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辞学发展简史
1)草创期
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出版,最早引进国外修辞学说。
自此,中国现代修辞学开始了一二十年的萌芽蕴酿,终于在二三十年代得以创建的草创发展期。
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光辉总结,亦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
2)普及期
自1951年6月6日,吕叔湘、朱德熙在《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法修辞讲话》,到1963年张弓出版《现代汉语修辞学》。
修辞学又趋于活跃,进入普及期。
后文革十年动乱不堪,修辞学多年沉寂无声。
3)繁荣期
70年代末,修辞学从讨论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入手,进入新时期。
修辞学在语言学疆场上跃动人马,开拓前进。
理论建设、体系构拟、队伍组建、社会普及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令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刮目相看的学科整体大跃动,学科发展的学科化和科学化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80年代中后期,修辞学又逐渐跌入低谷,至今尚未摆脱困境。
修辞手法的变化与发展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吸引读者的注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手法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的变化与发展,并对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古代修辞手法的发展古代修辞手法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古希腊修辞学的兴起。
古希腊修辞学家雅典娜格拉斯提出了“三段论”这一修辞技巧,将修辞学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从而打开了修辞学的新局面。
古希腊修辞学家辩论使用一系列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
古代中国的修辞手法也有着丰富的发展。
《诗经》是中国古代修辞手法的重要奠基之作,其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象征、借代、排比等。
《增广贤文》记录了许多古代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典故、反问、设问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现代修辞手法的新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现代修辞手法呈现出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方面,现代修辞手法注重个性和独特性,追求更加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采用象征、拟人、比喻等手法来表达独特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另一方面,现代修辞手法更加注重语言的简练和精确。
在散文和小说创作中,修辞手法更多地服务于情节和人物刻画,通过意象、对比、暗示等手法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三、修辞手法的应用与作用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作用。
首先,修辞手法能够丰富作品的表达形式,增加作品的魅力和观赏性。
通过巧妙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作品可以更好地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共鸣。
其次,修辞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意象、排比、拟人等手法,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修辞手法可以提升作品的口才和说服力。
在辩论和演讲中,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达到说服对方和引起听众共鸣的效果。
四、修辞手法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文化的多元化,修辞手法在未来将继续发展并出现新的变化。
修辞手法趣味历史修辞手法的起源与发展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达到增强语言感染力、说服力以及艺术美感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或口头表达中,修辞手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的趣味历史,并介绍其中几种代表性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比喻定义为"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关联,并用一个事物来描述另一个事物"。
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对比,使读者或听众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2. 拟人拟人是指把非生物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行为、感情或意志,使之具有人类特征。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读者对事物的感知和情感共鸣。
例如,"风轻轻拍打着窗户"。
3. 夸张夸张是一种过分渲染事物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的描述,可以产生强烈的效果。
例如,"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辈子"。
4. 对仗对仗是指一种以平行结构呈现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诗歌和歌词中。
通过对仗,可以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花开不败,水流千里"。
5. 指代指代是通过用一个词或短语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指代可以增强语言的简洁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例如,"他"代表"那个男孩"。
6. 反问反问是指用问句来表达事实或观点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问,可以引起读者或听众思考,并加强表达的说服力。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更好的未来吗?"7. 并列并列是将同等重要或相关的事物并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常用于句子和段落结构中。
通过并列,可以实现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对比。
例如,"她喜欢唱歌、跳舞、画画"。
