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08年以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49例患者显效21例,占42.86%;有效23例,占46.94%;无效5例,占10.20%,总有效率95%,肝功能改善明显。
结论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效。
益气化瘀法可以贯穿肝硬化腹水治疗始终,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中推广。
【关键词】益气化瘀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肝硬化是引起腹水的主要疾病,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标志着硬化已进入失代偿期(中晚期)。
出现腹水的早期,患者仅有轻微的腹胀,很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好,因此对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如果近期感觉腹胀明显,腰围增大、体重增长、下肢浮肿,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
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门静脉压力升高、白蛋白降低、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腹水缠绵难去,往往变生他证,治疗棘手。
笔者自2002~2008年以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9例,疗效较为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9例均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
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最大71岁。
腹水出现时间最短者15天,最长者180天,平均43天。
首次出现腹水27例,腹水出现2次以上者22例。
1.2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腹水出现前常有腹胀,大量水使腹部膨隆、腹壁绷紧发高亮,状如蛙腹,患者行走困难,有时膈显著抬高,出现呼吸和脐疝。
部分患者伴有胸水,多见于右侧,系腹水通过膈淋巴管或经瓣性开口进入胸腔所致。
经B超检查4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脾脏肿大,临床表现以纳差、腹胀、黄疸、小便短少、胁痛为主。
本组49例均无出血倾向。
肝功能检查:AST、TBIL、DBIL、IBIL、ALB、TP、GGT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其中HBsAg阳性者45例,抗HCV阳性2例。
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汤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用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汤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用。
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腹水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位。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以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汤,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偏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血清AST、ALT以及TBIL水平显著偏低(P<0.05)。
结论: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汤能够显著提高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肝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汤;肝硬化腹水;临床效用肝硬化腹水是指因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促使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致使肝脏质地变硬形成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导致腹水生成。
腹水的出现往往说明患者肝硬化较为严重,需立即采取治疗措施[1,2]。
药物治疗是肝硬化腹水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其常用药物包括螺内酯、呋塞米等利尿剂,然而长期服用利尿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影响其临床疗效[3]。
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临床运用越来越普遍,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汤具备益气健脾、利尿通淋的功效,本研究对其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展开了探讨,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腹水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位。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8周岁;(2)患者皆由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腹水;(3)患者对本次治疗所用药物无过敏史。
排除标准:(1)患有复发性脑梗死、先天性免疫缺陷、其它恶性肿瘤患者;(2)患有精神类疾病,精神状况不佳患者,无法自主配合研究者;(3)心、肾功能严重异常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肝硬化腹水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给与患者螺内酯片(国药集团,H20093097)口服,1日3次,1次1粒,再给与患者呋塞米片(上海朝晖药业,H31021074)口服,1日1次,1次1粒,连续治疗2周;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汤进行治疗,组方:黄芪、白术、党参、茯苓、鳖甲30 g;土鳖虫、泽泻、丹参、泽兰、猪苓、大腹皮、冬瓜皮、赤芍15 g;莪术、三棱、川芎、甘草10 g;加水适量煎煮至300~4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日1剂,连续治疗2周,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加减治疗,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壳,木香理气消胀,湿热黄疸者加茵陈、栀子、大黄、鸡骨草清热利湿退黄,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健脾消食,有出血者加三七粉、茜草等化瘀止血,阳虚者加制附片、干姜。
行气活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标签:肝硬化腹水;行气活血汤;中医疗法肝硬化腹水是肝功能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
目前,临床上缺少有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疗效差,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笔者临证采用自拟行气活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有关肝硬化诊断标准,同时超声检测证实有腹水,腹水程度判定参照《肝脏病学》[2]有关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臌胀[3]中肝脾血瘀型标准,证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暗黑,头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20~80岁;②符合西医肝硬化腹水及中医臌胀肝脾血瘀型诊断标准;③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②近期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凝血障碍者;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病情危重,难以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
