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石的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有关化石的资料篇一:有关化石的资料有关化石的资料化石是在地质历史(距今48亿~1万年间)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大多是茎、叶、贝壳、骨胳等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充填和交替等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黄铁矿化、碳化的生物遗体、遗物。
也有少数是由于特殊的保存条件而未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有时在岩层中还保存了古代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爬迹、穴迹等等。
假如地球历史是一部书,化石就是镶嵌在文字中的图片,它们不仅能生动地注解神秘的史前世界,而且本身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早在五六世纪,我国古籍中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
唐颜真卿对螺蚌化石,宋沈括对植物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本质和来源,都有过比较正确的理解和阐述。
化石通常根据生物所属的分类的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及按不同生物门类而统称的如珊瑚化石、龟鳖化石、松柏化石等。
同时,还根据生物个体大小的不同,将能用于研究的化石叫大化石,如腕足动物、三叶虫、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等的化石;但对于这些生物的微细构造进行研究时仍然要使用显微镜,如珊瑚化石和具介壳动物的壳的构造等。
对于必须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微小的化石,称为微体化石,如有孔虫、介形虫、硅藻等。
某些大生物的微小部分如轮藻的藏卵器,植物的孢子、花粉,虫牙(虫颚)、牙形石等,甚至小的鱼鳞、鱼牙等也常属于微体化石。
这一名词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例如某些群体生物如苔藓虫、层孔虫,还有如竹节石、软舌螺等,有些学者视其为微体化石,有些学者仍把它们视为大化石。
近年来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和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应用,在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极为微小的化石,它们的直径在30~10μm以下,被称为超微化石。
超微化石包括颗石、盘星石、微锥等。
将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保存为化石的各种作用被称为化石化作用。
学恐龙化石知识点总结恐龙化石是指古代恐龙的遗骸、化石和化石遗迹。
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中,恐龙化石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帮助人们了解古代地球环境和生物进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恐龙化石的发现、分类、保存和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恐龙化石的发现1. 发现地点恐龙化石的发现地点通常是在地质层中,比较常见的地质层包括上白垩纪和下白垩纪。
这些地质层通常是在沉积物中发现的,例如在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区。
2. 发现方式恐龙化石的发现方式通常是通过化石探险队进行发现。
这些队伍通常由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化石学家组成,他们会通过对地质形态的研究,寻找化石的地点。
一旦发现化石,会立即进行挖掘和保存工作。
3. 发现数量近年来,随着化石考古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发现。
在世界各地都有恐龙化石的发现,例如蒙古国、中国、美国、阿根廷等地。
二、恐龙化石的分类1. 骨骼化石骨骼化石是指恐龙的骨骼遗骸,包括头骨、颚骨、脊椎骨、四肢骨等部分。
骨骼化石通常是发现的化石类型,通过对骨骼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恐龙的体型、生活习性等信息。
2. 化石印痕化石印痕是指恐龙在地质层中留下的印痕,在地质学研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石印痕通常包括巢穴、食物遗迹、足迹等。
3. 组织化石组织化石是指恐龙体内的软组织、鳞片等遗骸,这类化石很少见,但对于研究恐龙进化过程和生物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恐龙化石的保存1. 挖掘与保存恐龙化石的挖掘和保存是非常复杂且细致的工作。
在挖掘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化石,避免对化石造成破坏。
挖掘完成后,必须对化石进行包裹和移动,以确保化石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2. 保存与展示保存与展示恐龙化石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保持化石的完整性和原始性,才能在后续的研究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恐龙化石,许多博物馆和科学机构都会进行恐龙化石的展示工作,让公众了解古代生物和地球的变迁。
四、恐龙化石的研究1.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学家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恐龙的形态、习性、食性等信息。
活化石的资料引言:活化石是指存在了很长时间,外貌、生存方式等方面几乎没有变化,起到了一个活物化石的作用。
它们是地球生物演化历程中的珍贵遗存,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重要线索。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活化石,并探讨它们的意义。
一、腔肠动物门:1. 齿轮虫 Gyrinus齿轮虫又称为水蚤,是一种双壳纲动物。
它们的双壳外形特殊,像两片排齿的歯轮,因此得名。
“齿轮虫”这一称呼源于这种特殊外形。
齿轮虫在地球演化历程中保存了上亿年的稳定特征,是生物进化研究的重要标本。
2. 角兽 Brachiopod角兽是一类特殊的无脊椎动物,生物学家常常将它们与双壳贝类混淆。
然而,角兽是一种更古老的生物形态,其外形与早期海洋生物相似。