修辞手法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伊修斯的《修辞学十篇》等经典著作。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修辞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增强文学作品感染力与艺术性的修辞手法。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修辞主要以韵律为核心,将文字与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音乐美感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屈原、佚名的《诗经》和《楚辞》等,他们运用感人肺腑的文字,传达情感与思想。
汉朝时期,修辞开始逐渐与讲究变化融为一体。
董仲舒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要求修辞贴近日常生活,注重表达中的变化与意义的传递,这为后来的骈文等文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辞开始在文言文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文人学士通过修饰文字,寄托个人情感与追求。
代表作品有陆机的《大抵论》以及曹操、曹丕等的赋文。
随着唐宋文化的繁盛,修辞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杜牧、白居易等以形容词的灵活运用,传达出丰富的意境与感受。
宋代的苏轼更是以饮酒作为修辞的主题,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到了明清时期,修辞的发展与变化逐渐走向多样化。
明代的杨荣、袁宏道等以辞章的形式,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情感。
清代的红楼梦更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意蕴。
近现代的汉语修辞则在文学、政治、广告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修辞手法更加多样化,灵活运用于各种社会语境中。
如今,我们可以在诗歌、小说、演讲、广告等各种文本中都能看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艺术性与效果。
汉语修辞学的历史发展①从古代到近代,研究汉语修辞的都忽略了口头语言和俗文学里的修辞现象,研究对象都是书面上的诗赋词章史传典籍中的“雅言”。
两部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6世纪初年,南朝齐末梁初,共10卷,50篇。
第6~8卷的15篇讲风格和技法,其中包括如现在所说的辞格。
以下两卷10篇讲对辞章的鉴别,其中《时序》篇提出了辞章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著。
它是先秦以来探讨辞章之学的总结,开此后1000多年研究辞章之学的先河。
陈騤的《文则》成书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
它把比喻细分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10类,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得最为详备的。
它讲到用语要注意搭配得当,避免语病,以至讲到语助词的修辞表达效果。
有人认为《文则》是历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修辞学专著。
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始,经宋、元、明、清四代,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诗话、词话、文话一类的著作和论述文章作法的著作,虽然其中有很多芜杂庸劣之作,但是也有不少精到的见解,特别是在修辞技法方面。
②20世纪初叶,“五四”运动前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展和突破。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引进或参考了欧洲和日本的修辞学,开始建立了系统的汉语修辞学学科,并且在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修辞学课程;二是逐渐有了专以现代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从20~30年代,陆续出现一批修辞学专著。
可举以下3种为代表:唐钺《修辞格》(1923)。
主要参考了欧洲传统修辞学,专讲修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
这部书参考日本修辞学较多,但是有自己的创见。
它继承并发扬了《文则》和元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指瑕、正误的传统,把修辞区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它继承古代著作中讲比喻、夸饰、偶俪等修辞技法的传统,参考东西方修辞格的讲法,条分缕析,列为38格;这些,对此后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有很大影响。
修辞学研究概况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旨在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效果。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词汇和句法到篇章结构和整体意义。
本文将对修辞学的研究概况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修辞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修辞学的起源和发展修辞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修辞学主要研究演讲艺术和说服技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定义为“说服力的艺术”,强调通过语言运用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欧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修辞理论和方法。
二、修辞学的基本概念1. 修辞手法:修辞学研究的核心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隐喻、夸张、反问、排比等,它们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和富有感染力。
2. 修辞效果:修辞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辞效果,即修辞手法对读者或听众的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影响。
修辞效果可以是情感共鸣、思维启发、说服力增强等,它们使语言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3. 修辞分析:修辞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修辞分析,即通过对语言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修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修辞学的应用领域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文学创作:修辞学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技巧。
作家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2. 广告和宣传:修辞学在广告和宣传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广告商和宣传者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3. 政治演讲:修辞学对政治演讲具有重要影响。
