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数学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61
小学数学备课记录四篇篇一:整数与分数的加减运算【备课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与分数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整数与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3. 培养学生进行整数与分数加减运算的能力。
【备课内容】一、整数与分数的概念1. 整数的定义及性质;2. 分数的定义及性质。
二、整数与分数的加法运算根据同分母或通分的原则进行整数与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整数与分数的减法运算根据同分母或通分的原则进行整数与分数的减法运算。
【备课步骤】一、整数与分数的概念及性质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与分数的概念和性质,并强调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二、整数与分数的加法运算1. 同分母的整数与分数相加;2. 通分后的整数与分数相加。
三、整数与分数的减法运算1. 同分母的整数与分数相减;2. 通分后的整数与分数相减。
四、练习与巩固通过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整数与分数的加减运算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备课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整数与分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加减运算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与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在备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练习能力,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篇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备课目标】1. 使学生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2. 培养学生正确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备课内容】一、长方形的面积计算1. 长方形的定义及性质;2.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1. 正方形的定义及性质;2. 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备课步骤】一、长方形的面积计算1.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的定义和性质;2. 结合具体例子,讲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1. 引导学生回顾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2. 结合具体例子,讲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学生状况分析:我们四年级三班有学生42人,男25人,女17人。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
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本班学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优秀生学得轻松,还是老师的好帮手,中等生少而很难向上迈进,后进生总给人感觉是扶不起的阿斗!这几个后进生学习习惯不好,思维不活跃,家庭教育跟不上。
总而言之,我应该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少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知识系统及结构分析: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定律;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观察物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乘法运算定律是在前三年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高。
四、五、六、七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小数四则计算能力。
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统计。
三、本册总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会根据条件写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他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学习统计,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6、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7、引导学生做好实践操作题。
培养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第二、四、五、六、单元。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1课时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
第3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第4课时租船问题(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租船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方法。
2.在解决租船问题时,能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解决租船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语言表达租船问题的思路,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2024年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备课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1)亿以内数的认识(2)数的读写方法(3)数的组成和分解2.第二单元:角的度量(1)角的定义和分类(2)角的度量方法(3)角的性质和应用3.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乘法的应用4.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乘法的应用5.第五单元:面积(1)面积的定义和单位(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6.第六单元:图形的运动(二)(1)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图形运动的性质和应用7.第七单元:平均数(1)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8.第八单元:数据分析(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数据的图表表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角的度量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四、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1)亿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实例引入亿以内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
(2)数的读写方法:讲解数的读写规则,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写亿以内数。
(3)数的组成和分解:通过实例讲解数的组成和分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计算方法。
2.第二单元:角的度量(1)角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角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角。
(2)角的度量方法:介绍角的度量工具,讲解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能够准确度量角的大小。
(3)角的性质和应用:讲解角的性质,让学生能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讲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模板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二、新课1.教学例6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
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 总结归纳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板书a÷b=a/b讨论:b可以是0吗3.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四下数学运算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四下数学运算律集体备课活动背景:本次集体备课旨在提高四年级数学教师对于数学运算律的理解和教学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生动的数学运算律教学。
四下数学运算律集体备课活动过程:1.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强调数学运算律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主讲人分享数学运算律的基本概念和教学重点,提出一些典型例题,供大家讨论。
3. 小组讨论:与会教师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就数学运算律的理解、教学方法、例题解析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4. 提问环节:各小组派代表提出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惑,寻求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5. 实例演示:部分教师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学运算律进行教学。
