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腔 黏 膜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24 MB
- 文档页数:61
口腔黏膜的危险区域:口底-舌腹的U形区、颊粘膜内侧三角形口角区、软腭复合体口腔粘膜病学diseases of the oral mucosa:研究口腔粘膜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的学科。
有关口腔和口周组织的健康和疾病研究的特殊学科,它主要是探讨与口腔疾病有关的内科学原则以及采用药物进行口腔疾病治疗的规律。
斑macule,斑片patch: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为斑片。
一般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无硬结改变,颜色较深,可呈红色、红棕色或棕黑色。
红斑为粘膜固有层血管扩张、增生和充血丘疹papule:粘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颜色呈灰白色或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疱vesicle: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疱内液体是透明的或微红色的大疱bulla: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溃疡ulcer: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溃疡底部是结缔组织和有多核白细胞渗出的纤维蛋白,边缘不整齐糜烂erosion:粘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结节nodule: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
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直径5cm,形状不定,颜色从粉红至深紫萎缩astrophy: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
可呈现发红的病变,表面所覆盖的上皮变薄,结缔组织内丰富的血管分布清楚可见,病变部位略凹陷假膜pseudomembrane: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它不是组织本身,可以擦掉或撕脱痂crust: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成深褐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鳞屑scale: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坏死necrosis: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为坏疽gangrene原发性单纯疱疹临床表现: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
黏膜:是指口腔、鼻腔、肠道、阴道等与外界相通体腔的湿润衬里。
口腔黏膜:是指口腔内的湿润衬里,在功能或结构上具有皮肤和消化道黏膜的某些特点。
*口腔黏膜危险区域:口腔中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三角形口角区,软腭复合体口腔黏膜结构:1上皮层(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层、角化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2固有层;3黏膜下层;4基底膜口腔黏膜功能:屏障保护功能、感觉功能、其他功能*黏膜基本病损:1斑与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
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成之为斑片。
一般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节改变,其颜色较周围正常黏膜为深,可呈红色,红棕色或棕黑色。
2丘疹与斑块: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基底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斑块又名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
3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只有上皮的一部分形成被膜,则被膜或疱壁很薄而柔软;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基层下疱(或上皮下疱),则疱壁由上皮的全层构成,因此,疱壁较厚。
4大疱:疱损害的直径大于1cm。
5脓疱:脓疱也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6溃疡: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累及基底层,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7糜烂: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其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
8结节: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
它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为5cm,形状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