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1 第二课时教案 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2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所选取的教材为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命的殿堂——植物和动物”。
本节课以“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为主题,针对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和教学重点,深入探究池塘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生命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生物的保护意识。
二、学情分析被本课程所涉及的学生均为五年级学生,其具体情况如下:•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知识。
•学习兴趣:学生对于生命科学这一学科具有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相关现象。
•学习态度: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池塘中的常见生物,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图表分析等方法,来探究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关注自然环境,提升生物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以下几点:•生活中的生物:学生需要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认识各类生物,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调查与研究:学生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数据图表的分析来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生态系统的认识:学生需要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认识,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池塘中的常见生物,以及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教学环境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019最新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12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word教案 (4)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三、教学过程1.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⑴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⑵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2.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⑴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⑵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3.开展科学探究。
⑴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⑵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
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三、教学过程1.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⑴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⑵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2.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⑴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⑵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3.开展科学探究。
⑴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⑵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
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注意事项:1. 本课时为第一节课时,主要介绍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
学生应该都已经学过池塘的基本形态和一些简单的生物知识,本节课时重点在于展示池塘生物的相互关系,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生物学习的兴趣。
2. 本课时时间为 40 分钟,建议教师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效果。
3. 课件和课堂录音应该与学生的学习进度相对应,不能过快或过慢。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启发性教学、探究式学习和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研究兴趣。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池塘中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2. 引导学生发现池塘中生物的相互联系和池塘生态的平衡。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池塘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及其特征、生存条件。
2. 了解池塘生态环境和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思考生物生态的平衡和如何帮助维持生态平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的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PPT、幻灯片、视频等。
2. 查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并制作电子版PPT,并备份好PPT等教学资料。
3. 确保教室内的教学器材安全,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4. 整理好学生座位,确保学生的视线能够覆盖到教学画面。
四、教学过程设计:1. 思考导入(5 分钟)教师先问学生是否记得上一节课讲到的池塘的基本形态和生物,然后让学生给池塘生物打分(例如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动物和什么样的植物)。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准备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新知(20 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幻灯片的方式,介绍池塘中的生物种类,如鱼、蛤蟆、蝌蚪、苔藓、草、水花、水蜘蛛等物种。
介绍每种物种的生活习性、特征和生存条件,引发学生思考和理解。
2)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和幻灯片的方式,展示池塘生态环境和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池塘水的特征和营养物质的生态效应,以及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关系。
【小学科学】2019最新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12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word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第一课时一、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2、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
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三、教学过程1.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⑴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⑵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2.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⑴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⑵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13.开展科学探究。
⑴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⑵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
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2。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第一课时一、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2、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
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三、教学过程1.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⑴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⑵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2.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⑴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⑵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3.开展科学探究。
⑴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⑵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
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2.了解池塘中的常见生物以及它们与池塘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观察池塘生物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2.池塘中常见生物及其生态环境。
三、教学内容1.池塘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池塘中常见生物的习性和生存方式;3.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PPT、投影仪、标本或图片;2.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启发学生对池塘生物的观察和想象,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2.引发学生思考:池塘中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步:展示池塘生物的图片或标本1.利用课件PPT或实物标本向学生展示池塘生物的多样性;2.让学生观察、描述池塘生物的外部特征,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池塘中生物的分类。
第三步:讲解池塘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结合课件PPT和实物标本,向学生介绍池塘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2.通过图示和文字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池塘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第四步: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让学生观察、描述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记录在笔记本上;2.引导学生思考池塘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让学生绘制相应的图示。
第五步:讨论池塘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1.引发学生思考:池塘中的生物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的?为什么它们需要彼此?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六步:总结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1.通过课件PPT总结池塘生物的分类特征、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2.引导学生思考:为了保护池塘生物,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池塘生物的图片和标本,引发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通过讲解池塘生物的分类和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了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接上一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⑴池塘中的生物之间,除了食物联系之外,还有其他的依存关系吗?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学生观赏后分小组进行讨论。
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⑵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
⑶学生根据集体订正结果填写课本38页空框。
2.总结与推断:
⑴引导学生在小结“池塘中的动物和植物存在着哪些联系?”的基础上推出“池塘群落”定义。
⑵假设与推断:在池塘中,如果植物或动物灭绝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本环节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也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⑶师生共同学习和理解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学习、理解过程可结合池塘、森林等生物实例进行讲解说明。
3.应用与实践:
⑴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明白关于“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其他生物群落的含义。
⑵课外选择一块草地,观察一下“草地生态群落”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⑶课外查阅资料或上网了解“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生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单元“自由研究”检查与指导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困难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