角兽的化石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现,这些化石记录了早期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变迁的线索。
二、软体动物门:1. 菊石 Ammonite菊石是软体动物如蛞蝓和章鱼的古代祖先。
它们的化石广泛分布于地球各个地层,从五叠纪到白垩纪。
菊石的化石形状多样,亦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证据之一。
2. 蛾 Moth蛾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被认为是蝴蝶的祖先之一。
蛾类的化石记录包括了上百万年前的羽状触角,这些触角在现代蛾类中已经减少或消失。
蛾的化石提供了研究昆虫进化和生态学的重要线索。
三、植物门:1. 裸子植物 Naked Seed Plants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类,由于其古老的特征与现代的裸子植物相似,被称为活化石。
裸子植物的化石遍布世界各地,向我们展示了地球植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2. 石松 Fern石松是古代植物的代表,它们最早出现在约四亿年前。
石松的化石被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地,形态保存良好。
石松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植物的了解,也为植物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结论:活化石是地球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遗存,不仅提供了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还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环境变迁和生物多样性的历程。
通过研究这些活化石,科学家们可以揭示生命的奥秘,为人类认识生物进化、生态系统演化等提供重要的指导。
化石的知识资料化石是地球上保存下来的古生物遗骸或遗体的一种形式。
它们提供了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的重要线索。
化石可以分为化石遗骸和化石痕迹两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化石遗骸化石遗骸是指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的硬组织,如骨骼、牙齿和贝壳等。
它们记录了古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是研究古生物分类、演化和生态学的重要证据。
通过分析化石遗骸,科学家可以了解到古生物的大小、形状、结构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化石遗骸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埋藏、矿化和保存。
当古生物死亡后,它们的尸体通常会被埋葬在泥沙或沉积物中,随后受到压力和化学作用的影响,其中的有机物质被矿化成石灰石、硅化物等。
最后,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化石遗骸被保存在地层中,等待着被发现和研究。
二、化石痕迹化石痕迹是指古生物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如足迹、化石粪便和化石巢穴等。
它们提供了研究古生物行为和环境的重要线索。
通过分析化石痕迹,科学家可以了解到古生物的移动方式、觅食习性和生活环境。
化石痕迹的形成过程与化石遗骸类似,也需要经历埋藏、矿化和保存等过程。
不同的是,化石痕迹记录了古生物的活动轨迹,而非古生物本身。
例如,古代恐龙的足迹化石可以反映它们的体型和行走方式,古代昆虫的化石粪便可以揭示它们的饮食习性和生态环境。
化石对我们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古代生态系统的样貌,了解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过程。
其次,化石还可以为地质学家提供重要的地层对比和年代测定依据,帮助我们研究地球的演化和地质历史。
此外,化石还可以为人类文化的研究提供线索,例如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然而,化石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化石的保存条件和发现机会非常有限,只有极少数的生物遗骸和痕迹能够保存下来。
其次,化石的解读和分析需要借助于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如显微镜、化学分析和DNA测序等。
最后,化石的解释和推断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和证据。
关于化石的历史资料化石是地球上远古生命的遗迹,它们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
人们对化石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还可以为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提供重要参考。
以下是关于化石的历史资料的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指导和启发。
化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5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
早期的化石研究主要是矿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工作,他们把化石看作是地球深处的矿石。
他们发现一些奇异的结构和形态,但对于其真正的本质和意义并没有深入了解。
到了18世纪,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化石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杜布闪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提出了“化石是已灭绝的生物遗骸”的观点。
他的发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为后来的古生物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推动了化石研究的发展。
达尔文提出了物种演化的理论,认为化石记录的是生物的进化过程。
他的理论激发了更多科学家对化石的研究兴趣,并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证据来支持他的理论。
20世纪,化石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学家开始对不同地层的化石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化石类型和分布的观察,推测出地球不同时期的生物组成、气候环境、地质事件等重要信息。
