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通论 西方修辞学简史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29
修辞学参考书目王希杰教授主要著作有:1. 《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28万字(现在由商务印书馆重印)2.《语言的美和美的语言》/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13.5万字3.《语言学在您身边》(与于根元合作)/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4.《说话的情理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1年再版5.《修辞·语法·文章》(与秦旭卿合作)/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6.《数词、量词、代词》/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7.《汉语释疑辩难集》(与李晋荃、朱泳燚合作)/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27万字(收入王希杰文章33篇)8.《这就是汉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18.1万字9.《说写的学问和情趣》/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6.5万字10.《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27.6万字11.《王希杰修辞学论集》/何伟棠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45.7万字12.《语林漫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7.3万字13 . 《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6万字14.《动物文化小品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25.2万字巧.《语言随笔精品—王希杰特辑》/何伟棠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6.《修辞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45.8万字17.《这就是汉语—王希杰言语文化随笔集》/[日」加藤阿幸、许山秀树主编/日本白帝社2003年5月18.《语言学百题》(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1年修订版19.《方光寿语言学论文集》(与卞觉非、方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20.《修辞文荟》(与季世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王希杰教授主编的学术著作有《汉语修辞和文化论集》、《汉语修辞和汉文化新论》等;参加编写的有《语言学导论》、《新编现代汉语》、《大学修辞》、《新编现代汉语教学自修手册》、《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等。
西方修辞学传统之管窥(资料来源: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纵观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修辞学,就其根本研究的问题而言,似乎都是在古典时期就已规定了,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对修辞学研究的的重点都有相似之处,这一相似性构成了西方修辞学的连续性。
这个连续性的源头无疑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不仅是西塞罗和昆提利安的修辞学,而且连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的修辞学,就其精华而言,根本上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东西。
”(莱恩•库珀Lane Cooper)亚里士多德对修辞理论的影响从他那个时代起就一直是巨大无比的,这是对整个修辞学历史的最重要的贡献。
从实质上来看,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修辞学家们只是对他原来的理论进行加工提炼,偶有扩充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修辞学理论纷繁众多,而且许多理论体系大相径庭的今天,也可以发现有些不朽的著作仍保持着亚里士多德的传统。
当然,任何一个传统之中都会有众多的声音,只不过是在某个时期一些声音要比较响亮罢了,而这也许正标志着一个传统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古往今来的西方所研究的根本问题似乎不外乎是亚里士多德在古典时期所规定的一些内容:目的、听众、构思过程、论辩、谋篇和文体风格。
修辞学研究的这些经典范畴不仅仍然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其后各个时期都有对共同和特殊问题的论述,都有关于构思过程和辞格的讨论。
古典修辞学传统现在可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古典修辞学作为一门学科过去没有、现在仍没有寿终正寝。
一门曾经具有巨大活力的学科,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个新世界的诞生,也不是完全与这门学科的今天毫不相干。
从西方的各个历史时期而论,西方的古典修辞理论在修辞学史上的继承和发展包括承袭与补充,也包括挑战或否定。
这一发展之事实揭示出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的因袭和发展关系,体现出修辞学史上再理解话语和知识、交际和效果、语言和经历等组关系方面长期存在的斗争,也为古典修辞理论体系在整个修辞学史上成为这一门学科的基础提供历史性的剖析。
西方修辞学的渊源虽然西方修辞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从公元前5世纪西方修辞学产生于古希腊的遗嘱检验法庭之后,它就一直在公共事务和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就其渊源而论,西方修辞学首先是一种劝说性演说的艺术。
语言研究新视野3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3西方修辞学:当今语言研究之理论渊源胡曙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083)摘 要:西方修辞学成了当今许多语言研究领域的基础,这一点几乎已成共识。
