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文论观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其出色的文学成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他最著名的成就莫过于《史记》这部史学巨著,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著作,也是司马迁人文思想的结晶。
本文将从《史记》出发,探讨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首先,司马迁把历史看成是一种学科,不仅要记录史实,还要挖掘其背后的思想、社会状况等等。
他在《史记》中着重记述了社的情况,注重挖掘出的社不和、政治混和展落后,从而勾勒出一幅完整而丰满的社状态图景。
他通引用大量史料和犀利的观察,勾勒出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从山川河流到街巷乡村,从人到国家,从宗教到社会主义,从正史到传奇,从古代文学流派到当代实用技术,司马迁全面记了当时的生活,给出了历史的演化变迁的真实写照。
其次,司马迁强调了史实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他倡导科学思维,对史料的考证和思考更加系统和深入。
他的文学理论中既有善良的道德和礼仪,也有重视史实的客观性,他要求历史考证既要考察史实,又要把内容和历史事件整合起来,形成有机体和完整思想,提出了早期实证主义思想,从而把古代史学推向现代史学的高度。
此外,司马迁也对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色、文学素养等也给予了很多重视,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当以故事或事件为中心,必须准确无误,叙述要有条理,情节能扣人心弦,把史实和成语故事有机结合起来。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美好的风俗规范为基础,运用诗文笔法表现思想,用典故来赋寓意,并把史实和文学艺术完美结合起来。
最后,司马迁也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意义,他主张文学应以建言策谋武帝统治政策等内容作为其基础材料,从而促进文学的发展,使历史更有指导性和意义。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提出:“文学兴国,史记为之,有因而立,有说导则,有记述之,有治教之”,这标志着司马迁“强调文学的发展对治国教化的重要意义”。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大创新。
他把史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学,着重强调史实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并用典故笔法来表达其深刻的思想。
讨论司马迁的文论观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司马迁,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在文论方面的贡献很大,一方面体现在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另一方面体现在提出了文艺观点“发愤著书”说。
(一)“发愤著书”说的提出:这一观点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这是他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文章中,他用一种激愤的笔调,叙述了自己蒙受宫刑这一莫大耻辱的事情,倾吐了他难言的痛楚。
不平的经历后,他只能“隐忍苟活”。
为了达成父亲的愿望,也为了宣泄了他强烈的不满,他最终坚持完成了难得的著作《史记》。
他在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名作的诞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家都遭遇了不幸。
司马迁正是通过对古代圣贤著书的列举,通过论述,总结出“发愤著书”的理论。
(二)“发愤著书”说的来源:首先,司马迁这一观点的提出,与他不平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于败将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汉武帝征求大家的意见。
而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些公允的话,被认为是反对朝廷,最终被残忍处于腐刑。
经受这一奇耻大辱,让司马迁看清了本欲讴歌的武帝“盛世”的狰狞本质,促使他通过写书来宣泄愤怒。
其次,除了现实因素外,“发愤著书”也有着思想来源。
他继承和发展了“诗可以怨”的理论,强调文学创作怨刺时政,补敝起废的作用,但在情感论上又突破了“诗可以怨”中那种温柔敦厚的风气,大胆提倡“愤”的情感作用。
关于这点的论述,司马迁以屈原的《离骚》为例。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风格剖析引言《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创作完成。
司马迁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文人,他在《史记》中展现了独特的史学观和独特的历史写作风格。
本文将对司马迁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风格进行剖析。
司马迁的史学观1.鉴往知来:司马迁注重从历史中挖掘教训,并以此来指导当代社会。
他认为通过对过去人们因果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把握,可以使得现实社会更好地运转。
2.尊重事实:司马迁注重收集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并崇尚真实性。
细致而全面地收集事实是他进行历史写作和研究的基础。
3.批判思维:司马迁以客观、理性、批判性思维揭示历史中权谋诡计、捧心腹之珠,对当政者及时提出建议和批评,他坚持在史书中展示真相。
司马迁的历史写作风格1.笔墨飘逸:司马迁的文字流畅、雄辩,并具有文学性。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史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成为文学欣赏对象。
2.章回体结构:《史记》采用了一种名为"章回体"的结构,以不同的章节顺序故事串联起来。
这种写作方式注重整体布局和连贯性,并且给予读者更多选择。
