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 发改委 第946号公告 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管理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农药含量合格标准范围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过量使用农药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为了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
在中国,农药残留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9)的规定,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最大限量是指在食品中允许存在的农药残留量的最高值,以毫克/千克(mg/kg)为单位。
不同的农产品和农药种类有不同的最大残留限量,具体标准如下:1. 蔬菜类:最大残留限量一般为0.01-5mg/kg,其中叶菜类和根茎类的最大残留限量较低,为0.01-0.5mg/kg;果实类和瓜果类的最大残留限量较高,为0.1-5mg/kg。
2. 水果类:最大残留限量一般为0.01-5mg/kg,其中柑橘类和浆果类的最大残留限量较低,为0.01-1mg/kg;热带水果类的最大残留限量较高,为0.1-5mg/kg。
3. 谷物类:最大残留限量一般为0.01-0.5mg/kg,其中稻谷和小麦的最大残留限量较低,为0.01-0.1mg/kg;玉米和大豆的最大残留限量较高,为0.05-0.5mg/kg。
4. 畜禽肉类:最大残留限量一般为0.01-0.1mg/kg,其中禽肉的最大残留限量较低,为0.01-0.05mg/kg;畜肉的最大残留限量较高,为0.05-0.1mg/kg。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最大残留限量只是一个参考值,实际上,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农药的使用方法、剂量、作物品种、生长环境等。
因此,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尽量选择有机农产品或者经过认证的绿色食品。
总之,农药残留是一个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农药残留的监管和管理。
消费者也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农药登记标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农药是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农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使用含有过量有效成分的农药,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确保农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国都有相应的农药登记标准,其中包括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
农药登记是指政府对农药进行审查和核准的程序,主要目的是确保农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有效成分是农药中具有杀虫、杀菌、除草等作用的主要成分,其含量直接影响着农药的功效和安全性。
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是指农药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被允许使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的标准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确定的,旨在保障农药的使用安全和有效性。
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主要包括最低有效成分含量和最高有效成分含量两个方面。
最低有效成分含量是指农药中有效成分的最低含量,低于这个含量则农药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农作物的防治效果。
最高有效成分含量是指农药中有效成分的最高含量,高于这个含量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产生毒性。
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确保既能够发挥农药的作用,又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农药登记机构通常会对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一旦发现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超出规定范围,将会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以确保农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农药生产企业也要严格按照农药登记标准要求对农药进行生产和销售,不得违规使用过量有效成分的农药,以确保农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二篇示例:农药的有效成分是其起药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农药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农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必须在一定范围内。
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过低会导致农药的毒力不足,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而有效成分含量过高则有可能引发安全风险,对农作物、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农药质量标准概述工厂生产的未经加工的农药原产物称之为原药,原产物在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之为原粉,如绿麦隆原粉。
是液体的,则称之为原油,如禾单丹、禾草敌原油。
现在制订的标准中统称为“原药”。
工厂生产的原药一般不能直接施用,要根据原药的理化性质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将原药加工成制剂才能施用。
原药和制剂的质量对施药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一、原药的质量标准1. 纯度纯度即原药中有效成份的含量,以百分率表示。
纯度是原药质量的主要指标,有效成分含量百分率越高质量越好。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农药原药质量标准,纯度应在90%以上。
在我国的农药质量标准中,原药的纯度一般也能达到90%以上。
纯度低的农药原药中杂质的含量就高,原药中杂质过多有以下害处:(1)可能会对作物产生药害。
2000年在吉林省梅河口市稻田使用苄嘧磺隆出现药害,造成稻苗死亡。
苄嘧磺隆对稻苗的安全性较好,一般不会产生药害。
据初步研究表明:产生药害的原因是苄嘧磺隆中的杂质JP-003和JP-004含量超标。
(2)杂质较多会增高原药对人的毒性。
例如甲胺磷的纯品对大鼠的LD50为30mg/kg 体重,而国内有的厂家生产的50%甲胺磷乳油对大鼠的LD50为13.6mg/kg,说明毒性增高,其原因为甲胺磷原油中有5种杂质的含量较高,而且这5种杂质的毒性也较甲胺磷纯品的毒性为高。
(3)原药中杂质都对以有效成分分子中含有某元素或某原子团的量计算有效成分含量的化学分析法失去原有的准确度。
由于杂质中同样含有与有效成分相同的元素或原子团,使测定的结果产生偏差,不能反映原药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真实含量。
(4)原药中的杂质还给加工粉剂带来困难,因为杂质的存在使原药的凝固点下降,不易粉碎。
(5)原药的杂质能降低有效成分的稳定性,而且随着农药的使用,杂质进入环境之中,造成污染。
所以要尽可能提高原药的纯度,减少杂质的含量。
2. 酸碱度酸碱度既是原药的质量指标也是制剂的质量指标。