它对语言的使用所产生的长达数个世纪的影响尤其重大,现时研究句子层面以上语言学的进路和方法,其理论灵感盖源于西方修辞学。
20世纪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取向,又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宝库。
本文联系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首先论述为什么西方修辞学会成为当今许多语言学科的基础,然后仅以西方修辞学传统中的体裁分析和修辞分析,如何发展成为当今语体学和语篇语言学热门研究内容为例,勾勒这一传统的延续和拓展的轨迹,揭示这一传统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西方修辞学;语体学;语篇语言学;理论渊源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795(2008)042004720007 西方修辞学成了当今许多语言学科的基础,这一点几乎已成共识。
它对语言的使用所产生的长达数个世纪的影响尤其重大,现在研究句子层面以上语言学的进路,其理论灵感盖源于西方修辞学。
20世纪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取向,又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宝库,使这一传统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发展为今天语言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论述为什么西方修辞学会成为当今许多语言学科的基础,然后仅以西方修辞学传统中的体裁分析和修辞分析,如何发展成为当今语体学和语篇语言学的热门研究内容为例,勾勒这一传统的延续和拓展的轨迹,揭示这一传统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 西方修辞学:当今许多语言学科之基础西方修辞学之所以能成为当今许多语言学科之基础,这不仅是因为这一古老学科是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最主要基石之一,更主要的是因为由这一学科所形成的传统具有无比的生命力。
这一传统在古典时期所规定的许多研究内容,至今仍是西方许多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受到过挑战,甚至被否定,但是更多的是承袭与补充,尤其是在话语和知识、交际和效果、语言和经历等组关系方面,这一传统所表现出来的因袭和发展,更是说明了这一门学科为什么会成为当今许多学科、尤其是语言研究学科的基础。
《汉语修辞学》(通选)课程介绍《汉语修辞学》课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该课程旨在通过讲授汉语修辞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同学们掌握汉语的修辞手段、方法和规律,了解修辞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增强同学们的话语表达、理解和赏析能力,提高同学们运用语言进行人际协调和社会事务处理的效率。
课程同时还进行适当的学术训练,学习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熟悉基本的学术规范,培养同学们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方式及特点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讨论为辅。
课程突出学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网络课堂:/课程特区——《汉语修辞学》。
三、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期末采用论文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50%(出勤、课堂表现15分;作业10分;读书报告10分;期中测验15%),期末论文占50%。
提供。
教材可登记后统一购买[折扣],也可以自己到教材中心或书店购买。
五、期末论文要求本课程期末采用论文考核,占总成绩50%。
题目自选。
论文要求:1、论题应与该课程所授内容相关,有一定的学理来源,最好结合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各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或实践价值。
2、观点新颖,论据充分,文献和材料丰富,结构清晰,层次清楚,理论联系实际,语言通畅,结论科学、可靠,字数应在3千字左右。
3、符合正式的学术论文规范,行文必须使用科学语体,论文格式:题目、提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
4、引用他人学术观点及资料必须注明出处,严禁抄袭或变相抄袭,如发现抄袭或变相抄袭,以作弊处理。
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转贴。
现代俄语(修辞学)授课教案第一章 修辞学概论修辞学与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不同,它研究的不是语言系统的某一个层面,而是语言各个层面的语言手段的修辞色彩,以及如何根据言语目的、环境、对象选择使用恰当的语言手段,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
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解决言语对不对的问题,而修辞学解决言语好不好的问题。
如:打招呼,问候时可以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最普通的问候语;Добрый день!比较郑重;Здоро́во!语气随便,俚语;Привет, приветик, салют!用于关系亲密的熟人之间,尤其是年轻人。
请人吃饭时,说Кушайте на здоровье!表示客气,说Ешьте口气随便。
人死了,一般说у́мер, 用скончался表示对死者的尊敬,подохнуть原来指牲畜的死亡,用来指人时比较粗鲁。
修辞学正是把语言中的各种同义现象作为修辞手段为研究。
一、什么是修辞“修辞”一词的运用十分灵活,有时指修辞活动、修辞规律,有时指修辞现象。
我国古代使用的“修辞”一词的含义与我们今天不同。
南朝(南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将修辞解释为“修饰文辞”,该书的书名中“文心”指文章的用心,即主要思想;“雕龙”则指文章雕刻龙纹般地精雕细刻,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其中列举了各种文体及常用的修辞手段。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修辞学研究范围扩大,现代修辞学突破了以往对“修辞”狭义的理解。
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20世纪30年代)在《修辞学发凡》中认为应该从广义上理解修辞:“修”指调整或适用,“辞”指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和适用语辞。