演讲者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目标。
2.1 古典修辞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5世纪)2.1.1 古希腊与古希腊的民主古希腊是当今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主、哲学、占星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剧院,这些只是其贡献的一部分。
像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思想至今仍是高校课程。
古希腊人(主要是雅典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信奉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古希腊成就的基础是人文主义。
古希腊强调个人价值、个人重要性和个人尊严。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机构有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体现了民主制的特点: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和公民意识。
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直接民主。
古希腊的民主为其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1.2 诡辩家与其修辞的实践公元前5世纪,由于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希腊出现了教师阶层,被称为诡辩家。
与其说他们是一个流派,不如说是一个专业的阶层,他们遍布希腊,而且出现了行业竞争。
教育求真知,但大多数诡辩家体现的是虚假学习,仅仅为了政治成功而已。
诡辩家们游历希腊,到处讲学,广收门徒,积极辩论。
他们为此收取高额费用。
事实上,他们开古希腊教育收费之先河。
诡辩家不是哲学家。
他们会教授任何一门受欢迎的课程。
话题涵盖修辞、政治、语法、词源学、历史、物理和数学。
初期他们被看作高尚的老师,因为他们教人们如何为国家作出贡献。
普罗泰格拉,成名于公元前445年,被看做第一个诡辩家。
继他之后,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希庇亚斯相继闻名。
不论他们出现在哪里,尤其是雅典,他们总是收到热诚的欢迎,人们成群地听他们讲学,甚至伯里克利、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也都曾追随过他们。
当时希腊有才能的人都想当政治家,因此诡辩家大都集中于教修辞。
接受训练的年轻的政客目标就是说服群众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
追求真理并不是至高的。
结果,诡辩家们承担着提供任何学科的辩论,证明任何立场的任务。
他们吹嘘着自己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能力。
修辞手法的起源修辞手法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字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它在文学创作和修辞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那么,修辞手法的起源是怎样的呢?一、古代修辞学的奠基修辞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时期。
在希腊,修辞学被称为“伦理学”,而在罗马,则被称为“修说法”。
这些早期的修辞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西塞罗等,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他们通过研究人类语言的运用规律,总结出了各种修辞手法,并将其归纳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修辞手法的理论发展在古代修辞学奠基的基础上,修辞手法的理论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
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腊修辞学家伊索普的贡献。
他以寓言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表达了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他的作品不仅给后来的修辞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为修辞学的实践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另外,夸张、对比、排比等手法也可以帮助作家塑造形象、构建场景,营造出更加生动活泼的文学效果。
四、修辞手法的现代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修辞手法在现代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广告宣传中,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推销产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政治演讲中,修辞手法可以让政治家的言辞更加激情澎湃,有效地传递出政策主张和理想信念。
此外,在口才训练、网络写作等方面,修辞手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和探讨。
综上所述,修辞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经过古希腊修辞学家伊索普等人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总结,修辞手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以在文学创作和各个领域中广泛运用。
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并演变出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以下是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的概述:古希腊时期:修辞教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在这个时期,修辞学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说服和辩论技巧。
当时的教育系统强调演讲和辩论的重要性,修辞学成为其中的核心内容。
当时的最重要的修辞教材是伊索的寓言和色诺芬的修辞学手册,这些作品对修辞的定义和技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世纪时期:修辞学在中世纪时期逐渐衰落。
由于宗教教育的主导地位,修辞学的重要性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学习。
然而,在12世纪的学者彼特鲁斯·拉米斯(Peter Ramus)的努力下,修辞学重新获得了重要性。
他试图将修辞学与语法和逻辑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修辞教学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修辞教学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使修辞学重新获得了关注。
人文主义者强调修辞学的价值,并将其与语言、文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修辞学的教学材料开始广泛传播。
培根(Francis Bacon)和休谟(David Hume)等知名哲学家也对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