6. 总结与反思:主持人总结活动成果,强调数学运算律教学的关键点,鼓励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下数学运算律集体备课活动成果:相关内容如下:1. 深入理解数学运算律的本质和重要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演示,教师们对于数学运算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教学。
3. 解决了教师在数学运算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和困惑,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4. 教师们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服务。
对于今后数学学习的启示和建议:1. 加强对数学运算律的练习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技巧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例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数学运算律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探索更加有效的数学运算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可以变得有趣又好玩。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喜欢数。
下面我将基于四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材的内容,为大家介绍一些备课的重点。
一、整数体验在学习整数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正数”、“负数”、“0”的概念,并且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这些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道具如积木等,让学生进行加减法操作,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整数的概念。
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注意:1.整数加减的意义和规律。
2.整数加减时的注意事项,如“符号相同,相加不变”,“符号相反,相减为加”。
3.四则运算在整数范围内的运用。
二、分数探究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分数分子、分母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
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通过厨房的面饼、披萨等食物来进行分数的理解。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爱上数学。
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注意:1.分数相加、相减与整数的加减相似之处。
2.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如倒数的定义。
3.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如找分母的公倍数。
三、几何图形认知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知各种几何图形特征,比如图形的边数、角度、对称性等,并且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通过搭积木、拼图等进行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注意:1.二维和三维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2.如何在图形中找到“轴对称性”、“点对称性”等特征。
3.让学生通过游戏等方式巩固几何知识。
四、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备课时,教师还需要关注数学思维与方法的培养:1.让学生学会思考、发散思维,关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转换和思路拓展。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让学生参与一些数学比赛、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训练都有很大的帮助。
3.鼓励学生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尝试各种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到数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年级下《运算律》大单元备课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算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运算律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以下是对四年级下《运算律》的大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能够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灵活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内容1、加法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例如: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例如:(a + b) + c = a +(b + c)。
2、乘法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例如: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例如:(a × b) × c = a ×(b × 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例如:(a + b) × c = a × c + b × c 。
3、运算律的应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如凑整、拆数等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行程等问题中的计算。
四、单元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运算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备课(青岛版六三学制)第一单元第一信息窗第一单元信息窗二《计算器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教学重点: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
教具准备:电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超市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
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呢?学生:有电脑,有计算器等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下面进行一下应用和探索。
二、生活应用1、按数(1)先开机,显示器上显示了几?表示可以开始计算了。
(2)请你在计算器上任意按一个自然数,谁愿意上来边说边按给大家看看?他是怎样按的?按照数字顺序按键就可以显示要按的数。
(3)现在请你清除自然数后再按出一个自然数892,谁愿意上来边说边按给大家看?他是怎样按的?先按开机键清除原来的自然数,再按一个自然数。
没做对的同学再试一遍。
(4)同学们都已经会按数了,你们会用计算器计算吗?38+27谁愿意上来试一试,他是怎样按的?他算得对吗?请你用口算、笔算验证一下,请你在自己的计算器上试一下。
(5)加法算的很好,咱们再来算一道乘法题,好吗?30×15,等于多少?谁愿意上来演示验证一下。
2、计算(同学们已经能够利用计算器正确地计算了,你能利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一下图表,计算(1)张阿姨一共批发了多少千克蔬菜(2)如果茄子每千克6元,蘑菇每千克5元,共用了多少钱?①要先求出每种蔬菜的价格,再求两种蔬菜的总价。
怎样用计算器求蔬菜的总价呢?谁愿意到上面来演示一下。
(计算连加时,我们可以按顺序按键输入数字和符号进行计算)②如果想知道大家算得对不对,该怎么办?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第一课时:四则运算设计人:四年级全体教师审核:赵航温馨寄语:学习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的例1、例2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主体图,独立思考,仿例试做,解决实际问题,能说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会正确熟练的进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加法和()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是同一级运算。
二、仿例试做:1、仔细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及第4页例1,仿照例1自编1道应用题并列式解答。
分步:我还会用综合算式来解答:2、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3、仔细阅读课本第4—5页例2,把课本补充完整,再仿照例2自编1道应用题并列综合算式解答。
4、我会总结:我发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 )的顺序计算。
三、交流展示:请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未解决的问题,并围绕自主学习部分进行展示,达到理解提升。
四、巩固练习: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
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2、一箱橙汁12瓶,共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多少元?五、课堂检测:1、计算126÷3×4 44-27+9 78+36-29 4×12÷82、公园里有柳树126棵,松树是柳树的2倍,松树又是杨树的3倍。