随着科技的进步,化石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传统的化石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但现代科学家结合了生物地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对化石进行亲缘关系研究、生物分子分析等。
这些新方法为研究化石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更准确、详细的信息。
化石的历史资料不仅在生物学领域有指导意义,在地质学、考古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生物群落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环境的变化情况,与现代生态系统进行对比,推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走向。
化石还可以为石油勘探、煤炭资源的开采等提供重要的地质学依据。
总之,化石作为地球远古生命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科学家们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揭开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之谜。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学1.化石的定义;化石的保存类型(1)化石的定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2)化石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化石分为4大类,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变化实体:由生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形成;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a.印痕化石: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石: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分为痕迹化石和遗物化石)○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生物的生活方式;海洋生物环境分区(1)(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1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
底栖生物如果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上则称为表生生物(a.营海底爬行或跳跃生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生活——底栖固着生物),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下的生物称为内生生物(a.营潜穴;b.营钻孔)。
○2游泳生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重点摘取)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 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答: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 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 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古生物化石的资料古生物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重要依据,它们是生物进化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下面将从化石的形成、分类、研究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介绍。
化石是古生物的遗骸或痕迹在地下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压实和矿化形成的石块。
化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如湖泊、河流或海洋等水体的沉积物中,含有足够的矿物质和水分,同时还要有适宜的温度和压力。
当生物死亡后,它的遗体或骨骼会被埋在沉积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被水分和矿物质取代,最终形成石化的化石。
古生物化石根据其组织结构和特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最常见的化石类型是遗骸化石,包括骨骼、牙齿和角等。
此外,还有足迹化石、印迹化石和树脂化石等。
化石的分类可以根据生物的分类学进行,如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和微生物化石等。
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和比较研究等。
野外考察是收集化石的第一步,研究人员需要到各地进行考察,寻找化石的产地。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以使用显微镜、放射性测年等技术对化石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组织结构、年代和环境等。
比较研究是将不同化石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推断生物的演化关系和环境变化。
在古生物化石中,有一些非常重要和有代表性的化石。
例如,恐龙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恐龙的生态习性、体型大小和进化历史等。
另外,古人类化石也是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通过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除了恐龙和古人类化石,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古生物化石。
例如,三叶虫化石是古生物学中最早研究的化石之一,它们生活在古代海洋中,是古生物学的重要证据之一。
另外,古植物化石也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古植物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古代植被的分布和演化。
