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颐和园
- 格式:pdf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22
四个一评价材料:案例分析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案例分析学校:宁乡中心校姓名:王瑞红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编号:《颐和园》教学案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我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文时,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自己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师:导游公司要接待外国贵宾游览颐和园,想从同学们中挑出一些优秀的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吗?(学生个个喜出望外,跃跃欲试)师:我们的课文就是“报名手册”,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以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师:(课件出示)“报名须知”(1)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美,把它独特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说一说,并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组中推选出一名最好的导游参加总决赛。
师:同学们,报名须知提出了报名的具体要求,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吧!(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在四人小组中有的朗读,有的讲解,有的提问,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选择性阅读,并合作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师:下面请大家做评委,听一听各小组推荐的优秀导游的介绍,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导游。
(教师根据“导游”的介绍,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出示课件)生1:长廊真美,有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每一间横槛上还有五彩的画。
生2:我觉得长廊很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了273间,一眼都望不到头,我真想去看看。
生3:那横槛上的画有人物、花草、风景,奇怪的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那些画师真厉害。
(适时出示课件1长廊远景、近景、整体的、局部的风光片)生4:佛香阁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很漂亮。
生5:我知道佛香阁是八角宝塔形的,很像绳金塔。
(适时出示课件2佛香阁的风光及其特点)生6:昆明湖的水又静又绿,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颐和园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园林特点。
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历史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学会使用适当的术语和词汇描述颐和园的特点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颐和园的背景和历史:介绍颐和园的建立、变迁和重要历史事件。
2.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分析颐和园的主要建筑风格和特点,如昆明湖、长廊、佛香阁等。
3. 颐和园的园林特点:探讨颐和园的园林布局、景观设计和艺术特色。
4. 颐和园的文化价值:讨论颐和园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5. 颐和园的保护和传承:介绍颐和园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计划。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颐和园,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其建筑和园林特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颐和园的观察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绘画、摄影或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讲座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导游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交流能力。
3. 实践活动作品: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颐和园参观门票和相关费用。
2. 参考书籍、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4. 讲座嘉宾的邀请和安排。
教学设计:1. 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颐和园的背景资料,提前安排参观和实践活动。
2. 实施阶段: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颐和园的背景和历史。
2. 第3-4课时:分析颐和园的主要建筑风格和特点。
园林形式美法则举例分析案例案例:北京颐和园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园林之一、它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约290公顷,由湖泊和山丘组成。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多次修复和扩建,如今已成为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1.亭台楼阁:颐和园中有各种形式的亭台楼阁,如十七孔桥、卧佛堂、寿皇殿等。
这些亭台楼阁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造型给人一种壮观和优美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造型美”的要求。
2.山水景观:颐和园中的山水景观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风格,如山明水秀的苏州园林和平泽秀丽的北方庄园。
其中的青泥洼桥、长廊等景观以其秀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形式给人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景观美”的要求。
3.协调统一:颐和园整体布局上,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统一,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无论是建筑物的布局还是景观的设计,都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整体美”的要求。
4.空间布局:颐和园中的空间布局合理,通过园林元素的巧妙安排,创造出一种开阔、深远的空间感。
无论是湖泊、山丘,还是建筑物、花坛,都给人一种流畅而连贯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空间美”的要求。
5.材料环境:颐和园中广泛使用了石、木、水以及各种植物作为园林材料,通过它们的组合和搭配,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园林环境。
无论是石雕、木构建筑,还是花草树木,都给人一种自然、生动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材料美”的要求。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北京颐和园的园林设计运用了园林形式美法则,使得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园林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使得颐和园成为了一座兼具自然与人文的艺术园林,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园林景观设计十大热门案例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艺术、环境和功能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美化环境、提供舒适空间、促进生态平衡为目标,通过布局、材料和植物的选择等手段,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场所。
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它们通过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术,成为了热门的景点和文化地标。
第一热门案例:中国北京颐和园。
位于北京西郊的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之一。
它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于一身,以自然山水融洽和谐、重视景观的透视效果为特色。
颐和园的主体是万寿山,山上建有建筑群,包括众多别致的建筑和精心雕刻的石刻,形成了一个宏伟壮丽的景观。
第二热门案例:日本京都清水寺。
清水寺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这座寺庙位于山上,巧妙地利用了山势和水源,形成了一个和谐而美丽的景观。
寺庙周围有多个庭院,每个庭院都以不同的景观元素和植物种植来展示独特的景观设计理念。
第三热门案例:法国凡尔赛宫花园。
凡尔赛宫花园位于法国凡尔赛宫的后花园,是欧洲最大、最著名的花园之一。
它以宏伟的几何构图、精心修剪的草坪和花坛,以及壮丽的喷泉和雕塑而著名。
凡尔赛宫花园的设计理念强调对称和规则,体现了法国巴洛克风格的精髓。
第四热门案例: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公园之一,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中心。
它是通过将一片荒地转变为人工景观而建设起来的。
中央公园的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大片的草坪、树林和湖泊,为市民提供了宜人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第五热门案例:巴西里约热内卢科帕卡巴纳海滩。
科帕卡巴纳海滩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海滩之一,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
它是一个公共休闲区,设计理念注重活动和社交,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
海滩的设计包括步道、坐凳、露天咖啡座和海滩排球场等元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城市景观。
