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都市报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46
一、都市报的概念与定位在信息爆炸,信息传播手段日新月益的今天,新媒体如网络等不断形成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而传统媒体也在寻求新的变化和突破。
都市报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锐代表,发展迅速,已成为城市报纸的主力军。
关于都市报的概念,学界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都市报是指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即市民新闻报;也有人认为都市报是定位于服务城镇市民百姓、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包括早报和晚报;另外,还有一些学者给都市类报纸下的定义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强调新闻性、综合性和生活服务性,贴近市民生活的城市报纸。
这些说法都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对都市报的概念有所阐述,一般认为,都市报是一种定位普通市民阶层,市场化程度高,突出新闻时效性,信息的综合性,生活服务性的报纸,它既包括传统的早报和晚报,也包括新兴的大型综合报纸如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
本文结合地缘特征,具体研究对象为湖南两家表现主流形态的都市类报纸:《潇湘晨报》和《三湘都市报》二、版面策略版面的沿革我国报纸的编辑形式长期受书籍的影响。
古代的报纸在幅面大小、编排形式上与书籍没什么两样。
即使是近代报纸,虽然报纸的幅面增大,但是在初期,它的编排形式依然没有书籍的窠臼。
版面只是简单地排列新闻,既无字号、字体的区别,也无栏的变化,报纸版面只不过是书籍的版式的放大。
就算只是往后推三、四十年,甚至都可以说报纸是没有版面设计的,新闻稿件就是按照一定的分栏把报纸排满,然后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加一个标题。
因为那时候的采编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水平还不是很高,如何在截稿期内把新闻采访好写好并印成报纸是大部分报社最关心的,而报纸的“外表”似乎并不太重要。
在这个时候,版面的能动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求得编排的秩序,使人阅读不至于发生技术上的困难,不费目力而已,人们还不能从版面的编排上了解内容。
这样的版面排印工人就能顺带完成,版面还没成为报纸的一种具有独立性的工作。
除了采编技术和印刷技术以外,人们不太重视报纸“外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电子传媒尚未产生。
新媒体环境下都市报如何做好财经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市报要做好财经新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抓住新媒体特点新媒体的特点是即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都市报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首先,财经新闻要及时推送,不能错过任何一个重要资讯。
其次,与读者进行互动,回应读者的疑问和意见,增加读者的黏性。
最后,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财经新闻,比如文字报道、图片、视频等,以吸引不同类型的读者。
2. 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财经新闻的核心是信息,都市报要做好财经新闻,必须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来源网络,与各行业专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取第一手信息。
其次,要加强新闻采编队伍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处理和判断能力。
最后,要对财经新闻进行核实和审查,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可靠。
3. 分析深度解读除了及时推送权威信息外,都市报还应进行深度解读,分析财经新闻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影响。
要从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经营状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财经新闻背后的逻辑和内涵。
同时,要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4. 抓住热点话题财经新闻领域有很多热点话题,都市报要抓住这些热点,加强深度报道。
比如,金融科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财经行业的应用,都是当前热门话题,都市报可以深入报道相关的企业、项目和政策,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同时,还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对财经领域的影响,及时报道和解析,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分析。
5. 创新报道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报道形式多样化,都市报要善于创新,突破传统报道模式。
除了文字报道外,可以增加图片、视频、图表等多种形式,增强财经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化程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推送财经新闻,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渠道与读者保持互动,增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6. 专业团队建设新闻团队是财经新闻能否做好的关键。
都市报应当建设一支专业的财经新闻团队,包括资深记者、专业编辑、经济学家等各类人才。
都市报特色版面设计探讨
吕先富
【期刊名称】《中国报业》
【年(卷),期】2003(0)12
【摘要】竞争的最后阶段必然是正面决战,报业市场也不例外。
目前的都市报市场即已不可避免地进入同质竞争的阶段。
这种竞争的同质化,缘于读者群的重合、新闻环境的特定和办报人思维的局促,表现在新闻内容、版面结构、新闻风格等多方面。
此时,真正优良的报纸则表现出对坚定的新闻事业的进取心,拒绝平庸,并且依靠更强的办报实力超越对手。
这份实力是指:优秀而充足的办报人才,就是说,既要求有高素质,也要求有足够的数量;在获取新闻资源上的大投入;有竞争力的新闻内涵;更有效率、更加敏锐、富有预见性的运营机制。
