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训练八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含年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八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1.(2014·江苏南京模拟)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层概括;第二小问,从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中国的日益衰落的角度归纳。第(2)问,据材料信息“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判断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分析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的阐释。第(3)问,据材料三说明“五四”前后的文化倾向及举例。第(4)问,从

对西方的态度变化、学习西方的内容深入、学习西方的目的等方面分析。

答案(1)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

(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

“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2.(2014·四川成都一诊)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材料二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表格,迁移教材知识,从主观意愿上、学习的广泛度上、学习的内容上等方面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及中国的危机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将这一运动与西方文艺复兴作比较,从运动的形式、内容、实质、作用等多方面找到相似之处。答案(1)趋势: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

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

(2)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

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内容(性质)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3.(2014·江苏盐城模拟)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洪仁玕和《资政新篇》

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向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明?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理解,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第二小问,据所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反抗外侵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以归纳出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态度;第二小问,用所学史实来论证该观点。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归纳出陈独秀的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态度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第(4)问,谈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

答案(1)内容:倡导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态度:借鉴西方文明中的有益部分,但反对列强干涉中国。

(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效仿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3)对待:完全肯定西方文明。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对待: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有益地借鉴西方文明。

4.(2014·四川自贡一诊)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