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 格式:ppt
- 大小:230.00 KB
- 文档页数:7
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哲学上,他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重要代表。
在教育上,他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竭力主张培养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或贵族化的资产阶级。
他撰写的《教育漫话》一书从理论上为英国的绅士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生平简介1632年,洛克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幼时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
1652年毕业于威斯敏斯特公学,随即入牛津大学研究哲学、物理、化学、医学,1658年获硕士学位。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在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度。
洛克深受革命胜利的鼓舞,在几年里连续发表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89)、《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为新政权提供理沦依据。
1692年出版的《教育漫话》,系统表述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方面的要求,成为从西欧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发展到近代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世俗教育的中间环节。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1690年)中阐述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是他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他继承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批判了天赋观念论,详细论证了基于感觉经验基础上的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任你在上面写上什么或把它塑造成什么。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就像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经验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对心理活动的“反省”。
人的观念大部分来源于感官,同时人的认识应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洛克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重要性,但他把对心理活动的反省看成知识的一个独立源泉,反映出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论,就是要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等世俗教育,把资产阶级子弟培养成为与世俗贵族没有多大区别的新贵族——绅士。
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贡献与局限作者:车其磊摘自:《凉山社会科学》内容提要: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极大生长,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英国宽松的宗教信仰氛围,古代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了17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产生.它的产生发展又反作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指导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并为以后彻底的科学的认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英国经验论哲学作为一种具有近代特点的认识论观点,经历了从弗兰西斯*培根经由霍布斯到洛克的早期发展和从贝克莱到休谟的晚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论的认识原则和思想观点不断得到强化和系统化,同时他自身的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最终使其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关键词:经验论感性经验实体科学归纳法经院哲学演绎法整个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坚定不移地向着其逻辑彻底性迈进的历程,然而这种逻辑上的彻底性恰恰成为经验论哲学的坟墓。
关于经验论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探讨,即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实体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方法论问题的演变发展。
一.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的演变发展。
第一阶段:经验论者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各自提出基本的论点,并作了初步分析,但还没有作出系统地论述。
作为近代西方经验论哲学的创始者弗兰西斯*培根就明确提出关于知识来自感性经验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人们要正确认识自然事物,从自然事物中获得真理性的知识,就必须以感觉经验为根据。
他说:“人们若非想着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培根指出一切知识都只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自然事实,特别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与培根一样,霍布斯也承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他说:“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像中的影像”,“如果现象是我们借以认识一切别的事物的原则,我们就必须承认感觉是我们借以认识这些原则的原则,承认我们的一切都是从感觉获得的’。
培根霍布斯作为经验论者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各自提出了基本的论点并作了初步的分析,但是还没有作出系统的论述。
浅论xx的政治思想xx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学号:0718摘要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唯物主义经验论集大成者。
约翰·洛克的社会政治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自然说、社会契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权分立说”。
当然他的政治思想也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xx政治思想社会xx说三权分立说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在我国哲学史界己被广泛研究。
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对洛克的认识论研究的较多,而对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研究的文章极少。
研究洛克的政治思想对于研究近代社会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全面了解洛克的哲学思想将有很大益处。
首先洛克政治思想的形成,同他的家庭、教育以及革命时期他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活动是分不开的。
一洛克出身于一个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小土地所有者,做过律师,是一个清教徒。
在英国革命期间,他的父亲站在议会一边,参加了克伦威尔的革命军队。
1652年,洛克进了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该院的院长箱副校长约翰·欧文(John Ow en)也是一个清教徒。
当时主持牛津大学的都是些独立派的人物,他们是英国最早主张宗教宽容的。
洛克所受的家庭煎陶和教育影响,都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
1666年洛克结识了艾斯单勋爵(Lord Ashley),亦即后来的谢弗兹伯单伯爵(Earl of Shaftesbury)。
他1667年就做艾斯单的秘书,在这个伯爵家单住过15年之久,关系很深,谢弗兹伯里伯爵做辉格党的领袖时,他们也时常交换对于政治问题的意见,这对洛克的影响很大。
洛克经历了1640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