古生物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重要依据,它们记录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化石的形成、分类、研究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化石的知识资料化石是地球上保存下来的生物遗骸或生物痕迹的化石。
它们是古生物学家研究古生物演化和地球历史的重要依据。
化石记录着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历程,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
本文将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分类和意义。
化石形成的过程通常分为埋藏、矿化和暴露三个阶段。
首先,当生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通常会被埋在沉积物中,如泥沙、泥炭或海底泥。
然后,在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压力和温度逐渐增加,将遗体周围的沉积物转化为岩石。
这个过程称为矿化,其中一种常见的矿化形式是石灰岩。
最后,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这些化石可能会被推到地表,暴露在外。
化石根据其形成过程和组成成分可以分为四大类:矿化化石、碳化化石、印痕化石和冰冻化石。
矿化化石是最常见的一类化石,其中最著名的是恐龙化石。
这些化石是由于压力和温度的作用而形成的,遗体的有机物质被矿物质所取代。
碳化化石是由于高温和高压下,遗体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石墨而形成的。
印痕化石是由于生物在地面上或岩石上留下的印痕而形成的,如足迹、蛋壳和植物叶片的印痕。
冰冻化石是在极地地区的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如冰川中的动物遗骸。
化石对于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历程。
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了解古生物的外貌、行为和生态系统。
例如,化石中发现的恐龙化石揭示了恐龙的巨大体型和多样性。
其次,化石还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比较,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变化和气候变化。
此外,化石还可以用来研究生物演化的机制和规律,揭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
然而,化石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化石的形成是一个极为罕见的过程,只有极少数生物能够保存下来。
因此,化石记录并不是完整的,可能只是生物演化历程的冰山一角。
其次,化石的保存状态可能会受到地质和环境的影响,导致一些细节丢失或改变。
此外,由于化石形成的过程需要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时间,化石的年代往往难以确定,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木化石知识点总结1. 木化石的形成木化石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质历史长期过程中,由植物遗体在泥炭、煤层、页岩等沉积岩中经过长期的沉积作用和地质变质作用而形成。
通常情况下,木化石形成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植物遗体的埋藏:植物遗体落入湖泊、河流或海洋中,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作用,植物遗体被埋藏在泥沙中。
(2)沉积作用:植物遗体被埋藏后,在地壳活动和地质过程的作用下,植物遗体所在地区发生沉积作用,由于不同地质条件形成了泥炭、煤层、页岩等不同类型的沉积岩。
(3)地质变质作用:植物遗体所在的沉积岩经过长期的地质变质作用,例如高温、高压等地质条件下,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发生热分解和固体变质作用,形成了木化石。
2. 木化石的分类根据木化石的形成方式和地质特点,木化石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1)煤化木:煤化木是由于植物遗体埋藏在煤矿中,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逐渐发生热分解,形成了煤化木。
煤化木多见于煤层中,保存完整的植物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收藏价值。
(2)树木化石:树木化石是指在地质历史长期过程中,由木质植物遗体在沉积岩中发生木质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
树木化石有的使用绝对年代测定方法,可以确定地壳运动、古气候环境等地质问题。
(3)矿物化木:矿物化木是在地质历史长期过程中,由植物遗体在矿床、石英脉等地质构造中发生矿物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
矿物化木含有大量的石英、方解石等矿物成分,保存了植物遗体的形态和组织结构。
3. 木化石的地质意义木化石具有重要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意义,可以为地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依据:(1)指示地质年代和古环境:木化石的形成年代和地质环境对研究区域的地质历史和古环境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通过对煤化木、树木化石和矿物化木的研究,可以确定煤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古地貌特征。
(2)探明地下构造和矿产资源:木化石的分布和类型和地下构造和矿产资源密切相关,通过对木化石的分布、类型、成因和地质特点的研究,可以为地下构造和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恐龙化石的资料50字篇一:恐龙化石排行榜大型完整恐龙化石排行榜(综合参数)作者言:由于全世界已发现的大小恐龙化石不计其数,而且有的只是很少数的标本,无法准确性的进行评比,所以本榜单只对出土恐龙化石完整性高且能够进行装架或已经装架好的恐龙进行了排行。
希望有行于对人们对恐龙化石的认识。
由于资源有限,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所以本榜单并不完善,准确性也篇二:恐龙资料灭绝时间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3500万年的三叠纪晚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末白垩[è] 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化石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许多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它们不断地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