1.4 一般资料60例观察病例来自2009-2011年期间本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
中药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2~66岁,平均48.2岁;病程1~16年,平均10.3年;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隐源性肝硬化3例。
对照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3~71岁,平均47.8岁;病程1~17年,平均11.2年;乙型肝炎肝硬化21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1.5.1 对照组①限制水盐摄入,进水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 mL左右,低盐饮食。
②基础治疗:根据肝功能给予肝泰乐、支链氨基酸。
③利尿剂:首选安体舒通片,20~40 mg/次,每日2次口服;双氢克尿噻片,25~50 mg/次,每日2次口服。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杨华;谢建寰;林家萍【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确诊为肝硬化腹水且中医证型属于气虚血瘀的79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依据指南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39例患者联合益气活血利水法.观察两组肝功能(ALT、AST、TBIL、ALB)指标,门静脉流速及内径,24h尿量、腹围大小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ALB水平未改善,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则明显降低,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且总有效率更高,P<0.05;对照组门静脉流速、内径未见明显变化,腹围减小,尿量增加,治疗组门静脉流速及尿量增加,门静脉内径及腹围则减小,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肝功能及门脉高压情况,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值得推广.【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6(029)006【总页数】2页(P1102-1103)【关键词】益气活血利水法;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作者】杨华;谢建寰;林家萍【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中医院江西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中医院江西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中医院江西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反复、大量的腹水长期存在不但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还易诱发腹腔感染而危及生命。
利尿、补充白蛋白是腹水的常规治疗方案,使用初期往往效果较好,但不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可出现利尿剂药量逐渐增加但利尿药物效果降低的现象,进而产生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1]。
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效果显著,在此汇报成果。
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12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确诊为肝硬化腹水且中医证型属于气虚血瘀的79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据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4.36±12.79岁。
健脾活血利水方结合托拉塞米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1)】通过观察健脾活血利水方结合托拉塞米对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健脾活血利水方联合托拉塞米能显著改善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表现,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等。
【关键词】健脾活血利水方托拉塞米乙肝后肝硬化腹水乙肝后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
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纤维化,并代之肝纤维包绕的异常结节,临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表现,晚期常有大量腹水形成为特征的病证,是目前医学界的顽疾。
为了寻求更有效适合临床的治疗方法,笔者自拟健脾活血利水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1)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诊断标准;(2)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1.2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按随机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6~68岁,平均46岁; 病程最短1年,最长26年,平均10.6年;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9.2岁。
2 治疗方法2组均静脉滴注给予保肝(多烯灵脂酰胆碱注射液或还原型谷胱甘肽,每日1次)、补充人体白蛋白、维持水电平衡等治疗。
限钠饮食,约2 000 mg/d。
对照组单纯接受西医治疗:口服或者静脉推注呋塞米20mg,每日2次,口服螺内酯40 mg,每日3次(并根据个体情况适量增减)。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利尿剂改予静脉推注托拉塞米20mg,每日1次,同时联用中药自拟方“健脾活血利水方”加减辨证治疗。
基础方为:炒白术30~60 g,茯苓15 g,陈皮10 g,半夏6 g,淮山药15 g,丹皮9 g,丹参9 g,赤芍9 g,大腹皮15 g,泽泻15 g,枳壳9 g,柴胡15 g。
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T、AST、TBil值分别为(68.7±6.7)U/L、(57.8±6.2)U/L、(48.4±5.3)?mol/L,对照组分别为(125.8±17.4)U/L、(70.5±7.7)U/L、(63.6±7.5)?mol/L,可见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值均出现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下降得更为明显(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患者的肝功能得以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活血化瘀法肝硬化腹水效果肝硬化腹水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