当时资本主义才初步发展,封建统治和宗教势力比较强,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
然而资产阶级要革命,又害怕人民群众。
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不是同广大人民结成联盟,而是自始至终同新贵族结成联盟,最后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通过宫廷政变即所谓“光荣革命”,以建立君主立宪制政府而宣告结束。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思想不是培根最早提出来的——兼谈
“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
胡成广
【期刊名称】《理论探讨》
【年(卷),期】1987()6
【摘要】许多人都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思想,是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著名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弗兰西斯·培根最早提出来的,这种观点目前似乎已经成了定论。
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其实,这一思想的提出时间,至少可以溯源到公元前四百多年以前。
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军事家、古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孙子就提出了这一思想。
下面让我们就孙子其人及著作《孙子》(或称《孙子兵法)谈一谈这方面的认识,以求斧正。
【总页数】4页(P58-61)
【关键词】唯物主义;春秋时期;资产阶级;经验论者;历史事实;思想;培根;奠基人;孙子兵法;哲学家
【作者】胡成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三解——兼论弗兰西斯·培根的宗教观对其知识观的影响 [J], 周林东
2.知识不是力量,使用知识才是力量——中美基础教育思想比较实践学习思考 [J], 李玉华;
3.“知识就是力量”是资产阶级口号吗?——兼论培根哲学的现实意义 [J], 赵勋国
4.“知识就是力量”不是培根提出的 [J], 万之
5.和谐就是力量——兼评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J], 日月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所以尽管他的哲学有许多地方欠圆满(如带有神学色彩和旧思想的残余),他仍旧占有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
培根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
培根的《新工具》对于开创的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经验观察为方式的研究自然的方法,是建立在对客观对象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的。
这种对物质世界的客观把握,对于英国唯物主义的形成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
培根以后,霍布斯把培根所开创的唯物主义传统加以系统化和片面化,形成了典型的近代意义上的机械唯物主义;而培根的经验主义倾向的认识论,经过霍布斯,被洛克论证和发挥,形成了系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思想;培根的把整体割裂开试图把握本质的方法,给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带来了理论的基础。
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
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
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的精神哲学理论通常被视为是现代主义中“本体”以及自我理论的奠基者,也影响了后来大卫·休谟、让·雅各·卢梭、与伊曼努尔·康德等人的著作。
洛克是第一个以连续的“意识”来定义自我概念的哲学家,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
与笛卡尔或基督教哲学不同的是,洛克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1]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而独立的,没有人有权利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
洛克也主张应该对政府权力实行监督与制衡,并且认为当政府背叛了人民时,革命不但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这些理论对于美国宪法及其独立宣言都有极大影响。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
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
欧洲哲学通史导言①欧洲哲学史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渊源。
②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欧洲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过程,探索和揭示这种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的规律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③科学地评价各种流派和哲学思潮的历史地位,是哲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④一般地说,在历史上后起的哲学家总是提出某些新的原则,力图克服以往的哲学家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往往赋予自己提出的新原则以最大的普遍性,使之绝对化,从而造成新的片面性和缺陷。
⑤要科学地评价一种哲学思想,就不应该仅只是孤立地考察它得出的具体结论是什么,尤为重要的是应当深入探究它在人类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对推动人类认识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⑥哲学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克服认识中的片面性,逐步接近真理的历史。
⑦欧洲哲学史的实际过程就是由各个时代的不同哲学派别之间的彼此斗争、相互渗透和错综交织组成的,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矛盾和斗争则是贯穿整个欧洲哲学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
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矛盾和斗争。
⑧历史上各派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贯彻的是一条错误的路线,但是各派唯心主义哲学也是人类认识真理过程中的中介或环节,它们不仅为人类认识真理提供了某些失足的教训,而且在某些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的成分或真理的颗粒。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⑨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按其本质说,是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反映;但在思想材料上,它又都是从历史提供的思想材料出发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在思想材料上的这种连续和影响的关系,表现了哲学思想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哲学发展的这种历史继承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由于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点,即传统风格上的差异。
⑩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整理和分析各个历史时代的哲学思想,科学地阐明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总结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批判地继承历史阶段上的优秀哲学遗产,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史所面临的课题,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哲学史的根本目的。
欧洲哲学通史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说明: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南开大学出版冒从虎、张庆荣、王勤田编写的《欧洲哲学通史》。
本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总共约为54课时。
