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 格式:pptx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37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归纳如下:
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爱慕和眷恋之情。
思乡:抒发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忧伤: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和痛苦。
欢乐: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欢乐和幸福。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伟大。
人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反思。
怀古:怀念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历史。
离别: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壮志: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和抱负。
闲适:描绘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意境,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诗歌鉴赏和思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思想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诗歌鉴赏和表达。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诗歌作品。
2. 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教材和辅助材料。
3. 提前制定教学活动和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幅诗意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期待和感受。
知识讲解:1. 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诗歌的形式特点、意象的运用、韵律的感受等。
2. 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解读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多层次意义。
实践操作:1. 分发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阅读并标注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或段落。
2.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标注的诗句或段落,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诗歌鉴赏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拓展延伸: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鉴赏讲座,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和鉴赏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结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诗歌鉴赏作品和讨论记录,评估他们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选定的诗歌作品和相关的鉴赏材料。
2. 图片和音乐资源,用于引入课堂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于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类型的答题技巧关于思想感情类的诗歌鉴赏题如何解答?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步骤: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下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怎么使用上面所说的答题技巧: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
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
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
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
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赏析】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
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3. 同情人民地疾苦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1. 建功立业的渴望2. 保家卫国的决心3. 报国无门的悲伤4. 山河沦丧的痛苦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1. 羁旅思乡之情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 边塞思乡之情4. 闺中怀人之情●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 昔盛今衰的感慨3. 借古讽今的情怀4. 青春易逝的感伤5. 仕途失意的苦闷6. 告慰平生的喜悦二.六种答题模式:(一)分析意境型: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2. 答题步骤: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2. 答题步骤: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
当然,把握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准确分析字面信息、隐喻用典,还要把握字面背后隐含的信息,知人论世等。
一、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二、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三、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闺怨诗、羁旅诗等。
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
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的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四、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教案教案标题: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诗歌中的思想和感情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诗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音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诗歌的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
2. 分析诗歌的思想和感情表达:教师以具体的诗歌作品为例,解读其中的思想和感情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三、鉴赏实践(25分钟)1.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探究诗歌的思想和感情: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理解,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
四、巩固拓展(15分钟)1. 创作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创作一首短诗,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
2. 欣赏名家诗歌: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思想和感情表达。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对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作用。
2. 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巧,以及对诗歌的新认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在历史的发展变革中,辩证地认识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主题、思想以及感情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此考点以概括分析类考题和综合其它考点考查较多,即使真正涉及评价类试题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
二、知识储备情感概述(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1.理想道路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即仕途失意,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达”即仕途通达,建立功业,功成名就。
文人墨客往往在仕途的顺与不顺之中身不由己,也在“儒”与“道”两大思想流派中的一次次碰撞中完成自我选择和自我救赎。
古人云“文章憎命达”,作为诗人,大多难以“功成名就”,因此他们在理想道路的选择上往往有三种:其一,愤世嫉俗,愤懑郁结,忧国忧民,如屈原、杜甫,这些诗人往往信奉儒家;其二,无奈退隐,悠然闲适,乐情山水,如陶渊明、孟浩然,这些诗人更倾向于道家;其三,忧愤难平,心有不甘,饱受煎熬,这些诗人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王维、苏轼。
古往今来的很多文人墨客,往往在功业未成的无奈痛苦中和坚守自身的执着不屈中,寻找平衡点。
2.悲喜缘由欢喜愉快的缘由主要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一年四季的独特感受;隐逸生活自由、闲适;政治得意,功成名就;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友团聚,回归故乡;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悲伤愤怒的缘由主要是: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人生短暂,逝者如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羁旅异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彼此思念,不得相见;依依惜别,离愁别绪,忧心友人境况;昔盛今衰,王朝更替;抒怀自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批判统治者昏庸等。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类情感1.离愁别绪:多在送别诗中出现,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的《雨霖铃》;表达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2.思乡怀人:诗人或诗歌中主人公多客居他乡或在渡口、舟中、驿站、边塞、闺中等。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读题目,明范围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
二、读作者,知背景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
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
例如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行路难》《将进酒》等作品的思想内涵。
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三.读注释,解难点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读诗句,解诗意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弄懂诗的语句,才能把握诗的内容,进而进行评价赏析,因而先解诗句才能读懂诗。
五、找诗眼,明中心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六、分类别,明方向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
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
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
七.理结构,明思路古诗的层次结构,主是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虑一般来说,诗歌鉴赏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试题,出在简答题上,也就是6分的简答题,有时候也会直接提出“这首诗(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也有的时候会换一些词语来提问,比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本诗(词)意蕴丰富,请加以赏析(分析)”,或者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同是写“(某种情感),有什么不同?”等,提问起来比较含蓄。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的思想感情与答题模板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每首诗都饱含诗人丰富的情感。
诗词茫茫,情感戚戚,把握诗词的情感,是读懂诗词的关键。
那么我们来看看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例】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
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
“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
“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反映离乱的痛苦【例】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同情人民的疾苦【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全诗略)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
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
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
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
高考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一、概念整合1、诗歌的思想感情和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话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技巧解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分为七类:离愁别绪、咏史怀古、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咏物诗、感时咏怀、爱情闺怨。
1、离愁别绪1)概念: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指分别是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4)示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独身漂泊,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苦、落寞、忧愁之情。
2、咏史怀古1)概念: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
2)基本主题:建功立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理性思考。
3)表达感情: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古讽今4)示例:《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3、山水田园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诗统称为山水田园诗。
2)基本主题: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山川美景、热爱河山;厌弃官场、品格高洁。
3)表达感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4)示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考情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二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评价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
【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要分析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了解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按题材可分为:1.咏物言志诗这种诗往往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以此来寄寓诗人的情怀和志向。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渝的品质。
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对梦游仙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2.羁旅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赴任之地,或游历名山大川。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而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