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法典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教会法名词解释教会法名词解释教会法的概念教会法( rite generale),是指教会为了顺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团体形成的客观需要而制定的宗教规范。
它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西方国家封建时期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对维护宗教秩序,保障社会安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使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从而造成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干预,影响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教会法是指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各种法律、法规及习惯,如《西欧罗马教会法典》,《教会法学教科书》等。
教会法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北部的教皇国,故也称为教皇法或教皇法典。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十分注意遵守封建的习惯法。
中世纪教会以修会为中心,以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权力来保护修会的权威,因此,修会逐渐形成了一套保护自己的特殊规则,后人称为“教会法”。
教会法具有强烈的封建性,往往含有国家法的成分。
一般说来,主要内容有:禁止高利贷,反对富人兼并穷人,调整贵族和平民的关系,承认教权高于王权,保护教产和圣器不受侵犯等。
(1)在财产上有较大优势; (2)军队多,武器精良; (3)占领城市多;(4)严格实行“买卖婚姻”,破坏民间的自由结合; (5)形成封闭式的统治网络。
教会的领地(庄园)教会的采邑是领主授予教会及其成员使用的土地,包括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部分,占有土地的人是采邑主,没有土地的人则是采邑的劳动者。
主教和修士可以将领地转让给他人,但没有权把这些领地变成私人财产。
因此,这种采邑实际上是教会的私产。
教会领地属于教会的世袭财产,采邑主每年须向教会缴纳一定数额的租金。
主教和修士都享有采邑内居住和生活的权利。
此外,各级主教还有征税和支配教产的权利。
4、没收教会财产必须依法进行,不得任意拘留和处罚教徒。
对违犯教规和被捕的教徒,采取善意执行和怀柔政策,给予赦免,不能加以监禁。
主教在宗教法庭审理案件时享有司法豁免权。
第八章教会法第一节概述Canon Law一、基督教的历史P.77-78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伊斯兰教(一)一般认为,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1、古代巴勒斯坦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区之一,又是亚非拉三洲之间重要的交通要道。
2、从公元前8世纪起,巴勒斯坦相继遭到巴比伦、马其顿的统治,公元1世纪起,又遭罗马帝国的侵略。
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渴望救世主。
(二)罗马帝国初期将其视为邪教,公元313年开始承认其合法地位(三)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优秀青年被吸入到教会中,他们热衷于教义的传播,对罗马法的研究兴趣就逐渐降低。
(四)公元4世纪-9世纪,基督教进一步发展,教会是其活动的主要形式(五)1054年,基督教分裂分裂为东部教会(即东正教,中心在君士坦丁堡,现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西部教会(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
基督教分裂的影响巨大,现代欧盟成员国的增加,东欧西欧的划分逐渐模糊,但是就宗教的划分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代,传统观念中的东欧包括俄罗斯等国以东正教为主,西欧的国家主要以天主教为主。
(六)15世纪后,教会权力开始衰弱,管辖范围缩小衰弱原因:经济上,教会鼎盛时期,土地占西欧的三分之一,教会的土地制度及生产方式与逐渐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冲突。
政治上,教会及传统教义有许多迫害进步分子的制度。
思想上,二、教会法的概念Canon的本义为工匠所用的规尺,引申义为规矩和规范。
教会法有广义、狭义之分,法律史上的含义一般是指狭义而言。
广义教会法,是指整个基督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和编纂的各种规则和章程。
狭义教会法,是指中世纪时期,在西方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罗马天主教的法规。
一般的法制史教科书所讲的教会法,主要是指狭义教会法,天主教,中世纪时期。
三、教会法的渊源作为教会法,其渊源与世俗法的渊源有许多差异,教会法的渊源主要就是教会典籍。
(一)圣经《旧约》中的第二卷“出埃及记”有“摩西五经”,其中“摩西十诫”体现在第20节中。
各个国家的奇葩法律1、捷克:捷克共和国的法律有一条可笑的法律,叫做“把家里放屁”的禁令。