修辞的主旨是根据题旨(тема речи)和情境(ситуация речи)来调整言语,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题旨指的是言语内容,话题;情境指交际的言语环境,如时间、对象、地点等因素。
俄语中将修辞学用стили́стика来称名。
“Стилистика —— это наука о формах наилучшего употребления языка в различных сферах общения, в различных видах речев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二、修辞学研究的内容1、语言单位修辞学(стилистика языковых единиц),挖掘语言各层面语言单位的修辞色彩,研究同义的语音、词汇、语法手段,这也是是实践修辞学(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的主要研究内容,具有实践倾向和实用性质,指导学生的实际语言使用。
汉语修辞学第一讲现代汉语修辞学课程概说一第一讲的重点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2、了解汉语修辞学发展简史及不同时期的特点二本课的范围、性质、目的和功能三本课的学习方法四汉语修辞学发展简史1、汉语修辞学的发展简史先秦时期:《易·小取》的“立诚”说、《论语》“辞达”说汉代: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魏晋: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隋唐:刘知己《史通》史论修辞的原则韩柳等的文论修辞司空图、白居易、杜甫诗论修辞宋元:陈骙《文则》第一部汉语修辞学专著王构《修辞鉴衡》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书明清:胡震亨《唐音癸签》断代修辞学资料汇编《李笠翁曲论》、金圣叹的文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2、汉语修辞学的分期及其特点据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的观点以20世纪为分水岭,分为古代和现代汉语修辞学。
古代汉语修辞学内容丰富,但分散于经解、文论等论著中,未形成独立学科,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现代汉语修辞学吸收西方修辞学理论又基础传统修辞学的基础,具有科学性、体系性、系统性特点。
第二讲修辞学概说一、第二讲的重点1、“修辞”的不同含义2、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二、“修辞”的含义“修辞”可以指修辞学、修辞现象、修辞活动所谓修辞现象就是修辞活动所产生的“痕迹”。
它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
古代的活用、今天的活用,古代的诗歌音乐美、今天的诗歌音乐美都有内部一致性,都是为了追求特殊修辞效果而进行一定修辞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明显规律性、系统性的可观察、分析的现象。
所谓修辞活动就是为追求一定的修辞效果而利用语言材料所进行的言语交际行为。
三、修辞学及其研究对象修辞学是研究言语交际行为过程中影响表达及接受效果的规律的学科。
修辞学探讨的是隐藏于修辞现象、修辞活动背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成规模的体现出一定系统性的抽象又客观存在的规律。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与语言材料的运用有关的有一定交际目的的具体修辞活动、修辞现象背后的规律。
第一章修辞概说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一、中外古代史上的修辞研究:(一)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
公元前5世纪:伊梭克拉兹《修辞术》;“强调巧妙的言辞和虚伪的论证”----“诡辩术”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在任何问题上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二)我国历史上的典籍中就有了修辞、风格的零星片段的言论1、我国修辞研究最早的文献见于孔子的《论语》。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作用。
2、¡°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易》:“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体现中国的文化蕴含:1、2、3、3、西晋陆机的《文赋》对修辞方法、修辞技巧进行了论述。
4、南朝的的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修辞有很深的论述,在我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5、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中对修辞的论述也很多。
6、宋代陈骙的《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修辞的著作。
二、近代修辞研究状况:“年轻”的学科:1、1920年,法国人巴意建立以表现手段为研究对象的风格学,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2、在我国,“五四”以后开始了对修辞学的研究。
修辞学研究有两种倾向:一种以模仿西方的修辞学为主,唐钺为代表《修辞格》1923年;一种以辑录古人的说法为主,《中国修辞学研究法》;1、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最为代表。
他特别提出:¡°惟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2、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3、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4、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概要》。
5、刘焕辉、吴士文等先生的著作。
中国最重要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类幸福生活追求的必要途径。
