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宽松教育对日本教育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14
浅谈日本的小学教育小学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性格,能力,习惯养成的最重要阶段。
事实上每个国家的教育模式都是十分相似的,但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方面却存在着不同。
众所周知日本十分重视人的教育的,并且各个阶段的教育是有所不同的,本文通过对日本小学教育的特点、历史、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有利于中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结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出有利于中国小学教育的结论与措施,为中国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正从注重系统教学向着注重问题解决教学方式转变,学习借鉴日本的小学教育对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小学教育是人为公认的对于一个人最重要的阶段,它影响着一个人接下来的每一步成长与发展。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教育的帮助。
日本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有一定的特色与历史的,日本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欲望放在首位,而将思考力放在第二位,技能、知识、理解被放在了后面几位。
恰恰就是这些构成了日本新学力的标准,将系统学习与问题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但其偏重于问题教学。
一、日本小学教育的现状与中国的比较在日本,学校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孩子们按区域就近上学。
日本小学的运动服分长袖长裤和短袖短裤,能够一冬天坚持穿短袖短裤的孩子会得到表扬。
在日本的校园门口,在孩子即将放学之际,竟然看不到一个家长的影子,直到孩子们一队队走出校园,也没见到一个家长来。
这些孩子们的头脑里压根儿没有等家长来接的念头。
而在中国,很多学校门口都立着“家长请止步”之类的警示牌,但是在放学的时间却会早早的人如潮涌,更有那二轮三轮四轮的车辆充塞道路。
但是在日本的放学时间,孩子们走出校园后,三五成群,向着四面八方,结伴而行。
这就是两国小学最基本的不同之处。
在日本,学校专门设有“学童拥护员”,他们的任务是在每天上下学时间,站在校外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
除了“学童拥护员”外,保护孩子们交通安全的还有个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
为顺应新时代对学生资质及能力的要求,解决大学入学选拔机制功能弱化问题,打破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较为割裂的局面,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16年发布《“高大衔接”体系改革会议最终报告》(以下简称《最终报告》),着手实施“高大衔接”改革。
(一)顺应新时代对学生资质及能力的要求近十年来,随着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与产业种类逐渐多样化,日本学生面临着职业的新兴化和多元化的挑战。
未来社会愈发重视人才对未来未知问题的应对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新时代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日本各界对于学校教育是否能顺应时代要求来培养学生颇为质疑。
日本是一个对国际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度和强烈危机意识的国家[1]。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日本人,日本将参考国际标准来修订新的学力观,并推动教育国际化。
而在应试主义依然盛行的当今社会,如果不改变大学入学选拔内容与方式,高中与大学的学校教育内容与方式也将很难改变。
(二)解决大学入学选拔机制功能弱化问题近年来,日本少子高龄化程度日渐严峻,成为困扰日本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国内适学年龄人口的减少,大学入学率逐渐升高,日本于21世纪初进入了“大学全入时代”,即只要不挑选学校和专业,人人都有机会进入大学。
除东京大学等一流大学竞争依然激烈外,大部分高等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
因此,许多大学为吸引生源而选择多样化的大学入学选拔方式,并逐渐降低入学选拔标准,减少甚至取消对考生学力的考察,降低了大学入学门槛。
大学入学选拔机制的功能性减弱,使招生办公室入学考试(Admission Office 入試,以下简称AO 入学考试)①、推荐入学考试(推薦入試)②等非学力型多样化选拔方式成为只为确保生源人数的日本“高大衔接”改革的方向及路径文/于一帆摘要: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不仅对高考起到引导作用袁而且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也具有指导作用遥为顺应新时代对学生资质及能力的要求袁解决大学入学选拔机制功能弱化问题袁打破教育体系未能良好衔接的局面袁近年来日本着手进行野高大衔接冶改革遥此次改革主要是转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袁从一体化角度加强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遥并通过改善大学入学选拔考试内容与方式尧依据改革方向调整学校教育袁以及配合相应制度加强衔接性来促进此次改革的实现遥关键词:日本野高大衔接冶改革高考改革大学入学选拔作者单位:于一帆袁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手段,偏离了为促进学生选拔多样化而设立的初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质疑。
探索研究TAN SUO YAN JIU 由日剧《3年A班》中的霸凌现象看日本社会的教育问题尹月 熊珍 张静文江汉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56)摘 要: 本文由2019年热门日剧《3年A班从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质》中的霸凌现象,试图探讨日本校园霸凌和教育之间的联系。
即分析《3年A 班》中校园霸凌的具体情节,以揭示日本曾经实施的“宽松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日本;校园霸凌;宽松教育;不良影响1 校园霸凌与日剧《3年A班从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质》在世界各地,每天都有校园霸凌事件发生。
毫无疑问校园霸凌现象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状。
其中语言霸凌是指用污言秽语对其他学生进行攻击,从而产生矛盾;比如起难听的绰号,语言攻击、嘲讽及威胁。
身体霸凌是指借助身体优势打击比较弱小的同学,比如推搡揪头发等身体攻击、破坏其物品、勒索钱财。
心理暴力是指不断地用语言、行为等给其他同学造成精神或心理上的压力,使其出现不良表现,比如孤立、传播流言、冷暴力等。
近年来,日本的校园霸凌事件也层出不穷,2015年6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根据持续6年的跟踪调查,近九成学生曾经遭遇校园欺凌。
校园霸凌现象的影视作品也引起广大的共鸣和关注,如2019年热播日剧《3年A班从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质》,贴近现实的剧情反映了日本校园的现状,毫不遮掩地揭示了受“宽松教育”影响的平成一代的现状和“宽松教育”对日本教育仍然残存的不良影响。