据说,这项法律是捷克共和国新民主法律体系中最古老的一个,起源于1544年时的教会法典,主要针对普通家庭的私人生活。
捷克的最高法院的裁定为:“捷克共和国的法律规定,家庭成员不应该在家里放屁,否则可能被处以罚款,违反这一法律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2、澳大利亚:据报道,澳大利亚政府在2017年发布了一项新法律,禁止拥有毒品、毒品注射器和黄色酸性液体。
根据这项法律,任何带有以上物件的行李或者财产,可能被视为违法行为,违反者将受到惩罚。
3、巴西:巴西有一条有趣的法律,它禁止在昏暗的夜晚驶越巴西的公路,而且还被要求在公路旁设置警示牌,以警告司机不要在太暗的夜晚行驶。
根据这条法律,司机如果在太暗的夜晚驶越公路,可能会被处以罚款和非法进入、非法行为等处罚。
4、葡萄牙:葡萄牙法律规定,汽车司机应该在机动车上驾驶时必须穿着鞋子,否则有可能被处以罚款。
虽然这条法律比较古怪,但是它也希望通过此法有效地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5、日本:日本法律规定,男性必须在外出时必须佩戴一张照片,以便被民警识别时用来核实身份。
如果被查出未携带照片,就可能被处以罚款。
根据这条法律,男性可以减少被盗或者被他人冒领的风险。
6、丹麦:丹麦有一条吃香肠的奇葩法律,那就是任何人在10月30日到2月28日之间吃香肠必须穿着正装,否则将受到处罚。
据报道,亚洲国家的一些旅行者在丹麦违反了这一规定而被处以罚金,所以让大家牢记这一规定。
以上就是有关各个国家的奇葩法律。
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
大陆法系(civil law system)一词中的“大陆”两字指欧洲大陆,故又有“欧陆法系”之称,与英美法系同为当今世界两大重要法系之一。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均采用大陆法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曾借鉴过大陆法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大陆法系起源可追溯到古罗马,其后在欧洲中世纪的后期(约12至15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大陆又再度受到重视。
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都颁布了法典,尝试列出各种法律分支的规范,因此欧陆法系又叫成文法。
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现代法律体系中,习惯法的作用大大减弱了,除了在非洲一些国家习惯法仍然在实际上起着比较大的作用外,在其他主要法律体系,习惯法已经不是主要渊源。
但是,习惯法仍然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宗教法Religious Law是指“神的话语是法”这种概念,例如犹太教的哈拉卡和伊斯兰教的沙里亚法规,两者都是指“遵守之道”。
基督教的教会法典也还存在于某些教会社群之中。
法律中的宗教含义是不可易的,因为神的话语是不可以被决官或政府修改或制定的。
然而,宗教绝不可能提供出一个周全且详细的法律体系的。
例如,在古兰经中虽然有一些法条,但仅做为经由解释产生最进一步的法律的根源。
这主要被包含在被称之为教法学的法学之中。
另一个例子为摩西五经,即旧约圣经中最初的五部经典。
其中包含了犹太法的基本条文,并被一些以色列社会所选用。
哈拉卡即是一部概括了一些塔木德经注解的犹太法法典。
不过,以色列法律允许诉讼当事人只在他们选择之下使用宗教法。
教会法典只被使用于罗马天主教会、东方正教和普世圣公宗的神职人员之中。
一直到18世纪为止,沙里亚法规的一些元素依然可以在伊斯兰国家中的法律体系中被发现,例如奥图曼帝国的玛雅拉法典。
但在1940年代中期,各国的法律开始带入了许多现代的概念。
浅析教会法中的继承制度作者:刘宇来源:《黑河教育》2011年第04期【内容摘要】西方的法律与其宗教传统有着极深的渊源。
首先,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为西方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宗教的信仰对象以及伦理观念使得“自然法”观念在西方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为西方法律的自身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时,近代的教会法对于现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世俗化特征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形式上对现代西方法律体系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西方现代法律虽然有着深厚的宗教根源,但已经越来越功利化。
其中,继承制度对西方法律和我国法律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浅析教会法中继承制度的内容、评价,以及教会法继承制度对遗嘱权利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教会法;继承制度;权利一、教会法中继承制度的内容教会法的继承包括神职人员的继承与财产的继承两大类。
1.神职人员的继承根据教会法典第0145条到0196条之规定,教会之职务授予和教会之职务丧失分为两大类、八小类,分别包括自由委任、推荐、选举、申请、辞职、调职、免职、撤职,记载了教会在人事继承方面的各项制度。
因为基督教教会对教徒的信仰、道德和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管辖权,教徒之间的争议也往往由主教裁决,所以教会必须在人员任命和人员继承方面拥有自己切实有效的原则。