作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播秩序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修辞是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率,促进思想和意志社会化、统一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建立公平、公正的传播秩序、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修辞秩序的不同反映了社会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状况,反映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态势。
这一点在人类修辞学研究的历史中有充分的反映。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学术史的角度,透视人类传播秩序的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公平、公正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有所助益。
1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回溯1.1 中国的修辞学传统在中国,“修辞”一词可以追溯到《周易》上记载的孔子所说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大意是“修饰文辞和言语,确立至诚的感情,是营修功业的根基。
”这里的“修辞” 是两个词,与今天的“修辞”有一定差异。
当时,“修辞” 并没有现代的意义,很难说是一个研究客体。
先秦时期,诸子著作中有许多相关的论述,都蕴涵了一定的修辞道理。
这些修辞思想有关于口语的,也有关于书面语的。
后世的修辞论多散见于相关的文论著作中,比如王充的《论衡》、刘向的《说苑•善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陈骙的《文则》、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等。
这些著作多是关于文章修辞的。
我国的现代修辞学诞生于 20 世纪上半叶,至 20 世纪末趋于成熟、完善。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主要著作有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龙伯纯的《文字发凡》、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唐钺的《修辞格》、陈介白的《修辞学》和《新着修辞学》、徐梗生的《修辞学教程》以及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等。
50年代后,先后出现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张志公的《修辞概要》、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等著作。
80 年代后又涌现出许多修辞学著作,比如倪宝元的《修辞学》、王德春和陈晨的《现代修辞学》、郑远汉的《言语风格学》、黎运汉的《汉语风格学》、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张炼强的《修辞理据探索》以及陈汝东的《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认知修辞学》、《当代汉语修辞学》等。
西方修辞学简史张祁吟0804402018 2.1 古典修辞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5世纪)2.1.1 古希腊和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希腊的早期民主制度孕育了修辞学。
议会确保了雅典城邦日常生活的顺利进展,在Pericles的带领下,雅典的民主迎来了公正和机会的平等。
这就意味着雅典公民可以凭借着自身的优点和效率,而不是财富的多少进入政府机关。
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的理念.2.1.2 诡辩家和他们的修辞实践公元5世纪,随着教育需求的增长,雅典诞生了一群教师,也就是诡辩家。
这些诡辩家在雅典四处教学、演说、took pupils、争辩,收取大量的费用,是雅典历史上第一次收取费用教授智慧的学家。
然而这些诡辩家并不是哲学家,他们所教授的只是需求大的科目,包括修辞学、政治、语法、语源学、历史学、物理学和数学。
Protagoras of Abdera,是第一个诡辩家,这些诡辩家在当时的社会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在当时的雅典最受欢迎的是政治,所有诡辩家将重点放在了教授修辞学上。
他们培训年轻的政治家,教授他们尽力使别人相信他们所说的和信仰,哪怕使用暴力的手段。
2.1.3 古希腊修辞学家和他们的修辞理论Corax是雅典历史上第一个修辞学家,他热衷于使修辞学的研究为实际生活服务。
根据Corax,合法的辩论应该包括引言、解释、论据和总结。
这一观点被亚里士多德所继承,西塞罗随后对其进行了补充衍生成为了6段论。
Gorgias(485--380B.C.) 高尔吉亚认为人类永远不能了解真理。
他强调,a.万物皆不存在b.即使事物存在它也不可知 c.即使它可知,其知识也不能被传达。
因此,修辞学帮助我们看清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Protagoras(480--410B.C.) 认为: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能够将worse argument appear the better c.上主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
Plato(427--347B.C.) 柏拉图是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
论中西修辞之别作者:陈娟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0期摘要:在全球信息和知识汇聚交融的今天,在东西方话语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修辞互动以象征的方式渗透进日常交际的今天,对中西话语交流和修辞互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中西修辞发展历程、定义及修辞观进行简要比较,使读者对中西修辞有初步的了解。
知己知彼,方能在中西修辞互动中抢占战略高地,争取话语主动权。
关键词:中西修辞发展历程修辞定义修辞观1.中西修辞发展历程——修辞的赋比兴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创建之前,中国的修辞历史源远流长,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解释修辞问题的理论体系,有修辞而无修辞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外交频繁,游说之士大显身手,运用各种说人之法,造就了辉煌一时的基于辩说的修辞艺术。
然而,如此璀璨夺目的政治修辞犹如昙花一现,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彻底扼杀了基于劝说的修辞活动,修辞研究局限于书面语(主要是文学作品)及辞格研究,修辞俨然成了一门研究语言形式的“雕虫小技”。