归纳起来,决胜竞争的砝码一是规模,二是特色。
当报业市场的一些参与者始终在规模上迈不上门槛之后,微弱的特色也就产生不出多少竞争力了。
但对一张报纸来说。
【总页数】2页(P50-51)
【关键词】都市报;财经新闻;竞争力;报纸;报业市场;新闻资源;特色;版面;面结构;有效率
【作者】吕先富
【作者单位】中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3
【相关文献】
1.从可读、易读到悦读:都市报版面设计理念的变革 [J], 周洪林;
2.让读者悦读——浅谈都市报版面设计理念 [J], 许晗;
3.众可读、易读到悦读:都市报版面设计理念的变革 [J], 周洪林;
4.都市报纸版面设计风格特色分析——以《京华时报》为例 [J], 赵维康
5.以形写神——中国最早的都市报之一《都市周末》版面设计艺术品鉴 [J], 范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都市报的意义作者:梁衡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5年第02期“都市报”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报纸品种,不觉已经20年了,而且已成为报业中的一个支柱。
如果写报史不该忘记这一段历史。
“都市报”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当当响,其实它的产生是阴差阳错,被逼无奈。
上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市民文化大发展,许多城市纷纷要求增办晚报。
但当时思想还不很解放,规定一个城市不能办两张晚报。
于是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还是晚报的内容。
不想口子一开,倒出现了一个新报种,给报业带来新的竞争,新的繁荣。
都市报的产生其意义有两点:一是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是报纸走向市场的标志。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十四大报告中关于市场经济有两段著名的论述,一段是讲市场经济的作用:“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另一段是讲我们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和方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
要大胆探索,敢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体制转换的健康进行。
”都市报正是适应了当时的“供求关系的变化”,是“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是“大胆探索,敢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体制转换”的结果。
另一个意义是突破了报纸的机关报体制。
我国的报业结构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单一的各级党委机关报体制,全国只有186种报纸。
新闻出版署成立后,上世纪90年代初批准出版了一批新报,但主要又是各部委、行业所办,仍然是机关报,一方面是公款办,公款定,浪费公共资源,一方面是没人看,自费市场形不成,公费市场却在继续萎缩,当时叫“机关报危机”。
报纸发展⼗问之⼀:都市报是什么?我们的这样的报纸(包括晚报)曾经有过近10年的“⼩报”冠名,实际上是拜官⽅所赐,我们才有了“都市报”的名号(从⼩报——社会⽂化类报纸——都市报⼀路⾛来).但是我们这样⼀群办报⼈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如何办党报”的教育,新闻院系除了讲⼀点西⽅传播理论,根本是不讲“太阳报”、“苹果⽇报”、“狗仔队”的,所以我们⼤多没有办⼩报的经验,⾄于所“贴近”、“服务”等也是T和ZF要求我们去做的,所以⼤多数都市报⼏乎没有⽅向感,也从来不愿意把⾃⼰当作“⼩报⼈”.我们虽然不断地讲“贴近”、“服务”,但是在⼼态和姿态上都不是⽢⼼情愿“趴下来”的,知识分⼦总不愿与劳动⼤众真正的结合,总想充当教师和先知。
现在还有很多编辑记者,在⼼底⾥认为,我们是要⽤什么什么去教育⼈,和⽤什么什么去引导⼈。
这就⾮常要命。
从发展阶段上来讲,报纸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代。
这四个时代分别是:机关报时代、晚报时代、都市报时代、后都市报时代(也叫城市报时代)。
中国报纸的市场化进程从都市报开始。
算起来刚刚10年。
下⾯介绍⼀下四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机关报时代关键词:宣传中国的报纸是以三级党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央级党报、省级党报、市级党报。
三级党报构成了中国报业的基本构架。
机关报的⾸要任务是做好党的新闻宣传⼯作,是我党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具。
所以机关报不是市场化的报纸。
最突出的特点是“宣传”。
晚报时代关键词:消遣80年代中后期,都市报诞⽣之前,晚报在中国报坛⼀花独秀。
晚报的“四⼤名旦”,发⾏量都在百万份以上。
四⼤名旦是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城晚报和天津的今晚报。
之后还有三⼩名旦:⼭东的齐鲁晚报,江苏的扬⼦晚报和浙江的钱江晚报。
晚报的定位只是“⽇报之补充”,是消遣娱乐型的。
是晚上发⾏,家庭阅读。
晚报时代有两个⾮常著名的⼝号:软些、软些、再软些;短些、短些、在短些。
晚报开始研究受众,有了市场化倾向,但离真正市场化还有⼀定距离。
⼤河报1995年诞⽣的时候就是想做成⼀份晚报。
都市报:中国报业走向市场的“加速器”
董广安
【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35)5
【摘要】都市报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类或文化、经济、生活类报纸。
它是报业竞争的直接产物。
它的诞生,改善了我国的报业结构、加速了我国报业走向市场的步伐。
在市场化运作中,都市报注重读者需求与办报质量,广开发行渠道,培育了读者市场,开拓了广告市场,完善了发行市场。
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为我国报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总页数】4页(P43-46)
【关键词】都市报;市场经济;“加速器”
【作者】董广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6.2
【相关文献】
1.试论都市报业的竞争空间及发展趋势--从京城都市报的竞争及前景谈起 [J], 田春发
2.《三晋都市报》喜获中国报业创新奖 [J], 晓红;
3.都市报’市场经济下的一支报业新军——‘市场经济与都市报发展研讨会’评述
[J], 吴元栋
4.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创刊15周年暨首届中国都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剪影[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