教会法典第0145条就直接概括了教会法的人事继承制度,它源于国王与教会的关系。
2.财产的继承财产的继承是指在财产方面的继承。
因为教会属于神职主义的服务性机构,所以教会在财产处理方面有独特的法规。
根据教会法第1254条到1310条之规定,教会财产法包括从教会财产之取得、教会财产之管理、契约及财产变更、赠予及慈善基金等四大类,其中第1290条到1298规定的契约及财产变更,具体地阐述了教会财产变更的法规。
二、对教会法及其继承制度的评价从法律的起源上说,法律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督教作为西方人信仰的支柱,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演化以及实在法的制定和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都具有巨大影响。
教会法的精神与历史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24期文/刘璧君顾盈颖教会法是相对于世俗法而言的一种法律制度,曾是中世纪西欧罗马法和英国普通法之外另一主要的法律体系。
公元325年,在尼西亚会议上,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306~337年在位)颁布了第一部正式的教会法,拉开了教会法发展的序幕。
到公元10世纪,教会的势力开始不断强大,教皇在教会事务上的最高立法权也逐步确立。
公元11世纪后期,教皇格列高利七世(Gregory Ⅶ,1073~1085年在位)发起的宗教改革,使教皇和教会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其支配力也逐渐向着世俗领域延伸。
到了13世纪初,英诺森三世(Innocent Ⅲ,1198~1216年在位)任教皇时,教会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教皇不断召开各种宗教会议,针对宗教活动的各个领域,颁布了为数众多的教令。
教令和教谕在12和13世纪成为了教会法诸个主要渊源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部分。
12世纪时,兴起了以教会法为研究对象的教会法学,教会法成为了大学法学院的必修科目。
与此同时,有关教会法的材料也已经累积了近千年,教会人士开始尝试将卷帙浩瀚的教会法规进行科学系统地编辑整理,由此出现了不少教会法的专著和注释汇编。
1139至1141年,意大利波伦尼亚大学修道士约翰·格拉蒂安(Gratianus)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编成了《格拉蒂安教令集》(又称《教会法汇要》、《历代教律提要》、《教会法规歧异汇编》),是最早的一部教令集。
其中收录的大量教会法规则,包罗了法律渊源、教会职务任命、选举、诉讼规则、教会财产、婚姻、重大宗教典礼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规则首先按照使用情况经过整理分类编排,又分别展开分析和研究,援引了圣经、教皇敕令和历届宗教会议法令,最终做出结论。
这部著作为教会法学家提供了系统的法律资源,更是为教皇法令的扩大提供了法理依据。
它一经问世,不仅成为了各高等院府的法学教材,并且在各地教会法院被广泛适用,成为了各个天主教王国适用教会法的主要依据,在天主教中沿用了500年之久。
浅谈《天主教法典》中的教会财产管理
张雍林
【期刊名称】《中国天主教》
【年(卷),期】2022()5
【摘要】财务管理是天主教界加强自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宗教场所和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天主教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涉及到《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会计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同样,天主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中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历史传承,并有相应的、具体的制度,甚至提升为信仰的准则,现拟从《天主教法典》探究天主教的财务管理。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张雍林
【作者单位】重庆市天主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
2.网络虚拟财产权债权说之坚持——兼论网络虚拟财
产在我国民法典中的体系位置3.国家财产权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论中国民
法典财产权总则篇的设置4.论夫妻共同财产制体系中的管理权模式及其对债务形
态的影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完善为中心5.财产独立管理委托的信托性质与信托制度融入民法典研究——从财产管理委托的类型化分析展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会法典
--------------------------------------------------------------------------------
教会法典
jiàohuì fádiǎn
LAW, CANON
参阅: 411教会 254法律 375神律 426教会权威 256治理权
(一)概念说明:教会法典Canon Law就是教会法,它与国法或民法不同,尤其与罗马法及一般法有别。
Canon在希腊文是指水泥匠及木匠所用的准绳,用来测量东西。