公园里有杨树多少棵?第二课时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设计人:张慧敏审核人:赵航温馨寄语:让个性在课堂中张扬,让智慧在碰撞中生成!学习内容:课本6---7页的例3学习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通过自学、交流、讨论、展示,会正确解答含有两级运算(积商之和或差)的四则混合运算,并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987÷3×6 24-12+56二、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第6页、第7页例3,试着把书中的空白填上。
(约10分钟)2、讨论:(1)你是怎样计算24×2+24÷2的?(2)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有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尝试计算560×3+42÷3 340÷2-50×3120×3-720÷72 490÷7-23×3三、合作交流:请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未解决的问题。
四、巩固拓展:1、计算下面各题。
302-135÷9 100-16×4+23 540÷6-27+722、判断正误。
①计算四则运算式题时要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②计算28÷4+16×5时,可以同时计算28÷4和16×5。
()3、星期天,6名学生去参观卡通画展览,共付出门票费30元,每人乘车用2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4、果园里2005年果园里种果树4次,每次种了35棵,2006年种果树3次,每次种120棵。
两年共种多少棵?六:课堂检测:1、课本第7页做一做2、、甲村到乙村的公路全长240千米,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一辆摩拖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汽车从甲村到乙村比摩托车节约多少时间?3、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比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级有300人。
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第三课时除加、除减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设计人:赵航审核人:商学真温馨寄语:让个性在课堂中张扬,让智慧在碰撞中生成!学习内容:课本第10-11页例4及做一做学习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含有除加、除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会正确、熟练地进行含有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490÷70+23×3 480÷6-20×3二、自主学习1、认真阅读课本第10页例4,理解题意。
2、思考:如果算式里含有除法和加法,该怎计算呢?如果有小括号呢?3、试算:96÷8+12 (775+225)÷25 7、做一做:妈妈用100元,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54元,又给她买了一副手套6元,还剩多少钱?三、合作交流:请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未解决的问题。
四、巩固拓展:1、计算。
840+240÷4-780 48×(35÷7+5)2、数学医院。
42+6×10 10+20÷5×2 480-80÷20+3 =48×10 =30÷10 =400÷5 =480 =3 =80六:课堂检测:1、240÷12+80÷20 (45+55)÷(25-15) 63÷(15-6) ×62、绿化队上午植树250棵,下午植树300棵,这些树都是按纵向每50棵一行排列,可以排几行?上午比下午少植几行?第四课时:强化小括号的作用设计:黑丽萍审核:赵航温馨寄语: 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学习内容:课本11页例5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课本知道四则运算的定义。
2、通过对例5两道题的计算比较,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难点)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重点)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5+20) ×3 (59+21) ×(96÷8)二、自主学习1、认真阅读课本第11页例5,试着把书中的空白填上。
,2、什么叫四则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3、标注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1)42+6×(12-4)(2)42+6×12-4(3)240÷(20-5) (4)(37-15) ×(8+14) 2、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
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括号的作用。
四、巩固拓展1、计算24×(27-19)÷16,应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 )法,计算结果是( )。
2、计算(466-25×4)÷6 (43+32)÷(357-352)3、列式计算(1)36与14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2)25与6的积,减去750除以25的商,差是多少?七、课堂检测1、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___________。
2、计算(4000-2400÷15)×26时要先算___法,再算__法,最后算法,3、先画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918-18)÷(37+93) 600-(420+42÷7)4、(1)86与74的和乘86减74的差,积是多少?(2)26乘5的积比3600除以25的商少多少?第五课时:有关0的运算设计人:张桂莲审核人:赵航温馨寄语:我思考,我快乐;我勤奋,我成功!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3页例6。
学习目的:1.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交流、讨论、展示、练习,会熟练进行有关0的计算。
学习过程:口算训练:60+120= 180-180= 52+0= 16×30=25×4= 24×5 = 0×34= 28+34=一、知识链接:1、3+0=(),0+69=()。
一个数加上0,还得(),15-15=0,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 ).2、68×0=0,一个数和0相乘,(),0÷18=0,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 ).3、5÷0=(),所以0不能做()。
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3页的例6。
想一想:1、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2、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思考: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举例说明,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5÷0=() 0÷0=()3、做一做(15+20)×3 (59-59)×(96÷8)(124+85)×12÷26 (750+240)÷(20-5)三、合作交流:请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未解决的问题。
四、展示提升:围绕自主学习部分进行展示,达到理解提升。
五、巩固拓展:1、一个数同0相乘,积是(),0除以一个()的数,商是0。
_____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是0,0不能做_____.2、动物园里的一个大象每天吃180千克食物,一只熊猫2天吃72千克食物。
大象每天吃的食物是熊猫的多少倍?六、课堂检测:1、判断:(1)0除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
()(2)0×25+18=0 ()(3)15÷0=15 ( )(4)被减数减去差与减数的和等于0。
()2、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
75+360÷20-5 72-4× 6÷ 375+360÷(20-5)(72-4)× 6÷ 3(75+360)÷(20-5)(72-4)×(6÷ 3 )第六课时: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设计人:张春平审核人:赵航温馨寄语:让学习与快乐同行!学习内容:14--15页练习二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在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重点)2、会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口算训练49 + 17 -25 240 ÷ 40 × 5 300 -50 × 249 -(17 + 25) 240 +40 × 5 300 -50 × 20学习过程:一、知识归纳:1、在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题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_________的顺序计算;如果即有加减法,又有应先算_________法,再算_________法。
2、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_________,小括号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当现算_____再算_________.2、_____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是0,0不能做_____.二、自主学习:1、P15页第9题(做在书上)思考:在四则运算中要想改变运算顺序,_________最重要。
2、P15页第10题思考:什么情况时买团体票合算?3、P15页第11题(做在书上)提示:先要想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动手做呀。
我会归纳:4、P16页第12题思考:这个小题能用综合算式吗?为什么?5、小林身高124厘米,是表妹身高的2倍,而舅舅的身高是表妹的3倍,舅舅的身高是多少厘米?6、P16页第14题(做在书上)提示:认真分析每题3组图形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