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修辞教学逐渐融入到学校的语言和文学课程中。
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撰写文章和演讲来提高他们的修辞能力。
随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修辞教学逐渐结合这些学科,引入更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当代时期: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修辞教学正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媒体的出现为修辞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法。
同时,修辞教学也更加强调实际应用和实践,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修辞技巧的能力。
综上所述,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希腊时期的起源、中世纪的沉寂、文艺复兴的复兴、现代时期的整合和当代时期的应用。
不同历史时期和研究领域的贡献使修辞教学得以发展,不断以更好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修辞能力。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学科。
它涵盖了修辞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研究,以及修辞语言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
修辞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以下将简要介绍修辞学的发展史。
古代修辞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修辞学主要由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开创。
他们对辩论、演讲和即兴演讲等技巧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系统化为修辞学。
例如,苏格拉底注重逻辑推理和对话,柏拉图则强调演讲技巧和说服力。
古希腊的修辞学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罗马时期,修辞学继续发展,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伦毕修斯和恺撒。
伦毕修斯在他的作品《修辞学》中系统地阐释了修辞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称为“三艺术”的演讲技巧。
这三艺术包括纲目(inventio)、安排(dispositio)和文风(elocutio),分别指辩论的主题选择、组织结构和语言风格。
恺撒则在政治演讲中成功地运用修辞技巧,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演说家。
中世纪修辞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由于此时的学术环境主要由宗教教育主导,修辞学主要用于讲道和祭坛演讲。
在这一时期,修辞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内涵,成为神学的一部分。
修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中探讨了信仰和语言的关系,并认为有效的修辞应该以信仰为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修辞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该时期的学者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遵循古典传统,修辞学家理解修辞技巧为一种美学表达形式。
先驱者之一是培根,他在修辞学方面的贡献被认为是开创性的,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修辞学在19世纪初期发展起来,并开始从学科边缘融入到教育体系中。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和美国的学者致力于修辞学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他们开创了现代修辞学的某些方面,例如演讲技巧、写作技巧和论证的方法。
约翰·奥斯汀、理查德·惠勒爵士和恩德尔·洛克等学者都对这一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
古代汉语修辞的发展经历了虚实、凝炼和转化的过程。
在古代汉语中,修辞的基本手法主要包括夸张、对比、排比和反问等。
人们使用夸张来强调某种感受或表达强烈的情感,使用对比来突显事物之间的差异,使用排比来使语言更加生动、优美,使用反问来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意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修辞逐渐趋向于凝炼和简约。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就体现了这种趋势。
他运用了很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如借景、对仗和象征等,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更加精炼、丰富。
到了宋代,修辞技巧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诗人们注重选择富有意境的词语,同时注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他们常常使用隐喻、拟人和夸张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明代至清代,汉语修辞的应用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
文人学士们开始在作品中注重对比、反击和联想等技巧的运用,同时大量使用典故和成语,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汉语修辞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作家们开始尝试使用象征、隐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以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更具个性化和艺术化的作品。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从简单的凝炼和对比开始,逐
渐演变为对不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它不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并富有艺术性。
修辞手法的演变与运用修辞手法是作家在表达思想、情感和形象时所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文学史的长河中,修辞手法经历了演变和发展,不断更新、丰富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的演变与运用。
一、古代修辞手法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修辞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和辩证学派的代表伏尔泰利乌斯被认为是修辞学的奠基人。
他们提出了各种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排比、对仗等,用以丰富文辞和表达技巧。