为基督徒来说,canon是指大公会议所颁法令,是衡量一个人行为的准则。
从宗徒时代起,教会感到必须依基督的福音精神制定一些法则。
教会结构的运作是无法没有共同规范─即法律型态的,但目前有人过于强调教会生活中的法律因素,而忽略教会的社会和有机的结构。
换句话说,教会是以爱为束缚,但也需要成文的社会规范。
(二)教会法典的简史:
(1) 初期教会所行使的,是宗徒传下的有关礼仪及纪律方面的手册。
例如《宗徒训诲录》(Didache, 50-70),是有关施洗、守斋及礼仪圣餐的祷文。
教会法规最广而涵盖一切的是《宗徒宪章》,是第四世纪末的作品。
(2) 第四世纪初在小亚细亚及叙利亚所召开的五次区域会议,提供了教会法的核心。
安底约基主教梅勒蒂乌斯(Meletios, +381)将各地会议的法令集成一起称为《安底约基教会法大全》(Corpus canonum ecclesiae Antiochensis);以后又加入尼西亚、君士坦丁堡及加采东等三届大公会议的法令。
贾斯巴利(P. Gasparri, 1852-1934)枢机在1917年法典序文中称此为教会法的「源流」。
立法的分类在尼西亚第一届大公会议(325) (参 127)的法令中极为明显:它论及教会结构、圣职人地位、公开补赎、礼仪规则及裂教徒的重返教会等。
隐修士狄奥尼修(Dionysius Exiguus, 约476-550)为教宗葛拉修一世(Gelasius I, 492-496)召来罗马,将东方的法律大全译出。
他也将教宗薛里修(Siricius, 384-399)至教宗安纳斯大修二世(Anastasius II, 496-498)的法令收集成册,这集Dionysiana collectio是第一个千年中最重要的教会法大全。
(3) 在第五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瓦解,古典教会法深受法兰克人及安格鲁萨克逊人的负面影响。
如克尔特隐修士把公开补赎改为私下补赎。
婚姻法也为容许重婚所削弱。
十二世纪时,神学及法律方面特别发达。
亚贝拉(P. Abelard, 1079-1142)将教父对不同神学的问题意见集合起来。
加默度会会士(a Camaldolese monk)葛拉蒂安(Gratian, 十二世纪)依此方法用在法律上,使他博得「教会法之父」的雅号。
他想把整个法律传统集成一册,将所有分歧协调。
其作品称为「葛氏律」(Decretum Gratianum)或「教会法分歧的协调」(Concordia
discordantium canonum) (约1141年)。
葛氏律一出,成为学校及法庭的主要课本。
从此教会法与神学分开教授。
以后由于法令愈来愈多,不知何种仍然有效,于是教宗额我略九世(Gregory IX, 1227-1241)委任道明会士圣雷孟(Raymundus de Penafort, 约1175-1275)收集葛氏以后的教会法令。
1234年教宗颁布此书,名为额我略九世的《流传律例集》(Extravagantes);是1917年法典公布前最重要的教会法基本。
(4) 1500年左右,巴黎的夏布依(J. Chappuis, 1500前后)将教宗若望廿二世(John XXII, 1316-1334)的《流传律例集》,自教宗西斯笃四世(Sixtus IV, 1471-1484)以来的74件教宗法令,以及葛氏律,三件官方集(额我略九世,鲍尼法八世Boniface VIII, 1294-1303及克雷孟五世Clement V, 1305-1314)和另外两件流传集,合起来在巴黎付印,称为《教会法大全》(Corpus iuris canonici)。
虽然此教会法大全,也是1917年前的教会法基础,但却为以后的立法所取代。
如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的法令,几乎修改了教会法的每一领域,尤其是有关圣职人员、会士以及婚姻法。
1751年本笃十四世(Benedict XIV, 1740-1758)收集了他本人的法令并公布为教会法的正式来源。
(5) 梵一大公会议时(1869-1870),许多主教深信必须清理已作废的和还有效的法律,而要求教宗碧岳九世(Pius IX, 1846-1878)筹划新的教会法典。
一直到碧岳十世(Pius X, 1903-1914)时,于1904年委托贾斯巴利枢机总负责。
最后于1917年,教宗本笃十五世(Benedict XV, 1914-1922)颁布教会法典(Codex juris canonici),新法典分五卷2414条。
此法典于1943年在我国由济南代牧主教杨恩赉(Cyrillus R. Jarré,1878-1952)与前高等法院庭长李启人以及多位中国神父之助合译成中文,名为《天主教会法典》,由济南天主堂华洋印书局出版。
(6) 以后四十年教会不断发展,世局日新月异,教会法必须跟进。
教宗若望廿三世(John XXIII, 1958-1963)于1959年宣布召开大公会议并表示将成立修改教会法典委员会。
此委员会到1965年梵二结束前数天才正式成立,修改工作依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方向由全球教会法律专家参与,草案亦分送各国主教团及天主教大学并征求意见。
1980年再将修订草案交委员会枢机们作书面修正。
在将近廿五年的努力工作后,整个法典最后草案呈送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1978- ),教宗于1983年1月25日颁布新法典。
(《天主教东方礼教会法典》直到1990年10月才颁布)。
(7) 新法典公布后,中国主教团委托秘书长王愈荣主教负责召集专家组成翻译小组分工翻译及审阅;于1985年3月正式出版,名为《天主教法典》。
参考书目:
Coriden, J. A., Th. J. Green and D. E. Heintschel, eds. The Code of Canon Law: A Text and Commentary. New York: Paulist Press,1985.
Lynch, J. E. "Canon Law." Komonchak, 14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