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1X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
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
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岩浆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超级火山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恐龙灭绝(1张)148千米。
化石的知识资料化石是地球上保存下来的古代生物或植物的遗骸、遗体或遗迹。
它们是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研究古生物学的重要证据,为我们了解地球上生物进化和地球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化石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化石遗骸、化石遗体和化石遗迹。
化石遗骸是指生物的硬组织,如骨骼、牙齿和贝壳等。
化石遗体是指保存下来的完整生物体或其一部分,如昆虫的琥珀化石。
而化石遗迹是生物的行为痕迹,如足迹、化石化的痕迹和化石化的粪便等。
化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
首先,生物的遗骸或遗体必须迅速被埋葬,这样可以避免被风化或被其他生物分解。
其次,遗骸或遗体必须置于缺氧的环境中,这可以减缓分解过程。
最后,遗骸或遗体必须经历长时间的岩石形成过程,以便逐渐转化为矿物质。
化石的年龄可以通过一种叫做放射性碳定年法的技术来确定。
放射性碳定年法是通过测量化石中的放射性碳同位素的衰减来确定其年龄。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不超过5万年的化石,对于更古老的化石,科学家使用其他方法,如放射性铀定年法和钾-氩定年法。
化石不仅可以提供有关生物进化的信息,还可以提供关于古环境和地质历史的线索。
例如,通过研究化石中的植物和动物群落组成,科学家可以重建古代生态系统的样貌。
通过研究不同地层中的化石,他们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和地质变动。
化石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生物的演化过程。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化石,科学家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
化石还可以提供关于生物形态、行为和生活习性的信息,帮助科学家揭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化石的发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人类化石,科学家可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和人类起源的地点。
化石还可以提供关于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信息,比如他们的食物来源、工具使用和社会结构等。
化石是地球上保存下来的古代生物或植物的遗骸、遗体或遗迹。
它们为我们了解生物进化、古环境和地质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揭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重建古代生态系统的样貌,甚至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
有关于化石的知识资料化石,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遥远,但其实它离我们并不远。
想象一下,在数百万年前,有一种恐龙在这片土地上走来走去,随便一脚就能把我们吓得心惊胆战。
那些巨大的生物,像是《侏罗纪公园》里的主角,让人一想就觉得刺激又害怕。
化石就是那些曾经活过的生物留下的印记,就像是历史的时间胶囊,等着我们去打开,去探索。
你可曾想过,那个几亿年前的海洋生物,今天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哎,真是太神奇了!说到化石,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东西跟我们没啥关系。
可你知道吗?其实化石在科学上可谓是“金字招牌”。
它们不仅告诉我们地球曾经是什么样子,还能揭示出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比如说,古代的鱼类,经过几亿年的演变,最后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鱼,甚至是人类的祖先。
这不就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故事吗?想象一下,那些小小的化石在博物馆里静静地待着,心里其实早就有了千言万语。
它们一定想告诉我们,生命是多么神奇而又顽强。
如果你去博物馆,看到那些展出的化石,肯定会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那些化石,有的像石头,有的却像是自然界的艺术品。
想想看,看到一个恐龙的骨骼结构,心里是不是会一阵激动?真希望能和它们聊聊天,问问它们当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你可能会想,化石的形成过程一定很复杂。
化石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一种奇妙“创作”。
当生物死去,沉入泥土中,经过漫长的岁月,它们的身体会逐渐被矿物质替代。
时间一久,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化石。
有些化石甚至保存得相当完好,比如那种整只的恐龙骨架,简直就是科学家的“梦中情人”。
他们每天都在为这些化石研究得不亦乐乎。
通过对化石的分析,科学家们能了解到生物的生活习性、饮食结构,甚至是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这就好比是一场大考,化石就是那张试卷,科学家们一个个来解答,拼命想找出古代生物的秘密。