农药登记证含量与执行标准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农药登记证是指农药产品在我国经过国家相关部门严格审核审批后取得的合法证书。
农药登记证的含量和执行标准是保障农药产品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农药登记证含量和执行标准要求的角度进行探讨,为农药生产企业和农户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农药登记证含量要求农药登记证含量是指农药产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或相对含量,也是评价农药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农药登记证含量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1 活性成分含量农药产品活性成分含量是农药产品的核心成分,直接影响农药的杀虫、杀菌、除草等效果。
在农药登记证中,需明确规定农药产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范围和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1.2 杂质含量除了活性成分外,农药产品中存在杂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杂质含量过高不仅会降低农药产品的效果,还可能对农作物、环境和用户造成危害。
在农药登记证中,需规定农药产品中各类杂质的含量限制要求。
农药登记证执行标准要求是指农药产品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定。
农药登记证执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生产标准农药产品的生产标准是农药生产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
在农药登记证中,需明确规定农药产品的生产工艺、设备、质量控制、包装等内容,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三、农药登记证含量与执行标准遵守意义农药登记证含量和执行标准要求的遵守意义重大,对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3.1 保障农产品质量农药产品含量和执行标准要求的遵守可以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
合格的农药产品不仅能有效防治病虫害,还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农产品合格上市。
3.3 保护环境生态农药产品含量和执行标准要求的遵守可以有效保护环境生态。
合格的农药产品不仅能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还能减少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第二篇示例: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化学药剂,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农药残留量国家标准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作物、水果、蔬菜等食品中残留的农药成分。
农药残留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环境、维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针对农药残留量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健康。
首先,农药残留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
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和不同的农药种类,国家标准对农药残留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监控。
这些标准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国内消费者的健康,也是为了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农药残留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
在制定国家标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充分考虑了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情况、人体摄入量、长期风险等因素,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些标准不仅仅是对农药残留量的硬性限制,也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等环节的全面管理和监控。
此外,农药残留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的参考的。
我国《食品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国家标准的制定与这些法律法规保持一致,确保了标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同时,国际上也有一些关于农药残留量的标准和规定,我国的国家标准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国际标准,以便我国农产品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总的来说,农药残留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农产品出口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这些国家标准的制定不仅仅是对农药残留量的控制,更是对整个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管理和监控。
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国家标准,才能够有效地减少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肥料产品检测出农药成分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
正文: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肥料产品检测出农药成分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
农办法函〔2020〕14号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对肥料产品检测出农药成分适用法律解释的函》(吉农法函〔2020〕21号)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二条之规定,肥料与农药的混合物,包括肥料产品中含有农药成分的,应当作为农药进行管理。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未取得农药登记证生产的农药,按照假农药处理。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0年8月18日
——结束——。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纪要》的通知【法规类别】化学农药管理【发文字号】农办农[2010]10号【发布部门】农业部【发布日期】2010.02.08【实施日期】2010.02.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纪要》的通知(农办农〔2010〕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评委会委员: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
现将《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一○年二月八日附件1: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纪要(二ΟΟ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于北京)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应到委员36人,实到委员27人,符合《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章程》规定,评审结果有效。