二、课程基础: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思想史知识、西方历史知识,以及一定的逻辑哲学知识,从而为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的本质与特征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适应对象:哲学专业、政治学专业和社会学专业以及其他人文学科中对西方哲学问题感性趣的本科生。
四、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西方哲学史上所出现的诸种哲学流派的思想特征,并熟悉它们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的哲学命题,从而为进一步理解哲学的本质以及研究哲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内容提要: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哲学史中的诸种哲学流派以及它们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命题与哲学要义。
第二部分:内容及基本要求导论●基本要求:1.掌握哲学、哲学史等概念。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意义。
3.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西方各种思潮的关系。
●参考学时:2学时●参考资料:《希腊哲学史》第一卷,汪子嵩等著,人民出版社,1983《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苏菲的世界》,贾德,作家出版社,1999《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198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西方哲学史》梯利,商务印书馆,1999●教学主要内容:一、哲学史是什么(一)哲学的问题(二)哲学史与哲学的关系二、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哲学史(一)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二)学习的方法三、西方哲学史的覆盖范围(一)西方的含义(二)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古希腊哲学的前史:神话中的哲理●基本要求:1.掌握希腊哲学的来源2.熟练掌握希腊神话世界观●参考学时:1学时●参考资料:《古希腊哲学探本》杨适,商务印书馆,2004年《希腊哲学史》第一卷,汪子嵩等著,人民出版社,1983●教学主要内容:§1.希腊神话世界观§2.最原始的自然哲学思想§3.酒神文化第二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基本要求:1.掌握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历程以及思想特征2.熟练掌握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3.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开端及早期自然哲学的特点●参考学时:6学时●参考资料:《古希腊哲学探本》杨适,商务印书馆,2004年《希腊哲学史》第一卷,汪子嵩等著,人民出版社,1983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苏菲的世界》,贾德,作家出版社,1999《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198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西方哲学史》梯利,商务印书馆,1999●教学主要内容:§1.古希腊哲学的开端古希腊哲学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神话中的思想萌芽§2.伊奥尼亚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的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思想。
《外国教育史》作业一、单选题1、洛克的《教育漫话》是论述()的教育问题。
A.劳动人民B.少年儿童C.青年绅士D.中小学生E. 答案请用最流行的聊天软件加:ylitw20082、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
A.《政治学》B.《爱弥儿》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3、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洛克B.卢梭C.裴斯塔洛齐D.夸美纽斯4、“三艺”为()所创设。
A.柏拉图B.智者派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5、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6、古代西方第一部专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著作是()。
A.《理想国》B.《法律篇》C.《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 D.《政治学》7、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昆体良D.西塞罗8、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A.科学B.神学C.哲学D文学9、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的教育。
A.世俗封建主B.教会封建主C.资产阶级D.城市平民10、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的文化革命。
A.奴隶主阶级B.封建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11、“泛智”思想是()教育理论的核心。
A.托马斯·阿奎那B.夸美纽斯C.奥古斯丁D.柏拉图12、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要遵循()的普遍规律。
A.自然人性B.自然界C.人类社会D.自然与人类社会13、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
A.卢梭B.夸美纽斯C.乌申斯基D.福禄培尔14、实行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是()。
A.法B.英C.美D.俄15、在外国教育史上,( )是以倡导科学教育而著称的。
英国经验主义(美是感性经验)一、总体把握(关键词)近代欧洲哲学按照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经验论,经验论否认真理的先验性,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
没有经验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方法论上重视归纳法。
主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抛弃了神学美学的观念,从美是上帝,过渡到美是感性经验,把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的问题,力图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从而把握美的规律。
二、历史文化语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15世纪末期以来,罗马教会的腐败日趋严重,出售特赦券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
其中加尔文主义对英国影响较大:它提出信仰不是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认识,认为人人都可以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上帝。
在基督教以外,西方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韦达在数学、基尔伯特在电磁学以及维萨留斯和哈维在医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根本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对天文学的贡献从科学上推翻了罗马教会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信仰,让人们在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认识到理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这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带来了哲学方法的革新。
人们开始用理性来解释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历史,这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最紧密的一个时期,哲学的发展几乎与科学的发现同步。
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对哲学家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培根、洛克、贝克莱等都接受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具体到英国,在十六世纪夺取海上霸权后,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由此发生。
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关荣革命,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