在肝硬化腹水的形成病因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十分多见,临床上90%之多的腹水是由失代偿期肝硬化所致,其次是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及药物性肝硬化等等。
对于失代偿期、反复发作的腹水,常规西药治疗很难起到满意疗效,且毒副作用多,费用高,病情反复难以控制,并会不断加剧进展[1]。
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0年3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所有患者均经B超、生化、肝功能检查等确诊。
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8~72岁,平均(52.8±6.6)岁,病程0.25~4.77年,平均(3.65±0.72)年;乙肝35例,丙肝5例,酒精肝6例,脂肪肝4例。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目的:观察使用益气活血利水中药在肝硬化腹腔积液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科2002年1月~2003年12月给予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的病人65例。
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观察,疗程2个月。
好转、有效63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9%。
结论:本方法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疗效确切,经济,无痛苦且无不良反应,临床可推广使用。
标签:益气活血;利水;中药;肝硬化腹腔积液筆者采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65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肝硬化腹腔积液的诊断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具有肝炎史、饮酒史、药物史、输血史等。
②体检可见门静脉高压征、肝掌、蜘蛛痣、腹腔移动性浊音等。
③肝功能检查:血清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时间延长等提示肝功能失代偿。
④影像学检查:肝B超检查结果发现肝表面不光滑或凸凹不平;肝叶比例失调;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强;门静脉扩张;脾肿大;腹腔积液[1]。
1.2 病例选择我院肝胆科2002年1月~2003年12月给予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病人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6~35岁6例,36~45岁10例,46~55岁32例,56岁以上17例。
1.3处方治法:益气活血利水。
自拟方:生黄芪100 g ,当归15 g ,党参10 g,白术15 g,茯苓15 g,益母草30 g,大腹皮30 g,冬瓜皮30 g,白茅根30 g,车前子15 g,内金30 g,生山药30 g,阿胶10 g,三七粉6 g,泽兰30 g。
化裁:肝脾明显肿大者加用炙鳖甲、炮山甲软坚散结;大便干结者加牵牛子通便泄水;湿热偏重者加茵陈、金钱草清利湿热;脾肾阳虚,症见脘腹冷痛、晨起腹泻者加干姜、炮附子、肉桂温肾健脾等;肝肾阴虚者配合服用六味地黄丸等滋补肝肾之品。
1.4 给药方法上方除阿胶、三七粉外以冷水浸泡2 h,头煎30 min,二煎20 min,共取汁300 ml,阿胶烊化,分两次温服,三七粉分两次冲服,每日1剂。
益气化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初探目的探讨益气化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初次腹水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服用速尿、螺内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服用中药益气化瘀利水方。
对两组治疗后疗效评定等级及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和腹水消退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治疗后疗效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腹水消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益气化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初次腹水疗效满意,不仅可缓解症状,还可改善肝功能,缩短腹水消退时间,减少再发腹水几率。
标签:益气化瘀利水方;肝硬化;腹水;疗效初探肝硬化腹水属祖国医学“水臌”范畴。
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以及黄疸积聚等病后期,湿热内藴、气滞血瘀、气阴两虚、水液停聚而成,其病理特征为肝、脾、肾三脏受损,其病机复杂多变,病程缠绵,病情重。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正是在这一传统病因病机理论基础上延展开来的[1]。
2004 ~2010年笔者通过对54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实施辨证论治,密切配合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42例符合肝硬变失代偿期临床诊断标准[2]。
随机分为对照组260例,男141例,女119例;年龄25~68岁, 平均49.1岁;病程3.5~7年,平均5.1年。
治疗组282例,男154例,女128例;年龄29~71岁,平均44.6岁;病程2~6年,平均4.8 年。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治疗前总胆红素、清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检验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标准[2]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湿阻102例,寒湿困脾78例,湿热蕴结89例,肝脾血瘀93例,脾肾阳虚96例,肝肾阴虚84例。
542例中排除意识障碍和出血等并发症患者。
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体会标签:肝硬化;益气活血;临床体会肝硬化是一种影响全身的慢性疾病,是在多种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病理上表现为肝组织播散性纤维化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发病年龄35~48岁,男女比例约3.6~8.0:1[1]。
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
腹水形成后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增加水电解质紊乱、自发性腹膜炎、肾衰竭等风险,缩短患者的存活时间,如果发展为难治性腹水,患者的预后更差,因其容易出现很多并发症,所以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约半数以上的难治性腹水患者在1年内死亡[2]。
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休息,限制钠、盐摄入,利尿,补充白蛋白等治疗方式,临床上病情易反复,对于患者的身体和经济造成较大负担。
1理论依据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的癥瘕、积聚、鼓胀等范畴,我国古代医学就将“风、痨、鼓、膈”列为四大顽症之一,为难治重症。
中医认为肝为血脏,将军之官,主疏泄,易亢易郁,若气机失调,肝血瘀滞,肝络瘀阻,又加久病体虚,气血同病,涉及诸脏,日久而形成本病[3]。
本病病机复杂,早期可有肝郁脾虚,久之肝失疏泄、脾气虚弱,再加之邪毒、湿热之邪侵袭,大都正不抗邪,水湿内停,气滞血瘀,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发病之本为肝、脾、肾三脏受损,其标为血瘀、水结,但其病理基础不出气虚、血瘀两端,气虚与血瘀二者的恶性循环,导致本病诸症峰起。
闫秀川等[4]通过医学检索文献分析肝硬化腹水证型,主要总结了6大证型,发现气虚血瘀型亦为最常见证型,且其它5型之中往往夹有气虚、血瘀之表现。
临床患者亦多表现为腹大胀满,撑胀不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舌质暗淡,脉细无力等气虚血瘀证。