会议期间,委员们认真评审了首次申请正式登记的新农药,严格复审了往届评审未通过的有关产品,提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特丁硫磷管理的具体意见。
现将会议有关情况纪要如下:一、申请正式登记产品评审情况提交本次会议审议的农药品种有28个(包括12个复审品种),其中杀菌剂10个、杀虫剂4个、除草剂4个、杀鼠剂3个、植物生长调节剂5个、昆虫引诱剂2个,共涉及45个产品。
委员们经过认真细致的评审,同意混脂·硫酸铜等11个品种及其产品的正式登记;胺鲜酯等11个品种及其产品需补充有关资料,并经相关专家组审核符合要求后,同意正式登记;对乙虫腈产品委员们建议环境组和农业组组织有关专家对该产品的环境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提出意见,报委员会审批;暂不同意黄酮·黄芩甙等5个品种及其产品的正式登记(各产品具体评审意见见附件)。
二、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特丁硫磷管理的具体意见根据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纪要中关于加强对特丁硫磷产品管理的意见,委员们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提出由工信部牵头,抓紧对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条件核准,将符合要求的生产企业名单提供给农业部,由农业部批准其相应产品登记。
农药登记标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
农药登记标准是指国家对农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所制定的标准,其中包括了有效成分含量范围的要求。
有效成分含量是指农药产品中起杀虫、杀菌、除草等作用的化学物质的含量,其范围要求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农药和其使用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首先,针对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一般是根据不同的活性成分来确定的。
例如,对于常见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其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一般在10%~40%之间;对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其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一般在5%~25%之间。
而对于杀菌剂和除草剂,其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农药登记标准还会根据不同作物或防治对象的需求来规定有效成分含量范围。
比如,针对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杀虫剂,其有效成分含量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对于果树、蔬菜等不同种类的作物,农药登记标准也会有相应的规定。
此外,为了保障农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农药登记标准还会对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检测。
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的农药产品才能获得登记许可,才能在
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总的来说,农药登记标准对于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农药、不同作物或防治对象的需求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考量而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
《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管理规定》
第946号公告
为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保护环境和维护农药消费者权益,促进农药行业发展,现就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的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混配制剂总含量)的设定应当符合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环境、降低使用成本、方便使用的原则。
二、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设定应当为整数,常量喷施的农药产品的稀释倍数应当在500-5000倍范围内。
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已对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作出具体规定的,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应当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
四、尚未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或现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有效成分含量范围未作出具体规定的,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的设定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有效成分和剂型相同的农药产品(包括相同配比的混配制剂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设定的梯度不得超过5个;
(二)乳油、微乳剂、可湿性粉剂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得低于已批准生产或登记产品(包括相同配比的混配制剂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
(三)有效成分含量≥10%(或100克/升)的农药产品(包括相同配比的混配制剂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间隔值不得小于5(%)或50(克/升);
(四)有效成分含量<10%(或100克/升)的农药产品(包括相同配比的混配制剂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间隔不得小于有效成分含量的50%。
五、含有渗透剂或增效剂的农药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设定应当与不含渗透剂或增效剂的同类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设定要求相同。
六、不经过稀释而直接使用的农药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的设定应当以保证产品安全、有效使用为原则。
七、特殊情况的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设定,应当在申请生产许可和登记时提交情况说明、科学依据和有关文献等资料。
自2008年1月12日起,不再受理和批准不符合本规定的农药产品的田间试验、农药登记和生产许可(批准)。
不符合本规定的农药产品,已批准田间试验的,相关企业应当于2009年1月1日前办理田间试验变更手续;已批准生产或登记的,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申请生产许可(批准)延续、登记续展或正式登记时应当符合本规定。
农业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七年十二月十二日。