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临床路径模板[精品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3
颈椎病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有医生都需要烂熟于心。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布了19个学科224个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骨科在线整理了其中的21个骨科临床路径,将陆续公布,敬请大家关注。
一、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ICD-10:M47.1和G99.2)。
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颈后路椎板成形术(ICD-9-CM-3:81.0201/81.03/81.00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多赫尔蒂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第14版)。
1.病史:有颈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脊髓受压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多赫尔蒂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第14版)。
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和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5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5)X线胸片、心电图;(6)颈椎正侧伸屈位片、双斜位片、CT和MRI。
颈椎病(神经根型)非手术疗法临床路径一、颈椎病(神经根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病史:有颈神经根压迫的临床症状,发病时间早,未正规治疗,症状持续时间不长。
2.体征: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 神经根型颈椎病。
2. 未正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颈椎病(神经根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学习,需要治疗。
(六)入院后准备1-2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胸片、心电图;(3)颈椎正侧、伸屈、双斜位片、CT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脱水消肿,活血化瘀药物:甘油果糖,甘露醇,丹红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甲钴胺等(八)保守治疗方法,根据《中医筋伤学》(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 推拿按摩、针灸:推拿按摩方法: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疗效满意,方法安全,简便易行。
分三方面:(1)松解手法,可松解颈肩部痉挛的肌群,收到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效果。
有揉捏法、滚法、一指禅推法等。
(2)复位手法,可加宽狭窄的椎间孔,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压迫。
有旋转复位法、端提法、摇晃法等。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10编码: M47.221+G55.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颈椎正侧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凝血四项、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颈椎病临床路径一、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ICD-10:M47.1↑ G99.2*)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ICD-9-CM-3:81.02-81.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病史:有颈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颈椎正侧伸屈位片、CT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局麻+强化或全麻。
2.手术方式: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前路钛板、Cage或后路螺钉、固定板(棒)、钛缆、钛网、人工椎间盘、各种植骨材料。
颈椎病临床路径颈椎病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该临床路径标准适用于首次诊断为颈椎病(包括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的患者,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证但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XXX编著,XXX)和《外科学(第一版)》(XXX),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和《外科学(第一版)》,治疗方案包括各型颈椎病和综合治疗方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进入路径标准包括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G99.2*颈椎病疾病编码,同时患者需要综合治疗。
六、入院需常规检查范围入院需进行必须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颈椎正侧片和MRI。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进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颈椎动力位片、左右斜位片、CT检查,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必要时颈托保护、颈椎牵引、理疗、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入院使用改善骨质、脱水、营养神经药物,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加用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减量患者康复出院,可根据病情同时服用中药治疗,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执行。
必要时进行颈椎微创手术治疗。
八、出院标准出院标准包括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自觉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症状部分改善,生活能自理,患者要求出院,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住院日宿短提前出院、或症状无明显改善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需要进行变异及原因分析。
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基础疾病,例如脑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等。
住院期间这些疾病可能会加重,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