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作文十六讲7-照应
- 格式:docx
- 大小:21.12 KB
- 文档页数:5
1主题 2选材 3语言 4开头 5结尾 6过渡 7照应 8层次 9线索10虚实 11抑扬12叙事13描写14议论15抒情16细节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1:主题起步作文十六讲1:主题文章的灵魂知识点透视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触动,让我们得到启发,引起了我们的联想,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于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
因此,生活是主题的基础,思考是主题的关键。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就表达为: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主题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单纯集中的、深刻新颖的。
对于我们初一同学来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题鲜明、集中。
名家美文人和书的亲情梁晓声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
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
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
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
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
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
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
书中某些优秀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
女孩儿用歌声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
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到哪儿都发现不了一本书的时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一本书,那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
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 1 :主题起步作文十六讲 1 :主题文章的灵魂知识点透视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1:主题起步作文十六讲1:主题文章的灵魂知识点透视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触动,让我们得到启发,引起了我们的联想,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于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
因此,生活是主题的基础,思考是主题的关键。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就表达为: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主题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单纯集中的、深刻新颖的。
对于我们初一同学来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题鲜明、集中。
名家美文人和书的亲情梁晓声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
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
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
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
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
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
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
书中某些优秀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
女孩儿用歌声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以起步为题的作文以起步为题的作文(精选25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以起步为题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起步为题的作文篇1第一次进城读书那天,我和父亲在田野里走着。
父亲展动着双臂,像一只巨鸟,眨眼的工夫,就甩开我几十米。
父亲停下来,催促着我说,娃,走快点,要误车了。
父亲是随我一起去县城的私立中学。
学校里要召开演讲大赛,请了所有的家长,还准备由电视台全程录制。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特别突出了“所有”两字,但是,父亲还是很兴奋,中午,他俯着身子站在衣柜前,翻腾了一会儿,问母亲,我那套中山装呢?父亲在一家砖厂打工,由于出砖的路多是上下坡,父亲负责来回拉车。
父亲的腰是常年拉绳拉的,才四十几岁的人,便驼了背。
母亲白了父亲一眼,说,瞧你,激动成啥样了?中山装不就穿在你身上吗?父亲对着镜子看了看,笑了,额头的皱纹都跳动了起来。
帮我看看后面,有没有折?父亲倒退着,用背去拱母亲。
昨天刚给你洗过,没折。
母亲推了父亲一把。
那就好,咱不能给娃丢脸。
父亲嘿嘿一笑。
我看到父亲的样子,就想笑。
那件中山装,是前年大伯送的,父亲一直舍不得穿。
大伯的身架比父亲宽大,所以中山装的衣摆几乎到了父亲的膝盖,不过,父亲的感觉很好,出门的时候,他将每个扣子都系好,又扯了把衣角,才往外走。
遇到邻居,父亲总要竭力地直着腰,远远地摆手招呼,说,咱娃要上电视了。
说这话时,父亲的脸上亮汪汪的,像抹了一层油光。
到了镇里,我们坐上去县城的车,父亲变戏法似从兜里掏出一盒烟和一把糖,向车上人分着,不住地说,我家娃要上电视了。
到了学校,父亲仿佛跟其他家长早就熟悉了,坐在他们中间,夸耀着我,让我的脸上热热的。
我说,爸,今天你不是主角,少说几句吧。
父亲闭了上嘴巴,但是没过几分钟,人群中又传出他的大嗓门。
所幸,演讲比赛很快就开始了。
父亲挤在摄影师身边,不时地指着我说,同志,那是我家娃,可有出息了。
起步作文600字9篇起步作文600字9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起步作文600字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起步作文600字篇1小学时代是人生起步阶段,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和安全息息相关,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是我们的安全,老师最担心的也是我们的安全。
在尽情享受梦想和希望的同时,我们应记住,在美好的时光里,假如没有了安全,哪怕是马路上因赶时间而闯红灯,就能让我们的生命白白消失。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据法新社10月30日报道,(印度时间),印度南部一辆大型巴士发生车祸不久后,因某种原因,油箱产生剧烈大爆炸,浓烈的火焰把大型巴士像在吃东西似的,趁人们一不留神就把大型巴士吞没了,最后造成车上至少44名乘客无辜死亡。
然而,车上当时有49名乘客,包括几名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
巴士司机和清洁工等五人因破窗而逃,幸免于难。
但他们在车祸发生后企图逃跑,却被警察刚好抓到,已被警察带到审问室进行审问。
据目击者表示,当地时间在10月30日凌晨五点左右,他看到这辆大型巴士在班加罗尔及海德拉巴之间的一条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时,忽然像拉不住的马儿一样失控的撞向路中心的石墩,随后便发生了火灾。
大家想一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就因为失控撞向路中心的石墩,便死了“至少”44人,至少,说明了这是最少的,还有更多的人丧失于安全事故中。
这44名乘客中,一定还有他们的亲人、家庭,未完的梦想。
死亡、受伤,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呀。
这也让我明白了:再美好的梦想,没有安全也是虚无的。
梦想是花朵,安全是绿叶,唯有安全,才能使梦想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
起步作文600字篇2文明,它是一座美丽的红桥,让你我的心灵彼此领悟;它是一层攀登的阶梯,让你我的情感得到升华;它又是一把彩色的小伞,让你我的生活增添光彩。
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7:照应?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知识点透视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
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
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
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
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
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
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
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开难起,结难收。
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
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小橘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新学期,作文起步16讲(转)
新学期,作文起步16讲(转)
1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1讲主题文章的灵魂
2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2讲选材采花酿蜜
3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3讲语言思想的华丽外衣
4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4讲开头落笔有神,引人入胜
5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5讲结尾文章的"收官之战"
6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6讲过渡文章的桥梁
7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7讲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
8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8讲层次文章的血脉
9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9讲线索千头万绪一脉牵
