虚化,群众根本没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不明复出,复出原因语焉不详被问责官员重回官场的理由、过程、条件等关键性的问题,群众需要知情,但有关部门并没有公布被问责官员是因何复出,基于何种法律根据,存在何种事实理由,对公众的质疑也是含糊其词。
二、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失范现象的原因1、问责制度有先天缺陷(1)缺乏专门成文法。
如何看待“官员“复出””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原临汾市委书记夏振贵复出的消息,并对近年来复出的官员进行盘点,再次将问题官员复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很多人甚至认为,问责就等于带薪休假,工资是有的,工作是不必做的。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官员“复出””问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敢说自己没犯过错?官员也是人,也会犯错,改正好了,再出来为官,那是应该的、合情合法的。
但是,有的官员长者一两年,短者一两月就复出,这么一丁点儿时间,他们就真正反省好了吗?他们就真正改正好了吗?他们就做出足够大的成绩,可以提拔重用了吗?一个个大问号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久久都没能想明白。
还有,就是一个官员犯了错,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就做免职处理,到旁边去“休息休息”,待“风声过去后”,在上级部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或是官复原职,或是另有重用,有的甚至“走得更好”。
那我们普通公务员呢?有的犯点小错误、出点小问题,就给予辞退处理,要想再进公务员队伍,那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情况,为什么要遭受不同的境遇?
对官员进行处理,一方面是让官员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受过,另一方面也是给公众一个“交待”、一个“回应”,一些地方及时对官员给予免职处理,公众觉得满意、舆论及时得到平息。
但是,快速免职、快速复出,公众会不会觉得太随意、被忽悠,舆论会不会反弹,政府公信力会不会受影响。
反正,我是觉得“复出”不该太随意,这样的做法太缺乏诚意。
官员问责复出现象规制思考摘要: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官员问责制度建设,通过立法和行政监察的手段来督查官员依法行政。
然而,由于观念、体制和法制等因素的影响,官员问责制度还不够科学和合理,官员被问责后复出现象日益频繁,深入分析了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规制政府官员问责复出现象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官员问责;复出;信任危机引言问责是追究政府官员的责任,意即权责对等,是政治文明的体现,要建立责任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制。
官员问责,在中国这个词进入公众的视线的时间并不长。
2003年非典时,是这个词第一次以高调的姿态进入民众视野。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增快,官员们因为种种原因被问责的新闻越来越多。
最近的一系列问责事件,反映了高层治理官员队伍的决心。
但是官员们问责后复出的新闻也层出不穷,民众眼中的“官员问责”与“带薪休假”划上了等号,引发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
一旦政府本身缺乏公信力,就无法真正取信于民。
一、我国官员问责制度的现状2003年以后,随着问责的深入,我国逐渐形成问责制度化。
随着2005年《国家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就从法律角度上明确了问责制,这就使问责法制化。
国家正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其中有一项即是建立全面的行政问责制。
但是,目前我国建立官员问责制度的时间还不够长,问责制度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度还未形成系统规范的体系,相关的规范短缺,依据不清,只有一些零散的规定,而且不同规范之间相互冲突严重。
在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建立规范问责制度的政府并不多见,系统的问责制度的几乎没有。
制度的短缺,导致问责机制无法可依,形成混乱。
使问责成为领导的心血来潮,而非一种稳定的制度,毫无规律可言。
二是我国的官员问责过乱,没有区分不同的原因和类型,更没有区别问责事项的认定标准和处理方式。
国外的问责根据不同的标准,区分为政治问责、道德问责、行政问责和法律问责等不同的问责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问责后如何避免官员“带病复出”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情形、方式、适用、程序,首次作了明确规定.应该说,近几年来,我国对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在一些人看来,多数问责是因为事件性质太恶劣、公众关注度太高, 在“不问不足以平民愤"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才对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处理。
这不免让人觉得这些问责部门是在规避法律,让那些该被问责的领导干部暂时躲避风头,绕开公众的注意力.这几年,有的领导干部被问责后,事隔不久又“带病复出”,易地做官。
对此,有的人极端地认为,一个领导干部被问责后,就该永远“不得翻身",永远不得再做官,这才是真正的问责.为什么有人质疑问责?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一些地区有关领导干部问责制的规定不明确,哪些领导干部在什么情况下应被问责,问责后怎么处理等,各地规定有别,使得公众产生误解;另一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这些被问责的领导干部为什么复出,经过了什么复出程序,公众一无所知,造成各种各样的谣言和猜想也在公众中传播。