3.人物刻画:司马迁善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心理等方面,使得历史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4.立足实践:司马迁关注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现象与社会规律,努力以实际发生过的事件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
他在分析过去时期的经验教训和发展动态时,寻找规律并进行总结。
结论由于司马迁独特而卓越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风格,《史记》成为中国历史文献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著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写作风格兼具文学艺术性和历史学科性,在揭示历史真相和理解当时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人物。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史记文学创作思想总结简短《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文学史书,是司马迁以史书体例编撰而成。
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司马迁体现了诸多独特的文学创作思想。
以下简单总结了《史记》的文学创作思想。
一、辩证的真实主义思想《史记》以真实作为创作立意,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并辩证地看待历史。
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复杂多样的,胜败兴衰是历史的常态,人性的善恶也体现在历史中。
他在创作中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不加美化和淡化,既正确反映历史的发展,又揭示历史规律。
他反对把历史当作虚构故事的背景来写,主张写历史要从真实、客观的角度来叙述。
二、精确的叙述思想《史记》以平衡的叙述思想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注重细节,力求客观、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他通篇语言流畅,用词恰当,对事件的叙述准确细致,使事件和人物显得栩栩如生。
三、文化传承意识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了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
他重视历史的教育意义,希望通过《史记》传承历史智慧给后人。
他强调历史积累的重要性,认为历史的教训应该被后世所受用和引导。
因此,他在《史记》中不仅叙述历史事件,还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深刻分析历史的规律和道理。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他试图让后人汲取智慧和教训,指引未来。
四、叙述风格多样《史记》以叙述多样性为特点,包括记事叙事、叙述与评述相结合、直接引用史料等方式。
在整体结构上,司马迁将《史记》分为纪传体和表纪体,使得文本更加丰富多样。
五、人物形象塑造与历史价值的结合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贡献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形象。
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得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他注重揭示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人格,力求在历史形象塑造中体现他们的人性和人格的辩证关系。
同时,他赋予历史人物较高的道德评价,强调他们对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史记》的文学创作思想体现了辩证的真实主义思想、精确的叙述思想、文化传承意识、叙述风格多样和人物形象塑造与历史价值的结合等。
司马迁的文学观●首先,司马迁有意识的注意文学的特点,努力使之与学术分开。
这表现在他突出地重视文学家和突出地喜爱文学作品上。
●西汉时代,是学术与文学开始分流的时代。
司马迁的《史记》在明确这种界限上,在强化人们对文章一途的认识上有巨大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司马迁分外喜爱`分外重视文章家,他不惜用大篇文学观●2:司马迁分外喜爱和重视有感情`有文采的艺术作品。
凡是遇到这种文章,他总是不计篇幅的尽量录入。
●第二:司马迁的文学观表现在他对文学创作的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上:●1:关于文学的功用,他首先强调要能讽谏政治的得失,要能成为促进政治改革的手段和工具●《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说:“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高深,政治治乱的条理系统)靡不毕见。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白居易《寄唐生》“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2:在文学与现实生活`现实政治的关系上,他认为现实生活`现实政治决定着诗歌音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吴太伯世家》:“歌《邶》《庸》《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歌《郑》,曰:‘其细亦甚,民不堪也。
是其先亡乎?’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3,关于作家的思想世界观和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他主要提出了两点:一是他认为作家的思想人格和作品的内容好坏是一致的。
●《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言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骚》是“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二是他提出了受辱发愤说。