浅谈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摘要: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重视感觉经验,并将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的一个哲学流派。
“经验主义”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
本文介绍的是其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方法论。
关键词:白板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怀疑因果关系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最反映这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哲学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
经验论的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我们要对它的不同代表人物的细想做具体的、细致的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
1.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1.1批判天赋观念论洛克对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最初是从批判天赋观念说开始的。
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论”原则进行了深入而详尽地批判。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得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
”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否认上帝的先验性,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经验中形成的。
认为天赋观念的基本依据“普遍同意”是荒谬的,认为根本没有什么是普遍同意的东西。
并且明确地确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
洛克指出,天赋观念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它容易被人所利用,一些独裁者往往把自己说成“天赋原则”,解除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受宗教和坏学说的支配。
1.2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他的白板说是同一理论的正反两个方面:他一方面否认了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另一方面肯定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
【名人故事】自由主义鼻祖:约翰?洛克约翰·洛克是培根、霍布斯之后,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主要继承者。
他的哲学、政治思想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翰·洛克1632年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
父亲曾参加过克伦威尔的军队,这使洛克从小就受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大学期间,他与波义耳、牛顿等科学家建立了交往关系,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潜心攻读经验科学,广泛地阅读了培根、笛卡尔等人的著作。
大学毕业后,他当过教师,不久又作了辉格党领袖艾希利勋爵的秘书、顾问和私人代表,深受其政治思想的影响。
1683年,因逃避斯图亚特王朝的迫害,洛克随艾希利避居荷兰。
1688年“光荣革命”后,返回英国并在新政府中担任职务。
这种不平常的经历和社会关系,对洛克的世界观和政治态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也促使他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家。
他的法律思想是为立宪君主制和相应的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根据的。
其主要著作有《论宽容异教的通信》、《政府论》上下篇和《人类理解论》等。
洛克集中研究了人类的知识起源和认识能力。
他尖锐地批判了“天赋”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并不是早就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他提出了著名的“人心白纸说”,认为人心就像一张白纸,上面本没有什么,要通过各种学习和有了各种经历后,才形成知识和观念。
洛克又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种。
认为外部经验是客观物质世界对人的感官作用的结果,内部经验则是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比如意愿、爱憎等等。
外部经验论反映了洛克哲学的唯物成份,内部经验论则体现了洛克哲学的唯心论色彩。
作为一个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洛克最重要的成果在政治思想方面,它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他的《政府论》一书中。
在这本书中,它系统阐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洛克看来,在法律产生之前,人类处在一种自由状态和平等状态之中。
《外国教育史》作业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
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__________的结果。
A.先天禀赋 B.后天教育 C.环境影响 D.上帝决定2、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_____经验论的巨子,着名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辨证 D.形而上学3、在俄国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应推1755年在____倡议下成立的莫斯科大学。
A.乌申斯基 B.巴甫洛夫 C.罗蒙诺索夫 D.柴可夫斯基4、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教育带有浓厚的阶级性、等级性和____。
A.宗教性 B.世俗性 C.科学性 D.民族性5、基辅罗斯的学校教育产生于十一世纪,它是以___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A.体育馆 B.寺院 C.工场 D.剧院6、乌申斯基是____国教育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A.英 B.法 C.俄 D.美7、在俄国教育史上,基辅罗斯的学校教育产生于____世纪。
A.9 B.10 C.11 D.128、洛克的《教育漫话》是论述_____的教育问题。
A.劳动人民 B.少年儿童 C.青年绅士 D.中小学生9、卢梭是____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
A.16 B.17 C.18 D.1910、卢梭是反对____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
A.奴隶 B.封建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11、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
A.《政治学》 B.《爱弥儿》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12、卢梭忽视______教育A.儿童 B.女子 C.男子 D.少年13、裴斯塔洛齐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初期的___(国)着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A.捷克 B.瑞士 C.法国 D.尼德兰14、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_____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和培根。
霍布斯主张把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唯理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成为17、18世纪西方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现象——包括人与动物——都完全是由物质的分子所组成的,甚至连人类的意识也是由人脑中微小分子的运动而产生的。
培根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
他创立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物质是万物的本原,物质是一切原因的原因;运动或活动是自然界物体本身所固有的特性,运动具有各种不同性质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