《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由党委(党组)、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这也就是说,一名领导干部被免职,免的只是他出问题时所担任的职务,并不是永远不能再重新安排工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误,如果因为一次错误,就否定这个人的全部,这样的问责不免过于偏执。
从情理上来讲,给曾经犯了错误、有过失误的领导干部一个重新改过的机会,也是一种理性的做法。
所以,一些被问责的领导干部又被重新安排工作,是符合《暂行规定》的,并不是公众眼中的所谓“带病复出”,易地做官。
其实,对于被问责的领导干部复出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复出,而在于怎么复出?如果符合《暂行规定》的复出程序,无可厚非;如果是官官相护,把问责只是当成掩人耳目的把戏,那当然应该严处.问责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
谢吉晨
【期刊名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在问责制已成为我国政府运行的一种常态的情况下,对于被问责官员的制度安排却存在缺失.被问责官员何种情况下可以复出、复出到何种职位、以何种程序复出等缺少明确的规定,各地操作的随意性较大.这种相关制度的缺失不仅削弱了问责制的功能,而且可能会引发新的腐败行为,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完善“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可以从完善相关制度、增加透明度、强化人大的监督和扩大公众参与人手.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谢吉晨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完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路径选择
4.完善我国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对策
5.我国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看待“官员复出”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吉林德惠因火灾事故被撤职的书记市长,不到1年均已低调复出。
日前,这一“现象级”事实,再次把“官员复出”的老话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此前,还有媒体做了统计:2008年以来引起舆论关注的52起官员免职案例中,
被免的85名官员中已有29人起复。
吉林德惠因火灾事故被撤职的书记市长,
不到1年均已低调复出。
日前,这一“现象级”事实,再次把“官员复出”的
老话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此前,还有媒体做了统计:2008年以来引起
舆论关注的52起官员免职案例中,被免的85名官员中已有29人起复。
时事评论观点:
允许免职、撤职官员复出,体现了问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行政机
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对处分“时效性”的规定,也给被免职官员复出提供了
制度依据。
在“可以复出”这一点上,共识业已达成。
而认识的关键分歧在于,
谁能复出,怎样复出。
近年来,官员被免职主要有三种情况,即突发公共事件、生活作风问题、违反党纪国法。
公众可以接受知错改错的官员依法依规复出,但很难容忍“闪电回归”“带病起复”“悄然复出”。
按照规定,免职的党政领导,复出起码相隔一年。
但现实中一些官员的“闪电回归”,让这条严规铁律颇为尴尬。
因女儿吃空饷免职的山西静乐县原
县委书记杨存虎,仅隔两个月就起复了;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
准备替老百姓说话”的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免职9个月后官复原职。
“闪电回归”,老百姓肯定不会服气。
“带病起复”则更像一颗埋下腐败风险的定时炸弹。
譬如,因行贿被免的河南周口扶沟县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薄玉龙,复出后竟然担任该市检察院反
渎职侵权局政委。
让一名涉腐官员来主持司法工作,岂能让百姓信服?好在媒
体曝光后他再度被免职,但是,“带病起复”给公众留下的信任伤痕却不易弥
合。
而“悄然复出”的问题,虽然符合相关规定,但往往是“能不引起注意就尽量不引起注意”,容易使公众产生“暗箱操作”的感觉。
这些公众反映强烈的不当复出,难免让人们有“免职就是带薪休假”的类比,烙下“免职就是舆论挡箭牌”的印象,最终把问责机制视为“民意公关”的一种手段。
事实证明,暂时的舆论平息,无法缓释民众内心的焦虑。
人们在乎当事官员下不下台,更在乎问责的有效性和威慑力。
与其事后被舆论质疑,不如事前把尊重民意这一文章做足。
官员复出能不能在阳光下,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何为“实绩突出”,什么叫“符合提拔任用条件”,这些复出标准能不能精细化?复出程序是否履行,组织考察是否到位……回答好这些问题,问责才有震慑,复出才能坦荡,老百姓的质疑才会消弭。
“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
”干部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种社会成本的消耗为代价的。
培养不易,能修不弃。
正因如此,唯有阳光重启、正当起复被问责的官员,才算是真正爱护珍惜,才体现对党和人民的负责,也才能令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赢得群众心甘情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