第六热门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滨海湾花园是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位于滨海湾区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优秀案例(最新版)目录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的背景和意义二、优秀案例介绍1.案例一:颐和园2.案例二:故宫3.案例三:秦始皇兵马俑三、活化利用的措施和成效四、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正文【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历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强。
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活化利用文物保护单位,既能够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又能够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优秀案例介绍】1.案例一: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近年来,颐和园通过多种方式,如举办各类展览、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创意产品等,使得文物保护单位更具吸引力,也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案例二:故宫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之精华,拥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和历史文化。
近年来,故宫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开展学术研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将文物保护单位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得故宫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3.案例三: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通过举办专题展览、进行文物保护研究、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方式,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活化利用的措施和成效】通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不仅提高了文物保护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素质。
同时,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在未来,我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应继续加强,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展览和活动,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国际影响力。
《颐和园》教学案例分析陕坝小学王咏娟一、案例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能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师:这节课我们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参观一下这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书,喜欢哪一处就学哪一处。
(让学生自学五分钟,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批注自己的学习体会,关键词点上黑点。
)师: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分配任务。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学习成果?生:我最喜欢长廊。
因为它非常长,也非常美丽。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下有关的语句。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师:这么美的长廊,同学们想不想读出来呢?(想。
生齐读。
)师:游玩了长廊,又该到什么地方了?生:来到万寿山脚下。
在这可以仰望到高大华丽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
(请另一喜欢这一处的学生读这一小节,读出美。
)师:来到山脚了,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讲一句介绍方位的话。
生:登上万寿山。
师:谁来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万寿山上都可以看到那些景物?生: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大半景色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师点拨: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生:抓住昆明湖的静和绿来描写的。
(再读描写昆明湖的两句话)师:从万寿山下来,又该到哪儿了?生:昆明湖。
师:在昆明湖上作者欣赏了哪些景物?生:长长的堤岸,式样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中心的小岛。
师: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生:作者重点介绍了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有三个特点: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
师:你们能把昆明湖上的景色画下来么?(生在练习本上画,挑选好的展示给同学们看。
)师:这里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美丽。
师总结。
二、分析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习按照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把事物写具体的。
实地考察教学案例:颐和园之忆教学活动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教学。
本文就是围绕这个教学活动展开的,介绍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地考察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其建设历史、文化内涵和造园技艺等方面的内容;2.掌握颐和园的园林结构,为今后的艺术欣赏和地理学习打下基础;3.培养学生对颐和园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4.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颐和园历史文化背景的讲解我们要为学生介绍颐和园的建设历史、文化内涵和造园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通过PPT和实物等多种形式进行讲解,辅以图表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对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颐和园的园林结构在讲解完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后,我们将带领学生走进颐和园,全面了解颐和园的园林结构、山水布局、建筑特色和景观亮点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园林结构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三个部分,依次介绍各个部分的特点和景点。
3.颐和园文化艺术欣赏在颐和园的欣赏环节中,我们将为学生介绍颐和园的园林艺术和文化内涵。
我们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景点,介绍其历史文化背景、奇特景致以及结构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在欣赏的同时,我们还会对学生进行现场解说和交互问答,加深对颐和园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材阅读法在颐和园的建构历程、园林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我们采用了教材阅读法,通过透彻、生动的阐述,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
2.现场讲解法在颐和园的园林结构和文化艺术欣赏环节中,我们采用现场讲解法,通过老师的现场指导,让学生更好地领略颐和园的魅力,并提供现场问答环节,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疑问和提出问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默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2.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默读理解两篇例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教学例文:《颐和园》导入:我们来读《颐和园》,找出过渡句,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一)阅读例文,找过渡句1. 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 默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出示课件2】预设:(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3)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二)探究讨论,体会游览的顺序1.学生探究,交流:文章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出示:【出示课件3】长廊——()——()——()根据上面找到的过渡句,这个游览路线图,可以补充如下: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三)课堂小结,明确写法【出示课件4】1.课文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按照游览的顺序)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重点写的?其中,长廊和昆明湖是作为重点景物详细写的。
师小结:学习了《颐和园》我们了解了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到过渡句在文中的衔接作用。
今后的写作可以好好借鉴一下。
(二)教学例文《七月的天山》过渡:下面再以《七月的天山》为例,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找出表示过渡的句子。
(本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
)预设:【课件出示5】(1)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2)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