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细胞培养 第三章 培养用液
- 格式:ppt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28
细胞培养用营养液及溶液配制方法
1.平衡盐溶液
1.1汉氏液(Hank’s液)
10倍浓缩液每1000ml中含
甲液氯化钠80g
氯化钾 4.0g
氯化钙 1.4g
硫酸镁(7个结晶水) 2.0g
乙液磷酸氢二钠(12个结晶水) 1.52g
磷酸二氢钾0.6g
葡萄糖10g
1%酚红溶液16ml
将甲液与乙液中的各种试剂按顺序分别溶于注射用水450ml中,然后将乙液缓缓加入甲液中,边加边搅拌。
补注射用水至1000ml,用滤纸过滤后,加入氯仿2ml,置2~8℃保存。
使用时,用注射用水稀释10倍,经116℃灭菌15min。
使用前,以7.5%NaHCO3溶液调PH之至7.2~7.4。
1.2依氏液(Earle’s液)
10倍浓缩液每1000ml中含
氯化钠68.5g
氯化钾 4.0g
氯化钙 2.0g
硫酸镁(7个结晶水) 2.0g
磷酸氢二钠(1个结晶水) 1.4g
葡萄糖10g
1%酚红溶液20ml
其中,氯化钙应单独用注射用水100ml溶解,其他试剂按顺序溶解后,加入氯化钙溶液,然后补足注射用水1000ml。
用滤纸过滤后,加入氯仿2.0ml,置2~8℃保存。
使用时,用注射用水稀释10倍,经116℃灭菌15min。
使用前,以7.5%NaHCO3溶液调PH之至7.2~7.4。
1.2依氏液(Earle’s液)。
第三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条件第一节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一、环境条件(一)温度培养温度对植物细胞生长及二次代谢产物生成有重要影响。
通常,植物细胞培养采用25℃。
1.离体培养条件下的温度控制原则温度控制主要依据植物种的起源和生态类型来确定。
将植物分为喜温性植物和冷凉性植物两大类。
喜温性植物培养温度一般控制在26~28℃比较适宜。
冷凉性植物通常培养温度控制在18~22℃或<25℃较为适宜。
一般温度低于15℃,高于35℃对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不利。
在细胞脱分化阶段(诱导期)和愈伤组织增殖期(分裂期),温度要求高一些,而在器官发生阶段(分化期)要求低些。
2.培养周期中的昼夜温差培养过程中采用恒温培养好,还是变温培养好呢?目前多数植物种,从器官到细胞培养均采用恒温培养。
国内有关小麦、水稻花药培养温度试验报道认为:在诱导花药形成愈伤组织时,昼夜恒温较好,在器官分化时,昼夜具有一定温差比较好,分化出的小植株也健壮。
3.低温预处理有报道,花药离体培养前,实行低温预处理,可以促进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已成为一项有效的诱导措施。
特别在花药和花粉培养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当多。
(二)光照光对植物有着特殊的作用。
光照射条件不仅通过光照周期、光的质量(即种类、波长)而且通过光照量(光强度)的调节来影响植物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培养特性。
研究表明,光调节着细胞中的关键酶的活性,有时光能大大促进代谢产物的生成,有时却起着阻害作用。
1.光照强度:离体培养条件下一般为1000~4000lx(勒克斯),离体培养中通常难以达到4000lx,一般光量在2000~3000 lx。
2.光质: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
橙红光和蓝紫光是生理有效辐射,绿光很少被叶绿素吸收,属于生理无效辐射。
据报道,芽分化的有效光谱成分为蓝紫光,波长为419~540nm,波长为660nm的红光对芽分化无效。
根分化则和芽分化相反,根分化受红光600~680nm所刺激,而蓝光则无效。
细胞培养液的成分
实验室常用的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为了维持稳定的pH,培养液中一般有一个pH缓冲系统,同时常加入少量的酚红作为pH指示剂。
另外培养液中一般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血清。
培养液中的氨基酸除了13种细胞生长所必须的氨基酸外,往往加入一些非必需的氨基酸以促进细胞的生长。
在必需的氨基酸中,L-谷氨酰胺在溶液中不稳定,需要在使用时加入。
葡萄糖在培养液中的含量一般为1g/L(低糖)或4.5g/L(高糖)。
它是细胞代谢重要的能量来源。
细胞培养液中都有一个平衡盐系统,用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维持pH和细胞正常的代谢等。
培养液中的pH缓冲系统一般是碳酸氢钠和HEPES等。
培养液中的维生素包括叶酸、维生素B等。
培养液中的微量元素元素包括Cu2+,Zn2+,和Mn2+等。
血清中含有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帖壁的因子、矿物质、激
素、脂类等,另外血清可以抑制胰酶的活性。
一般培养液都含酚红作为pH指示剂,它是细胞培养液状态的一个很好的标志。
过长时间的培养或者微生物的污染都会使培养液的pH发生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酚红可以模拟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所以如果培养的细胞对雌性激素敏感(比如实验本身就是研究雌性激素对细胞的作用),就应当使用没有酚红的培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