2辨证用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起点并结合本虚标实之病机及患者临床表现,拟定基本方如下:黄芪45 g,党参30 g,白芍20 g,泽兰30 g,赤芍30 g,水红花子15 g,片姜黄20 g,败酱草20 g,醋莪术、白及20 g,茯苓30 g,薏苡仁30 g,鸡内金15 g。
腹水是乙肝肝硬化晚期严重并发症,主要由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减退及低蛋白血症所致,数据统计显示,约75%乙肝肝硬化患者晚期会出现腹水[1]。
乙肝肝硬化腹水预后较差,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循环系统障碍或肾功能障碍。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病毒、护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治疗。
乙肝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范畴,主要病机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疏泄异常,气血交阻,水气内停。
治宜益气养阴、疏肝散结、利水消肿[2]。
本研究用益气舒肝方辅治乙肝肝硬化腹水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73例,均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
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7~76岁,平均(59.08±5.64)岁;肝硬化病程1~8年,平均(4.11±1.28)年。
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9~78岁,平均(61.10±5.13)岁;肝硬化病程1~9年,平均(4.62±1.14)年。
两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超声、CT、实验室检查确诊,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合并腹膜感染。
2 治疗方法两组均用常规治疗,包括空腹口服恩替卡韦(湖南益气舒肝方辅治乙肝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魏晓梅(河南省省立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4511 00)[中图分类号]R575.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20)09-1172-02[摘 要] 目的:观察益气舒肝方辅治乙肝肝硬化腹水的效果。
方法:7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舒肝方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ST、ALT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AngⅡ、PRA、AL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益气活血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赵磊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8(033)017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9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方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4.4%,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7.8%,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9,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检查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提高患者肝功能,安全有效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2525-2526,2573)
【作者】赵磊
【作者单位】新泰市中医医院肝病脾胃病科山东新泰271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J], 徐学刚;黄毓;黄玉娟
2.益气活血利水方联合逐水膏腧穴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 [J],
马素平;赵文霞
3.益气活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J], 李力;郭丽颖;贾建伟;苗静;李秋伟;徐宗佩
4.扶阳利水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 [J], 凌家生;黄献华;张慧勤
5.益气活血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J], 刘成彬;李建汉;岑成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田孝锋;郑建军【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6(037)008【摘要】目的:分析辨证应用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低钠血症的预防作用。
方法:选择8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接受西医药物治疗者为对照组,以接受西医药物治疗联合辨证应用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者为治疗组,每组40例。
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两组低钠血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腹围、体重、24h 尿量及血清 Na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接受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总积分、腹围及体重低于对照组,24h 尿量及血清 Na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辨证应用益气活血利水方可有效的提高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
【总页数】3页(P1049-1051)【作者】田孝锋;郑建军【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莆田351100;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莆田35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1【相关文献】1.益气活血利水方联合逐水膏腧穴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J], 王云海2.健脾活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J], 谢玉兰;勾春燕;李丽;刘义荣3.益气活血利水方联合逐水膏腧穴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 [J], 马素平;赵文霞4.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J], 杨华;谢建寰;林家萍5.益气活血利水方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研究 [J], 杨广栋; 李卫民; 李文香; 徐湘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脾益气化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应用自拟健脾益气化瘀利水方对肝硬化腹水缓解情况。
方法选取8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例明显增加,无效比例明显下降。
结论健脾益气花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满意,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无毒副作用,有效减少腹水再发。