二十世纪初西方修辞传入中国,我们以中国传统修辞学为基底,运用当时西方修辞的框架初步构建了中国现代修辞学。
尽管如此,中国修辞学仍无法摆脱偏重书面语言形式研究的束缚,直至二十世纪末,中国修辞学研究的疆域才拓展到对言语交际的研究,修辞的视角才从传统上言语表达者的一方,转到言语交际的双方,并着重强调言语接受者的一方,中国修辞学才真正意义上与强调受众中心及说服目的的西方现代修辞学接轨。
(温科学,2009:42)西方修辞曾几度浮沉,辉煌过,衰落过。
它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为当时高度发达的演说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东西方社会在当时共襄修辞盛举。
然而,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修辞学到了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系统化,古典修辞的发展更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达到了巅峰,涌现出西塞罗等大批的修辞理论家。
自此以后,西方修辞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些与中国封建修辞相类似的现象,即修辞研究偏重书面的语言形式。
通论(一)文字第一节汉字的构造一.文字(letters)和汉字(Chinese character)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归纳为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是大多数语言的初始形式。
它主要是表陈物体的形象,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表意文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语意的。
汉字、古埃及文、古巴比伦文即楔形文字都是属于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即字母文字。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它是科学、省力的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字形与字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汉语中就有许多同音词和同形词。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可分为三类:1.表意字:日、出、林等2.表音字:自、我、西、南等3.表音兼表意字:即占汉字总数80%以上的形声字,由于形声字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量度质变的认识原则,我们称汉字是意音文字也不是不可以的。
二.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宋代郑樵《六书证篇》:“书与画同出…,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
”清代孙诒让《名原》:“盖书契权舆本于图象。
”我国古代还流传着仓颉造字之说。
《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
”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
”其实,仓颉造字之说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ㄙ’,背‘ㄙ’谓之‘公’,公ㄙ之相背,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
以教后诣。
”王充《论衡、骨相篇》:“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宋代罗泌《路史》谓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
”另外,荀子、司马迁、班固等历代学者都相信仓颉作书之说。
对这一问题,近代学者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文字之生,必以寝渐,约定俗成,众所公认,然后解之而无阂。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陈永禹(台湾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台北)提要广义的语言学研究应该包舍修辞学。
汉语语言学研究必须以独立思考出发,认识语言学在西方的来龙去脉,找出修辞学与语言学分途的历史关键,最终理解修辞学跟语言学之间的关联。
汉语本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示我们:如何在悠久杰出的文化传统上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并学习开拓未来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辩论术修辞先验性语法知识逻辑与修辞的融合语言学与修辞学像是走散的兄弟,而且还似乎越走越离散。
这两门重要的研究人的科学到底是什么缘由让它们分开,各自走向独立的发展方向?在古希腊社会有一批能言善道的人士,他们除了钻研辩论的技巧,也还讨论了一些语言学的议题。
但他们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往往是他们争权夺利的武器。
他们常常向社会名流挑战,苏格拉底就是其中之一,《柏拉图对话录》所记录的就是苏格拉底和他们辩论的内容。
苏格拉底把口头诘辩当作探索真理的工具,而这些顶着“辩士”头衔的人士却滥用辩论来谋取个人的利益。
辩士原来是正向的词意,英文称之为“sophists”,意即聪明通达之士,就像台湾电视上谈话性节目的”名嘴”,他们口若悬河,能够指鹿为马,让正当的辩论沉沦为狡辩、诡辩之术。
他们逞口舌之快,让社会对他们产生了负面的观感。
或许,这就是修辞学跟语言学分道扬镳的最早的原因。
直到今天,英文里面有一个典型的负面词“sophistry”,就是狡猾、善辩,故意地误导。
苏格拉底和这些狡猾的辩士辩论,能够一步一步地在答辩的过程中引导诡辩家发现自己的谬误。
总之,打从西方思想启蒙的源头开始,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就注重推理的程序,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格式,遵照这样的格式,人们才能够学习调理思维并看透虚张声势的繁文缛节,掌握事物的核心真相。
因此,他们向往纯粹的理性和知识,因为只有纯知识才能够驾驭世界,这一份纯知识必然是扼要、精练的理论性知识,它不是为眼前利益计量的实用性知识。
孔子足以代表东方的智慧,他说:“辞达而已矣!”表示他大而化之的胸怀,言简易赅地掌握到了事物的关键,但是在他这样大而化之、以实用为主的态度之上,却无法建立宏伟细腻的理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