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澳门地理文献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
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
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
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
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
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
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
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
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
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
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
全长1794千米。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
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
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
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
澳门概要地理简介澳门地区位於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处由珠江及西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的西岸,毗邻广东省,与香港相距三十八海里(七十公里)与广州相距一百四十五公里。
本地时间比格林威治子午线时间早八小时。
面积: 澳门总面积为二十点九六平方公里,包括澳门半岛、仔和路环两个离岛。
澳门半岛经一狭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接,通往仔则依靠嘉乐庇大桥(俗称旧大桥,长2600公尺,1979年通车)及友谊大桥(长4380公尺,1994年通车)。
而仔与路环经一条兴建於堤坝上的公路(长两公里)相连接,其右侧正进行填海工程,并即将完工。
澳门总面积因填海而不断增加,例如澳门半岛在一八四零年只有二点七八平方公里,约为目前面积的五分之二。
澳门面积相当於香港六十三分之一,新加坡三十七分之一及葡国约五千分之一澳门的行政区划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与凼仔、路环两个离岛,行政事务均直接由澳门政府管辖,仅设澳门市政厅和海岛市政厅分别管理半岛和离岛的市政事务。
半岛又分为5个区,亦无区行政管理机关,只是地域上的划分,各区以区内主要教堂命名(它们实际上是原来天主教会的堂区)。
【澳门半岛】半岛开发最早,分布着澳门的市区,是澳门地区行政、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的所在,绝大部分人口和工商业均集中于此。
半岛内分5区:花地玛堂区位于半岛北部,面积最大(2.7平方公里,占半岛40.3%),人口最多(12。
6万人,占半岛36.8%)。
包括青洲、台山、马场、黑沙环、望厦、筷子基等地,大部分土地均为填海所得,目前仍在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填海拓地工程。
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区)在半岛西部,北接花地玛堂区,南连大堂区,东邻望德堂区,西临内港。
面积1.1平方公里(占半岛16.4%),人口仅次于花地玛堂区(接近10.9万人,占半岛31.7%),人口密度则为全澳之冠,每平方公里高达98,776人。
包括沙岗、新桥、沙梨头等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鸽巢公园均在此区内。
望德堂区位于半岛中部偏东,被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和大堂区包围,包括荷兰园、塔石和东望洋山。
澳门的地理位置: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处珠江口西岸,北回归线以南。
北方是连接中国大陆的澳门半岛,而南方则是凼仔、路环和路凼城所组成的大岛,属海岛市,暂未有正式的名称。
该岛原为凼仔岛和路环岛,但在路凼连贯公路工程展开之后,因为填海和西江水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关系,两岛之间的海床变得越来越浅,公路旁的土地亦越来越多。
当局有见及此,便有规划地进行填海工程,而所得出来的土地就是路凼城。
据地图绘制地籍局测量,东望洋山眺望台望远镜旁石柱参考地理坐标:北纬22°11'47"、东经113°32'58",标高91.2米。
澳门最高处为路环叠石塘山山顶,即现在妈祖像座落处(标高172.4米)。
2003年统计的澳门面积27.5平方公里,由1866年开始澳门不断进行填海(1840年澳门半岛面积仅有2.78平方公里);人口方面:据统计暨普查局资料,截至2005年9月30日的居住人口估计为482,000人,以华人为主,占总人口的97%,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门土生土长的葡人)及其他外国人则占3%。
中文和葡文是现行的官方语言。
居民日常生活用语为粤语。
部分居民也能听懂普通话或闽南话。
此外英语在澳门作为商业用语和部分学校之教学语言而流行。
澳门属季风区及夏季多雨暖温带气候,每年以十月中旬至十二月天气最佳至最稳定,阳光充沛之余不太炎热,湿度不高,最为舒适。
澳门春季较不明显,五月底初夏时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炎热潮湿吹西南风并时有热带气旋(即台风)或西南季风低压槽带来的长时间暴雨,十月秋季来临,十一月底天气转凉,而北方的冷空气亦准备在12月入侵,成一波波寒流,寒流(或称冷锋)来临前后数小时气温可急降逾十度之多,故常常在年初两个月录得该年最低气温。
澳门侵略的过程:1928年4月,中国政府通知葡国政府终止“和好通商条约”,未有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香港和中山都陷落在日军手裹,而澳门名义上仍在葡国统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