他认为许多文学家个人的成功,许多名著的出现,都往往与文学家个人的受辱发愤分不开。
●4:在文学批评上,他强调文学要有艺术性,要有审美价值,要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艺术与人格统一。
思考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价值追求:司马迁是一位重视道德伦理和社会公正的
思想家,他希望通过史书的创作,传承先贤的智慧,倡导
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统治观念。
他认为历史是人们学习和反
思的重要资源,通过记录与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指
导当代的统治者和社会伦理。
2.审美追求:司马迁对文学艺术有高度的追求和热爱,他希
望通过创作《史记》这个规模宏大的著作,表现自己的文
学才华并留下千古传世之作。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
自己“行文苦寡而不敢使久”,说明他追求文学的更高境界,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广泛传诵。
3.个人遭遇和复仇心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被当时的权臣
李斯下狱,这一事件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司马迁渴
望通过撰写历史来纠正或揭露时人的不公与冤屈,并为自
己的父亲申诉和平反。
《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司马
迁的复仇心理和对历史的重新诠释。
综上所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主要是出于思想价值追求、审美追求和个人遭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希望通过史书的创作,传承先贤智慧,倡导道德伦理;同时,也希望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留下千古传世之作;另外,个人的遭遇和复仇心理也促使他通过历史的记录和揭示来为父亲申诉。
《史记》
成为了司马迁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古代史书写作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讨论司马迁的文论观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司马迁,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在文论方面的贡献很大,一方面体现在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另一方面体现在提出了文艺观点“发愤著书”说。
(一)“发愤著书”说的提出:
这一观点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这是他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文章中,他用一种激愤的笔调,叙述了自己蒙受宫刑这一莫大耻辱的事情,倾吐了他难言的痛楚。
不平的经历后,他只能“隐忍苟活”。
为了达成父亲的愿望,也为了宣泄了他强烈的不满,他最终坚持完成了难得的著作《史记》。
他在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名作的诞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家都遭遇了不幸。
司马迁正是通过对古代圣贤著书的列举,通过论述,总结出“发愤著书”的理论。
(二)“发愤著书”说的来源:
首先,司马迁这一观点的提出,与他不平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于败将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汉武帝征求大家的意见。
而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些公允的话,被认为是反对朝廷,最终被残忍处于腐刑。
经受这一奇耻大辱,让司马迁看清了本欲讴歌的武帝“盛世”的狰狞本质,促使他通过写书来宣泄愤怒。
其次,除了现实因素外,“发愤著书”也有着思想来源。
他继承和发展了“诗可以怨”的理论,强调文学创作怨刺时政,补敝起废的作用,但在情感论上又突破了“诗可以怨”中那种温柔敦厚的风气,大胆提倡“愤”的情感作用。
关于这点的论述,司马迁以屈原的《离骚》为例。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这种“怨”不是作家个人的愁神苦思,而是“正道直行”受到压抑,不得不发生“惨桓呼号”,“屈平正道直行,竭中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问之,可谓穷矣,信而见颖,忠而被谤,能不怨乎?”司
马迁揭示的这个由“穷”到“怨”的创作过程,不仅概括了他自己的发愤著书的过程,也是封建社会进步作家从事创作的共同特点。
(三)“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发愤著书”说不仅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唐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凡物不平则鸣”,就是对这一理论的深化演绎。
“不平则鸣”说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越是动荡不安的社会,越是容易诞生伟大的作品;另一种意义上讲,作家的优秀作品,往往与他的不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遭遇的挫折与苦难,或是特殊的情感体验,都可以成为激发他创作的动力。
不同于“发愤著书”的是,韩愈所说的“不平”,不单单指不幸,同时也可能包括异常兴奋等感受。
在此基础上再延伸一下,我们可以说,写作就是有感而发的创作。
不管是名家还是我们自己,写作都离不开灵感。
现实中的某一事物,突然让我们有所感触,我们可能就会借助语言表达记录下来,正如诗歌中经常采用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手法一样。
这样的写作不用过于费心思,却往往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因此,今后当我们想写东西时,不一定要“发愤”,但一定要“有情”。
汉语言文学1001
101140113
党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