在距离高中毕业还有10天的时候,班主任柊一飒用一场爆炸将3年A班的29名学生困在教室内,要求学生找出同班同学景山澪奈自杀的真相,并且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班级成员景山澪奈的自杀?”这一问题。
在他的引导之下,学生们从一开始的漠然麻木、以自我为中心,慢慢开始自我反省、关心他人。
这是柊一颯为他们精心准备的高中毕业的最后一课,试图让这群即将毕业却仍然幼稚的学生们可以勇敢直面自己的错误,学会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
龙源期刊网
关于应试教育的辨析(下)
作者:杨东平
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20年第01期
“宽松教育”在日本已经是个过时、不被关注的话题,只是在中国被重新“爆炒”。
因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够从中汲取什么?对此,日本学者主要观点如下。
●“宽松教育”是社会经济逻辑的产物,而非教育自身的选择
宽松教育的提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转型,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日本制造业外移,经济界认为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将工业化时期培养规范性人才的目标,提升为培养具有生存能力、思考力、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改变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
1978年,文部科学省提出“精选教育内容,旨在实现学生过上宽裕而又充实的学校生活的目标”。
由于“宽松教育”政策的制定首先并非出自对儿童的考虑,而是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决策,这一动机和价值观本身就有问题。
反过来,社会对“宽松教育”的担忧、对“宽松一代”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社会情绪的表达,而非来自教育自身的评价。
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全社会弥漫着不安的情绪,“宽松教育”于是成为“替罪羊”。
因而,日本学者建议不要在国家经济波动时实行教育改革。
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儿童学。
浅谈中国“素质教育”与日本“宽松教育”本人现为中国高中教师中的一员。
2010年赴日本高中研修学习。
每当我看到学生们全身心地备战考试,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考试结果时,便回想起我在日本高中研修的日子里,所见到的日本高中教育。
一.争议下的日本“宽松教育”。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书本知识,最终就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
其真意并不是“培养学习能力”。
家长们只是单纯地相信让孩子提高智商水平,则有利于将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这种曾被认为是必需的“能力”,其实提高的也不过是应试能力而已。
在日本这被称为“东亚型的学力”。
在当今日本这样高度发达的成熟社会里,已经是过去40年或50年的过时的东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通过考试竞争所掌握的能力只是死记硬背和训练主义下的应考能力而己。
仅凭这些是无法适应未来日新月异社会发展需要的。
21世纪的社会要求的是以“想象能力”、“批判性的思考能力”、“理论能力”、“表现能力”等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这不是单纯地靠反复练习就能达到的。
让孩子们个性能受到尊重、能有精力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使孩子们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增强自信,自我肯定。
为适应这样的社会发展需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宽松教育”这一教育思想逐步形成。
“宽松教育”把以往长期以来所持有的分数、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中心的学力概念,转向注重“关心、意欲、态度”的变化,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将以往认为得80分的孩子比得60分的孩子学力高的常识推翻,学校对学生的最优先评价的是对各学科教学的“关心、意欲和态度”而不只是得分能力和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但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看不见摸不着的“关心、意欲和态度”呢?怎样才能够公正地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否真正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呢?评价标准的模糊和缺失使得长期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所事从。
这是日本“宽松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重大困难。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其中宽松教育理念逐渐受到关注。
宽松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宽松教育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出现了失败案例。
本文将以某中学宽松教育改革为案例,分析宽松教育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二、案例经过1. 改革背景某中学为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决定实施宽松教育改革。
改革目标包括: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改革措施(1)减少课程设置,降低考试难度。
学校将部分课程合并,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同时降低考试难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外活动。
(2)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学校增设了舞蹈、音乐、美术等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行学分制。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此作为毕业依据。
3. 改革效果(1)学生课业负担减轻。
改革初期,学生普遍反映课业负担减轻,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外活动。
(2)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在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们的兴趣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4. 失败原因(1)师资力量不足。
宽松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某中学教师队伍中缺乏具备此类素质的教师。
(2)管理不到位。