10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0讲虚实结合让你的.文章丰满起来11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1讲抑扬曲折跌宕动人心
12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2讲叙事记叙文的筋骨
13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3讲描写文章生动的法宝
14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4讲议论画龙点睛耀华章
15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5讲抒情震撼人心的力量
16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6讲细节文章的细胞。
起步作文起步作文600字(精选23篇)起步作文篇1文明,它是一座美丽的红桥,让你我的心灵彼此领悟;它是一层攀登的阶梯,让你我的情感得到升华;它又是一把彩色的小伞,让你我的生活增添光彩。
它表现出了一个人的素质。
一个人的素质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着眼,它能绘制出一幅美丽的“素描”画: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从新一佳商场步行回家,望着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标志鲜明。
车子即使没有最佳漂移,也能让路人体会到风驰电掣真正的速度,我当时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争分夺秒的气势。
我目睹狂奔的车流,恐惧感油然而生,并加快了步伐。
在我匆忙过十字路口的时候,人行道上顿时亮起了红灯。
一辆小轿车急速行驶过来,我差点被撞上,只见当时,我的身体与车身也就差几厘米的距离。
我虚惊一场,太危险了!真不该“越轨”。
那位司机叔叔赶紧把车窗摇下来,探出脑袋和蔼地关心我:“小朋友,你没事吧?以后一定要等到绿灯的时候才能过去哦!”面对叔叔的文明之举,我也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恩,以后我一定会特别注意的。
叔叔,对不起!”那位叔叔真好,他给予我的不是责骂声,而是循循善诱的教育声。
顿时,我心随着流动的车辆和红绿灯闪耀的节奏跳动着。
哼起了优美而动听的歌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从那以后,我以那次“越轨”的行为告诫自己,车人相让,不仅可以挽救人的生命,而且折射出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
我将永远铭记那一瞬间。
文明是普通之歌,文明是平凡之举,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用言行举止奏响文明的乐章,让文明之花活跃在每个人的生活里,跳动在每个人的美好心灵里……起步作文篇2从古至今出过不少隐居之人,有人是洗尽铅华、远离俗世;而更多的却是为了“现”而“隐”。
他们之中又有多少安于“种豆南山下”的平凡祥和,却同时能写出名动天下的诗文?这也就是说,适度掌握谦卑与自信间的平衡绝非易事。
谦卑,是低调的处世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然自若,与世无争。
自信,是高调的立身准则,是对自我能力的认可和充分体现。
起步作文十六讲7: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知识点透视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
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
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
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
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
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
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
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开难起,结难收。
"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
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小橘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
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
"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
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的枕头边。
……外面变黑了。
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
"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
我说:"从王春林家来。
"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阅读手记】照应的三种类型,在《小橘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
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文题照应。
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
如第5段的买橘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橘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
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佳作示例铲煤杜运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
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
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
"我不假思索地说。
"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
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
"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
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
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
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
"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
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
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
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
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记叙文写作训练》一书)【评析】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
"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
"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生"。
1.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
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
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
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
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缝。
2.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
"否则,"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
"李渔讲的是编戏,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
【写作训练】请以《碰钉记》为题目,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注意文章前后的照应,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该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
可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如卖报、到餐厅打工、当小记者采访、搞社会调查等;也可写在家里的经历,如做饭、洗衣、帮助邻居等;还可写在学校的经历,如演讲、做广播员、组织演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
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内容去写。
这一训练的要点是三种形式的照应兼顾,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的内容,前面先有交代。
从而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名家精讲一、题文照应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为例。
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篇中点题:车站送别中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当父亲与儿子告别之后,文章写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首段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低沉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
行文中的两次点题,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从身形、穿着、动作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写父子的离情别绪,感人泪下。
文章篇末点题,"我"读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照应。
这样,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十分明显了:"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是父亲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
二、前后照应茹志鹃在《百合花》一文中描写了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第二次是新媳妇在包扎所看见受重伤的通讯员躺在担架上,"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在已变得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