【关键词】健脾益气化瘀利水方;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多有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以及黄疸积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气阴两虚、水液停聚而成,病理特征为肝、脾、肾三脏受损,病程缠绵,病情重。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为2009年~2011年收入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30~70岁,病程2~5年,对照组40人,男25例,女15例,年龄30~70岁,病程1~5年,均系超声或腹部CT结合实验室肝功化验及临床症状确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1. 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教材,中医辨证分型气滞湿阻15例,寒湿困脾12例,湿热蕴结15例,肝脾血瘀13例,脾肾阳虚15例,肝肾阴虚10例,80例排除意识障碍和出血等并发症患者。
1. 3 纳入标准①符合肝硬化失代偿诊断标准并伴腹水。
②无心脏、肾脏、糖尿病等严重其他疾病。
③排除心源性、肾炎性,结核性及腹膜炎引起腹水及癌性腹水。
1. 4 治疗方法1. 4. 1 一般治疗两组均控制钠摄入及输液量,常规保肝,补充白蛋白。
1. 4. 2 对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口服利尿药物,螺内酯40 mg/次,1次/d,速尿片20mg/次,1次/d,严重者静脉应用速尿针。
15 d 为1疗程。
1. 4. 3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服用健脾益气化瘀利水方,组成:黄芪30 g,党参20 g,茯苓15 g,白术10 g,泽泻15 g,陈皮15 g,郁金10 g,醋柴胡10 g,当归10 g,鳖甲20 g,丹参20 g,大腹皮20 g,姜皮10 g,甘草10 g。
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08年以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9例患者显效21例,占42.86%;有效23例,占46.94%;无效5例,占10.20%,总有效率95%,肝功能改善明显。
结论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效。
益气化瘀法可以贯穿肝硬化腹水治疗始终,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中推广。
【关键词】益气化瘀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肝硬化是引起腹水的主要疾病,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标志着硬化已进入失代偿期(中晚期)。
出现腹水的早期,患者仅有轻微的腹胀,很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好,因此对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如果近期感觉腹胀明显,腰围增大、体重增长、下肢浮肿,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
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门静脉压力升高、白蛋白降低、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腹水缠绵难
去,往往变生他证,治疗棘手。
笔者自2002~2008年以益气化瘀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9例,疗效较为满意。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9例均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
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最大71岁。
腹水出现时间最短者15天,最长者180天,平均43天。
首次出现腹水27例,腹水出现2次以上者22例。
1.2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腹水出现前常有腹胀,大量水使腹部膨隆、腹壁绷紧发高亮,状如蛙腹,患者行走困难,有时膈显著抬高,出现呼吸和脐疝。
部分患者伴有胸水,多见于右侧,系腹水通过膈淋巴管或经瓣性开口进入胸腔所致。
经B超检查4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脾脏肿大,临床表现以纳差、腹胀、黄疸、小便短少、胁痛为主。
本组49例均无出血倾向。
肝功能检查:AST、TBIL、DBIL、IBIL、ALB、TP、GGT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其中HBsAg阳性者45例,抗HCV阳性2例。
2治疗方法
基本方:党参20g、黄芪50g、鳖甲30g、龟板30g、白术25g、车前子20g、丹参30g、水红花子10g、泽兰30g,兼温热者加茵陈、茅根,兼肝肾阴虚者加沙参、枸杞子,兼脾肾阳虚者加仙茅、仙灵脾,热毒盛者加虎杖、公英,腹水盛者加猪苓、泽泻.纳呆甚者加砂仁、焦三仙,脾肿大者加三棱、莪术。
每.日1剂。
水煎服,30天为一疗程。
饮食宜予低盐、高维生素食物,西药给予支持及对症治疗,预防
出血及感染。
体质较差及低蛋白血症者,每日静点白蛋白,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B超。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显效:腹水消失,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门静脉主干内径≤l.3cm,脾大回缩明显或正常可参加一般劳动者。
好转:腹水明显消退.自觉症状改善,肝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异常,脾大回缩或稳定不变,生活能自理。
无效:腹水未减轻,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无好转或继续恶化,并发症增多者。
3.2治疗结果49例病人中最少服药30剂,最多服药90剂,平均服药60剂。
显效21例,占42.86%;有效23例,占46.94%;无效5例,占10.20%。
4讨论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液代谢失调,脾肾阳亏,气虚无力,导致血瘀水停腹中,正虚邪实,治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
本方以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健脾以固其本;车前子、水红花子利水渗湿;丹参、泽兰活血化瘀;鳖甲、龟板软坚散结,增加活血药之功效。
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效。
益气化瘀法可以贯穿肝硬化腹水治疗始终,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中推广。
根据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于“臌胀”范畴。
西医常以利尿、增加血浆蛋白含量为主要治疗措施。
中医因其辨证分型尚无统一定论,故立法处方各异,但多以化气行水、活血化瘀消积,疏
肝理气,健脾补肾等常用方法。
笔者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乃余毒未尽,长期积于肝脏,则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木郁克土,脾失健运,肝脾功能失调,进而累及肾脏,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积于腹中而成臌胀,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
自拟益气软坚汤具有益气化瘀排毒散结之功效,紧扣病机标本兼治,基本方以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以丹参、泽兰、法山甲、鸡内金、鳖甲化瘀通络,软坚散结;以半边莲、牵牛子、车前子解毒排毒;大腹皮、葶苈子行气利水;牛膝取其补肾化瘀,引水下行。
在应用本法组方时,应正确掌握病机的转变及证型的转化,如何精选补虚药,化瘀药和排毒药,掌握时机并合理调整它们的比例及用量,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