改革过程中,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纪律松散,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校在评价学生时,过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导致部分学生忽视学习。
三、案例启示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宽松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加强管理,规范教学秩序。
学校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秩序,确保宽松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3. 完善评价体系。
在评价学生时,既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价值工程“宽松教育”垮掉新一代?———日本教育新生的反思及启示"Liberal"Education Breaks down the New Generation?:The Reflection and Enlightment ofJapanese Students'Education张俭Zhang Jian(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成都610000)(Chengdu Electromechanical College,Chengdu610000,China)摘要:出于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日本自2001年开始实施旨在减少学习时间和给与学生更多自主的“宽松教育”。
然而,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表示出无兴趣,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增加,“宽松教育”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似乎成为了青少年学历下降犯罪增加的潜在因素。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尝试为学生“松绑”、“减压”,考虑到我国传统教育的种种特性,如何建立起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日本的“宽松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参照物。
Abstract:Out of reflection of the education,Japanese implemented"liberal education."since2001aimed at reducing the learning time and giving students more autonomy.However,on the one hand the students expressed no interest in learning;on the other hand,the increase in juvenile crime," liberal education"not only failed to achieve the intended purpose,but also became the potential for crime with education decline.Basic Education is trying a different form for students to"relax","decompression",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how to establish a suitable mode of education for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Japan's"liberal education"has provided us with a very effective point of reference.关键词:日本教育;宽松教育;传统教育;教育改革Key words:Japanese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tradi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76-012005年6月,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教育文化中心以市内19所公立中学的3092名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例行的“学习意识调查”[1]。
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研究现状 (1)(一)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 (1)(二)课业负担与减负的关系研究 (2)(三)减负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2)(四)提高减负效果的措施 (2)二、国外研究现状 (3)(一)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分析 (3)(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 (4)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4)参考文献 (5)(一)著作文献 (5)(二)期刊文献 (6)一、国内研究现状(一)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实施存在重重困难,其中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话题,对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多位教育专家对课业负担这一内容进行过观察和研究。
高杰在《初中生化学课业负担的现状及“减负”对策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中,以“六多六少”表示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
分别为即考试多、书多、课作业多、竞赛多、时多、补习多和德育活动少、睡眠时间少、自主性活动少、与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与文体活动少。
该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实际上学生的负担没减反而更重。
刘敏在《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几点思考》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中提出“减负”不是采取禁止给学生提供补习或者不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这种简单又统一的方式,而是为了减轻学生繁冗又没有多少教育价值的课业负担,不然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得不偿失,并非减负教育政策实施的初衷。
由于当下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现状不同,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确定“减负”对象时不应“一锅端”,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基础教育的现状,切实落实相关政策,为学生做实事,真减负。
“减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只是学校或者老师的责任,而是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小学业负担过重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微山县部分小学为例》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