这些修辞手法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古代修辞学的基石。
二、现代修辞手法的演进与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学中也发生了演变和变化。
现代修辞学家提出了新的修辞手法,以满足现代文学表达的需要。
比如,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科学修辞手法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修辞方式,用以表达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同时,现代修辞手法也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追求简练、明快的表达方式。
三、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隐喻和比喻可以使作品中的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排比和对仗则可以使作品的语言更加流畅、韵律感更强。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还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四、修辞手法在广告和政治演讲中的应用修辞手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广告和政治演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告宣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反问和比较等,这些手法可以使广告更加吸引人,增强产品的销售力。
而政治演讲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演绎和感情号召等,可以使听众更加深信演讲者的观点,加强演讲的说服力。
五、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与注意事项在运用修辞手法时,需要注意手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不同的修辞手法适用于不同的文体和语境,不能滥用修辞手法而导致作品脱离实际,使读者产生疏远感。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脉络修辞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表达艺术的学科,包括修辞、文体、修辞语言学等多个分支。
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中国修辞学在中国文化传承和语言表达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脉络来阐述。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和《论语》,这些文献中就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夸张等。
而到了汉代,出现了《修辞正义》一书,这是中国修辞学的第一部系统理论著作。
该书对修辞的分类、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为后来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修辞学的黄金时期,唐代文学繁荣,修辞学研究也达到了高峰。
唐代学者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该书对文体、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总结。
在《文心雕龙》的影响下,唐代以及隋唐以后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注重修辞表达,对修辞技巧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是中国修辞学的又一重要时期,出现了以苏轼、黄庭坚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家。
宋代的修辞学研究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结合文学创作和语言运用,形成了以“意境”为核心的修辞风格。
同时,宋代也出现了《修辞学》一书,该书对修辞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总结。
明清时期,中国修辞学的研究逐渐走向衰落,但仍然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对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千字文注》和清代学者龚自珍的《感遇·其一》等作品,都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20世纪以来,中国修辞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在现代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下,中国修辞学开始重视语言的功能和社会背景,注重修辞现象的深层次分析和解释。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修辞学开始与国际修辞学接轨,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修辞学研究趋势。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古代的起步和基础——唐代的黄金时期——宋代的修辞高峰——明清时期的衰落——现代的复兴和发展。
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不仅为中国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也证明了修辞学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汉语修辞史汉语修辞是指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强所表述语言之美、增强感染力,添加了语言的色彩,以达到文学艺术效果的方法与能力。
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深厚绵长,作为中国文化宝藏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汉语修辞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西汉时,汉武帝发明了“太学”,成为官方教育机构,从而使修辞成为一门研究的学科。
大量的文艺作品和诗歌迅速增长,汉语修辞技法也随之扩大。
此后,到了魏晋时期,汉语修辞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曹操、司马迁、李白等文学巨匠的的作品使汉语修辞达到了顶峰。
在唐宋时期,汉语修辞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手段之一。
唐诗盛行,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等文学家都以汉语修辞为基础创作了众多名篇佳作。
唐朝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修辞学家,如劳动、李贺、郑振铎、柳宗元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汉语修辞领域的理论研究。
明清时期,文艺繁荣,汉语修辞技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特别是戏曲,有昆曲、京剧、评剧等,其中运用汉语修辞的技巧和手法尤为突出,如度长庭、倒闪砂、别调皮等,这些技法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也为修辞学的理论理解和扩展增添了新气象。