化石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科学数据,它们背后还隐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有些化石中甚至还能看到古代生物的毛发和羽毛,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时光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美丽。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化石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化石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化石呢,简单说就是古代生物保留在石头里的一些遗迹或者遗体啥的。
就好比以前的动物或者植物,死了之后被掩埋,经过好长时间,像骨头啊、贝壳啊、树叶啊这些就慢慢变成石头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啦。
②重要程度:在古生物学这门学科里,化石那可太重要了。
它就像一把钥匙,能让我们打开通往古代生物世界的大门。
通过化石,我们可以知道以前有哪些生物,它们长啥样,生活在哪里,给整个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③前置知识:差不多需要有点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像生物的基本结构啊,还有地质方面的知识,比如岩石是怎么形成的这种。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可不少。
化石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就很有用。
像我们想知道哪个地层是啥时候形成的,化石就能帮忙。
而且在找石油和天然气的时候,化石也能给些提示,因为它们和地层有关系。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古生物学里,化石是核心的研究对象。
从它这里能发散出很多的研究方向,像生物进化啊,生物的灭绝事件啥的。
②关联知识:和地质学关系可密切了,地层学就和化石紧密相连。
还有气候学,因为生物的生存和气候有关,化石也能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信息呢。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的难点就是怎么准确判断化石的年代,这需要很多技术和专业知识。
关键是要了解不同的化石类型和对应的地层。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重要哦。
尤其在古生物学、地质学相关的考试里。
考查方式呢,会让你辨认化石类型、推测化石年代之类的。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化石就是死去的生物在特殊的环境下保存下来的东西。
但不是所有生物死后都会变成化石,得有特殊的掩埋条件、适合的岩石类型等。
②特征分析: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古代生物的信息。
有的化石是完整的生物骨架,这就很好地保留了生物的形态;有的可能就是一个痕迹,像动物在泥地走过留下的足迹变成的化石。
③分类说明:有实体化石,就像前面说的完整生物骨架化石。
还有模铸化石,就是生物在岩石里面留下个印子那种。
化石资料知识点总结化石的形成化石的形成过程通常经历了多个阶段:遗体的死亡、埋藏、化学成分改变和保存。
首先,生物体死后会被埋葬在地表以下的沉积物中,例如泥沙、泥岩或石灰岩等。
在埋葬的过程中,生物体逐渐被覆盖并避免了风化、腐蚀和腐败等自然破坏因素。
与此同时,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会渗透到遗体中,逐渐替代或沉淀成为新的矿物质,使得遗体的有机物质得以保存,最终形成了化石。
化石的分类化石可以根据形成的生物类型、化石形态和保存状态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生物类型,化石可以分为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两大类。
动物化石多为骨骼、牙齿、贝壳等遗骸或遗迹,植物化石则包括树木、叶子等植物部分。
根据化石形态,化石可以分为实体化石和印痕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保存了生物体结构的化石,如骨骼、牙齿等。
印痕化石则是生物体所留下的印痕或痕迹,例如足迹、树干印等。
根据保存状态,化石可以分为原状化石和改造化石。
原状化石是指保存了原生生物体结构的化石,而改造化石是指在化石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结构变化,如骨骼矿化或化学成分改变等。
化石的发现化石的发现通常需要依赖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
在地质学家的帮助下,可以根据地质构造、地层沉积情况和岩石类型等特征来确定化石的可能分布区域。
古生物学家则通过对已知的化石类型和古生物群的研究,来推断新发现的化石的年代和生物种类等信息。
考古学家则通过野外勘探、打洞挖掘等方式来寻找和发现化石。
此外,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也为化石的发现提供了便利,例如地质雷达、卫星遥感等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快速准确地确定化石的潜在位置。
化石的应用化石在科学研究、教育普及、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科学研究中,化石可以帮助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了解生物的进化历史、古气候环境和地质构造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推断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和生活环境等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
有关化石的简短资料1.有什么简短一些的化石资料/view/9328.htm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简单的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词源】化石(Fossil)一词来自拉丁语“fossilis”,意思是挖出来。
大多数化石是史前生物的能保存下来的坚硬部分,而且这些生物是在化石采集地区生存的。
【化石在历史中】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早期,某些希腊学者曾被在沙漠中及山区有鱼及海生贝壳的存在所大大迷惑。
公元前450 年希罗多德(Herodotus)注意到埃及沙漠,并正确地认为地中海曾淹没过那一地区。
公元前400 年亚里士多德就宣布化石是由有机物形成的,但是化石之被嵌埋在岩石中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神秘的塑性力作用的结果。
他的一个学生狄奥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约公元前350 年)也提出了化石代表某些生命形式,但是他认为化石是由埋植在岩石中的种子和卵发展而成的。
