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表格)-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人教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4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定义和来源,通过深入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公民身份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公民的定义、公民身份的来源、公民权利与义务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公民意识,但对公民身份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公民概念多与户籍、身份证等实物相关,对于抽象的公民身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定义和来源,认识到公民身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自己是公民而自豪的情感。
3.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公民身份的定义和来源。
2.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公民身份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公民身份的内涵。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展示公民身份的相关内容。
3.准备时间:约1课时(40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的国旗、国徽等,引导学生产生自豪感,进而引出公民身份的话题。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是公民吗?公民身份是从何而来的呢?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和定义。
案例1:某城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出建设性建议。
案例2:某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问: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有哪些共同点?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公民?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公民身份的含义和作用。
提问:公民身份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4.巩固(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公民身份不仅享有权利,还需履行义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这一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是中国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公民身份,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以及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公民身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教材还通过设置一些讨论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但对于公民身份的来源,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解公民身份的含义,以及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知道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来源,公民身份的含义,以及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教学难点:公民身份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公民身份的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公民身份的来源,含义,以及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讨论:设置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4.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和来源,掌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他们对公民责任的认识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和来源,掌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第一课时,学生年龄为12-13岁,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但对于公民身份的概念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或者图片引入话题,例如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位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的人,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好公民吗?”2. 引发思考:请学生思考并讨论,好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和素养?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 呈现学习目标: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和来源,掌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并向学生解释这些目标的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公民身份的含义和来源:a. 定义公民身份: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简短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汇。
例如:“公民身份是指一个人在国家法律规定下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身份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b. 公民身份的来源:老师可以用图示或者示意图来说明出生和归化两种方式。
并举例说明,例如:“出生:指在一个国家出生的人自动获得该国的公民身份。
归化:指一个外国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申请获得另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
”3. 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a. 权利:老师可以列举一些典型的公民权利,例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并解释每个权利的含义和重要性。
种是奴隶第三种是外邦人,第四种是本城邦未成年男性。
师:看了这段介绍,你们觉得在古希腊,所有人都有公民资格吗?哪
些人没有?
2.公民
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3.中国公民: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条件限制吗?
注意:每个社会成员,除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管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中国公民。
4. 国籍及其取得方式
(1) 定义: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2) 国籍的取得方式:
依据出生取得,这是取得国籍最普遍的方式,也称为出生国籍,对于出生国籍,我国国籍法的相关规定:
①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比如我们)。
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国外,具有中国国籍(旅游、度假、留学、外出务工等);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不具有中国国籍。
③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
根据情境研讨老师提供的资
料,进行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知识介
绍,让学生对公
民身份的确认有
初步的认识,为
之后的内容做铺
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