在现代汉语修辞领域,一些著名的修辞学家如熊式光、戴炎雄、马致远等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丰富了汉语修辞学的知识体系,为汉语修辞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现代汉语修辞也积极地吸收了中西方文化修辞学的理论成果,在传统汉语修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元的手法和方式。
总之,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和技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文学作品提供了舞台,也为汉语修辞学家提供了探索的桥梁和途径,不断丰富和拓展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和体验。
修辞学发展简史
08语文教育(1)班陈芬芬080313010
摘要:中国修辞学学科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把一种学术传统转化成一门具有现代形态的独立学科。
显然这不但要有一套理论与方法去挖掘、整理与阐释古代修辞传统与成果,更要直接进行修辞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对学科的性质、对象、任务、范围、观念、方法等重大课题立即和持久地展开研究。
这样才有学科的现代化可言。
关键词:发展过程现状理论
毕剑横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概述》中所述,1905年清廷才宣布废除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1920年,新的学堂章程颁布,就建立了由小学、中学而大学的新的教育体制。
在1919年, “中国科学社”的会员就达604人,包括农林、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土木、机械、矿冶、电工、医药等学科。
语言学也一样。
语法?修辞?语法学可以更大程度地义无反顾地走上“国外语言理论”加“汉语语言材料”的路子,从无到有地建立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修辞学则在吸收借鉴国外语言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受到古代学术传统的牵制。
1草创期
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出版,最早引进国外修辞学说。
自此,中国现代修辞学开始了一二十年的萌芽蕴酿,终于在二三十年代得以创建的草创发展期。
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光辉总结,亦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
在如何建立学科问题上,形成新派与旧派的对立。
新派主要用国外修辞学理论与成果来建立中国修辞学,缺点是多有照搬硬套、割裂传统之痕迹。
旧派主要从继承古代修辞传统的角度来创建学科,汇集整理了我古代修辞研究的大量资料,提出了在西学东渐之时,要注意继承民族学术遗产的宝贵建议。
缺点是“想用中国的修辞古代来规律今后的修辞,无形中含有‘复古’的意思。
严重混淆修辞学与文章学的界限;学科建设上也存在资料集积、方法陈旧、概念神秘的缺点。
2普及期
自1951年6月6日,吕叔湘、朱德熙在《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法修辞讲话》,到1963年张弓出版《现代汉语修辞学》。
修辞学又趋于活跃,进入普及期。
后文革十年动乱不堪,修辞学多年沉寂无声。
成果主要有:一是白话修辞学的最后形成与普及性读物的大量出版,以《语法修辞讲话》为代表;二是中学和大学的修辞教材建设有了一定成就;三是修辞实例的搜集与解剖继续进行;四是语体风格等研究在苏联的影响下开始展开。
陈望道在65年曾说,“解放以后,修辞学在注重实用和普及方面有很大的成绩,但深入的研究还显不足。
”
3繁荣期
70年代末,修辞学从讨论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入手,进入新时期。
修辞学在语言学疆场上跃动人马,开拓前进。
理论建设、体系构拟、队伍组建、社会普及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令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刮目相看的学科整体大跃动,学科发展的学科化和科学化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80年代中后期,修辞学又逐
渐跌入低谷,至今尚未摆脱困境。
理论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讨论,主要有:
(1)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大讨论。
(2)80年代初中期的“同义形式”大讨论。
(3)80年代后期的“语法修辞结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修辞要不要与能不能与语法相结合,讨论的内容既涉及到语法与修辞的结合问题,即学科对象问题;也涉及语法学与修辞学的关系问题,即学科范围与方法问题。
4,20世纪中国修辞学的思想演进
“语辞调整说”的要点有七:
⑴修辞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活动,它出现于语辞形成的过程中,其本身也是一种活动;
⑵这种活动是一种调整或适用活动,一种针对情意内容而调整语辞的活动,即不一定是修饰,更一定不是离开意和情的活动;
⑶这种活动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们“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⑷这种活动的对象是包括所有的语辞,而不是单指纸头上的文辞,更不是单指华巧的文辞;
⑸这种活动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⑹这种活动所必须适合的是题旨情境;
⑺这种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语辞”与“情意”之间的充分切当,做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辞就情发,就意修辞”而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处理必须靠调整来实现。
反思:1,.学科认识有不足:中国修辞学在其现代化进程中,要同时实现两大根本的学科任务:一是更深刻更科学地认识汉语修辞现象;一是更广泛更有效地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
前者是认识的任务,回答“人们是怎样运用语言的”;后者是实践的任务,回答“人们该怎样运用语言”。
修辞是一种讲究方式并追求效果的语言运用活动,所以,修辞学必然要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问题倒是:修辞学如何加强认识上的工作,使上述两大任务互为补充。
可惜的是,修辞学长期把自己只看成是一种教人运用语言的“术”。
其结果:一是学科发展出现畸形,二是研究目的过于实用,三是社会评价侧重功利。
2.发展动力不强
修辞学忽视理论建设,坐失良机,以至连对象、范围这些学科建设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在80年代才来讨论的。
刘大为:“这表现在它的术语上,表现在论文的表述方式上,更集中地表现在它的研究方法上。
” 现在,修辞研究学术品位低下、理论层次不高、理论意识不浓致使学科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不力,已成为中国修辞学明显而突出的问题。
学科追求的形式化停留在结构主义!
我们的药方:形式化应该深入,大门应该开放,队伍应该壮大。
参考文献:
[1]刘焕辉《修辞学纲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版。
[2]张志公主编的《语文》(第六册)(1958)的出版
[3]张环一《修辞概要》195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