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3 年到公元20 年)注意到海生化石在海平面之上的存在,正确地推断,含有该类化石的岩石曾受到很大的抬升。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人们对化石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人们或者解释为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或者解释为是魔鬼的特别的创造和设计以便来迷惑人。
有关化石的资料
化石是在地质历史(距今48亿~1万年间)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大多是茎、叶、贝壳、骨胳等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充填和交替等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黄铁矿化、碳化的生物遗体、遗物。
也有少数是由于特殊的保存条件而未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有时在岩层中还保存了古代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爬迹、穴迹等等。
假如地球历史是一部书,化石就是镶嵌在文字中的图片,它们不仅能生动地注解神秘的史前世界,而且本身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早在五六世纪,我国古籍中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
唐颜真卿对螺蚌化石,宋沈括对植物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本质和来源,都有过比较正确的理解和阐述。
化石通常根据生物所属的分类的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及按不同生物门类而统称的如珊瑚化石、龟鳖化石、松柏化石等。
同时,还根据生物个体大小的不同,将能用于研究的化石叫大化石,如腕足动物、三叶虫、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等的化石;但对于这些生物的微细构造进行研究时仍然要使用显微镜,如珊瑚化石和具介壳动物的壳的构造等。
对于必须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微小的化石,称为微体化石,如有孔虫、介形虫、硅藻等。
某些大生物的微小部分如轮藻的藏卵器,植物的孢子、花粉,虫牙(虫颚)、牙形石等,甚至小的
鱼鳞、鱼牙等也常属于微体化石。
这一名词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例如某些群体生物如苔藓虫、层孔虫,还有如竹节石、软舌螺等,有些学者视其为微体化石,有些学者仍把它们视为大化石。
近年来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和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应用,在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极为微小的化石,它们的直径在30~10μm以下,被称为超微化石。
超微化石包括颗石、盘星石、微锥等。
将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保存为化石的各种作用被称为化石化作用。
形成化石的条件:①古生物要具有能保存为化石的硬体才能保存为化石,不具硬体的古生物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机会极少。
②死亡生物的遗体要能在绝氧的环境下被保存,并不被机械作用破坏。
③要有足够的时间,使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及成岩作用后具有更为坚硬的物理特性和更具化学稳定性。
④在以后的地球内、外力的作用下没有被再次破坏而终于保存下来。
一个动物群死亡后,首先形成死亡群。
死亡群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尸体经搬运或仍在原地堆积形成尸积群。
尸积群中未被有机和无机条件破坏而保留下来的硬体被沉积物掩埋的就叫埋藏群,被搬到远离原来生物生活地区的叫异地埋藏,否则叫原地埋藏。
被埋藏的生物遗骸或遗迹在成岩过程中和以后未被破坏而保存下来的就构成了一个化石群。
由此又可以看出,能形成化石的只是当时生物群的一小部分,而每一化石群的组成可能是很复杂的。
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几类。
◎实体化石:实体化石通常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特别是坚硬的骨骼部分),既有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是一种很珍贵的化石。
◎铸模化石:动植物遗体在保存为化石的过程中,通过挤压作用在地层的岩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型等称作铸模化石,这种化石能清晰地显示生物硬体表面的精细结构,可以划分出若干类型,其中印痕化石最常见。
◎遗迹化石:顾名思义,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或遗物,前者如爬迹、足迹等,后者如粪便、蛋等,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著名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的重要证据。
“活化石”是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进化。
更未发生线系中断(绝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
并须仍是现生的种类。
在生境不变,成种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时间内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于是相应的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的生物,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生活在一个极狭小的区域,被称为“活化石”。
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中,首次发现残存的总鳍鱼类矛尾鱼,是世界闻名的1种活化石。
我国现在的裸子植物银杏、水松和哺乳动物大熊猫等,均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活化石。
另一些在地史时期,曾广泛分布而长期生存至今的动物,如腕足类的海豆牙等,也是“活化石”,但它们不是孑遗生物。
总之,孑遗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遗生物。
植物“活化石”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
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